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蓮師說:人們之所以不想從世俗成就的追逐中轉身離開,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因果業力的道理和輪迴的特性。此生的逆境是由於往昔的業力,因此不要怪罪到他人!在修道上精進!

除非斷捨了散逸,否則要透過心靈修持達到成就是很困難的! 只要還未免除二元分別的執念,行菩提心就仍然遙不可及。

蓮師又說:會墮入下三道的惡趣,是由於十惡業,因此,即便是最微小的罪惡都要悔改並且誓願戒除!只要你尚未摒棄我執,那麼不管再怎麼微細的惡行,仍舊會導致後果,因此戒除惡行是必要的。有著概念所緣的善業不會成為解脫之道,因此,要在離念之中懷攝你所有的心靈修行!多生累劫所造的善行,仍舊會被一念嗔心所毀壞,因此,要以慈心、悲心和證悟的心態來訓練自己!
究竟俱生智慧---唯有透過積聚功德、清除一切過患、獲得成就者的加持,才會降臨。你應該了解,在他處尋找此究竟俱生智慧是愚行。
無論如何,除非你捨棄將事物執以為實的執著,否則這一切都是枉然。 因此,莫要將那些迷惘的體驗視為堅固實存的實相!措嘉,似乎沒有什麼行者真的在正確地修持佛法!在未來時代的末法時期,會有許多歪曲不當的行者將佛法視為交易的商品。 在那個時候,所有遵從我的話語的你們,千萬不要放棄十法行。 *繕寫經典、供養、施贈他人、諦聽法教、受持熟記、披讀、開演闡述、諷誦、思維與禪修法之意涵。只靠知識性理解是不可能領會這些言教的根本要義,唯有透過直接體驗才能真正有所了悟。不要將語言文字誤認為是法教的真實義,當刻就要將修行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從輪迴中獲得解脫。

2014年8月21日

菩薩寫了一封信給你「龍樹親友書」是一封信,偉大的菩薩寫來的一封信。


     兩千年前,龍樹菩薩寫給他的親友樂行國王。兩千年後,如果你讀了心生歡喜,能依教奉行──  那麼,這封信,也是寫給你的。一封信,123首偈頌,123個來自菩薩的殷殷提醒,學佛最基本的堅信因果、誠信三寶、六度波羅蜜,都包含其中。
皈依三寶後,實修靠自己
     佛只是給一個訊息,那個訊息就是「法」,得到法之後,要自己去實修,才能真正解脫。
     這是一封龍樹菩薩寫給一位親友的長信,這位親友是南方的一位國王,叫做「樂行國王」。在《龍樹親友書》的內容裡,主要談到「六度」也就是「六度波羅蜜」的修持。當然其中也宣說輪回過患、涅槃利益等,但是主要還是著墨於「六度」的修持。
龍樹菩薩,現證般若的大師
     龍樹菩薩是西元二世紀左右,印度的一位大乘大師,他是開創大乘、中觀的一位大師。龍樹菩薩寫了很多佛法的著作,當中有顯經和密續的論典。譬如:顯乘有《中觀根本論頌》等,他在密乘也撰著了許多論典。從這些著作當中,我們可以知道,龍樹菩薩是對顯密非常精通的一位大師。譬如重要的《般若波羅蜜多》經典,中文稱《大般若經》,藏文為廣版《般若十萬頌》、略版《般若八千頌》等,這些都是從龍樹菩薩所作的許多注解整理出來的。有位漢傳大師,在他所寫的龍樹菩薩傳記裡也提到,這些般若經典釋論,即是直接來自龍樹菩薩覺證的淨相與淨觀。藏傳說龍樹菩薩曾到龍宮,漢傳也說他曾到一個充滿珍寶,像是龍宮的一個地方去;他在這些珍寶當中,看到了人世間從來沒有見過的一些經典。龍樹菩薩閱讀之後,完全吸收瞭解、融會貫通,再把這些經典帶回人間,並且把親眼所見寫成文字。所以有種說法是:像《般若八千頌》等經典,就是在龍樹菩薩那個時候所出現。
第1偈
具德我演如如教,為生福愛而興述,真善宜應可審聽,此頌名為聖祇底。
     為了您這位具有功德的真善之人,讓您能生起善功德,我造了這部論頌,請您好好諦聽呀,這部論頌所說,都是佛陀的「聖人之言」。這一偈中所說的「具德真善」之人,指的是龍樹菩薩的親友樂行國王。但也可以指我們每個人,只要我們能聽聞佛陀教言,並且實際去修持,都是「具德真善」之人。「如如教」是善逝佛陀教言;「聖祇底」,是聖人之言。
第2偈
隨何木等雕佛像,諸有智者咸供養,縱使我詩非巧妙,依正法說勿當輕。
     不管用什麼木頭來雕刻佛像,一切有智慧的人都會供養(因為所雕的都是珍貴的佛像),縱使我寫的詩偈並不巧妙,但這是依正法所說,您千萬別輕忽呀。這偈首先做了一個比喻:就像無論用任何材質的木頭所雕成的佛像,只要是有智慧的人,都會因為這是一尊佛像而供養祂、尊敬祂。不會因為是良木就尊敬,不會因為是不好的木頭就不尊敬。如同這個比喻,「縱使我詩非巧妙,依正法說勿當輕。」即便這所說的內容,並不是非常巧妙,但是因為這些內容都是依正法所說,所以也請聽聞者不要輕視。
第3偈
王雖先解如如教,更聞佛語增勝解,猶如粉壁月光輝,豈不鮮明益姝妙。
     善逝如來的教法,不管是否曾經聽聞過,再次聽聞都有助益。國王您之前雖已瞭解佛法,再次聽聞,對您的修行更有幫助,這是非常殊勝美妙的;就像月光照耀在白色的粉牆上,豈不是更鮮明美麗嗎?「更聞佛語增勝解」,文中的佛,有「能忍」的意思,「能忍」一般來說是能消除煩惱。事實上聲聞、緣覺乘也能消除煩惱,但是這裡不只消除煩惱障。我們說佛陀祂是大能忍,祂不只消除了煩惱障,也消除所知障。所以這裡的佛語,是佛所說的教法、語言。雖然國王您過去已經瞭解、學習過這些如來的教法,但是如果您「更聞佛語」,來聽聞以下這些佛語的話,能讓您的見解更加增勝。舉例來說:「猶如粉壁月光輝」,就好像塗了白粉的牆壁,它已經潔白,倘若再加諸月光的光輝時,豈不是會變得更加光明、美好與殊勝?所以「豈不鮮明益姝妙」是這個意思。這裡是指:國王啊!您之前或許曾經聽聞過,若是再聽聞佛法的話,您對於佛法的瞭解會更加增長。
    如果對於佛法不瞭解時,就要透過學習去瞭解它,這會是非常重要。就算我們已經學習過佛法,對佛法有一些瞭解,這時候如果您更加聽聞與修學,則會對修持更有幫助。我們也經常思索、閱讀文字形容的真理,讀過以後可能文字理解了,但是,真正的真相或者道理,是不是存於心上?就如佛陀經常告訴我們:「正法、佛法是什麼?」要我們「依義不依字」,我們要依靠的是它的真實義,而不是這些文字。所謂內容也不僅是文字的內容,重點是這些內容必須和我們的心結合,這時候的體會才會更加深刻。
第四偈
佛法並僧眾,施戒及與天,一一功德聚,佛說應常念。
     隨時憶念佛法僧三寶,隨時憶念佈施、戒律及天人,每一種隨念都會聚集功德,所以佛說我們應常常作這六種憶念。
     談到「皈依」的部份。常說「我皈依成為佛教徒」,但是否仔細想過:「什麼是皈依?」、「什麼才是真正的佛教徒?」在印度,對所謂「皈依」和「佛教徒」本來並沒有嚴格定義,直到阿底峽尊者對「皈依」作了清楚的定義,大家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佛教徒」。
皈依必須具足三部分:
一、人(求皈依者):就是我們。
二、皈依對境:皈依的對象,指佛、法、僧三寶。
三、皈依方式:分動機和行為。
一、求皈依者
第一項「求皈依者」又可分為以下三種;這不是指階級,或者人的資質的不同,而是指發心:
     1.下士夫:擁有下等發心,恐懼三惡道的苦。有人嚮往成佛,也想要解脫痛苦,但卻相信只此一生,不相信有輪回,這也算「下士夫」。
     2.中士夫:擁有中等發心,想出離輪回,特別是想解脫「行苦」(心流變動之苦)。
     3.上士夫:擁有上等發心,為解脫輪回眾生苦而求皈依,這是菩薩的發心。
     下士夫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害怕輪回的初發心;第二種是只相信這一生,不相信有來世,或者不相信有輪回。
     其實很多人都這樣,他嚮往成佛的殊勝果位,也真的想要從輪回當中解脫出來,但是他相信只有一生,他不相信有來世、或者他不相信有輪回。大部份的人,其實比較在乎的是今生;他也相信只有此生而已,所以不相信來生。不過他也想要學習佛法、也想要解脫。如果是這樣的人,他也可以算是下士夫的一種皈依行者。
     所以重點在於自己的一個發心。要看每個人的情況,是屬於三種類型當中的哪一種?皈依以後,我們看看自己屬於哪種類型?很自然的跟自己溝通,然後慢慢地增長自己的發心。
二、皈依對境
     皈依的物件,就是「佛法僧」三寶:
     佛:「佛寶」主要是指化身佛釋迦牟尼佛,佛陀誕生在2600多年前,他和我們一樣都是一個人,都是靠自己努力修持才成佛。他降生於人間,誕生在王宮,受用榮華富貴,而後看到生老病死的顯相而生起出離心,繼而出家修苦行,最後證得無上正覺。證覺後到了瓦拉納西,即在鹿野苑,開顯「苦集滅道」的四諦教法,教導眾生解脫輪回、涅槃寂靜之道,所以我們應皈依他。
     「佛」這個字,藏文叫「桑給」,包含兩個意思:一是「醒覺」:即從各種覆障中醒覺;二是「開啟、增長」:指智慧和力量開啟並增長。
     法:是指佛所說教法,又分為教、證二法:
一是「教法」:為佛所說之法;
二是「證法」:則是五比丘聽聞佛的教法之後,經由實修,在心流之中,無我智慧生起,此時「證法」即出現。
法寶包含兩種,即四諦中的「滅諦」和「道諦」:
一是「滅諦」:就是業、煩惱、痛苦的寂靜涅槃與出離,就像《中觀根本論頌》說:「當一切業煩惱到達邊際,此即滅諦」。滅諦是沒有煩惱,但不是空空的,什麼都沒有。這個「滅」字,本身具有「善妙」之意,就像病好了得到健康,這種健康是很美好的;同樣的,煩惱消除了,就得到心靈健康,更是非常善妙。
二是「道諦」:就是幫助我們從輪回中完全出離、到達寂靜涅槃的修持方法。
     僧:是指同時具有「教法」與「證法」,擁有「滅諦」和「道諦」的聖僧。
三、皈依方式
     皈依的方式,分「發心」和「行為」:
     最重要的是皈依的發心,皈依之因有恐懼和信心兩種:
1.皈依之因一:恐懼
     這是對輪回痛苦,尤其對三惡道的苦深懷恐懼,而想出離的發心。這裡「恐懼」不是指「嚇得發抖」,而是指「厭離」的心情,覺得輪回「夠了,這樣下去沒意思,不想再這樣下去了!」
     這個恐懼的對象,是指對輪回,而不是指三寶和上師。我們對三寶、上師,就像身陷困境時,有人伸出援手,那樣自然地生起敬信之心。瞭解皈依物件的功德,生起歡喜心而皈依,這才是如法、純淨的皈依。
2.皈依之因二:信心
     瞭解皈依對象的功德而自然生起信心,是最好的。這種信心,不是迷信;也不是盲目的依賴。
     佛只是給一個訊息,那個訊息就是「法」,得到法之後,要自己去實修,才能真正解脫。我們還要學習,學習需要有一個學習的物件,需要有人教導。所以皈依三寶之後,修行還是要靠自己,要有自己的努力。
 


2014年8月20日

【輪迴無邊際】激勵我們學習佛法


     如果有人對快樂產生絲毫的執著,他將無法達到心靈層次更高的快樂。
     在輪迴中眾生主要遭受貪、瞋、痴、慢、妒等煩惱染污的影響,只要有煩惱的地方,無論是誰,只要是受此五毒所左右,就自然的會在輪迴中次次投胎,永無止境!
     雖然輪迴是沒有實義的,可是卻也是沒有邊際的!
 摘自依怙主貝諾仁波切

     "In order to be able to practice Dharma, it may happen that you have to endure illness, or suffer from heat, cold, hunger or thirst. But since these short-term sufferings will help you purify your past negative actions and, in the long term, to reach ultimate buddhahood, accept them with joy, like a swan gliding into a lotus pond!" Kyabje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為了修持佛法,你有可能得要忍受疾病、遭受寒熱或饑渴之苦。不過,既然這些短暫的痛苦能幫助你清淨過去所造的惡業,從長遠的觀點來說,則能達至究竟佛果,那麼,就像天鵝滑向蓮花池 般的喜悅接受所有痛苦吧!」
     "Indeed, adversaries and people who try to harm you can be powerful sources of help on the bodhisattva path. By bringing about situations which would normally trigger your anger or hatred, they give you the precious opportunity to train in transforming those negative emotions with patience. On the path, such people will do you far more good than any well-disposed friend." Kyabje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其實,逆境和那些想要傷害你的人,可以成為你在菩薩道上的強大助力。他們藉著讓你面對通常會引發你生氣或瞋恨的情況,而給你以忍辱來轉化這些煩惱的珍貴學習機會。 於修道上,比起任何待人親切的朋友來說,這類人們能給你的好處大多了。」
摘自依怙主頂果欽哲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