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蓮師說:人們之所以不想從世俗成就的追逐中轉身離開,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因果業力的道理和輪迴的特性。此生的逆境是由於往昔的業力,因此不要怪罪到他人!在修道上精進!

除非斷捨了散逸,否則要透過心靈修持達到成就是很困難的! 只要還未免除二元分別的執念,行菩提心就仍然遙不可及。

蓮師又說:會墮入下三道的惡趣,是由於十惡業,因此,即便是最微小的罪惡都要悔改並且誓願戒除!只要你尚未摒棄我執,那麼不管再怎麼微細的惡行,仍舊會導致後果,因此戒除惡行是必要的。有著概念所緣的善業不會成為解脫之道,因此,要在離念之中懷攝你所有的心靈修行!多生累劫所造的善行,仍舊會被一念嗔心所毀壞,因此,要以慈心、悲心和證悟的心態來訓練自己!
究竟俱生智慧---唯有透過積聚功德、清除一切過患、獲得成就者的加持,才會降臨。你應該了解,在他處尋找此究竟俱生智慧是愚行。
無論如何,除非你捨棄將事物執以為實的執著,否則這一切都是枉然。 因此,莫要將那些迷惘的體驗視為堅固實存的實相!措嘉,似乎沒有什麼行者真的在正確地修持佛法!在未來時代的末法時期,會有許多歪曲不當的行者將佛法視為交易的商品。 在那個時候,所有遵從我的話語的你們,千萬不要放棄十法行。 *繕寫經典、供養、施贈他人、諦聽法教、受持熟記、披讀、開演闡述、諷誦、思維與禪修法之意涵。只靠知識性理解是不可能領會這些言教的根本要義,唯有透過直接體驗才能真正有所了悟。不要將語言文字誤認為是法教的真實義,當刻就要將修行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從輪迴中獲得解脫。

龍欽巴尊者懇切的三十勸誡

    龍欽巴尊者是西藏佛教寧瑪派的一位大師,他的修行與學問成就,深受所有西藏佛教四大宗派的尊崇。大師自小,悲智俱足;五歲時,開始學習讀誦書寫的啟蒙教育,並從父親受聞密法,瞭解醫藥曆書等學問;十二歲,進入蓮花生大士首創的桑耶寺出家,研習佛法戒律,十四歲起參學專門講經的寺院,學習新舊派教理,並修行密法,得甚深禪定。在擔任桑耶寺住持數年後,即隱居深山專事修行和著述,在許多著作中,聞名於世的「廣大心要」是佛教經典之著。龍欽巴的這篇三十項勸誡,內容多處與中原祖師的告誡不謀而合,雖然似乎是針對出家人而發,而且有一、二項因為文化背景不同而不適用於漢地;可是細細品嚐,我們還是可以獲得很多的受用。

     從龍欽巴尊者遍法界的大智願雲中,射放出溫煦的慈悲光芒,照亮祈求尊者的人。充沛的甘露雨,經常降下,滋潤眾生的心田,培養成熟法報化三身的苗芽——讓我們禮敬這位能夠護持我們的偉大上師、三寶護法的至尊。

     由於大誓願的力量,使我不費力地躋身於至高無上的偉大成就者傳承行列中;但是因懈怠,虛度此生,現在已日薄西山。我想傚法心行仙人,然而我卻極為沮喪,因為我看到別人很像我一樣的懈怠。
     這是為什麼,我要說出這三十項懇切的勸誡,以激發出離心的原因。

     啊呀,用盡一切辦法,調伏很多眾生,在自己周圍集合一大群徒眾,可能也持有興隆的寺產。但是,這是爭端的根源,也是執著我心的原因。

【靜居獨處,是我懇切的第一項勸誡。】

     在想要去除障礙和降服魔外等等的村莊法會中,有人就會在人群當中,顯露習性。可是由於貪愛食物和財寶,導致心靈被魔所盤據。

【調伏自心,是我懇切的第二項勸誡。】

     從窮人那裡搜取了許許多多的稅賦(譯注),來興建大的佛像塔寺,與分發許多佈施品等等,但是,基於這種善意的所作所為,反而是累積罪業過失的原因。

【培養善心,是我懇切的第三項勸誡。】

     為了表現自己的偉大,而向人家講經說法,並利用種種欺誑的手段,來保有一大群尊卑高低的徒眾,這就是產生執為實有的驕傲原因。

【腳踏實地,是我懇切的第四項勸誡。】

     用種種欺騙的手段,來做生意及放高利貸等等,以這些邪命所積聚的錢財,也許可以好好的做一番供養,但是基於貪心的這些功德,是為八世法(八風)所動的根源。

【去除貪慾的梵行,是我懇切的第五項勸誡。】

     當證人、保證人和捲入訟事,我們也許可以因此調解別人的爭端,而認為這是為了利益所有人,但是沉溺於這種,會造成為利益而為。

【不要期望好處和別人的報答,是我懇切的第六項勸誡。】

     擁有權勢、財富、眷屬和福德,且名揚四海,可是到死時,這些毫無用處。

【努力用功修行,是我懇切的第七項勸誡。】

     執事與侍者等擔任有職務和廚師的人,是寺院的支柱,但是以這些工作為旨趣,是產生煩惱的原因。

【減少忙碌於這些鎖事,是我懇切的第八項勸誡。】

     攜帶法器、供養、經像書本和炊具等等所有必需裝備到人煙罕至的深山修行。然而,裝備齊全是困難和爭端的根源。

【身無長物,是我懇切的第九項勸誡。】

     在世風日下的今天,我們也許會責備周圍粗野的人,雖然是基於饒益心,但是會因對方不領情而產生煩惱,給自己找來麻煩。

【言語祥和,是我懇切的第十項勸誡。】

     我們也許不具私心,出於情感,而指出別人的缺點,以為這樣做是為了別人好,雖然我們所言不假,但這會傷到別人的心。

【言語婉轉,是我懇切的第十一項勸誡。】

     參加辯論,辯護自己的觀點,而駁斥別人的想法,雖然認為其論點是在維護教法的純正,但是這樣做是產生煩惱的根源。

【保持緘默,是我懇切的第十二項勸誡。】

     基於師父的教誡傳承以及宗義等等,而護持我們這一宗派的觀點,以為是本身應有的服務。然而,自讚毀他是增長我們的貪著和嗔恨的原因。

【拋開這一切,是我懇切的第十三項勸誡。】

     用聽聞佛法來研究教義,我們也許瞭解別人的錯誤,而證明我們有分別對錯的智慧,但是這樣想,就會累積造我們的罪孽。

【純正的看每件事物,是我懇切的第十四項勸誡。】

     談空說妙和毀謗因果,我們也許認為高談理論是佛法的究竟,但是放棄這福慧二資糧,將會失去修行的機緣。

【積聚福慧二資糧,是我懇切的第十五項勸誡。】

     為了第三智慧灌頂的緣故,而降下明點等等,你以為可以藉他人的身體,幫助我們修行。但是,這種「有漏道」欺騙了許多大修行者。

【依止解脫道,是我懇切的第十六項勸誡。】

     對不堪受法的人傳授灌頂和分送神聖的物品給一般大眾,是破壞誓願和正定的根源。

【揀擇正直誠實的人,是我懇切的第十七項勸誡。】

     在眾人當中裸露身體等等狂行,我們也許認為瑜伽行者的苦行就是這個樣子,但是這會使世俗的人失去信心。

【謹慎約束自己,是我懇切的第十八項勸誡。】

     不管在什麼地方,我們都以傳統和聰明的行為方式,企圖做頂尖的人物,但是這樣反而會導致從高處往下墮。

【不緩不急,是我懇切的第十九項勸誡。】

     不論是住在鄉下、寺院或隱居山林,不尋求特別親密的朋友,我們應該與所有人為友,然而不親密,也不憎惡。

【保持中立,是我懇切的第二十項勸誡。】

     用不自然的表情,恭敬檀越施主,為了討好別人而虛偽作假,是束縛自己的原因。

【平等對待,是我懇切的第二十一項勸誡。】

     有無數的占卜、曆算和醫藥等等的書籍,雖然它們都有其緣起理論所依據的技巧,會使人無所不知,但是太沉迷於這些,會使我們無法專心禪修。

【儘量減少這些方面的研究,是我懇切的第二十二項勸誡。】

     躲在屋裡佈置裝飾房間,我們也許會有具足一切的享受,但是這樣會把整個一生耗費在瑣碎的事物上。

【去除所有這些活動,是我懇切的第二十三項勸誡。】

     有學問,有道德,又精進修行,也許會使我們到達很高的境界,但是執著這些,只會束縛我們自己。

【瞭解如何不執著的解脫自在,是我懇切的第二十四項勸誡。】

     用收降雷雹與念符咒等種種方法,認為這是可以調伏所度有情的一種事業,但是傷害到其他生命,其下場會使自己墮入三途。

【保持謙虛,是我懇切的第二十五項勸誡。】

     我們也許擁有一切甚深的經典、教誡、警語等等,但如果不付諸實修,大限來臨時,這些都無濟於事。

【觀察自己的心,是我懇切的第二十六項勸誡。】

     在一心一意修行時,我們可能會有所體驗,而和別人談論,製造論典,唱證悟的歌,雖然這些是修行的自然顯現,但會增加迷亂的思想。

【遠離戲論,是我懇切的第二十七項勸誡。】

    念頭起來時,就要立刻盯住,因此心裡了了分明時,就要一直安住這個境界,雖然已經無所觀,但仍然必須維持這種禪定的境界。

【時時觀照,是我懇切的第二十八項勸誡。】

     在空性中,遵行因果律,對無為法持守三乘願(小乘自度、大乘度他與金剛乘即身成佛的誓願)以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努力饒益有情。

【福慧雙修,是我懇切的第二十九項勸誡。】

    我們已經親近許多有智慧和有成就的上師,也聽聞了許多甚深的教誡,也看到了一些深奧的經典密續,只是還沒有去身體力行。

【唉呀!我們只在欺騙自己!(譯註:解行相應是龍欽巴尊者第三十項勸誡)。】

     為了對於像我一樣的人,我懇切地說出這三十項勸誡。以此善意,願一切眾生能從世間解脫出來,而得到大安樂,追隨三世諸佛菩薩及所有大成就者的腳步,願我們效法他們。楚稱羅哲(龍欽巴尊者)在出離心下,懇切地寫下這三十項勸誡。

譯註:藏文為「重稅」,但英譯卻作great contributions。大約自九世紀起,西藏贊普(君長之意)即明文規定,百姓不論貧富均需繳稅支助寺院,但有些地區,卻成為貧民的苛捐重稅。
摘錄自慧炬雜誌
附原文:三十忠告論     全知無垢光尊者 造     索達吉堪布 譯
法界遍空智願大雲中,善降大悲之光甘露水,
今熟所化田中三身芽,敬禮勝寶救主上師足。
雖由願力傳承師攝收,自不翁進無義耗此生,
思維聖行自懊他亦然,勸心生厭說此卅忠告。
噫呀! 種種方便攝收眾眷屬,雖具順緣主持寺廟等,
糾紛之源自心貪執因,獨自安居即是吾忠告。
誦經祈福以及降魔等,雖自功德傳揚人群中,
為貪食財自心被魔使,調伏自心即是吾忠告。
由從貧眾取收高賦稅,雖塑佛像發放佈施等,
他人依善積惡之因故,自心修善即是吾忠告。
為自得高於他傳講法,以及方便護持賢卑眷,
心生實執我慢之因故,減滅心思即是吾忠告。
營商放利以及欺詐等,雖供邪命所積百財物,
求名行各世間八法因,修離耽著即是吾忠告。
公證中者以及斷訟等,雖思調解爭端是利他,
依彼生起慾望之因故,無有希疑即是吾忠告。
雖具受用眷屬民福德,悅耳之語遍於瞻部洲,
然自臨死之際無毫益,精進修持即是吾忠告。
司庫侍者以及主者等,雖是寺院家中骨幹者,
二取心思生起掛慮因,遠離散亂即是吾忠告。
佛像供物經論爐灶等,雖攜所需行於寂靜山,
暫具用品爭紛痛苦因,依無所需即是吾忠告。
濁時中於野蠻之眷眾,為其面責等雖是善意,
依彼生起煩惱之因故,言談平和即是吾忠告。
毫無私慾誠心利他語,以憫揭發他人之過失,
雖思正意彼心結石因,言談悅耳即是吾忠告。
護持自宗破除他宗者,雖思辯論清除教法塵,
依彼生起煩惱文因故,禁止自語即是吾忠告。
偏私護持師傳宗派等,彼等縱使以為是承侍,
贊自謗他貪嗔之因故,一切放棄即下吾忠告。
廣聞觀察諸法之類別,了知他過雖思即智慧,
依彼自己造惡之因故,觀修淨現即是吾忠合。
忽說皆空誹謗諸因果,雖忿無作乃為究竟法,
若捨二資斷絕修行緣,當命雙運即是吾忠告。
為三灌義修降明點等,雖思他身即道之助進,
有漏道欺眾多大修者,當修解道即是吾忠告。
雖無緣份眾前施灌頃,加持品等散發於眾人,
說毀之根失毀密戒因,敦肅直行即是吾忠告。
本人之中露體奔跑等,狂妄諸行雖思即禁行。
世間俗人不起信心因,當依謹慎即是吾忠告。
此處為自欲得殊勝位,雖求淨行博學立賢善,
是從高頂墮於低處因,行無鬆緊即是吾忠告。
村落寺院以及深山等,雖住何處不應交親友,
於誰相觸不怨亦不親,穩重自主即是吾忠告。
雖受具信男女供衣食,恭敬侍奉自亦詐現行,
為護他心自受束縛因,當行平等即是吾忠告。
工巧曆算藥等無量書,雖是方便緣起佛果因,
然此種種散亂靜慮因,放棄所知即是吾忠告。
住家之時致力嚴飾屋,寂靜山間尋求圓滿福,
瑣事今自人生虛耗因,斷盡諸事即是吾忠告。
雖以精進博學淨行等,某種功德縱然已超越,
貪執何法自心受縛故,不墮邊執即是吾忠告。
種種伏勝令受雷雹等,雖思能調難度之事業,
焚燒他續自入惡趣因,當居卑處即是吾忠告。
典籍教言以及記錄等,雖聚種種所需深義書,
若無修持臨死書無利,當觀心性即是吾忠告。
一緣修時討論與覺受,著作論典唱誦道歌等,
雖是力顯而增分別因,當護離心即是吾忠告。
心生分別之時直視要,已得定解之時安位要,
修行安住無修是為要,修習無散即是吾忠告。
空性之中行持諸因果,證悟無作護持三律儀,
無緣大悲精進為利眾,二資雙運即是吾忠告。

依止勝師亦聞深教授,有閱甚深經續觀內心,
鳴呼雖知無修自欺自,為我如我者說卅忠告。
由厭離心造此之功德!
願諸有情解脫得大樂,三世諸佛菩薩聖者後,吾等隨行願成彼長子。

此三十忠告論者,由厭離心稍所促故,慈誠羅珠所造也。
譯於四川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時至一九九五年八月十五之中秋佳節。   

    為什麼現在修行這麼難,總是反反覆覆、斷斷續續、時好時壞的呢?

    就是因為沒有真正的出離心。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界限就是出離心。在相續中沒有出離心之前,無論修什麼都屬於輪回的法,都屬於世間的法。相續中有出離心以後,才是出世間的法。 出離心是勇敢的心
      什麼是出離心?對輪回、對世間法沒有絲毫的貪戀、留戀之心,然後能夠認真地去承擔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不放棄,但是放下了;不逃避,從而敢於面對。這才是真正的出離心。沒有貪戀之心,這叫放下;能夠承擔責任和義務,這叫不放棄。你真正有出離心的時候,不會逃避現實,也不會放棄任何事情,你能夠放下世間瑣事、世間八法,但不是放棄這些。現很多學佛的人都越學越傻、越學越糊塗,越學越懶惰了,什麼也不願意想,什麼也不願意做。這不是放下,是放棄;不是智慧,是愚癡;這不是輕鬆自在,這是懈怠懶惰。你是在學佛嗎?佛是在做人的基礎上修成的,連人都沒有做好,怎麼能做佛呢?       
      出離心不是逃避心,它是一種勇敢的心、敢於面對的心,在一切境界面前都不會害怕、不會畏懼。很多人將“出離”和“逃避”等同了,將“放下”和“放棄”混淆了,這都是顛倒而持,這也是在家學佛人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覺得人太苦惱了、太累了,就想逃避。不管家、不管孩子、不管親朋好友,只知道念佛磕頭,還以為自己有出離心,全都放下了。這不是放下,是放棄!還有的人嫌家裏太鬧了,要到寺院裏修。這不是出離,是逃避!逃避能行嗎?逃避本身就是個過錯,你能逃避得了嗎?心裏面沒有放下,身體離開了也沒有用。你看看,如果沒有慈悲心、沒有智慧,你到了寺院也一樣,還會有看不慣的事,還會有看不起的人,一樣有煩惱、有痛苦。如果沒有把握住自己的心,到哪里都會沒事找事。我們現在就是不敢面對、不敢承擔,就害怕有煩惱、有責任、有負擔,所以都在逃避,這樣不可能達到圓滿。逃避就是輪回的因,逃避超不出輪回,逃避是一種放棄,是一種罪過!不是有了出離心就要離開家、放棄工作。有出離心的人是要從心裏放下,真能放下的時候,不會捨棄一個人,也不會放棄一件事。       
      放下是解脫,放棄是罪過,這些一定要分清楚。放下是從心裏放下,不管面對什麼,不追求也不拒絕,看著緣起緣滅、來來往往,保持一顆如如不動的心。真空離不開妙有,妙有離不開真空;相離不開空,空離不開相。要放下,這是真空;不能放棄,這是妙有。不放棄一個眾生、不失去一個眾生,這叫慈悲心。放下了一切眾生,不放棄一個眾生,這才是大慈大悲、大徹大悟。該拿的時候拿得起,該放的時候放得下。你真正能夠放下了之後,就不可能逃避任何事情,你的頭腦會越來越清醒、行為會越來越勤奮,會用更好的方式待人處事。那個時候,一切處都是好處,都是淨土;一切人都是好人,都是佛;一切事都是好事,都是修行。當你真正看破、放下的時候,才不受因果,不會痛苦。之前都會受因果,受因果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有痛苦。       
      放下了才不會失去,才會得到【道】。真正從心裏放下了,你的心自在了,一切都自在,那個時候不生不滅,你的心是你自己,一切一切都是你自己,整個宇宙、整個法界都是你的。如果你放不下、還執著、牽掛的話,你一切一切都要放棄,什麼都得不到,因為你的心沒有自在,那個時候一切都不是你的。如果你的心自在了,心無邊無際,無處不在,都掌握在自己的手裏,自己把握住了,想放開可以放開,想收回來可以收回來。現在你的心不是你自己的,是別人的!你活在別人的眼光下,為別人活著,把握不住自己的心,總隨外境轉動,沒有自由,所以活得累。       
      無有罣礙的時候,才沒有恐懼,才敢面對、敢承擔。對世間、對輪回不會有絲毫的貪圖和留戀,無所罣礙,無所恐懼,這個心是真正的出離心。我們要通過觀修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因果不虛這些四外加行的基礎修法,刻意發這個心,才能發出出離心。“發”和“發出來”不一樣,發是一種刻意的;發出來了,那個時候不是刻意的,是一種自然輕鬆的狀態。出離心發出來以後,你不用特意發,相續中自然而然就會有這個念頭、想法,而且特別地強烈。       
      出離心是一切佛法的基礎,一定要好好地學、修,把真正的出離心修出來。要去面對,不能想著逃避。什麼是敢面對?敢承擔?把這個“我”忘掉,一切隨緣,別追求,別拒絕,就行了。不管好壞,任何時候都不動心,心不隨境轉,這才是真正有修行。
 法王如意寶的法談
生起真實的出離心----每天思維四個轉心向法的內容,特別是無常和輪回之苦
      大圓滿的共同前行儀軌就是讓行者通過念誦儀軌,深深地思考四個使你轉變心態而趨向佛法的主題:一、暇滿人身難得,二、無常,三、輪回之苦,四、因果不虛。      
      許多學佛的居士不想經過前行的修習,就想去高攀大法,本來佛法就沒有什麼大小可言的,佛法只有兩種:了義教與不了義教。一切的不了義教法宣講的不外乎出離心與慈悲心,而了義教法宣講的是空性的智慧。沒有出離心和慈悲心的基礎是根本無法瞭解空性的。比如一個初生不久的嬰兒,站都站不穩,時時都需要父母親看護,你不可能這時讓這個嬰兒去抬起重物、挖土擔泥吧!他根本不可能做到。他這麼幼小,以至於父母親一放手,他就必定摔倒。學佛也是同樣的。如果你是屬於那種非凡的根器,那倒也可以一步登天呀!但是自己是最清楚自己的,如果沒有出離心這個嚴父與菩提心這個慈母來看護在你左右的話,想去通達空性,只是癡人說夢而已。那些所謂大法,目的是用來根除你的貪嫉五毒的,但沒有穩定堅固的出離心與菩提心,學這些法,只能成為助長你五毒的工具罷了。所以不要有好高騖遠的貪著,不要有自命不凡的傲慢。做任何事情都要循序漸進,修出離心是邁出學佛道路的第一步。      
      大家學佛都有各自不同的原因,有些為了求福報,有些為了錢財,有的為了免災,有的為了求神通,有的為了在學術上瞭解……,種種心態不一而足,總之是為了世間的利益。但是很多人過了一段時間就學不下去了,也沒有熱情去修法,癥結就在於一開始就不是為了脫生死去學佛,從而誤解了佛法,以至於學佛動機不純正而造成這樣的狀況.
      出離心是對於輪回的痛苦深深的體會後自然生起的一種心念,它促使我們產生一定要從六道的生生死死中解脫出去的強烈願望,從而走上學佛的正道,邁向解脫。 一個人如果有強烈的出離心,就有了一切修行成就的原動力,修法就會全身心地投入,由於有修法的愉悅,因此他會非常精進。比如想解渴一定體會了口渴的痛苦才會有解渴去苦之心;知道躲避烈日爆曬,尋求蔭涼處,必定是過去嘗過被烈日爆曬的滋味。求解脫生死也是一樣的道理,必須深刻地感受到輪回之中無處不是苦的真實體驗,才會生起從輪回中解脫的出離心。若不生起出離心,解脫則無從說起。
      薩迦派祖師薩千貢噶寧布在一次閉關中,文殊菩薩現身,親自為他宣說了如下法語:
貪戀此生非行者,貪戀輪回非出離,沉於自利非菩提,執取生起非正見。      意思是,一個人如果對於今生今世有貪愛依戀的心念,他就不是一個真正的修行人;一個人如果執著於輪回中的生命,迷戀於各種世間法的欲樂,則說明他沒有真正的出離心。 蓮師曾說:若無出離輪回之心,虔誠也是多餘的。第三句是說如果只是為了自己能得到寂滅之妙樂,說明此人沒有菩提心;第四句是講中觀。      
     各教派都是通過思維暇滿人身難得,無常,因果不虛,輪回苦四個主題來生起出離心。嚴格來說,接受了這四種教授,修行人就要專門長時間的深思這四個主題,使自己能很深刻、很具體地瞭解與體驗到它們的意義。對世間法的本質有了正確的認識後,自然就不會貪執,出離心自然而然就會生起。
     共同前行是為了轉化人心,而不是為把它們當成知識放到記憶裏的。沒有基礎,修再高的法也修不出什麼結果。就如同冬天在冰上建高樓,到了夏天,冰融樓塌。一棵枝繁葉茂、掛滿果實的大樹,不可缺少的是樹根,想要修行成就不可或缺的是出離心。已經知道出離心是這麼重要,那麼怎樣使出離心在你的心中紮根並使之穩定增長呢?請每天思維四個轉心向法的內容,特別是其中無常和輪回之苦,要讓這些真理根植於心中。曾有人問共同前行的儀軌要修多少遍才算修完?數量不是修行的目的,只有當你深刻了知輪回毫無實義,由此生起了強烈的出離心和對佛法有穩固的信心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