公告

蓮師說:人們之所以不想從世俗成就的追逐中轉身離開,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因果業力的道理和輪迴的特性。此生的逆境是由於往昔的業力,因此不要怪罪到他人!在修道上精進!

除非斷捨了散逸,否則要透過心靈修持達到成就是很困難的! 只要還未免除二元分別的執念,行菩提心就仍然遙不可及。

蓮師又說:會墮入下三道的惡趣,是由於十惡業,因此,即便是最微小的罪惡都要悔改並且誓願戒除!只要你尚未摒棄我執,那麼不管再怎麼微細的惡行,仍舊會導致後果,因此戒除惡行是必要的。有著概念所緣的善業不會成為解脫之道,因此,要在離念之中懷攝你所有的心靈修行!多生累劫所造的善行,仍舊會被一念嗔心所毀壞,因此,要以慈心、悲心和證悟的心態來訓練自己!
究竟俱生智慧---唯有透過積聚功德、清除一切過患、獲得成就者的加持,才會降臨。你應該了解,在他處尋找此究竟俱生智慧是愚行。
無論如何,除非你捨棄將事物執以為實的執著,否則這一切都是枉然。 因此,莫要將那些迷惘的體驗視為堅固實存的實相!措嘉,似乎沒有什麼行者真的在正確地修持佛法!在未來時代的末法時期,會有許多歪曲不當的行者將佛法視為交易的商品。 在那個時候,所有遵從我的話語的你們,千萬不要放棄十法行。 *繕寫經典、供養、施贈他人、諦聽法教、受持熟記、披讀、開演闡述、諷誦、思維與禪修法之意涵。只靠知識性理解是不可能領會這些言教的根本要義,唯有透過直接體驗才能真正有所了悟。不要將語言文字誤認為是法教的真實義,當刻就要將修行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從輪迴中獲得解脫。

2014年4月5日

舍利弗尊者向佛陀稟報:「這位施主生性慳吝,只願意布施些許的水,然而為了令他免墮三塗惡道,因此我將這缽水和泥,覆蓋於您所經行的路上,使它發揮最大的效用。」

     古印度舍衛城中住著一位婆羅門,他天生聰穎靈敏、心思縝密,且擁有無數財寶,富可敵國,一生中幾乎沒有他想要而得不到的事物,城中的居民因而對他百般羨慕。

     這聽來似乎是件再好不過的事,但事實上,卻是障礙他親近佛法的最大原因。正因為他什麼都有,因此,他總認為自己什麼都不缺,自然不會想到因緣果報、植福培福的事。他常說:「布施是浪費金錢,行善是無益之舉。」然而,過去生中他也曾親近三寶用功修行,深植著宿世的善根,與佛法有甚深因緣,終於,他得度的因緣即將成熟……。
     一天正午,佛陀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在定中觀察到這位婆羅門過去生曾積極布施行善,因此今生感得如此殊勝的果報,但假使他此世不改慳吝的惡習,命終必墮畜生、餓鬼、地獄,達千萬年之久。舍利弗尊者不忍見到婆羅門將來流轉惡道,求出無期,於是決定前往度化。
     尊者當下現神足通,變現在婆羅門面前,手持瓦缽立定不動。此時,正坐下來準備用餐的婆羅門,見到突如其來的舍利弗尊者,勃然大怒,平時就看不起乞食行者的他正準備破口大罵時,忽然心生一計--他要讓這討厭的出家眾自討沒趣……。
     婆羅門隨即轉身坐下,像是沒看到舍利弗尊者似的,既不驅逐也不表示歡迎,只自顧自地用餐。過了好一會兒,婆羅門吃飽之後,便將淨手、漱口的水倒入舍利弗的缽中,並說:「這就是我要施捨給你的東西,你走吧!」沒想到,舍利弗尊者竟一點也不生氣,反而慈悲地祝願道:「願您今日誠心的供養,使您百劫千生受無量福報。」說完,便轉身離去。
     婆羅門看著尊者漸行漸遠的身影,心中竟不知怎地起了恐懼的念頭,他一邊踱步一邊想著:「倘若這沙門將我的舉動張揚出去,人們一定會認為我是個毫無恭敬之心的吝嗇鬼。」婆羅門愈想愈不放心,於是決定派僕人去將舍利弗尊者追回來。
     舍利弗尊者離去後,直接回到精舍,他思忖著:「我該如何運用這缽水,使施主得到最大的利益呢?」舍利弗尊者真不愧是佛陀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行者,不一會兒,他便想出了一個再好不過的方法。舍利弗尊者蹲了下來,將缽中的水倒入泥地中混合均勻,再將和好的泥水取出,鋪設在佛陀平時經行之處,並向佛陀稟報:「這位施主生性慳吝,只願意布施些許的水,然而為了令他免墮三塗惡道,因此我將這缽水和泥,覆蓋於您所經行的路上,使它發揮最大的效用。伏願世尊慈悲,在這塊地上行走,使這位婆羅門永生永世得大福報。」佛陀聽了,慈憫地接受舍利弗的要求,入正定在泥地上經行。
     婆羅門派遣的僕人看到了整件事情的經過,深受感動,立即返回,向婆羅門具陳其事,並說:「至高無上的佛陀本為一國王子,如今他捨棄了人人稱羨的轉輪聖王之位,率領弟子披緇修行、持缽乞食,無非是為了讓眾生有修福報、增長善根的機會呀!實在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這些事。」婆羅門聽了,對於自己的惡行、惡念慚愧無比,於是帶著全家大小一同到精舍,向佛陀求哀悔過,希望佛陀能原諒自己的愚癡。佛陀便為他們傳授三皈依並慈悲開示,婆羅門當下化除了心中種種煩惱,得道證果。

摘自《雜譬喻經‧卷下》

「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想要有貴人相助,就必須勤修善法,利益他人,自能感得善緣具足的果報,生生世世都能親近三寶、得遇善知識,趣向正道,走向光明。

2014年4月3日

依著佛陀的教敕,腳踏實地,一步一腳印在因地上依教奉行,直待善因緣成就,必是光明坦途

     有一次,佛陀住在迦毘羅衛城的尼拘律園中。當時,佛陀的叔父斛飯王之長子摩訶男來到尼拘律園拜見世尊。抵達後,摩訶男向世尊頂禮問訊,於一旁坐下。

     摩訶男請示佛陀:「世尊,迦毘羅衛城繁榮富庶,有眾多的人民。街道雜目,人群擁擠,每當我出入街道時,除了有眾多護衛、侍從人員環繞在我身旁,還有狂象、狂人和各種交通工具,在我的周遭不斷地流動著。在這種混亂吵雜的情境中,我會生起極度的恐慌,擔心自己忘失了念佛、念法、念僧。我會想到:『自己若忘失念佛、念佛、念僧,那麼命終之時,當生何處呢?』」

     佛陀告訴摩訶男:「不用害怕,你命終之時必定不會投生惡道,而且無有罪惡。譬如一棵大樹,如果截斷樹根,這棵樹會往哪一邊倒呢?」摩訶男回答:「這棵大樹會倒向枝幹茂盛的一邊。」

     佛陀為摩訶男開示:「你也如是,命終之時不會墮到惡道,亦無有罪惡。因為你長夜修習念佛、念法、念僧,念念皆能堅住在佛法僧三寶上,命終時,即使色身被火所燒,被丟棄到墳墓堆中,風吹日曬,最後成為灰塵,隨風飄逝,但你的心意識因日日夜夜以信心為前導,身又能持清淨戒、修習布施,同時還會前往塔寺聽受正法,並且受持、實踐,漸能觀察諸法深義,具足薰習一切信、戒、施、聞、慧。如是善念、善法具足,往生時神識必往安樂之處,上升至天界。」 摩訶男聽了佛陀的開示,對於未來捨生趣生,充滿了光明和希望,歡喜作禮而去。

摘自:《雜阿含經˙卷三十三》

    「欲知過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世間一切事物之成就,必定遵循因果之法則。

     八正道以正知見為前導,佛法告訴我們要建立正知見,要相信「如是因,如是果」,未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必害怕未來會隨波逐流,要從現在開始積極努力種善因。

2014年4月2日

佛說八法「 能精勤、守護善根、得善知識、正理養命。」

     昔日,佛陀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有一位婆羅門青年名叫「佛移」,前來問訊頂禮後,恭敬地向佛陀請法:「世尊,在家之人如何能在現世獲得利益、安樂?」

     佛陀慈藹地說:「在家居士有四個法寶,現世之時,就能隨心滿願,得到利益安樂。這四個法寶就是:能精勤、守護善根、得善知識、正理養命。」

     佛陀進一步開示:「如何做到精勤?無論士農工商各行各業,都要兢兢業業持守本分,不怕辛苦。即使颳風下雨、寒冬溽暑、飢渴病苦,始終都能堅守崗位,盡忠職守,無有絲毫懈怠之心。」佛移堅定地點點頭。

     「如何守護善根?在家人必須從事正當的生計,不能違反法令、公平正義而損人利己,家道、事業才可長久。同時,要懂得未雨綢繆,防範水、火、刀、兵、貪官等天災人禍,於逆境時安忍,不起怨憎、增長罪惡。一生嚴以律己,謹慎持守,積功累德,稱為守護善根。

     「三要親近善友。平日往來結交之人,必須選擇品行賢良,不邪淫、不偷盜、不縱意飲酒亂性者。其為人誠信篤實,言行一致,如此身教、言教的薰染下,自心中的煩惱得以淡薄,修善喜樂之心日益增長,如此之人便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善知識。

     「第四,不奢不儉,謂之正理養命。一個人即使擁有財富,亦須量入為出;不應縱情享樂、無所節制,折損福德。譬如有人發現一棵結實纍纍的優曇果樹。他想:『這真是千載難逢的一大美事,何不先嚐為快,再慢慢採收吧!』但是,沒想到果子美妙的滋味,竟然讓他連續宿醉了七日,醒來之時,樹上的果子已經被採光了。這時,再懊惱自己貪圖一時享樂,而錯失千年一現的好運,也於事無補了。

     「所以,崇尚儉樸是一項美德,但是為了積聚財富、當用而不用,則變成一種慳吝的毛病。對待家人及下屬極其苛薄,也吝於布施修善、扶助老病孤貧,如此寡義無情的守財奴,往生之時沒有人會為他哀傷,如路邊的野狗無人眷顧一般。因此,奢儉得中,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待人處世都合乎中道,才能夠知惜、惜福且培福。」

     佛移聽得法喜充滿,接著又問:「世尊,如何才能現世得到利益,後世還能獲福無量呢?」佛微笑許肯這位慧黠的行者:「佛移,想增長來世的福報,應該深信四法──持戒、布施及具足聞慧。如何持戒?慈心不殺及不飲酒。如何行布施?能恭敬供養修行人、父母師長,乃至救護貧窮病苦之人,提供日常之衣服、飲食、臥具及醫藥等種種需要。如何具足聞慧?應如實觀察苦、集、滅、道四諦,並思惟修習四諦法門。」

     最後,慈悲的佛陀以偈子再次勸勉勤修八法的利益:

 「精心修事業,勤守護不失, 親近於善友,能正理養命。
  信戒施聞慧,除斷於慳貪, 若能如是者,速獲清淨道。
  如是八種法,能得現利喜, 於未來之世,亦得天上樂。」
     佛移及四眾弟子聆聽之後,皆銘感在心,依教奉行。

摘自:《別譯雜阿含經‧卷五》

每一尊佛於人間示現,流布教法,指引一切有情離苦得樂、遠離癡闇的究竟大道。佛智深如海,為度無量無邊眾生,廣開八萬四千法門,而一切教法皆以「戒」為根本。奉持五戒──不造殺、盜、淫、妄、酒惡業,端正人格,方可得人身;更進一步,修行菩薩道,廣集福慧。

導師云:「佛法以人為根本,人以心為根本,心以覺悟為根本。」今生得遇佛陀的教法、得遇大善知識,如實修行遠離身口意惡業,種下出世善法的種子,積極修善積福,現世必得安樂,盡未來際獲福無量。

2014年4月1日

想想不經意的一次惡口,會有多大的影響!

     一天,佛陀為大眾開示摩耶夫人的宿世因緣。佛陀說:「無量劫前,曾有毗婆尸如來住世,教化眾生。佛滅度後,波羅奈國中有一婆羅門女,父命終後,由母親扶養長大。

     婆羅門女家中有一座果園,母親每天留女兒在家看守園子,自己則外出求食,待吃飽後為女兒送食。一天,過了吃飯時間母親仍未送食來,婆羅門女因飢渴所逼而起瞋心地說:『母親今天怎麼沒有送食物來我、沒有來看我?』憂惱再三,更生氣地說:『母親真是連畜獸都不如,畜獸、野鹿遇到孩子飢渴時,念念都不安心。』過了不久,母親即送食物來給女兒。

     婆羅門女正要吃飯時,見到一位辟支佛沙門從南向北飛來,心生歡喜,即起身合掌頂禮,為其敷清淨座,並供養鮮花與飲食。辟支佛沙門應供後,為婆羅門女開示微妙之法,法喜充滿的婆羅門女隨即發願:『願我來世能遇賢聖,禮事供養,容貌端正,尊榮豪貴,行於路時亦有蓮花承足。』」

     佛陀告訴阿難尊者:「婆羅門女即是摩耶夫人的前世,因以飲食、淨花供養辟支佛,所以五百世中尊榮豪貴,衣食自然而得,亦有蓮花承足。她因過去願力之故,今世得值五百辟支佛禮事供養,亦因過去惡言,不知母恩,毀罵其母,喻如畜生,所以五百世墮為鹿身。人在世間,禍從口出,應當勤護口業,甚於猛火。猛火熾然能燒一世,惡口熾然燒無數世;猛火熾然燒世間財,惡口熾然燒七聖財。所以,一切眾生禍從口出,口舌者,猶如鑿身之斧、滅身之禍。」

     佛說此經時,有上千優婆塞、優婆夷慎護口過,即得初果,亦有無量比丘、比丘尼證得初果、二果、三果,乃至四果;無量人天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一切大眾聞佛說法,歡喜奉行,作禮而去。

摘自《大方便佛報恩經‧卷三》

「謹言慎行」是最好的修身之法,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語、不綺語,不僅能免除許多是非,亦能從中觀照自己的心念,轉惡成善,如此人生必定光明無限。

2014年3月30日

佛陀觀其教化因緣已成熟,故前往羅雲住處,告訴他說:「羅雲啊!你到賢提精舍常住,這段時間必須除去你愛說謊的習氣,要守口攝意,精修戒律及經論。」

       羅雲比丘是佛陀的兒子,年幼即在世尊座下出家,但有著愛說謊的習氣,常常戲論,少有誠信,在僧團中造成許多困擾。此時佛陀觀其教化因緣已成熟,故前往羅雲住處,告訴他:「羅雲啊!你到賢提精舍常住,這段時間必須除去你愛說謊的習氣,要守口攝意,精修戒律及經論。」羅雲比丘聽從佛陀的教導,作禮而去。

     在賢提精舍中,羅雲對於自己先前不當的行為舉止深感慚愧,因此更加精進用功,長達九十天晝夜精進不懈。佛陀前去精舍探望時,羅雲見到佛陀的到來,便歡喜前去禮佛,並準備繩床讓世尊歇腳。佛陀坐下來後告訴羅雲:「你去準備洗足水讓我洗腳。」羅雲受教為佛洗足。洗完足後,佛陀說:「羅雲啊!你看到洗腳盆中的水了嗎?」羅雲回答:「是的!世尊!」佛陀又問:「你覺得洗腳盆中的水可以拿來飲用或盥洗嗎?」羅雲回答世尊:「當然不可以!雖然盆中的水本來是清淨的,但經過洗足後殘留了許多塵垢,所以不可以拿來飲用及漱洗。」

     佛陀表示:「你就如這盆洗腳水,雖然身為我的孩子、國王的子孫,捨去世間的榮華富貴出家修行,卻不精進修行,攝身守口,心中充滿了貪瞋癡三毒,如同這污水般不可再使用。」  佛陀對羅雲說:「你去將盆裡的水倒掉。」羅雲即將水倒掉。佛陀又問:「現在洗腳盆已空,可以用來盛飯嗎?」羅雲回答:「不可以的,因為它已被使用在洗腳,是不清淨的。」佛陀表示:「你就如這洗腳盆般,雖然出家,但口無誠信,心性剛強又不精進,曾經惡名昭彰,就如同乾淨的盆子盛了不淨物後,就不能再拿來盛裝食物了。」

      佛陀說完後,用腳指撥了一下洗腳盆,洗腳盆即旋轉滾落在一旁。佛陀問羅雲:「你看到洗腳盆滾動,會擔心它破損嗎?」羅雲表示:「洗腳盆是廉價的物品,壞了雖然可惜,但並不會覺得難過。」佛陀告訴羅雲:「你就如這個滾動的洗腳盆。雖然出家為沙門,但不守口攝意,口出惡言,是眾人所不愛見、智者所不婉惜的。像你這樣不誠實,將來命終後輪轉三塗惡道無有停歇,苦惱無量,諸佛賢聖所不愛惜,就如你自己所言,見到洗腳盆滾動破損也不會感到可惜。」羅雲聽了世尊開示後,心生慚愧與恐懼。

       接著,佛陀告訴羅雲一則公案:「過去,有一位國王擁有一頭大象,勇猛善戰,即使集合五百頭小象的力氣,都不能勝過牠。一日,國王率領軍隊欲討伐叛亂之國,為大象被上鐵鎧,於象牙上戟繫雙矛,再以劍繫著在兩耳上,並將四腿綁上彎曲的利刃,再以鐵撾繫綁於象尾。整裝出戰的大象,唯一將象鼻藏護,因為象鼻柔軟脆弱,只要中箭,性命難保,所以出戰時大象必須保護鼻子。這場戰打了許久仍無進展,大象便將自己的鼻子伸出來,希望能以象鼻取劍,協助戰鬥。象士不肯,看到猛象不惜自己的性命,竟出鼻求劍,國王及眾多君臣憐惜此象,便停止征戰。」

       佛陀告訴羅雲:「人即便犯了九惡,唯當護口。如大象護鼻不鬪,因畏懼會中箭而死。人也是如此,應當護口如象護鼻,當念三塗地獄之苦痛。即使十惡盡犯,不護口者,就如大象出鼻戰鬪。人也是如此,十惡盡犯,疏不知三塗之苦隨之在後。若能行十善,守口攝身意,眾惡不犯,便能得道,遠離三塗,無生死之患。」 佛陀即說偈言:「我如象鬪,不死中箭,常以誠信,度無戒人;譬象調伏,可中王乘,調為尊人,乃受誠信。」羅雲聽聞佛陀的教敕,真誠懇切地反省悔過,感激自勵,刻骨銘心,從此精進不懈,不久即證到阿羅漢果。

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三》

     《大方便報佛恩經》云:「一切眾生禍從口出。口舌者,鑿身之斧,滅身之禍。佛說此經時,有千優婆塞、優婆夷,慎護口過,即得初果;復有無量比丘、比丘尼,得初道果乃至四果;無量人天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語言是人與人溝通的橋樑,卻也是一把傷人的利斧。若不守口而妄言,如同洗腳盆般,即便壞損也沒有人會感到惋惜,亦如洗腳水被塵垢染污,不再清淨供人使用。修行若能守口攝意、謹言慎行,每日反省檢討自己的過失,即能以清淨的身口意三業,莊嚴菩提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