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蓮師說:人們之所以不想從世俗成就的追逐中轉身離開,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因果業力的道理和輪迴的特性。此生的逆境是由於往昔的業力,因此不要怪罪到他人!在修道上精進!

除非斷捨了散逸,否則要透過心靈修持達到成就是很困難的! 只要還未免除二元分別的執念,行菩提心就仍然遙不可及。

蓮師又說:會墮入下三道的惡趣,是由於十惡業,因此,即便是最微小的罪惡都要悔改並且誓願戒除!只要你尚未摒棄我執,那麼不管再怎麼微細的惡行,仍舊會導致後果,因此戒除惡行是必要的。有著概念所緣的善業不會成為解脫之道,因此,要在離念之中懷攝你所有的心靈修行!多生累劫所造的善行,仍舊會被一念嗔心所毀壞,因此,要以慈心、悲心和證悟的心態來訓練自己!
究竟俱生智慧---唯有透過積聚功德、清除一切過患、獲得成就者的加持,才會降臨。你應該了解,在他處尋找此究竟俱生智慧是愚行。
無論如何,除非你捨棄將事物執以為實的執著,否則這一切都是枉然。 因此,莫要將那些迷惘的體驗視為堅固實存的實相!措嘉,似乎沒有什麼行者真的在正確地修持佛法!在未來時代的末法時期,會有許多歪曲不當的行者將佛法視為交易的商品。 在那個時候,所有遵從我的話語的你們,千萬不要放棄十法行。 *繕寫經典、供養、施贈他人、諦聽法教、受持熟記、披讀、開演闡述、諷誦、思維與禪修法之意涵。只靠知識性理解是不可能領會這些言教的根本要義,唯有透過直接體驗才能真正有所了悟。不要將語言文字誤認為是法教的真實義,當刻就要將修行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從輪迴中獲得解脫。

2014年5月2日

《法句經》—自利利人,益而不費。欲知利身,戒聞為最。

一、自利利人的意義

  自利利人,又稱自益益他、自利利他、自行化他、自他二利。自利,乃利己之意,即為自身之功德而努力修行,以此所產生之善果而自得其利;利人,乃利益他人之意,即非為己利,而為救濟諸有情而致力行善。菩薩以修行六度,能自利利他。如《發菩提心經論》說,修行佈施,能使善名流布,隨所生處,財寶豐盈,是名自利;能令眾生、心得滿足,教化調伏,使無慳吝,是名利他。……

二、自利利人的好處
  自利利人是大乘佛教的目的。一個人的所做所為能夠自他兩利,是最上等人,是佛的世界。《七處三觀經》說:人有四輩:有人自護身,不護他人身;有人護他人身,不自護身;有人亦不自護,亦不護他人;有人亦自護,亦護他人。是人不自護,亦不護他人,是最下賤人。護他人,不自護,是勝上。若人自護,不護他人,是勝上。若自護,亦護他人,最第一。

三、如何利身
  我們的身心好比脫疆的野馬,頑劣不羈;又像猿猴,變化不定,掌握不易。如何握緊手中的繩索,調伏這匹烈性的野馬,馴服這只急躁的猿猴,讓它聽從使喚,循規蹈矩?如何策勵我們的行為,使他走向美善的大路,而自利利人?

  一、持戒:戒能防非止惡,戒是一切修行法門的根本,一切善根功德悉由持戒而生。戒如軌道,規範我們的身心行為;戒如纓絡,莊嚴菩提之道。五戒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所以做人要受持殺、盜、淫、妄、酒五戒。如《發菩提心經論》說:修持戒者,悉淨一切身口意業,於不善行,心能舍遠,善能呵嘖惡行毀禁,於小罪中,心常恐怖。……修持戒故,遠離一切諸惡過患,常生善處,是名自利;教化眾生,令不犯惡,是名利他。” 

  二、聞法:除持戒外,亦需多聞,所謂聞所成慧。佛法中一切功德,都由聞法而來。龍樹菩薩說,聞法由三處聞,即從佛聞法。從佛弟子聞法,從經典聞法。又聞法有四種功德:由聞知諸法,由聞遮眾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因此,常常聽聞善法,接受學習,實踐體會,便能受益。

  《法華經·譬喻品》說:若有眾生從佛世尊聞法信受,勤修精進,……湣念安樂無量眾生,利益天人,度脫一切,是名大乘。可見凡是能發心自利利他,就是大乘菩薩。而要達到自利利他之行的兩個基本要件,就是。所以,《法句經》說:自利利人,益而不費。欲知利身,戒聞為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