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蓮師說:人們之所以不想從世俗成就的追逐中轉身離開,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因果業力的道理和輪迴的特性。此生的逆境是由於往昔的業力,因此不要怪罪到他人!在修道上精進!

除非斷捨了散逸,否則要透過心靈修持達到成就是很困難的! 只要還未免除二元分別的執念,行菩提心就仍然遙不可及。

蓮師又說:會墮入下三道的惡趣,是由於十惡業,因此,即便是最微小的罪惡都要悔改並且誓願戒除!只要你尚未摒棄我執,那麼不管再怎麼微細的惡行,仍舊會導致後果,因此戒除惡行是必要的。有著概念所緣的善業不會成為解脫之道,因此,要在離念之中懷攝你所有的心靈修行!多生累劫所造的善行,仍舊會被一念嗔心所毀壞,因此,要以慈心、悲心和證悟的心態來訓練自己!
究竟俱生智慧---唯有透過積聚功德、清除一切過患、獲得成就者的加持,才會降臨。你應該了解,在他處尋找此究竟俱生智慧是愚行。
無論如何,除非你捨棄將事物執以為實的執著,否則這一切都是枉然。 因此,莫要將那些迷惘的體驗視為堅固實存的實相!措嘉,似乎沒有什麼行者真的在正確地修持佛法!在未來時代的末法時期,會有許多歪曲不當的行者將佛法視為交易的商品。 在那個時候,所有遵從我的話語的你們,千萬不要放棄十法行。 *繕寫經典、供養、施贈他人、諦聽法教、受持熟記、披讀、開演闡述、諷誦、思維與禪修法之意涵。只靠知識性理解是不可能領會這些言教的根本要義,唯有透過直接體驗才能真正有所了悟。不要將語言文字誤認為是法教的真實義,當刻就要將修行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從輪迴中獲得解脫。

2014年9月10日

《佛遺教經》云:「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懂得慚愧,就是願意真實面對自己的人,而接受懺悔才是有智之人。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一日清晨,佛陀用完齋飯後,至寧靜的安陀林中打坐。這時,精舍中有兩位比丘起了爭執,一人不斷責罵對方,另一人則默然不語。開口責罵的比丘事後自覺慚愧,便向對方懺悔,然而靜默的比丘竟不接受,於是其他比丘輪著勸諫,以致高聲喧鬧。
     佛陀以天耳通聽到精舍中的喧鬧聲,出定後回到精舍,詢問比丘們:「我剛剛在安陀林中靜坐時,聽到精舍中喧鬧吵雜,究竟是為了什麼事情?」於是比丘們向佛陀陳述剛才發生的事情。
     佛陀了解後,對那位不願接受道歉的比丘說:「你為什麼不接受別人的懺悔呢?當對方感到慚愧而悔改時,卻不接受其懺悔的人,可說是愚癡之人,將受無量之苦。過去世時,三十三天的天人曾起了爭執,當時天主釋提桓因說了一首偈語教誡大眾:
   於他無害心,瞋亦不纏結,懷恨不經久,於瞋以不住。
   雖復瞋恚盛,不發於麤言,不求彼開節,揚人之虛短。
   常當自防護,以義內省察,不怒亦不害,常與賢聖俱。
   若與惡人俱,剛彊猶山石,盛恚能自持,如制逸馬車。
   我說為善御,非謂執繩者。」
     佛陀告訴比丘們:「釋提桓因是統領三十三天的自在王,不僅修行忍辱之法,亦能讚歎行忍辱之行者。諸位比丘皆是正信出家,修學佛道,所以應當效法天主釋提桓因修忍辱之行,並讚歎行忍辱之人。」比丘們聽到佛陀這番開示,無不法喜充滿,依教奉行。 
摘自《雜阿含經‧卷四十》

     和合共處是建立在彼此相互尊重的基礎點,只有看到眾生的佛性,慈悲包容所有不圓滿,一切的紛爭才得以止息。天底下沒有不可化解的仇恨,更沒有永久的敵人,原諒別人就是放過自己;放寬自己的心胸,人生才能慧日朗照,擁有一片無窮際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