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蓮師說:人們之所以不想從世俗成就的追逐中轉身離開,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因果業力的道理和輪迴的特性。此生的逆境是由於往昔的業力,因此不要怪罪到他人!在修道上精進!

除非斷捨了散逸,否則要透過心靈修持達到成就是很困難的! 只要還未免除二元分別的執念,行菩提心就仍然遙不可及。

蓮師又說:會墮入下三道的惡趣,是由於十惡業,因此,即便是最微小的罪惡都要悔改並且誓願戒除!只要你尚未摒棄我執,那麼不管再怎麼微細的惡行,仍舊會導致後果,因此戒除惡行是必要的。有著概念所緣的善業不會成為解脫之道,因此,要在離念之中懷攝你所有的心靈修行!多生累劫所造的善行,仍舊會被一念嗔心所毀壞,因此,要以慈心、悲心和證悟的心態來訓練自己!
究竟俱生智慧---唯有透過積聚功德、清除一切過患、獲得成就者的加持,才會降臨。你應該了解,在他處尋找此究竟俱生智慧是愚行。
無論如何,除非你捨棄將事物執以為實的執著,否則這一切都是枉然。 因此,莫要將那些迷惘的體驗視為堅固實存的實相!措嘉,似乎沒有什麼行者真的在正確地修持佛法!在未來時代的末法時期,會有許多歪曲不當的行者將佛法視為交易的商品。 在那個時候,所有遵從我的話語的你們,千萬不要放棄十法行。 *繕寫經典、供養、施贈他人、諦聽法教、受持熟記、披讀、開演闡述、諷誦、思維與禪修法之意涵。只靠知識性理解是不可能領會這些言教的根本要義,唯有透過直接體驗才能真正有所了悟。不要將語言文字誤認為是法教的真實義,當刻就要將修行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從輪迴中獲得解脫。

2014年7月20日

世俗生活與修行如何抉擇?

     

      其實在這樣的生活模式中,要發出離心更容易,修行也有更多機會,因為你在世間上碰到的煩惱挫折太多了。有了煩惱的存在,就會生起出離心;有了出離心,就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就盡自己的能力去做。而你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在利益眾生,也就是在修行了。
      一般人認為修行一定要找間寺廟、佛堂、法師和坐墊,在這種環境下修法才叫修行。的確,這種修行比較能約束自己的心,但是在沒有這種條件的環境中,我們就要將自己的心當成道場。果真能如此,心中就永遠有佛、有虔誠、有菩提心存在,任何地方都是道場,所作所為都是在行菩薩道。如果不理解這一點的話,我們的言行永遠無法與心靈結合,即使身在道場而心在外面,也是無法約束自己的心。
      只要學會將聞思當中所學到的佛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上,那麼所有的生活,就變成了以佛法為指引的修行方法這時也就不必擔心自己是否能進行其它的修行。法教中常常說:「把凡夫的身口意,轉換成佛的身口意。」凡夫的身體無論處於何地,就將該處轉化成佛的道場、佛的淨土、佛的壇城。身轉了,語轉了,心也能這樣轉,才是讓自己的身口意真正轉換成佛的身口意。所以世俗捨取的轉換,就必須先從心做起,能夠理解這一點,那麼在世間修行就不難了。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佛法跟世間的生活似乎沒有太大關聯,甚至是對立而且無法相容並存的事,好像學佛就是要背棄所有世間的一切生活。以小乘的觀念而言,的確是如此,但是以大乘或密乘來說,除非你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要不然你的所作所為,都能影響到一群人。因為人是一種最沒有辦法獨處的眾生,除非是一個真正的修行者,心中充滿對佛菩薩的虔誠歡喜之心,能為眾生而活以外,大部分的人都是耐不住寂寞的。

      世間上沒有人是萬能的,大家都有不同的能力範圍,需要別人扶持補足的短處。因此,如果有人依賴你,你就有依賴的價值存在,而你的修行也就從別人需要你的地方開始了。
      當每做一件事情時,如果出發點是為了脫離輪迴具有菩提心,在能力範圍內做到讓自己問心無愧,再將功德迴向給眾生,就是行菩薩道。如果沒有一個佛菩薩能讓所有的眾生滿意,又何況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但是如果要讓一群眾生滿意的話,那就不難。例如,努力求學,可以讓父母感到欣慰;在家裡用心做菜,可以讓子女吃得健康,精神飽滿、快快樂樂地去上學;用心照顧家庭,可以讓家庭幸福美滿;在工作上努力的付出,可以讓事業有所成就。
      所以,教
裡面才有上供諸佛菩薩,下施六道眾生。自己沒有能力供養所有佛菩薩的話,就觀想所有的佛菩薩安住在喉嚨當中,將食物先供養他們,如此一來,自己飽了,佛菩薩也供養了,這種供養方式,絕對沒有任何困難。

      所以做任何事要學會轉換心態,要思惟我的出離心是為了脫離輪,因為要脫離輪,所以要有菩提心;而菩提心就是要利益眾生,因為我有能力利益眾生,所以要脫離輪也不難了。做任何事都要先培養這種自信心來肯定自己,再自我期許而努力付出。

摘自嘎瑪仁波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