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蓮師說:人們之所以不想從世俗成就的追逐中轉身離開,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因果業力的道理和輪迴的特性。此生的逆境是由於往昔的業力,因此不要怪罪到他人!在修道上精進!

除非斷捨了散逸,否則要透過心靈修持達到成就是很困難的! 只要還未免除二元分別的執念,行菩提心就仍然遙不可及。

蓮師又說:會墮入下三道的惡趣,是由於十惡業,因此,即便是最微小的罪惡都要悔改並且誓願戒除!只要你尚未摒棄我執,那麼不管再怎麼微細的惡行,仍舊會導致後果,因此戒除惡行是必要的。有著概念所緣的善業不會成為解脫之道,因此,要在離念之中懷攝你所有的心靈修行!多生累劫所造的善行,仍舊會被一念嗔心所毀壞,因此,要以慈心、悲心和證悟的心態來訓練自己!
究竟俱生智慧---唯有透過積聚功德、清除一切過患、獲得成就者的加持,才會降臨。你應該了解,在他處尋找此究竟俱生智慧是愚行。
無論如何,除非你捨棄將事物執以為實的執著,否則這一切都是枉然。 因此,莫要將那些迷惘的體驗視為堅固實存的實相!措嘉,似乎沒有什麼行者真的在正確地修持佛法!在未來時代的末法時期,會有許多歪曲不當的行者將佛法視為交易的商品。 在那個時候,所有遵從我的話語的你們,千萬不要放棄十法行。 *繕寫經典、供養、施贈他人、諦聽法教、受持熟記、披讀、開演闡述、諷誦、思維與禪修法之意涵。只靠知識性理解是不可能領會這些言教的根本要義,唯有透過直接體驗才能真正有所了悟。不要將語言文字誤認為是法教的真實義,當刻就要將修行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從輪迴中獲得解脫。

三寶介說 上

       皈依三寶的介說(上)
       皈依三寶,一般稱為三皈依。佛教所說的三寶是指佛寶、法寶及僧寶。古德云:「滔滔苦海內,三寶為舟航;炎炎火宅內,三寶為雨澤;冥冥大夜中,三寶為燈塔。」說明三寶對眾生的恩澤無窮無盡。
  「滔滔苦海內,三寶為舟航」人生在世,有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種種苦,所以古人說:「苦海無邊」,如貧窮的人很苦;富貴的人一樣有煩惱;做為學生,有不願考試的壓力……,總而言之,家家都有難念的經,無論性別、年齡、每個階層都有自己的煩惱痛苦。「苦」從何來?認不清真理、實相,心中有煩惱、痛苦不得解脫就是苦的根源。
  佛法,就是在幫助人們脫離煩惱痛苦;想離苦得樂,就要依據佛法的道理修行,能夠認清煩惱,雖處於苦海中,心中清楚明白,恆在定中,就是清涼淨土;對於煩惱認識不清、無法覺察,即使是樂土也會變成穢邦。以佛法為舟航,乘著三寶所開演的法要,就能從生死此岸到達涅槃解脫的彼岸。佛法的舟航很多,如小乘依四聖諦、十二因緣為舟航;菩薩則是以六波羅蜜為舟航,無論搭乘那一種舟航皆能令眾生離苦得樂,脫離世間的苦海。
  「炎炎火宅內,三寶為雨澤」,三界為火宅,處在三界中猶如火在燒一般。眾生心中有三把火──饑餓之火、瞋恚之火、淫欲之火,這些火常燒得眾生身心不安。瞋心一來,心中就有無明火;淫欲心一起,身體就發燒、發熱;例如凡夫不能看見天上的天女,因為天女長得非常美貌,凡夫一見即欲心熾盛,便為淫火焚燒身亡。《楞嚴經》言:「色目行婬同名欲火,菩薩見欲如避火坑。」淫欲確實如同一把火,能燒毀眾生的善根。
  「三寶為雨澤」,眾生無量劫以來,都在生死輪迴中,被眾火不斷燒灼,譬如大旱未雨,太陽熾盛,大眾都處在炎熱痛苦中;這時如果下了一場雨,灼熱的苦痛頓時消除,大地一片清涼。而佛法就如同久旱欣逢的雨露,用佛法中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無常……等種種方便法門將煩惱化除,熄滅心頭的三把火,此心就是「清涼世界」。
  佛陀時代的提婆達多,因貪求名聞利養,起瞋心害佛,出佛身血,結果地面即時裂開,提婆達多當場墜入地獄猛火中。外在的境界,是眾生內心所感召而來的,如果沒有內心的火──饑餓之火、瞋恚之火、淫欲之火,外面的地獄應時消滅。所以,想出離地獄之苦,就必須用佛法化除心中煩惱之火,自性的清涼淨土自然顯現。
  「冥冥暗夜中,三寶為燈塔」什麼是黑暗?愚癡,沒有智慧就是黑暗,沒有正確的知見,猶如在黑暗中,始終是無所歸屬、依靠。「愚癡」是指不了解因果的道理,認為行善沒有善報;做惡沒有惡報,自己不明因果,這一生就會做出種種的錯事,人生就是一片黑暗。即使世間的學問很高,但是如果沒有因果的觀念,為人處事便有所偏差,有時反而因為學問高,所犯的錯誤愈大,前途也就愈黑暗。
  佛法以戒、定、慧為最香、最光明。以佛法而言,修善最香,修戒定慧更香,因為身語意清淨,德行如馨香,令人心生歡喜;乃至成道、證果其香更是殊勝,不僅德香遍滿世間,更香達天上,堪受人天供養。
  有智慧的人最光明,愚痴的人最黑暗。而佛法能啟發眾生無漏的智慧,依此能夠出三界、了生死、斷煩惱、證菩提,較一般世間所說的智慧更為殊勝。世間智慧屬於方便智慧,佛法的智慧是究竟的般若之智,能夠分別善惡、有漏法、無漏法、世間法、涅槃法;知道第一義諦、真諦、俗諦。《維摩詰經》言:「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有了佛法的智慧,對人生的看法就會更正確。
  釋迦牟尼佛,已成佛道,智慧臻至究竟圓滿,對宇宙萬事萬物的道理,無所不曉。雖然現在科學發達,但科學的知識領域猶不能超越佛法的境界,因為佛的智慧圓滿究竟,非世間的學問知識能比擬。釋迦牟尼佛時代,有一位婆羅門想測驗佛的智慧究竟有多高,一日來到佛所,指著身旁的一顆樹對佛陀說:「世尊!您已成就佛道,智慧當屬第一。請問您知不知這顆樹上有多少葉子?」釋迦牟尼佛當下毫不考慮地就說出樹上有多少葉子。婆羅門雖然聰明,但也不知葉子的數目,故無從得知佛陀所說是否正確,於是心生一計,順手從樹上抓下一把葉子,又問世尊:「現在樹上還剩下多少葉子?」世尊回答:「現在樹上已少了七片葉子。」婆羅門張開手掌一看,果然是七片葉子。由上可知,佛的智慧究竟圓滿,實無一人可超越。
  佛具有三種智慧: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達到智慧圓滿的境界就是佛。阿羅漢修析空觀,斷見思惑,證我空,得「一切智」;菩薩修假觀,斷塵沙惑,證法空,得「道種智」;修中道實相觀,斷無明惑,就能證到佛的「一切種智」。
  三智圓明,皆是本具的智慧;譬如心靜下來,靈感即現前,可知靈感、智慧實不從外得,而是從內心當中而來。有的小說家要到非洲找尋靈感,然而非洲並沒有靈感,靈感是來自心中;因為到了非洲與大自然接近,心安定下來,得到清涼,便能引發心中本具的靈感。同樣地,看到佛寺莊嚴的佛像、清淨的環境,心中覺得很寧靜、清涼,心中本具的智慧、功德、善法自然顯現;反之,看到世間五花八門的境界──酒家、舞廳、歌廳……,心中生起種種塵勞、煩惱,就會障蔽我們的智慧心無法現前。
  「冥冥暗夜中,三寶為燈塔」,佛寶、法寶、僧寶的智慧,能令眾生心得清涼,遠離愚癡黑暗,從生死之苦解脫,進而證到像佛一樣三智圓滿的境界。所以,三寶是啟發本具智慧的清淨外緣,因此對眾生的恩澤廣大,實非言語、文字所能道盡。
  三寶,何謂「寶」?世間人認為的寶,不外是金銀財寶,這些財寶是可用盡的;而佛法所說的寶,比世間的金銀財寶更加寶貴,因為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佛法中提到:「世間的錢財為五家所共有,常為五家所侵。」五家是指水災、火災、惡子、貪官、盜賊;世間的錢財,非自己所能恆久擁有。所以有了錢財不要歡喜、驕傲,要趕快利用世間有漏的錢財布施、行善,藉此將它轉為無漏之財。無漏之財就是善財、聖財,是人生真正的財寶。修善、做好事,是善財;做了善事、好事,心不執著,慢慢就由善財變成聖財,這就是無漏財,有了無漏財,生命便能由煩惱痛苦中解脫,使心靈得到真正的安樂。
  釋迦牟尼佛常告誡在家弟子,世間上的錢財既是五家共有,就不是真正的寶,擁有了錢財有時反而會帶來不安,若不知善用,也可能會為自己帶來災禍,所以要積極把握因緣,將有漏錢財轉成無漏的功德法財。。
  今生得遇三寶,依佛法的道理修行,就能證得佛法的智慧,進一步運用這種智慧修善,將錢財用在善的方面,種善因得善果,未來自然就得善的果報。這種果報生生世世跟隨著自己,受用不盡,不為盜賊、水火所壞,任何人都取不走,這才是真正的至寶。
  佛法中的三寶,依不同的意義,可略分為「化相三寶」、「小乘三寶」、「大乘三寶」、「住持三寶」及「自性三寶」。
  「化相三寶」,即佛陀教化眾生所立三寶相;釋迦牟尼佛成道後,在鹿野苑轉四諦法輪,度五比丘,此時釋迦牟尼佛是佛寶,四聖諦法是法寶,五比丘是僧寶,此是佛門中最初的三寶,又名「最初三寶」,或稱為「別體三寶」,因為佛、法、僧三寶個別成立,各有其體相(別體三寶,又有大乘三寶、小乘三寶之分);或稱為「真實三寶」,釋迦牟尼佛已成就佛果;所說四諦法是無漏法;五比丘皆已證聖位,這是究竟、真實的佛寶、法寶、僧寶,是名「真實三寶」。
  釋迦牟尼佛經過勤苦修行,最後在菩提樹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開始度化眾生。佛陀最初說華嚴大法,度大根機的菩薩;後到鹿野苑度五比丘,宣說四聖諦法,令五比丘開悟證果。四諦是指苦、集、滅、道四諦之諦理,為佛法的基本教義,無論大乘、小乘,皆是以四諦為根本。
  五比丘,即是佛陀為悉達多太子時,離宮出家修行,父親淨飯王派五位大臣:阿若憍陳如、頞鞞、跋提、十力迦葉、摩男俱利;前去將太子追回。五位大臣找到太子,卻無法勸返意志堅定的太子回宮,於是便留下來跟隨太子一起修道;太子成道後,在鹿野苑所度即是此五位比丘。
  「小乘三寶」,以釋迦牟尼佛丈六金身的應身為佛寶;四諦、十二因緣為法寶;聲聞、緣覺聖賢僧為僧寶。
  佛的應身長有丈六,現金色光;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經過三大阿僧祇劫修福、修慧方得此相好,所謂「三祇修福慧,百劫修相好。」聲聞、緣覺聖賢為僧寶;聲聞聖者分為初果須陀洹、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及四果阿羅漢;緣覺聖者則不立分位。
  「苦、集、滅、道」為四諦法寶,彰顯「知苦斷集,慕滅修道」的真理。現在受的苦果,是過去所造的因;若不造苦因,將來自然就不受苦果。知苦後不再造苦因,就是「斷集」,「集」就是因,要「斷集」就必須修道,落實佛法、修三十七助道品……,修道就能「滅」除煩惱,證得清淨涅槃。
  「十二因緣」,從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共十二支,這是眾生生死輪轉的因果。體悟十二因緣之理,知道無明是生死輪迴的因,滅除無明,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就證得涅槃,由生死中解脫。所以「十二因緣」從無明緣行,行緣識至老死,是屬於生死流轉門;由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至老死滅,則是聖道還滅門。從生滅門思惟至還滅門,如此順逆思惟,最後能思惟的心與所思惟之理相應,就破除無明,證「緣覺果位」。
  「大乘三寶」,以佛的法、報、化三身為佛寶;六波羅蜜為法寶;三賢十聖為僧寶。雖有三身,但三身還是一身;法身是真如身,不生不滅;惟有法身才是真實究竟。
  修行智慧開顯,就可體悟到法身;智慧未明,見到的法身即同一般凡夫所見的三藏經典及佛舍利。三藏經典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法,其中具足無量無邊的真理,所以也是法身的一種。若依據經典道理修行,斷盡煩惱,體證真如,見到自己本具的心性,這就是真正的法身。眾生所見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佛,屬於化身佛。化身有成就有壞、有生必有死,這是不變的真理。古德亦言:「有始則有終」有開始就一定有終了。所以此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之果報身,將來緣盡,終必有壞滅之日。故十方淨土中的諸佛,最終還是要捨此果報身入涅槃,無上大涅槃就是清淨法身,法身是不滅。
  佛有法、報、化三身,三身還同一身。舉例而言,太陽的光如佛的法身;太陽的體相、形狀同報身;太陽照射大地萬物,現出種種的影子,如照樹有樹的影子、照山有山的影子。所以太陽有種種的影子,千差萬別。影子屬於隨物起相,諸佛的化身和太陽的影子一樣,隨眾生所需的境界,佛即變現其所需的境界,令眾生得利益。
  《普門品》中提到:觀世音菩薩有三十二應身,這些皆屬化身。化身是佛菩薩應緣所現,因緣滅菩薩的化身也隨之消失。例如生病時,求觀世音菩薩慈光加被,此時觀世音菩薩可能示現一位醫生,為自己治病;或在夢中為自己摩頂、灑甘露,病痊癒後,所現的境界也隨之消失。
  佛菩薩的化身很多,端視眾生應以何因緣得度,佛菩薩即隨緣示現,如《普門品》言:眾生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而為說法。所以,佛的化身是隨因緣而現,因緣滅時,化身隨滅。只有法身是不滅,無始無終,所謂「常寂常照」,常寂常照就是涅槃。
 修行學佛者乃至一般人都想見佛,如何才是真正的見佛?釋迦牟尼佛曾教示弟子:「見佛,不是見外在的佛,而是見自心中的法身佛。」
  什麼是法身佛?一、佛是一種理,知諸法緣起,緣起性空,見到真空無為之理,即是法身佛。二、自己本具的心性,就是法身佛。要見到本具的法身佛,首先要「觀空破執」,思惟一切法都是緣起性空,虛妄不實,破除對實有的執著;進一步「觀空不住空」,知萬法是空,卻又不住著在真空中,繼續努力,最後契入本具的真如自性,即是見佛。
  這一念心性,本來就有,無始無終。譬如師父說法,諸位聽法的這念心,就是自己的法身,始終存在。人的色身是由父母所生,但這一念靈知靈覺的心本自具足,非父母所生。法身雖然是本具,卻也不能離開色身,所以要使法身顯現,仍須假色身而起修。如何修?首先破除執色身為我的執著;若不破我執,就不識現前這念靈知靈覺的法身,反而會執假為真。破了我執,進一步再修六波羅蜜,福慧具足,自然而然就能親證本具的法身。
  「大乘三寶」,以六波羅蜜為法寶。六波羅蜜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波羅蜜」為梵語,譯作「度」,即「到彼岸」之意。菩薩慈心廣大,因悲憫眾生之苦,故菩薩乘六波羅蜜船,能運載眾生及自身,從生死的此岸,到達涅槃的彼岸,令心達到自在、安樂的寂滅境界。
  以三賢十聖菩薩為僧寶。佛法中,菩薩的階位可分成四十二階位、五十二階位等。如釋迦牟尼佛成道時,最初為四十一位菩薩說《華嚴經》,此四十一位,非指四十一個人,而是四十一種果位的菩薩。四十二階位即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階位,即於初住中再開出十信,即是五十二階位。三賢即指十住、十行、十回向。
  證到十住、十行、十回向就屬於賢位;證到初地菩薩到十地菩薩,即屬聖位。如天台別教中所說,見到真如法身,即稱「初地菩薩」,屬於「摩訶薩」,即大菩薩之意。由於體證真如法身有深淺之別,所以階位有初地至十地之分。然而不論是三賢、初地或十地,皆屬於大乘的僧寶。
  「住持三寶」,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正法時期,不僅可以見到佛的丈六金身,也可以聽聞佛親口宣說妙法,乃至處處可見菩薩、緣覺、聲聞等諸聖眾。現在釋迦牟尼佛已入涅槃,佛已不復得見;佛所說四諦法、十二因緣、六波羅蜜等諸法,也只有在經典中才可得知;雖然現在仍有許多羅漢住世,如迦葉尊者、賓頭盧尊者、十八羅漢等,但唯有緣的人,方能得見。
  概而言之,如今佛、緣覺及聲聞聖者,難能得見;而佛所說之妙法,也無法親聞;既是如此,現在當以什麼為三寶?即是「住持三寶」。「住持三寶」:將釋迦牟尼佛的形相,以金屬、木、石、紙張等雕刻、繪畫成之佛像為佛寶;以經藏、律藏、論藏為法寶;已受具足戒之比丘、比丘尼為僧寶;具足戒即具足沙彌()戒、比丘()戒及出家菩薩戒。此三寶住持世間,能使正法長流,為世間最上福田,能令眾生廣植福田,增長福慧,故稱「住持三寶」。

  一般人不知修行,對於心性沒有體證,清淨心為煩惱、執著所障,所以只能見到以佛像為佛寶、三藏經典為法寶、出家眾為僧寶的「住持三寶」。倘若透過修行,這念心清淨了,也能與佛菩薩產生感應,見到佛菩薩的化身。這種感應境界,不是向外求,而是自性清淨所產生的功德妙用。所謂「心淨佛土淨」,這念心清淨了,自然而然就能與佛菩薩感應道交。
  俗云:「物以類聚」,什麼個性、習氣相近的人,就喜歡結交相同個性、習氣的朋友。例如喜歡寫文章的人,就與愛寫文章的人聚在一起;喜歡下棋的人,結交的朋友也有下棋嗜好,這些都是由於業報相感應。修行也是同樣的道理,修六度,自然就與修六度的菩薩相感應;修四諦法、十二因緣,就與聲聞、緣覺聖人相感應。所以依照佛法的道理,在這念心上用功,心清淨了,自然就能與佛菩薩產生感應。
       「住持三寶」中的佛寶,即世尊入無餘「涅槃」後,以佛像為佛寶。
  所謂涅槃:「涅」是不生,「槃」即不滅,不生不滅就是「涅槃」。不生不滅,是指這念心,沒有煩惱,妄想不生;妄想既不生,本具清淨的智慧心就現前不滅。所以涅槃指這念心達到不生不滅的絕對境界;達到涅槃境界,這念心性就具有常、樂、我、淨四種果德。
  一般人認為入涅槃就是死,其實涅槃不是死,而是這念心到達寂靜、絕對的境界,稱為「涅槃妙心」。《大般泥洹經卷二》記載:「大般涅槃」具有八種法益,稱涅槃八味:一、常住,二、寂滅,三、不老,四、不死,五、清涼,六、虛通,七、不動,八、快樂。
  涅槃境界無比殊勝,故聲聞聖者一入涅槃,就住於偏空中,不想出涅槃。明白涅槃的意義及所具的功德,就知聖人涅槃的境界,不同於凡夫的死亡;體證到涅槃妙心,就沒有煩惱存在,心清涼了,就是清涼淨土。
  有些人不了解佛法,誤以為佛法消極、厭世;其實佛法非常積極進取,想圓成佛的智慧,就必須努力廣修六度,作一分得一分,作十分得十分;若不實踐什麼也無法獲得。
  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實踐佛法的道理,心與理相應,心開悟了,便能了知世間一切法都是佛法;心性本具,如果不知向內觀照,只想向外找一個境界求得解脫,始終是找不著的。佛法言:「煩惱即菩提」,把煩惱心轉過來,當下就是菩提。《六祖壇經》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佛法就在日用中,只要這念心不隨境轉,處處作主,就能解脫,心定就能生慧,對種種因緣觀察入微,事事就能得心應手。
 
 所以,涅槃並非子虛烏有、形而上的學問,它是佛法最高的境界,也是修行人追求的目標。涅槃人人本具,就是吾人本心本性,因為這念心為煩惱所覆蓋,所以無法體現心的清淨妙用。如同太陽本自光明,即使忽逢陰雨見不到陽光,但太陽始終存在,只是被烏雲遮住了。凡夫的心也是如此,本具清淨的智慧,為貪瞋癡的煩惱所障蔽。只要「撥雲」就能「見日」,把煩惱化除,本心就現前,就能證入涅槃;這一切都是本具、現成的,只要用功努力,心定、心淨,人人都可體證涅槃,這是最真實的境界。
  釋迦牟尼佛入涅槃後,佛弟子因為見不到佛,便將佛陀的形象刻成佛像禮拜。一般人不了解拜佛的意義,便誤以為拜佛是迷信、崇拜偶像。事實上拜佛是非常有意義的行門;因為佛是眾生的老師,眾生以學習的心追念佛的慈悲、智慧、功德,因此禮拜、供養。見到佛像,就想到要向佛學習,學習佛的慈悲、智慧,努力圓成佛道,這就是拜佛的真實意義。
  拜佛若只是向佛菩薩求消災延壽、保平安,雖然也能得佛菩薩的庇佑,但畢竟不如依著佛法學習,成就佛道來得究竟。自己依著佛法的道理努力修行,因而成就佛的智慧,豈不是更圓滿!譬如學生進大學念書,看到教授的知識、道德都很不錯,心生景仰。但是,如果只是對著教授的相片心生崇拜,對自己的學業也無濟於事;最好還是將教授所教的課程、知識都消化吸收,成為學識淵博的人,如同教授一般,不僅學業成就了,也能教化他人。
  所以,拜佛如果始終只是求佛菩薩保佑,就像是有依賴心的孩子,永遠長不大。必須進一步懺悔業障,努力向佛菩薩學習,才是正確拜佛的知見,依此用功,人生便能愈走愈光明。
  「住持三寶」是以受過具足戒的出家男眾、出家女眾為僧寶。出家男眾稱為比丘;出家女眾名為比丘尼。
  比丘有三種意義:一、乞士:乞即乞求之意,乞士就是「上乞佛法以資慧命;下乞飲食以資色身。」二、破惡:惡,指煩惱;破惡,就是破除心中的煩惱,如見惑及思惑。三、怖魔:指發心出家,能令魔王心生恐怖。
  出家為何能令魔王心生怖畏?因為有人發心出家、受戒,佛道就一天天的增長,魔道勢力相對就一日日的消減,因此令魔王心生恐懼。所以,世間之人,若多修善法,天上人間就愈來愈光明,世人的福德也自然增長;反之,世人多造惡業,魔王勢力則愈增盛,世人多遭災厄之事。所以在末法時代,為何多生災厄危難?皆由世人造惡多端,惡業熾盛,魔王惡勢日增之故。
  一切法皆是唯心所現,想讓所處的世間變成淨土,不須向外馳求,只要世間之人,都能修善法──持五戒、修十善,世間的穢土自能轉為人間淨土。                                                                   摘自中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