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佛法不外存,而存自心內
公告
除非斷捨了散逸,否則要透過心靈修持達到成就是很困難的! 只要還未免除二元分別的執念,行菩提心就仍然遙不可及。
蓮師又說:會墮入下三道的惡趣,是由於十惡業,因此,即便是最微小的罪惡都要悔改並且誓願戒除!只要你尚未摒棄我執,那麼不管再怎麼微細的惡行,仍舊會導致後果,因此戒除惡行是必要的。有著概念所緣的善業不會成為解脫之道,因此,要在離念之中懷攝你所有的心靈修行!多生累劫所造的善行,仍舊會被一念嗔心所毀壞,因此,要以慈心、悲心和證悟的心態來訓練自己!
究竟俱生智慧---唯有透過積聚功德、清除一切過患、獲得成就者的加持,才會降臨。你應該了解,在他處尋找此究竟俱生智慧是愚行。
無論如何,除非你捨棄將事物執以為實的執著,否則這一切都是枉然。 因此,莫要將那些迷惘的體驗視為堅固實存的實相!措嘉,似乎沒有什麼行者真的在正確地修持佛法!在未來時代的末法時期,會有許多歪曲不當的行者將佛法視為交易的商品。 在那個時候,所有遵從我的話語的你們,千萬不要放棄十法行。 *繕寫經典、供養、施贈他人、諦聽法教、受持熟記、披讀、開演闡述、諷誦、思維與禪修法之意涵。只靠知識性理解是不可能領會這些言教的根本要義,唯有透過直接體驗才能真正有所了悟。不要將語言文字誤認為是法教的真實義,當刻就要將修行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從輪迴中獲得解脫。
2014年7月24日
2014年7月23日
調伏躁動的心念
每個人都有一些願望和目標,但一個願望實現了,還有更多的目標緊跟著,還想追求更多的安樂。
分別念就是一個願望達成了,接著又生起一個新的希求心。就像有些人,有了房子還想要院子,有了院子還需要花園……在我執尚未斷盡之前,這種心始終沒完沒了。根登群佩大師也說:“乃至小螞蟻在內的所有眾生,都在為自己的利樂而奔波。”
但我們不管是希求善法,還是追求無意義的瑣事,到了最後,都應該觀察心的本性,斷除一切期望和疑慮的分別念,在無有任何執著的境界中安住,如此煩惱才會銷聲匿跡。
在此過程中,最初心若無法安住,可以在自己面前放一尊釋迦牟尼佛像,然後注視佛像的心間;如果時間久了產生昏沉,則可往上觀佛像的頂髻。如此觀修,調伏這顆躁動的心。
當年我在石渠求學時,有一天上師托嘎如意寶說:“如果我們沒有去調伏心,心的力量會非常兇猛可畏;但如果去調伏它,就會發現它只不過是一隻紙老虎。我們哪怕只用短短七天,好好地祈禱上師,認真調伏自己的心,心的狀況也會與從前有極大不同。”
我對上師的話深信不疑。其實只要肯下功夫,依靠殊勝的修法竅訣,調伏心並不困難。我們之所以一直做不到,只不過是沒在這方面痛下苦功而已。
摘自晉美彭措仁波切《不離》
2014年7月20日
世俗生活與修行如何抉擇?
其實在這樣的生活模式中,要發出離心更容易,修行也有更多機會,因為你在世間上碰到的煩惱挫折太多了。有了煩惱的存在,就會生起出離心;有了出離心,就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就盡自己的能力去做。而你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在利益眾生,也就是在修行了。
一般人認為修行一定要找間寺廟、佛堂、法師和坐墊,在這種環境下修法才叫修行。的確,這種修行比較能約束自己的心,但是在沒有這種條件的環境中,我們就要將自己的心當成道場。果真能如此,心中就永遠有佛、有虔誠、有菩提心存在,任何地方都是道場,所作所為都是在行菩薩道。如果不理解這一點的話,我們的言行永遠無法與心靈結合,即使身在道場而心在外面,也是無法約束自己的心。
只要學會將聞思當中所學到的佛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上,那麼所有的生活,就變成了以佛法為指引的修行方法,這時也就不必擔心自己是否能進行其它的修行。法教中常常說:「把凡夫的身口意,轉換成佛的身口意。」凡夫的身體無論處於何地,就將該處轉化成佛的道場、佛的淨土、佛的壇城。身轉了,語轉了,心也能這樣轉,才是讓自己的身口意真正轉換成佛的身口意。所以世俗捨取的轉換,就必須先從心做起,能夠理解這一點,那麼在世間修行就不難了。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佛法跟世間的生活似乎沒有太大關聯,甚至是對立而且無法相容並存的事,好像學佛就是要背棄所有世間的一切生活。以小乘的觀念而言,的確是如此,但是以大乘或密乘來說,除非你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要不然你的所作所為,都能影響到一群人。因為人是一種最沒有辦法獨處的眾生,除非是一個真正的修行者,心中充滿對佛菩薩的虔誠歡喜之心,能為眾生而活以外,大部分的人都是耐不住寂寞的。
世間上沒有人是萬能的,大家都有不同的能力範圍,需要別人扶持補足的短處。因此,如果有人依賴你,你就有依賴的價值存在,而你的修行也就從別人需要你的地方開始了。
當每做一件事情時,如果出發點是為了脫離輪迴具有菩提心,在能力範圍內做到讓自己問心無愧,再將功德迴向給眾生,就是行菩薩道。如果沒有一個佛菩薩能讓所有的眾生滿意,又何況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但是如果要讓一群眾生滿意的話,那就不難。例如,努力求學,可以讓父母感到欣慰;在家裡用心做菜,可以讓子女吃得健康,精神飽滿、快快樂樂地去上學;用心照顧家庭,可以讓家庭幸福美滿;在工作上努力的付出,可以讓事業有所成就。
所以,教法裡面才有上供諸佛菩薩,下施六道眾生。自己沒有能力供養所有佛菩薩的話,就觀想所有的佛菩薩安住在喉嚨當中,將食物先供養他們,如此一來,自己飽了,佛菩薩也供養了,這種供養方式,絕對沒有任何困難。
所以做任何事要學會轉換心態,要思惟我的出離心是為了脫離輪迴,因為要脫離輪迴,所以要有菩提心;而菩提心就是要利益眾生,因為我有能力利益眾生,所以要脫離輪迴也不難了。做任何事都要先培養這種自信心來肯定自己,再自我期許而努力付出。
摘自嘎瑪仁波切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