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蓮師說:人們之所以不想從世俗成就的追逐中轉身離開,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因果業力的道理和輪迴的特性。此生的逆境是由於往昔的業力,因此不要怪罪到他人!在修道上精進!

除非斷捨了散逸,否則要透過心靈修持達到成就是很困難的! 只要還未免除二元分別的執念,行菩提心就仍然遙不可及。

蓮師又說:會墮入下三道的惡趣,是由於十惡業,因此,即便是最微小的罪惡都要悔改並且誓願戒除!只要你尚未摒棄我執,那麼不管再怎麼微細的惡行,仍舊會導致後果,因此戒除惡行是必要的。有著概念所緣的善業不會成為解脫之道,因此,要在離念之中懷攝你所有的心靈修行!多生累劫所造的善行,仍舊會被一念嗔心所毀壞,因此,要以慈心、悲心和證悟的心態來訓練自己!
究竟俱生智慧---唯有透過積聚功德、清除一切過患、獲得成就者的加持,才會降臨。你應該了解,在他處尋找此究竟俱生智慧是愚行。
無論如何,除非你捨棄將事物執以為實的執著,否則這一切都是枉然。 因此,莫要將那些迷惘的體驗視為堅固實存的實相!措嘉,似乎沒有什麼行者真的在正確地修持佛法!在未來時代的末法時期,會有許多歪曲不當的行者將佛法視為交易的商品。 在那個時候,所有遵從我的話語的你們,千萬不要放棄十法行。 *繕寫經典、供養、施贈他人、諦聽法教、受持熟記、披讀、開演闡述、諷誦、思維與禪修法之意涵。只靠知識性理解是不可能領會這些言教的根本要義,唯有透過直接體驗才能真正有所了悟。不要將語言文字誤認為是法教的真實義,當刻就要將修行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從輪迴中獲得解脫。

2014年4月11日

能把握因緣勤修十善,早日度脫苦海、登上解脫自在的涅槃彼岸。有如此覺悟的行者,才是真正懂得愛自己


      昔日,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波斯匿王不僅非常護持佛法,也經常聽經聞法,靜坐思惟種種道理。
      「世間上的人,如何才是真正地愛自己?如何又會傷害自己呢?」一日波斯匿王打坐時,心底浮現這個問題,彷彿幽幽淼淼的湖面,微微泛起一絲漣漪,思緒沿著這一抹波光緩緩蕩漾開來……「如果身、口、意三業都能遵循善法,遠離惡法,就是愛惜自己;相反地,放任身、口、意做諸惡事,就是在傷害自己吧!」波斯匿王微睜開眼,心想:「世尊就在我們身邊,隨時可以聽法、請法,真是無上的福報呀!」波斯匿王來到祇樹給孤獨園,長跪頂禮佛陀。
      「世尊,弟子在靜坐時思惟著,世人如何才能真正愛惜自己、珍重自己?如何又是傷害自己、作賤自己呢?依弟子所見,一切要從觀照自己的身口意三業做起……」波斯匿王娓娓道出自己觀行的體會,佛陀慈悲地聆聽,並且讚歎說:「誠如大王所言,世人如果放縱身口意,做諸惡事,真正受害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為什麼呢?若危害他人,雖然結下怨仇,卻不一定馬上會遭受報復、傷及自身的危險;但若起了惡心,就破壞了自心清淨,惡言惡行也毀害了自己的威德和誠信,所以說造諸惡業,最直接受傷害的正是自己。乃至於,為了滿足自己種種私欲,造作殺生、偷盜、邪淫等諸多傷害他人的惡行,不但損害自己的福德善緣,層層的罪刑惡果更將自己推向黑暗深淵。
      「所以懂得愛自己的人,身口意常修善業,甚至能放下世間的情愛──舍宅,以及一切世人汲汲營營的五欲之樂,一心精進行道,看起來好像有福不會享、不懂得疼愛自己,實際上是真正看透了生死輪迴的本質為苦──雖有父母兄弟親友,恩徹骨髓,一旦老病死苦無常來臨,誰能相代?行者了知生命的可貴,不求短暫生滅的逸樂,能把握因緣勤修十善,早日度脫苦海、登上解脫自在的涅槃彼岸。有如此覺悟的行者,才是真正懂得愛自己的人!」
      佛陀舉了一個譬喻,智者當謹防身口意,猶如將軍固守城池一樣,當知城外的荒郊野地裡,伺伏著無數的盜賊,覬覦著城裡的一切財寶,因此時時刻刻勤於操兵演練,不讓賊人有機可乘;倘若掉以輕心,即使只是片刻鬆懈,一旦城門失守,賊人伺機大舉入侵,遭受生命財產的苦難損失,將難以彌補。所以愛惜自己,要從謹慎持守身口意做起,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才能擁有真正的快樂。
      比丘們及國王聽到佛陀這番開示,都有所體悟,歡喜踴躍,信受奉行。



摘自《別譯雜阿含經‧卷三》

     一切有情,最珍愛的莫過於自己,但是真正懂得愛惜自己者,凡人有幾?「急急忙忙苦追求,寒寒暖暖度春秋」,道不盡的辛酸無奈,汲汲營營的無外乎坐享榮華富貴的夢想。然而佛陀捨棄了這世間最尊最貴的一切,出家修行,尋求什麼呢?
     《佛說無常經》云:「外飾莊彩咸歸壞,内身衰變亦同然,唯有勝法不滅亡,諸有智人應善察。」透徹了悟一切有為法的虛妄不實,大覺慈尊指出了一條不生不滅的究竟之道:「恆用戒香塗瑩體,常持定服以資身,菩提妙華遍莊嚴,隨所住處常安樂。」 律心無過、律口無失、律身無犯,斷惡修善,破惑顯真,才能真正開顯生命的真實價值。明明白白一條路,千千萬萬不肯修,豈不辜負己靈,辜負最愛的自己!

2014年4月10日

為富不仁的果報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一日,波斯匿王於靜處思惟:「世界上很少人能擁有名利權勢後而不驕奢浪費,並且能夠知足節欲,保持廉潔,不傷害、惱怒別人。絕大多數的人獲得顯赫的權勢後,都不免驕奢放逸,為所欲為。」於是,波斯匿王前往給孤獨園向佛陀請法。

      波斯匿王頂禮佛陀後退坐一旁,稟告佛說:「世尊!我在靜處獨自思惟:『世界上,能夠在建立弘大的事業、獲得廣大的財富後,依然保持知足,不驕慢奢侈、為所欲為且不惱怒別人的人,實在是太少了。絕大多數的人獲得顯赫的事業後,都不免驕奢放逸,為所欲為,對人造成傷害他人。』」
      佛陀為波斯匿王開示:「確實是如此。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獲得顯赫的名利權勢後,則變得驕貴奢侈,縱情欲樂,任意所為,甚至傷害別人,令人痛苦不已。這樣愚昧的人,必定會付出很大的代價,終將受苦不已。而且壽命終了,必定墮入地獄。」佛陀進一步開示:「就像捕魚師及其弟子對捕魚的方法都非常熟悉且靈巧,他們拖著細密的魚網逆流而上,魚鱉等水族眾生陸續入於網中,任人宰割。世界上絕大多數擁有名利權勢的人,大多驕貴奢侈,縱情欲樂,常常任意所為,惱怒、傷害他人,令人痛苦不已。這樣愚昧的人,終將如同網中的水族,最終必入於魔網,其一切行止,受魔宰制。」接著,佛陀說了一首偈語:
   「縱逸著事業,荒迷於五欲,不知有惡果,如魚入密網,此業已成就,極受大苦惱。」
      佛陀開示後,波斯匿王及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踴躍,信受奉行。



摘自《別譯雜阿含經.卷三》

《四十二章經》云:「豪貴學道難。」人對於眼前所持有的權勢與名利,極易產生執著與貪愛,若要捨棄所擁有的一切來修行學道,確實不是容易的事。然而,難與不難在於有沒有正確的認知,擁有富貴權勢者如果能真正捨棄內心的貪著,運用無常幻化的名利與財富,廣修一切善法,發願饒益一切眾生,便可將稍縱即逝的名利與財富,轉化為心靈上永恆的富裕。

2014年4月9日

口常說善語、正直語,以恭敬、謙讓、柔順他人的言語,與人廣結善緣

     佛住世時,弗加沙王由於讀誦了《十二因緣經》,體悟到昔日所追求的財、色、名、食、睡等五欲之樂,原來是煩惱的根本。於是,弗加沙王召集群臣,宣佈將王位傳給太子。之後,便自行剃髮出家,發心追隨佛陀修行。

     這天,他前往王舍城托缽乞食,沒想到在城門中被一頭剛生產的母牛觸牴而死。牛主人認為這隻母牛是不祥之物,心生恐懼,便將牛轉賣給他人。買主牽著母牛到河邊喝水時,卻被母牛從背後以角攻擊致死。買主的兒子非常氣憤,立刻將母牛殺了,並把牛肉拿到巿場上賣。當時,有一位鄉下人非常喜歡吃牛頭,便買了牛頭並用扁擔擔回家。在離家約一里多的路上,他把牛頭掛在樹枝上,坐在樹下休息。過了一會兒,牛頭因繩子忽然斷裂而落下,牛角正好刺入鄉下人的頭中,此人當場死亡。

     聽到這頭母牛一日之間連殺三人的消息,與弗加沙王非常友好的瓶沙王感到十分奇異,便帶領群臣來到佛前,恭敬頂禮後請示:「世尊,有一頭母牛,一天當中連殺三人,是什麼樣的因緣,而有如此的果報?請佛慈悲開示。」佛告訴瓶沙王說:「罪報有其原因,並非只是今生所看到的結果。」瓶沙王至誠祈請佛陀開示其因。

     於是佛陀娓娓道來:「過去世時,有三個商人一同到他國經商。有一次,寄住在一位獨自居住的老婦家中。寄宿本應付食宿費,但這三個商人見老婦無人照應,便存心賴帳,於是趁其外出時離開。老婦回家後發現商人們不在,便去詢問鄰居,才知他們已偷偷離去。老婦心有不甘,非常氣憤地追了出去,直到精疲力竭,才追到這三個偷跑的商人。老婦生氣地責備他們,並要求商人償付食宿費。但是,這三人不但不肯認帳,反而還說:「你這貪心的老婦,我們已付過帳,你怎麼還來討錢?」說完,便對老婦又打又罵。老婦勢單力孤,既心有不甘又莫可奈何,於是詛咒商人們:「我只是一個窮困無依的老人家,你們竟然忍心欺負、打罵我!我老了,也沒有力氣向你們討回公道,但你們加諸於我身上的種種惡行,我絕對不會原諒。我發誓,下輩子只要再相遇,一定會殺了你們,即使你們已修行成道,也要取你們的性命,才肯罷休。」

     佛陀告訴瓶沙王:「當時那位孤獨無依的老婦,就是現在這頭母牛;而那三位商人,便是被牛觸死的弗加沙王等三人。」接著又開示:「以惡劣之言謗罵、污蔑、欺凌他人,怨恨從此而來。若以謙讓、恭敬的言語待人,不但不會結下惡緣,也不會產生怨忿。所以說,口出惡言,猶如口含一把利斧,隨惡言而出,就會傷人傷己。」瓶沙王及大臣們聞佛所說,皆更加深因果的道理,歡喜奉行佛陀教誨。


摘自《法句譬喻經.卷一》

     佛法說道,說話要說「正語」,也就是說正直、清淨的語言。正語來自不犯口業上「惡口、兩舌、妄言、綺語」的過失,也就是不惡言罵詈,不挑撥是非,不說輕浮、不正經、欺誑的語言。因此,口常說善語、正直語,以恭敬、謙讓、柔順他人的言語,作為待人接物上的應對進退,自然能夠遠離瞋怨,而與人廣結善緣。

2014年4月7日

修忍最為勝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夜晚,帝釋天王釋提桓因和毘留奢那阿修羅王一起來到佛所,威光熾盛,他們恭敬地頂禮佛陀後,在一旁坐下,兩位的光明照耀令祇樹給孤獨園猶如白晝一般。

     此時,阿修羅王說:「一個人若常精進不懈,必能所求如願。既已求得義理,就能安隱得到快樂。」隨後,帝釋天王也說:「一個人若常精進不懈,必能所求如願。既已求得事情之成就,而修忍辱之行則是最為殊勝。」

     接著,帝釋天王向佛請示:「世尊,我們所說的何者是有利益的?何者又是無利益的呢?」佛為釋提桓因開示:「能善分別者,都是善說。一切眾生為了追逐利益而隨心所欲,而這些只要藉由精進勤求,必能有所得。但在事情成就後,仍要行忍才是最為殊勝,所以應當修持忍辱之行。」

     帝釋天王及阿修羅王聞佛開示,法喜充滿,頂禮佛陀後各自返宮。

摘自:《別譯雜阿含經‧卷三》

     世間萬物有成必有壞,若只著眼於現前的成就與榮耀,就容易在順境當中得意忘形。若未能體悟無常之理,則在人、事、物由成轉壞之時,就會無法接受變異,因害怕失去或改變而苦惱、恐慌。

     人生不免遭遇順、逆境,不論是遇到好的境界,或是不順意的境界,都要能不為外境所動,時時安住在善念、正念上,能忍自安,身心就會得到真正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