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蓮師說:人們之所以不想從世俗成就的追逐中轉身離開,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因果業力的道理和輪迴的特性。此生的逆境是由於往昔的業力,因此不要怪罪到他人!在修道上精進!

除非斷捨了散逸,否則要透過心靈修持達到成就是很困難的! 只要還未免除二元分別的執念,行菩提心就仍然遙不可及。

蓮師又說:會墮入下三道的惡趣,是由於十惡業,因此,即便是最微小的罪惡都要悔改並且誓願戒除!只要你尚未摒棄我執,那麼不管再怎麼微細的惡行,仍舊會導致後果,因此戒除惡行是必要的。有著概念所緣的善業不會成為解脫之道,因此,要在離念之中懷攝你所有的心靈修行!多生累劫所造的善行,仍舊會被一念嗔心所毀壞,因此,要以慈心、悲心和證悟的心態來訓練自己!
究竟俱生智慧---唯有透過積聚功德、清除一切過患、獲得成就者的加持,才會降臨。你應該了解,在他處尋找此究竟俱生智慧是愚行。
無論如何,除非你捨棄將事物執以為實的執著,否則這一切都是枉然。 因此,莫要將那些迷惘的體驗視為堅固實存的實相!措嘉,似乎沒有什麼行者真的在正確地修持佛法!在未來時代的末法時期,會有許多歪曲不當的行者將佛法視為交易的商品。 在那個時候,所有遵從我的話語的你們,千萬不要放棄十法行。 *繕寫經典、供養、施贈他人、諦聽法教、受持熟記、披讀、開演闡述、諷誦、思維與禪修法之意涵。只靠知識性理解是不可能領會這些言教的根本要義,唯有透過直接體驗才能真正有所了悟。不要將語言文字誤認為是法教的真實義,當刻就要將修行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從輪迴中獲得解脫。

2014年3月1日

摩 訶 菩 提 塔

          菩提迦耶Bodhgaya是很重要的朝聖地,是釋迦牟尼佛冥想的地方。菩提迦耶有一個金剛大塔,叫摩訶菩提塔 Mahabodhi Temple(又稱大菩提塔、摩訶菩提寺),是佛陀成道後約兩百五十年左右,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來此朝聖,他在菩提樹下安置了一塊金剛座,並於菩提樹旁建了一座塔 (有稱寺)。
          西元四世紀,據「大唐西域記」記載:由於當時錫蘭國王的王弟到印度朝禮聖地時,受到冷落與羞辱,因此錫蘭國王主動再“興建”摩訶菩提塔。

          但是到十二世紀時,回教徒的入侵卻將其破壞毀盡。直到十四世紀,緬甸國王又在阿育王所建的塔遺址上,出資護持重建。
然而,重建沒有多久,這座塔寺就遭遇了嚴重的洪水,隨著洪水而來的大量泥沙又將它埋在沙土中達數百年,直到 1861年,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康寧漢 (Alexander Cunningham) 建議進行挖掘,為大塔的重生燃起了希望。

          1870年代末,在緬甸佛教徒與當時的孟加拉政府協助下,終於將摩訶菩提塔修復完成,從此,這座壯麗的大塔才得以重見天日;其主塔仍保持著許多種文化相結合的古典特色,真是非常之氣勢宏偉的啊!

摩訶菩提塔
摩訶菩提塔景色 ( 正面 )
摩訶菩提塔 ( 霧景 )
摩訶菩提塔夜景
塔下壁佛雕
晚上信眾點上酥油燈、
蠟燭等以保持徹夜光明
.
來自世界各地的佛教
徒在菩提塔前大禮拜
菩提塔前聆聽開示
菩提塔內之佛像

2014年2月28日

佛 陀 成 道 地--菩提迦耶

       菩提迦耶 (Bodhgaya) 位於印度比哈省 (Bihar) 境內,距離現代化的迦耶城大約 16 公里;距離加爾各答約 607 公里。這裏的土地肥沃而富足,平原上散佈著翠綠的水田,由帕爾古 (Phalgu) 河(即古代的尼連禪河 Nairanjana)灌溉著。
       一片覆著低矮樹林的山丘,襯托出小小村落,就在這平靜的地方,釋迦族的悉達多王子豁然了悟宇宙人生的真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成為人間至善的佛陀。
在菩提迦耶的菩提樹下,釋迦牟尼佛成道時,上半夜契悟四諦,中半夜契悟十二因緣,後半夜夜睹明星,忽然大徹大悟,喟然嘆曰:「奇哉!奇哉!大地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之德相,只因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菩提伽耶是佛教四大佛跡之中最繁榮的小鎮。其主要遺跡包括有摩訶菩提佛塔 (寺)、菩提樹、金剛座 Vajrasana、阿育王石欄柱等,都是由英國考古學家亞歷山大‧康寧漢發現挖掘出來。
       釋迦牟尼佛在尼連禪河畔苦修,身體瘦得像骷髏一樣,後來覺得這樣苦修得不到結果,就到菩提迦耶。後來接受牧羊女供養羊奶(有說是牛奶、乳粥),恢復了體力,在菩提迦耶的菩提樹下金剛座上禪定開悟了。
       當佛陀成道後,身旁沒有侍者,以前跟隨他出來的五個比丘,都沒有在身邊,當時就只有佛陀一人而已,沒有人要向他求法。於是佛陀當時就講:我得到一個非常深奧的光明之法,可以救度一切眾生,可是這個有如甘露之法,講給何人聽?世俗眾生已經習慣執著於現世,講因果、空性等都太深奧而他們無法理解,所以決定不講這個法,自己不如進入森林當中修行,在森林中安住。七七四十九天裡,根本沒有人求法,所以佛陀也沒有講過法,只鋪一個吉祥草墊在那裡打坐。
       就在這個時候,天上的梵天和帝釋天看到佛陀不傳法,世間上的人也沒有人求法,實在可惜,於是他們從天而降,一個拿法螺,一個拿千幅法輪供養佛,然後請佛轉法輪。佛這才起身去瓦拉那西,傳了五比丘四諦法。
       我們今天去印度看,菩提迦耶也好,給孤獨園也好,鹿野苑也好,都是一片荒山,都是高高低低的泥土墩子而已,令人唏噓嘆息,感慨世間的“無常”和“成住壞空”。

菩提迦耶風景
尼連禪河
牧羊女莎嘉塔供佛的地方
菩提伽耶景色
 
菩提伽耶景色
菩提伽耶露天佛像
菩提伽耶夜景


2014年2月27日

聖地拘尸那迦 —心如止水,極為安靜



傷 感 的 地 方
聖地拘尸那迦 — 佛陀涅槃的地方
      心靈導師佛陀—釋迦牟尼佛就在這寂靜梭羅樹林間,大般涅槃了!所謂大般涅槃,義即偉大的逝世。
     佛陀晚年在人間似乎寂寞了許多,因為得力的護法弟子提前涅槃,而舍利弗、目犍連也相繼圓寂。
      重病稍癒,八十歲過外高齡的佛陀,自知捨壽的時間快到了,在毘舍離度過了雨季,往西北方向行,行行停停,停停行行,長途跋涉,腳步蹣跚的,行了多少路呢?一共 280 公里啊!
     在人間出現過的佛,真善美的三界靈性導師本師釋迦牟尼佛,說法的腳步永不言休,祂常譬如自己是舊車,修理好就勉強可行。祂帶病來到了拘尸那迦城外的希拉尼耶伐底河邊,那裡有一片梭羅樹林。祂叫阿難尊者在兩棵娑羅中間鋪上草和樹葉,然後佛陀頭向北方,面向西方,作吉祥臥,作出最後的開示。
     二月十五日夜,佛陀在梭羅雙樹間床上,時鳥獸無聲,樹不鳴條,佛陀心如止水,極為安靜。至午夜時分,在微風輕拂、樹葉輕沙、月色皎潔寂涼的夜色中,佛陀安詳、平靜地永遠離開我們了!
     印度的聖地、尼泊爾的聖地、西藏的聖地、所有的聖地,拘尸那迦是令佛弟子最傷心、最懷念、最感觸,最回憶的地方。最傷心是至聖的佛陀涅槃了。最懷念是佛陀親切的教導及留下之真貴佛法。最感觸是當年如此興盛的佛教地方,衹留下頹垣敗瓦。最回憶的是:我們大家的緣份會如何呢?
     地方依舊,人面全非;佛陀不在了,佛陀當年的弟子亦不在了。印度的恆河平原上,亦再也看不到祂慈祥的面孔、身軀、背影與正直的足跡。但祂的佛法仍留世間,永遠引領著無數的佛弟子、眾生朝向彼岸…。

2014年2月25日

學佛信心的來源有三,一經典、二師承、三聖蹟文物。凡朝禮佛生處、成正覺處、轉法輪處、入大涅槃處等聖地,悉獲如是功德。

阿育王廣建八萬四千佛塔後,心中法喜充滿,帶著群臣前往雞雀精舍(位於中印度摩揭陀國波吒釐子城,又名華氏城),參禮耶舍上座,至誠請問:「上座,當今之世,還有為佛陀所授記,將廣作佛事、轉大法輪者嗎?王欲親近禮拜供養此尊者。」
  
耶舍上座表示:「佛陀於般涅槃前,一路度化阿波羅龍王、陶師、旃陀羅、瞿波梨龍等,及至摩偷羅國(亦名摩揭陀),佛對阿難尊者說:『你看到遠方那座大山嗎?那座山名為優留曼茶,有阿蘭若名為那茶婆低,有一切隨順而常寂靜好的氣象。』世尊以偈讚曰:『優波崛比丘,教授最第一, 名聞振四方,最勝之所記。於我滅度後,當得作佛事, 度諸眾生類,其數無有限。』」
  
阿育王當下明白此乃佛陀的授記偈,急切問道:「優波崛尊者現今出世了嗎?」上座回答:「尊者已出世了,並且出家學道,降伏煩惱,已證阿羅漢果。現帶領一萬八千比丘法眷,住在優留曼茶山中阿蘭若處,以佛所說淨妙法門,慈悲開導眾生,度化人天無量眾生。」
  
阿育王聽了,喜不自勝,馬上命令群臣,準備莊嚴車乘,及諸親眷,一齊去禮拜供養優波崛尊者。
  
臣子聽了,提醒國王:「這位尊者既然淨住於王城中,宜當遣使送信、迎奉入宮覲見,國王何必舟車勞頓、親自前往呢?」
  
但是阿育王愈發誠敬地說:「有聖者住世,是全國君民的福德,我當親自前往頂禮請法,豈能令尊者降尊紆貴,如臣民行來覲見?」
  
接著阿育王虔敬地遣信予尊者,告知某日當前去參禮請益。時尊者思惟,若國王盛大軍陣上山,勢必傷及無辜蟲螘,於是請使者回覆:「請君王以國事為重,優波崛將親往王宮相會。」
  
阿育王聽到尊者將親自入城,自然歡喜,吩咐眾人籌辦迎奉諸事。從摩偷羅至巴連弗邑,途經水路,一切舟乘行列寶幡幢蓋,如轉輪王出巡一般莊嚴無比。
  
尊者率領一萬八千弟子,便在王室的護送下,舟楫幡蓋連綿如霞天萬里。阿育王帶領大臣眷屬恭候迎奉,接足頂禮,並以瓔珞珍寶,虔敬供養尊者,暢言:「王今一統閻浮提,實不足以為喜;今日得見尊者,如得見佛面,心中無比雀躍歡喜!」隨即以偈讚曰:
  
「寂滅已度世,汝今作佛事,世間愚癡滅,如日照佛世。
    
為世作導師,說法中第一,眾生可依怙,我今大歡喜。」
  
國王隨即派遣使者週知全國上下:「優波崛尊者今入城弘法,大眾當把握殊勝因緣,修諸供養,如見佛面,能遠離貧苦、得真富貴,常生天上,究竟解脫、登涅槃樂。」
  
同時,敕令平整全城道路,懸繒幡蓋,燒香散華,伎樂不斷,舉國人民熱烈夾道奉迎,供養尊者,得植善根。
  
爾時,優波崛尊者讚歎阿育王:「三寶實難遭難遇,大王能愍念眾生,以正法治化天下,勸修恭敬供養功德,如世尊昔日常說:『我之正法,寄在國王,及諸比丘僧等。』大法流布,仰賴政通人和、民生安樂,而仁王禮敬沙門、護法護教。」
  
阿育王合掌應諾:「王已造諸佛塔,莊嚴十方國土,廣布佛舍利,遍於閻浮提。自身及妻兒,珍寶及土地,皆隨願喜施,供養賢聖僧。」
  
「善哉!大王如是護持正法,生生世世無所憂畏,受福無窮,必得無上覺!」尊者祝願。
  
時阿育王見尊者容貌端嚴,體態柔軟,而自己則肌膚麁澁,不禁自慚形穢,於是請示尊者此中因緣。尊者道:「過去生中我修布施時,皆為清淨勝妙之物,不曾用土布施,所以今得此果報。」阿育王聽了黯然說道:我以前幼小愚癡無智,雖遇世尊如來最上福田,卻以遊戲之沙供養佛,所以才感肌膚麁澁之報。」尊者聽了和顏說道:「三寶福田殊勝微妙,能令施土獲尊貴之報。」阿育王聽了生起大歡喜心告訴群臣:「我僅以遊戲之沙布施,即得轉輪聖王之果報,所以當勤修供養三寶。」於是稟白尊者:「我願護持正法永住以報佛恩,請尊者慈悲引領弟子,朝禮一切佛所、說法處、行化處,弟子皆要起塔供養,令未來眾生皆生恭敬信心,信受佛法。」於是,阿育王帶領軍臣眷屬,持種種香花、幢幡等至誠朝禮,修護並標示聖地所在,令後世眾生皆能恭敬供養如來,深植善根福德。
摘自:《雜阿含經》
省思

《大般涅槃經》記載,如來告阿難言:「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於我滅後,能故發心往我四處,所獲功德不可稱計,所生之處常在人天,受樂果報無有窮盡。」即使非佛門弟子,凡朝禮佛生處、成正覺處、轉法輪處、入大涅槃處等聖地,悉獲如是功德。  導師亦嘗開示:堅定學佛信心的來源有三,一經典、二師承、三聖蹟文物。阿育王時代,距佛世已經百年,因此,國王積極尋訪正法傳人,並且親自朝禮一切佛所行處,以護法、護僧、護聖地,報佛深恩。《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世出世恩有其四種,一父母恩、二眾生恩、三國王恩、四三寶恩,如是四恩,一切眾生平等荷負。」為佛弟子,應珍惜得遇大善知識,聽聞佛法之因緣,具體落實成佛之道,上報四重恩,下濟三塗苦,方為真實報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