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佛法不外存,而存自心內
公告
除非斷捨了散逸,否則要透過心靈修持達到成就是很困難的! 只要還未免除二元分別的執念,行菩提心就仍然遙不可及。
蓮師又說:會墮入下三道的惡趣,是由於十惡業,因此,即便是最微小的罪惡都要悔改並且誓願戒除!只要你尚未摒棄我執,那麼不管再怎麼微細的惡行,仍舊會導致後果,因此戒除惡行是必要的。有著概念所緣的善業不會成為解脫之道,因此,要在離念之中懷攝你所有的心靈修行!多生累劫所造的善行,仍舊會被一念嗔心所毀壞,因此,要以慈心、悲心和證悟的心態來訓練自己!
究竟俱生智慧---唯有透過積聚功德、清除一切過患、獲得成就者的加持,才會降臨。你應該了解,在他處尋找此究竟俱生智慧是愚行。
無論如何,除非你捨棄將事物執以為實的執著,否則這一切都是枉然。 因此,莫要將那些迷惘的體驗視為堅固實存的實相!措嘉,似乎沒有什麼行者真的在正確地修持佛法!在未來時代的末法時期,會有許多歪曲不當的行者將佛法視為交易的商品。 在那個時候,所有遵從我的話語的你們,千萬不要放棄十法行。 *繕寫經典、供養、施贈他人、諦聽法教、受持熟記、披讀、開演闡述、諷誦、思維與禪修法之意涵。只靠知識性理解是不可能領會這些言教的根本要義,唯有透過直接體驗才能真正有所了悟。不要將語言文字誤認為是法教的真實義,當刻就要將修行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從輪迴中獲得解脫。
2019年5月31日
思惟圓滿閒暇人身極難得 經典敘述: 舍利佛問佛: 世尊!有多少地獄眾生?有多少餓鬼、畜生、天、人、阿修羅?
佛回答: 舍利佛!地獄眾生數目如大地,餓鬼的數目如沙造之城的沙粒,畜生的數目如造酒之穀粒,阿修羅的數目如大風雪的雪片,天與人的數目如指甲表面的塵埃。因此,你應了知人身非常難得。
如果不思惟圓滿閒暇人身極難得的話,就不會想到佛法,所以如此思惟非常重要。
如此思惟:[ 啊!人身的獲得就是為了現在。如果我現在不以此身修持佛法,以後就會很難再
得到人身。再者,單只有我一人得到人身是不夠的,因為三界眾生已長久輪迴於惡道。哦,
慈悲心!]
得到人身。再者,單只有我一人得到人身是不夠的,因為三界眾生已長久輪迴於惡道。哦,
慈悲心!]
以悅耳的聲音說這些話,讓它們喚起你的注意:[ 啊!啊!可憐的我!得到珍貴人身就是為了
現在。如果我沒有在此生成就任何佛法,以後會非常難再得到人身。可憐所有三惡道的眾生。]
現在。如果我沒有在此生成就任何佛法,以後會非常難再得到人身。可憐所有三惡道的眾生。]
以那些話來喚起你的注意,然後如此思惟:[ 在廣大虛空宇宙中,眾生在地獄中痛苦嚎叫,
餓鬼在承受不能忍受的飢渴之苦; 所有的動物 :老虎、豹子、黑熊、棕熊、狗、狐狸、狼、牛、
羊、綿羊等,互相殘食。在土地下有紅螞蟻、黑螞蟻、蠍子、蜘蛛,還有布滿世界各地互相殘
食的昆蟲。水裡面有無數的水生動物,包括魚、青蛙、蝌蚪,相互殘殺。在空中有禿鷹、鳶、
鷲、鷹、麻雀、烏鴉、鴿子、鵲、以顫音唱歌之鳥等等,布滿天空互相殘食。甚至布滿天空的
飛行昆蟲也互相殘食,發出哀苦之聲。
餓鬼在承受不能忍受的飢渴之苦; 所有的動物 :老虎、豹子、黑熊、棕熊、狗、狐狸、狼、牛、
羊、綿羊等,互相殘食。在土地下有紅螞蟻、黑螞蟻、蠍子、蜘蛛,還有布滿世界各地互相殘
食的昆蟲。水裡面有無數的水生動物,包括魚、青蛙、蝌蚪,相互殘殺。在空中有禿鷹、鳶、
鷲、鷹、麻雀、烏鴉、鴿子、鵲、以顫音唱歌之鳥等等,布滿天空互相殘食。甚至布滿天空的
飛行昆蟲也互相殘食,發出哀苦之聲。
在輪迴中,痛苦的強烈程度、被經驗的方式與受苦時間的長短,是由個人行為所創造。一個人的業力是決定因素。
觀想整個天空與大地恐怖地大震動,然後思惟:[ 在眾生之中,只我一人無伴地在高巖山峰上。只有我得到人身,而我在墮落邊緣。啊!在地獄道、餓鬼道與畜生道的眾生中,只有我得到人身。目前這獨特狀況是否只是我的好運或者是我的福報?一旦得到如此難得的人身,如果我無目的地空手而退轉的話,我將陷入苦海中。多麼枉費此生啊!雖然我現在已獲得很難得到的人身,但是我並沒有時間可以浪費,因為我確定將很快退轉至那兒。現在什麼是最好的方法讓我避免退轉?它在哪兒?啊!可憐的我!哦,我真害怕!]
誠摯說出這些悲語:[啊!我很害怕!啊!在惡道中有如此多的眾生。人身如此難得,而我很
快將會退轉。這個難得的人身很容易被毀。我要如何才能解脫?假如有一條道路,我將跟隨。]
快將會退轉。這個難得的人身很容易被毀。我要如何才能解脫?假如有一條道路,我將跟隨。]
某經典敘述:[ 佛陀出現於世稀有難得,生而為人亦稀有難得。善友、信心與聽佛法的機緣,即使再一百劫也不一定可得到。]
如此,思惟圓滿閒暇人身極難得,直至你的心轉離輪迴。如果人身是如此難得,你務必把
握現在這個珍貴的修學佛法的機緣。對擁有純淨人身但空手而回的人培養慈悲心。當你看到這
些世間眾生而慈悲心並沒有生起的話,這就表示經驗還未生起。如果慈悲心已被帶出而且熱忱
也在增加,這就表示經驗已經生起。如果熱忱未增加,思惟就無意義了。
握現在這個珍貴的修學佛法的機緣。對擁有純淨人身但空手而回的人培養慈悲心。當你看到這
些世間眾生而慈悲心並沒有生起的話,這就表示經驗還未生起。如果慈悲心已被帶出而且熱忱
也在增加,這就表示經驗已經生起。如果熱忱未增加,思惟就無意義了。
如此思惟圓滿閒暇人身極難得,將來你能得到人身,你將不會有對世俗的渴望,你只會想
到佛法,最終你會成佛。修習此!
🔹在佛陀教法住世之地,即使得到圓滿人身的人們,無數生以來已積聚了無邊功德,他們卻仍然經歷著六道有情十足的業力。
到佛法,最終你會成佛。修習此!
🔹在佛陀教法住世之地,即使得到圓滿人身的人們,無數生以來已積聚了無邊功德,他們卻仍然經歷著六道有情十足的業力。
其中有某些人聽到佛的功德特質時,由於被貪著與瞋念所激之故,還擔心他人也會對佛功德感興趣,因此在他們成為佛陀教法追隨者的一份子後,竟還擔心輪迴會耗竭。這種貪著與瞋念即是地獄的種子,這些人來世將會投生到完全聽不到三寶名號的地方。
生在現代或是出生在未來,並能正確聽聞蓮花源話語的人們,以下就是你們應該做的事:為了好好利用你已獲得的人身,你需要殊勝的佛法。那些執著且渴望世間聲望和名聲、卻沒有實在修行佛法的人們,不過屬於動物當中的最高層級罷了。
2019年2月12日
正見正行離十惡:從惡趣中再次得到人身如同登天
昔日,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為比丘們開示:「如果有眾生習於殺生,而且廣造殺業,將種下命終墮地獄、惡鬼、畜生的罪報;如果投胎為人,壽命極短,這都是因為殺害他人性命之故。
如果有人常偷盜他人財物,同樣會種下三惡道的罪報;若投生人道,恆常遭遇貧困匱乏,食物不足充飢,衣物無法蔽體。皆因偷盜、搶奪他人財物的緣故,劫奪他人財物,就像斷人性命。
假使有人貪求淫欲,亦種下墮三惡道之因;若投胎為人,將感得配偶不貞、放蕩荒淫。如果有人常說妄語,亦將種下墮地獄的罪報;若生人中,被人輕視,有所言說,不被信受,被人所輕賤,所以如此,都是因為前世常說妄語的緣故。
倘若有眾生犯兩舌罪,亦造墮三惡道之報;假使投生人道,心常不定,常懷憂愁,這都是因為在兩頭之間散播不實言語,搬弄是非,離間他人之故。
假如有人常說粗暴的言詞,也會種下墮入三惡道的罪報;若投生人道,被人憎惡輕視、喜於喝罵,所以如此,都是因為言詞不純正真誠所招感之故。
假若有人喜歡鬪亂彼此、滋生是非,同樣會種下三惡道之罪;若轉世為人,多諸怨憎,親人間常多離散,這是因為前世好鬪亂,使彼此不合的緣故。
如果有眾生常生嫉妒,也會種下墮三惡道的惡因;若投生人道,經常衣物缺乏,這是因為此人常起貪心嫉妒他人的緣故。
如果有眾生常起惱害心,就種下墮三惡道的罪報;若出生為人,常多虛妄,不解至理,心亂不定,這是因為前世常懷瞋恚、毫無慈悲心之故。
假若有眾生常懷邪見,亦會種下墮三惡道的罪報;若投生為人,則生在邊地,無法生於中國,也無法親睹三寶、聽聞法要;或是盲聾瘖啞,身形不正,無有智慧分辨善法、惡法。所以如此,都是因為前世毫無信根之故,亦不敬信沙門、婆羅門、父母、兄弟。
比丘們當知,因為造作此十惡的果報,以致遭遇這些種種的罪殃。所以,應當遠離十惡,修行正見。比丘們!應當如是精勤學習。」
當時,諸比丘們聽聞佛陀的開示,生歡喜心,信受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四.十不善品.第四十八(一)》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佛陀慈悲揭示眾生,過去種何惡因,導致今生何種惡果,令眾生明因識果,進而怖畏因果,遠離十惡、奉行十善。若能秉持佛法正見,具足信心,落實斷惡修善之行,時時覺察、覺照,轉化煩惱,清淨身口意三業,必能開拓光明人生,最終出離生死,直驅涅槃,得自在解脫。
敦珠法王:一旦你認清自己的一切歡愉樂受皆為惡習所致的障礙,便能夠培養無貪的態度。
若無法知足於微少的財物,則只要貪欲一再生起,欺人的享樂之魔將可輕易侵入。
If you are not content with just a few possessions, for as long as one desire after another arises,
the deceptive demon of pleasure will easily enter. ~ Dudjom Rinpoche
祖古烏金仁波切:至微至難之障,乃是誘惑之魔
最細微又最困難的﹝障礙﹞就是誘惑之魔…亦即那給予錯誤建議的輕聲細語:「還有比修行更有趣的事。何不晚點再修,譬如下個月或明年──到時就能真的進行密集的修行。現在,還有比修行更重要的事…」這顯然是最難覺察、最難克服的障礙。
TULKU URGYEN RINPOCHE :Most subtle and the most difficult obstacle.
The most subtle and the most difficult [obstacle] is the demon of seduction... It is the little voice that whispers to oneself and gives the wrong advice: "There is something more interesting than practicing. Why not do it later, like next month or next year - then you can really get into intensive practice. Right now, there is something more important."... It is by far the most difficult to notice, the most difficult to overcome.
從惡趣中再次得到人身如同登天
輪回過患是指我們無始劫至今生在六道中輪回所感受的無窮無盡的痛苦。現在我們得到了人身,聞到了佛法,這是我們擺脫輪回、脫離痛苦的唯一機會,千萬不能錯過。一旦錯過了,再也沒有機會了,還要繼續六道輪回,繼續感受這些難以忍受的痛苦,苦不堪言啊!所以大家要謹慎再謹慎,一定要把握!現在的每時每刻都是關鍵的時刻,以此決定我們是上升還是下墮。上升是解脫,是永恆的快樂;下墮是感受極大難忍的痛苦,出脫無期。
能夠從地獄、餓鬼、旁生三惡道中解脫並獲得人身,這是一種萬一的說法。其實一旦墮落惡趣以後,想再一次投生為人,是相當困難的,比登天還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為眾生在地獄遭受果報的同時,會不斷地生起嗔恨心,不斷地造業。在地獄裡造業也是造業啊!也要感受果報啊!比如複活地獄的眾生一見面就生起無比的嗔恨心,然後互相殘殺。殺害地獄的眾生也是殺生!以嗔恨心造業就繼續墮落,基本上沒有解脫的時候!基本在愚癡的狀態中,所作所行都是造業!
因業力感召,當獄卒們懲罰地獄眾生的時候,它們一定會嗔恨、埋怨獄卒們,雖然它們身軀龐大,但是沒有什麼力量,根本不可能打得過獄卒們。甚至與餓鬼道的眾生一樣,也常想把自己的痛苦轉嫁到其他眾生的身上。所以地獄眾生在貪心、嗔恨心、愚癡的狀態下,所作所行都是惡業,只能繼續在地獄裡感受痛苦,很難出來。
餓鬼道的眾生,無論是隱住餓鬼還是空遊餓鬼,也是滿懷貪心、嗔恨心、愚癡繼續造業,以後還要繼續感受果報。尤其是空遊餓鬼,基本上不會有解脫的時候。
所以大家千萬不能再糊塗,不能再迷惑,應該好好地選擇,應該努力讓自己從六道輪回中解脫出來,獲得永久的安樂。這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這樣才能對得起自己,才是究竟的利益!大家不要為了眼前利益,不要為了世間瑣事而失去解脫的機會,不要讓自己再墮落了。從惡道中解脫不容易,得人身更不容易。我在前面講過這個比喻:在光滑的牆上撒一把豆子,想讓一顆豆子停留在光滑的牆上,幾乎不可能。可見從惡趣中再次得到人身非常不容易。
如果有人常偷盜他人財物,同樣會種下三惡道的罪報;若投生人道,恆常遭遇貧困匱乏,食物不足充飢,衣物無法蔽體。皆因偷盜、搶奪他人財物的緣故,劫奪他人財物,就像斷人性命。
假使有人貪求淫欲,亦種下墮三惡道之因;若投胎為人,將感得配偶不貞、放蕩荒淫。如果有人常說妄語,亦將種下墮地獄的罪報;若生人中,被人輕視,有所言說,不被信受,被人所輕賤,所以如此,都是因為前世常說妄語的緣故。
倘若有眾生犯兩舌罪,亦造墮三惡道之報;假使投生人道,心常不定,常懷憂愁,這都是因為在兩頭之間散播不實言語,搬弄是非,離間他人之故。
假如有人常說粗暴的言詞,也會種下墮入三惡道的罪報;若投生人道,被人憎惡輕視、喜於喝罵,所以如此,都是因為言詞不純正真誠所招感之故。
假若有人喜歡鬪亂彼此、滋生是非,同樣會種下三惡道之罪;若轉世為人,多諸怨憎,親人間常多離散,這是因為前世好鬪亂,使彼此不合的緣故。
如果有眾生常生嫉妒,也會種下墮三惡道的惡因;若投生人道,經常衣物缺乏,這是因為此人常起貪心嫉妒他人的緣故。
如果有眾生常起惱害心,就種下墮三惡道的罪報;若出生為人,常多虛妄,不解至理,心亂不定,這是因為前世常懷瞋恚、毫無慈悲心之故。
假若有眾生常懷邪見,亦會種下墮三惡道的罪報;若投生為人,則生在邊地,無法生於中國,也無法親睹三寶、聽聞法要;或是盲聾瘖啞,身形不正,無有智慧分辨善法、惡法。所以如此,都是因為前世毫無信根之故,亦不敬信沙門、婆羅門、父母、兄弟。
比丘們當知,因為造作此十惡的果報,以致遭遇這些種種的罪殃。所以,應當遠離十惡,修行正見。比丘們!應當如是精勤學習。」
當時,諸比丘們聽聞佛陀的開示,生歡喜心,信受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四.十不善品.第四十八(一)》
「菩薩畏因,眾生畏果。」佛陀慈悲揭示眾生,過去種何惡因,導致今生何種惡果,令眾生明因識果,進而怖畏因果,遠離十惡、奉行十善。若能秉持佛法正見,具足信心,落實斷惡修善之行,時時覺察、覺照,轉化煩惱,清淨身口意三業,必能開拓光明人生,最終出離生死,直驅涅槃,得自在解脫。
敦珠法王:一旦你認清自己的一切歡愉樂受皆為惡習所致的障礙,便能夠培養無貪的態度。
若無法知足於微少的財物,則只要貪欲一再生起,欺人的享樂之魔將可輕易侵入。
If you are not content with just a few possessions, for as long as one desire after another arises,
the deceptive demon of pleasure will easily enter. ~ Dudjom Rinpoche
祖古烏金仁波切:至微至難之障,乃是誘惑之魔
最細微又最困難的﹝障礙﹞就是誘惑之魔…亦即那給予錯誤建議的輕聲細語:「還有比修行更有趣的事。何不晚點再修,譬如下個月或明年──到時就能真的進行密集的修行。現在,還有比修行更重要的事…」這顯然是最難覺察、最難克服的障礙。
TULKU URGYEN RINPOCHE :Most subtle and the most difficult obstacle.
The most subtle and the most difficult [obstacle] is the demon of seduction... It is the little voice that whispers to oneself and gives the wrong advice: "There is something more interesting than practicing. Why not do it later, like next month or next year - then you can really get into intensive practice. Right now, there is something more important."... It is by far the most difficult to notice, the most difficult to overcome.
從惡趣中再次得到人身如同登天
輪回過患是指我們無始劫至今生在六道中輪回所感受的無窮無盡的痛苦。現在我們得到了人身,聞到了佛法,這是我們擺脫輪回、脫離痛苦的唯一機會,千萬不能錯過。一旦錯過了,再也沒有機會了,還要繼續六道輪回,繼續感受這些難以忍受的痛苦,苦不堪言啊!所以大家要謹慎再謹慎,一定要把握!現在的每時每刻都是關鍵的時刻,以此決定我們是上升還是下墮。上升是解脫,是永恆的快樂;下墮是感受極大難忍的痛苦,出脫無期。
能夠從地獄、餓鬼、旁生三惡道中解脫並獲得人身,這是一種萬一的說法。其實一旦墮落惡趣以後,想再一次投生為人,是相當困難的,比登天還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因為眾生在地獄遭受果報的同時,會不斷地生起嗔恨心,不斷地造業。在地獄裡造業也是造業啊!也要感受果報啊!比如複活地獄的眾生一見面就生起無比的嗔恨心,然後互相殘殺。殺害地獄的眾生也是殺生!以嗔恨心造業就繼續墮落,基本上沒有解脫的時候!基本在愚癡的狀態中,所作所行都是造業!
因業力感召,當獄卒們懲罰地獄眾生的時候,它們一定會嗔恨、埋怨獄卒們,雖然它們身軀龐大,但是沒有什麼力量,根本不可能打得過獄卒們。甚至與餓鬼道的眾生一樣,也常想把自己的痛苦轉嫁到其他眾生的身上。所以地獄眾生在貪心、嗔恨心、愚癡的狀態下,所作所行都是惡業,只能繼續在地獄裡感受痛苦,很難出來。
餓鬼道的眾生,無論是隱住餓鬼還是空遊餓鬼,也是滿懷貪心、嗔恨心、愚癡繼續造業,以後還要繼續感受果報。尤其是空遊餓鬼,基本上不會有解脫的時候。
所以大家千萬不能再糊塗,不能再迷惑,應該好好地選擇,應該努力讓自己從六道輪回中解脫出來,獲得永久的安樂。這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這樣才能對得起自己,才是究竟的利益!大家不要為了眼前利益,不要為了世間瑣事而失去解脫的機會,不要讓自己再墮落了。從惡道中解脫不容易,得人身更不容易。我在前面講過這個比喻:在光滑的牆上撒一把豆子,想讓一顆豆子停留在光滑的牆上,幾乎不可能。可見從惡趣中再次得到人身非常不容易。
2018年9月3日
佛陀開示八萬四千法門,每一個都是為了降伏我執。這是佛陀授予法教的唯一理由。如果這些法教無法對治我執,所有的修行都是無用的。
https://youtu.be/caJH06ylxmE
蓮師曾說:
你應該調伏的是我執,相信有個自我,是輪迴的根源與基礎,要連根拔起這信念!
我們都必須將所積聚的一切財富留諸身後,因此,切莫為了財富而做出惡行!
善行與惡行的業報成熟,經過累劫也不會消失,因此,連最微細的因果關係都要小心注意! 短暫無常的資財毫無實質,因此,要用這些資財作為布施的功德行!
現在創造的善德,未來將會派上用場,因此,要持守清淨的律儀!
仇恨在末法時代的五濁惡世中猖獗蔓生,因此,要穿戴安忍的盔甲!
由於懶惰懈怠,你將再次步入輪迴的歧途,因此,要發起毫不散亂的精進!
你的生命在散亂的道路上虛擲耗盡,因此,要訓練自己禪修、熟悉固有的本性!
無明在輪迴中折磨你,因此,要點燃智慧之燈!
乞丐鼎然於街頭對答
某人問︰你這麼年輕,為什麼不找份工作,靠自己能力去吃飯, 幹嘛在這裡乞討?
鼎然答︰我跪在這裡,是讓自己的虛榮一敗塗地。是讓自己的面子, 無地自容。是讓自己的虛假,徹底崩潰。我不是因為吃飯而做乞丐, 也不是因為乞丐而去吃飯。若我放不下自己的虛榮,自己的面子, 自己的虛假,縱然我有多麼好的工作,多麼高的待遇, 多麼令人羨慕的生活,我,依舊生活在虛榮當中, 我依舊被我的虛假所操縱,我活著,還有什麼真正的自由可言?
某人問︰你們這些乞丐,靠別人的施捨來過日子,這麼年輕, 就來這裡乞討,你感覺羞愧不羞愧?
鼎然答︰我若羞愧,就一定不會來這裡乞討。 我若抱著我的虛假面子不放,我絕不會來這裡乞討。 別人施捨給我的東西,正是我需要反省自己的東西。 我感謝施捨給我東西的人,也感謝用任何言語來評價我的人, 因為你們,才使我懂得了做人的真實。
某人問︰你是乞討錢呢?還是乞討飯呢?
鼎然答︰當我徹底放下自己的虛假時,我的乞討就是成功的。 當我徹底不再抱著面子來勉強過日子時,我的乞討是成功的。 當我徹底不再因為自己的虛榮而左右蹣跚時,我的乞討是成功的。 我不是因為錢來乞討的,也不是因為飯來乞討的。 我是因為自己的虛榮,自己的虛假,自己的面子,而來乞討的。
某人問︰是什麼力量促使你做乞丐?
鼎然答︰我的虛假,我的虛榮,我的面子。沒有它們, 我還需要乞討嗎?我感謝它們,使我有了做乞討的機會。
某人問︰你乞討多常時間了?
鼎然答︰三年﹗
某人續問︰三年了,應該你的面子,虛假,虛榮,已經徹底沒有了, 幹嘛還繼續乞討呢?
鼎然答︰當我的面子崩潰時,可我的妄想還依舊存在。 當我的虛榮放下了,可我的愛慾心依舊存在。當我的虛假磨滅了, 可我的分別心還依舊存在。所以,我做乞丐,還沒有真正做好。
某人問︰你天天在這裡乞討嗎?
鼎然答︰不天天在這裡。到處亂跑。走到那裡,就乞討在那裡。
某人問︰這麼冷的天,你怎麼還穿一雙單鞋?你乞討來的錢, 足夠你買一雙棉鞋了。
鼎然答︰腳冷了,是可以隨便用任何東西保暖的。可人心一旦冷了, 縱然有多麼充足的錢,多麼濃實的棉鞋,也是徒勞的。 雖然我的腳是很冷,但是,我得真實去感受,我也並不因為腳的冷, 而不再乞討。因為,我的心,總是灼熱的,它, 可以溶解我的一切煩惱,何況一個微不足道的腳呢。 世人總是呵護外在的東西,卻不知去呵護內在的東西。 縱然外在再多麼漂亮,而內在,已經是破舊不堪了啊。
某人問︰我看你就不是乞丐,你到底是什麼人?
鼎然答︰縱然我告訴了你,我是什麼人,但是,對於你, 依舊是陌生的啊。為什麼世人總喜歡去了解別人, 而不真正地去認識自己。縱然你再如何了解別人,可對於你自己, 依舊是陌生的啊。
某人問︰我給你扔了一塊錢,你怎麼不說謝謝呢?
鼎然答︰當我看見您的慈悲之心時,我已經不在乎什麼一塊錢了。 您的慈悲心,是無法用謝謝二字概括的。我只能把您的慈悲之行, 深深地裝在自己心裡,慢慢來品嘗。
某人問︰當乞丐的滋味怎麼樣?
鼎然答︰如人燒香,各自心明。
某人問︰乞丐都是騙子,我見得多了。
鼎然答︰人人都是乞丐。或乞討情感、或乞討權利、 或乞討物質財富、或乞討名義地位、或乞討健康、或乞討快樂福祉。 這種乞丐,您見過嗎?
某人答︰我怎麼不知道啊?
鼎然答︰因為在您心中,乞丐都是騙子,您總是執著在這一處, 猶如總是執著地看一個地方,縱然外界多麼精彩, 你依據是無法看見的啊。若一個人, 總是執著地斷然一個固定的答案,那麼,您總是停留在這一處地方。 猶如您自己拿鏡子去照他人,卻忘記了照自己啊。
某人問︰原來做乞丐,還沒那麼簡單啊。
鼎然答︰乞丐是人來做的。不是乞丐自己去做乞丐。不同的人, 做不同的乞丐。一個心邪的人,做乞丐,他會污染一大片的。 一個心正的人,做乞丐,他會感染一大片的。猶如一個乞丐, 把自己乞討來的錢,無私地捐獻給慈善機構或災區人們,這種乞丐, 是何等地偉大。而這種偉大的行為,卻出自一個乞丐之手, 可以讓更多的人,甚至記憶一輩子。所以, 我們不能以點帶面地否定所有做乞丐的人,恰恰相反, 我們要用善意的眼光,去看待乞丐。 雖然有的乞丐確實讓人厭棄和憎恨,但是,他們能夠長時間跪著, 長時間躺著,這種行為,也會讓人產生憐憫心,生起慈悲心。必定, 他們沒有去做殺人放火的事情,更沒有像某些人,冠冕堂皇地, 在人背後,做些見不得人的勾當,禍害善良的人, 用極其邪惡的心來達到自己邪惡的目的。就憑這一點,乞丐,還是善良的。人心要放大點, 放寬點,那麼,你眼前的路,就好走些。某些人, 一頓飯能揮霍幾千元,甚至幾萬元,幾十萬元,難道面對一個乞丐, 僅僅需要你隨便扔幾粒錢,您難道就那麼的吝嗇嗎?
某人問︰像你這樣說,難道我們就滋養那些好吃懶坐的人, 讓他們什麼也不做了嗎?
鼎然答︰人,遲早都會覺悟的。人,不能一輩子總當乞丐。但是, 正因為他們曾經當乞丐,看到很多善良的人給予他們的施捨, 在他們心裡,早已經種下了善良的種子。當因緣有所成熟時, 他們心中的善良種子,就會發芽。而且, 縱然這個乞丐是無動於衷的,但是,有很多人施捨時, 也同樣有很多人看在眼裡,明在心裡。這, 不也是在給大眾種善根嗎?有時候,一個無心的舉動, 會感染一大片人。有時候,一粒種子,可以讓更多的人受益。
某人問︰你乞討來的錢,用在什麼地方?
鼎然答︰我把自己乞討來的錢,又返回到別的乞丐手中。
某人問︰你這個人,是不是有病?神經有問題? 哪有像你這樣的乞丐?
鼎然答︰一切皆有因緣。
某人問︰你以前是幹什麼的?
鼎然答︰我只知道,我現下是乞丐。
某人問︰別的乞丐都跪著,躺著乞討。你怎麼盤著腿來乞討?
鼎然答︰您吃飯時,喜歡站著還是喜歡坐著?
某人答︰喜歡坐著吃飯。坐著吃飯舒服啊。
鼎然說︰他們、我、你,雖然姿態不一樣,感覺相同。他們跪著, 躺著,有可能有他們的想法。但是,沒有跪的工夫,沒有躺的工夫, 估計乞討到的錢,就沒有那麼多了。我坐著,是適合我的姿態, 你坐著,也適合你的姿態。同樣是人,各有各的心思。在這一點, 就沒有必要去揣摩了。
某人問︰你看你的頭髮這麼長,怎麼不理髮啊?髒兮兮的。
鼎然答︰只要心乾淨,比什麼都好。
某人問︰你的意思是說我的心不乾淨?
鼎然答︰在我心裡,您就是菩薩。
某人問︰你是宗教徒?
鼎然答︰我現下是乞丐,我只想認真地做好乞丐,別的,對於我, 沒多大關係。
某人問︰難得啊﹗
鼎然答︰不得,就不難。
九小時後,鼎然收起瓷碗,向西走去。
乞丐,也許就是隱身人間的佛菩薩 ! 的確,他擁有一雙智慧的眼神,一副睿智成熟的表情﹗
也許他就是隱身在乞者中的大成就者 作者:瑩摩莊嚴
2018年3月1日
每天聽聞 一再思維 付諸實修 調伏自心 經云:若能遠離惡知識,則得親近善知識;若得親近善知識,則能修集廣大善。
"If anyone - superior or inferior - comes to hinder your practice, you should be unshakable, like an iron boulder pulled by a silk scarf. It won't do to be a weak character whose head bends in whichever direction the wind blows, like grass on a mountain pass."
- Dudjom Rinpoche
如果有人阻礙你修持,無論對方比你優劣,你都該像是用絲巾怎麼也拉不動的大鐵塊那般毫無動搖。倘若如山隘之草那般隨風彎腰且變動方向,則這種軟弱角色什麼也無法成辦。- 敦珠仁波切
修行是一種持續、長遠的訓練,就像鍛煉身體要持續很長的運動一樣。修行是隨時去鍛煉你的心,是要透過生活中的各種境、各種的緣,去練習、鍛煉你的心。
修行是自發的、自然的,學佛要瞭解它的道理、原因,修起來才自然、不勉強。我們要試著讓佛法和生活結合,這是很重要的。要在生活中看佛法,也要在佛法中看見生活。無常並不只是經典上的文字,它是活生生的示現,過去祖師也在提醒我們,如密勒日巴總是在生活中看到輪回的痛苦,同時也看到造作罪業的過患所以他能夠很清楚的面對他人生各種問題,因此能得到證悟。
佛陀宣說四諦法門,就是看到生老病死苦,他知道我要出離這一切,因此他就到恒河邊修了六年苦行、試了各種方法調伏自心,後來思維了煩惱集諦、也思維苦諦,經由道諦,證得了寂靜的滅諦,所以他成佛了。「佛」白話就是「他知道了、覺醒了」,對生命的真實狀況有一種覺悟、能完全瞭解。
密勒日巴能即身成就 在於他具有依止善知識的圓滿意樂,即圓滿具足華嚴九心,而且都真正付諸實踐,所以才能得到如此大的成就。以下分別以九心對照尊者的傳記。
一、如孝子心
密勒日巴將身、口、意供養給上師,一切都隨上師的心意而行,凡是上師吩咐的事,他都老老實實去做。按常人的想法,天天造房子,拆拆造造毫無意義,但密勒日巴並未以自己的想法為主,他完全按照上師的話去做。這是把自己捨於上師的“如孝子心”。
二、如金剛心
密勒日巴依止上師的心,在任何情況下都未曾破裂。尊者出走時,一閱見常啼菩薩的傳記,就馬上自我反省而立即回到上師身邊。上師圓寂之後,密勒日巴的心和上師始終不分離,每次唱道歌時,總是首先敬禮瑪爾巴上師。因此,他具有“生生世世不離師”的“如金剛心”。
三、如大地心
尊者荷負上師的事業重擔而無疲厭。最初苦行時,什麼擔子都能自己挑;後來精進修行時,圓滿現證了上師所交付的所有法要;成就後攝受弟子,圓滿繼承了上師的事業。這是具有荷負上師事業重擔的“如大地心”。
四、如輪圍山心
尊者發誓“要聽從上師所有的教言,克服一切苦行”,而且他確實做到了。即使背上長瘡、痛苦難忍,此心亦未動搖;即使從幾里的山下獨自背石頭上山,身體極度疲累,也不曾退失信心。這是具有“如輪圍山心”。
五、如僕使心
上師叫他放咒、降冰雹,他都立即去做,意無慚疑,這是具有“如世間僕使心”。
六、如除穢人心
在上師面前,他沒有絲毫傲慢,總認為自己是個下劣的罪人,三門極其謙卑,這是具有“如除穢人心”。
七、如乘心
密勒日巴就像一輛大車,不論負擔有多重、路有多難行,他都歡喜受持。有人會說:“這樣像大車一樣背石運土有什麼功德?有什麼意義?”雖然在石頭上安立不了功德,房子蓋好了又拆也談不上有什麼意義,但是尊者承事上師的心最有功德、也最有意義。為了求得無上妙法,他想方設法讓上師歡喜,連運石蓋房這樣看似無義的事,他也一心一意地做。這種對一切都歡喜受持的心,就是“如乘心”。
八、如犬心
瑪爾巴上師顯現憤怒相時,對待密勒日巴就像對待一條狗,不但口中惡罵而且拳打腳踢,甚至用皮鞭亂抽,但是密勒日巴並未因此對上師產生邪見,這是具有“如犬心”。若換成別人,不要說受到這樣的毀罵,就是公開點名批評一次,心裡也不能接受,認為上師傷自己的面子,甚至生起嗔恨。
九、如船心
一般人從事單調的工作,時間一長就會厭煩,而尊者從事的正是這種乏味的勞動:今天修圓形房子,明天修三角形房子,後天修十層樓,修好了又拆掉,搬到山頂的石料又搬回山下。雖然天天如此,但他並未心生厭煩,這是具有“如船心”。
祖古烏金仁波切(Tulku Urgyen Rinpoche) (1920-1996):解釋「真正的加持」到底是什麼?
人們通常認為的那種加持,我稱之為「膚淺的加持」。就像你想擺脫一些事情時,會要求:「請加持我免於那些我不喜歡的東西」,不論是病是痛、惡魔侵擾、生意走下坡等等。人們因此請求拿些東西以便戴在脖子上、吃到肚子裡,可能再來些符咒等等。當他們後來感覺好一點了,惡魔被驅趕、生意有好轉之類時,他們就說:「我得到了加持」。這就是所謂「膚淺的加持」。反之,真正的加持,是能從具格成就上師處領受到即身證悟的口訣。
TULKU URGYEN RINPOCHE
Question: I was wondering if Rinpoche could explain exactly what ‘blessings’ are?
Rinpoche: What people usually consider blessings are what I would call ‘superficial blessings.’ It’s like when you have something you want to get rid of you ask, “Please bless me to be free from what I don’t like,” whether this is being sick or in pain, evil spirits are attacking you, your business isn’t going that well, etc.. So, people ask for something to wear around their necks, something to eat, maybe some charm to be made and so on. Then when they are feeling better, the evil spirits are repelled, business is going well or whatever, they say, “I got the blessings.” These are known as ‘superficial blessings.’
On the other hand, the real blessings are the oral instructions on how to become enlightened in a single lifetime, which you can receive from a qualified master.
2018年1月17日
恭敬清淨的供養,遠離煩憂,且世世生生與三寶結下清淨法緣,功德無量無邊;更進一步聞法修行,種解脫生死之勝因,終得清淨功德。
人身難得 人身的獲得是多劫多世修積善業的結果,三惡道眾生想要得到超度非常困難,因為沒有人身這個依託,更沒有人間這樣可以接觸到佛法的方便條件。六道裡頭除了人道之外,壽命都很長,因此佛常常歎息人身真正難得。為什麼特別說人身難得?因為六道裡面能聞佛法,能夠覺悟的,確實人道是第一。其它的五道中:天人樂多苦少,把生死大事忘掉、疏忽了,這是富貴學道難的原因;阿修羅的好勝心、嫉妒心、瞋恚心特別重,這三樣東西障道,所以他修道非常困難;地獄、餓鬼、畜生昏昧太多的苦,這也是修行的障礙,昧則不能辨別是非,多苦,障礙修行。而我們這個人身,今生能投胎做人是很不容易的,偶爾做一世人,因不明佛法,不知因果,只知妄逐欲望,不知造下多少罪業,這一世人做完後可能就要多生多劫投到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去,來償還今世做人造下的惡業。等惡業償還盡了,才能再投胎到人道裡。
佛法難聞 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佛說四十二章經》
波羅奈人身貧供養因緣
佛弘化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之時,那時,國中有一位大富長者,家中生一男兒,小兒面貌端正,出生數日就能說話,小兒問父母:「世尊現在住在世間嗎?」父母回答:「世尊現在住世。」小兒又問:「尊者舍利弗、阿難等,都住世嗎?」父母回答:「都住世。」
小兒出生數日就能說話,父母覺得很怪異,於是去請問佛。佛說:「此小兒是有福德的人,不要懷疑。」父母聽了世尊的話就放心了,歡喜的回家。
小兒又跟父母說:「唯願尊親為我請供佛及比丘僧。」父母告訴小兒:「供佛及僧需要供具,倉促準備,較不能週全。」小兒說:「只需將堂舍掃灑清潔,鋪設莊嚴的座席,並準備三席高座,自然會有百味飲食現前。此外,我先世生母,現今健在,居於波羅奈國,還請尊親代我延請來此。」小兒設三席高座的緣由,一是如來座,二是前世生母座,三是今世生母座。父母依著小兒的心意,派人乘坐大象請來小兒前世的生母。
佛與眾僧接受禮請,應供而來,次第坐定後,甘美佳餚自然現前。齋供圓滿後,佛乃為大眾說法,父親及二位生母、闔家大小都聞法歡喜,盡得初果。小兒長大後,便辭親出家,依照佛的教法,精懃用功,證得阿羅漢果。
阿難請問佛:「世尊!這位沙門宿世作了何種功德,既生於豪貴家,出生不久就知事能言,又能精進學道,速得聖果?」佛告訴阿難:「此人過去世,曾生在波羅奈的大富長者家。父親亡故後,家道中落,以致漸漸貧窮。當時是如來住世時期,他因為貧窮,沒有能力供養佛,每每因為無力供養如來而悶悶不樂。於是他捨棄自己的豪門大姓,到當時的豪富人家去做工,工作一年後,他向富人索金千兩。豪富問:『你打算娶妻嗎?』他回答:『不是。』豪富又問:『你索金千兩是為了什麼?』他回答:『我想設齋供養佛陀及聖僧。』豪富告訴他:『你若是要請供佛陀,我一定會供給所需要的經費,而且將一切都安排得妥當並且莊嚴,就在我家裡舉辦這場供佛齋僧的殊勝法會吧!』這位貧者歡喜的答應,於是準備了豐盛的佳餚美饍,禮請佛及聖僧應供。因為這個因緣,此人命終之後生於大富長者家,今世又發心請供如來,因聞法精進用功而速得道果。」佛告訴阿難:「往昔那位貧人就是今日的長者子沙門。」
所有與會大眾聽了佛陀說的這段因緣後,都非常歡喜,頂戴奉行佛陀的教誨。
摘自:《賢愚經.卷第一.波羅奈人身貧供養品第四》
佛法難聞 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菩提心難。既發菩提心。無修無證難。——《佛說四十二章經》
波羅奈人身貧供養因緣
佛弘化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之時,那時,國中有一位大富長者,家中生一男兒,小兒面貌端正,出生數日就能說話,小兒問父母:「世尊現在住在世間嗎?」父母回答:「世尊現在住世。」小兒又問:「尊者舍利弗、阿難等,都住世嗎?」父母回答:「都住世。」
小兒出生數日就能說話,父母覺得很怪異,於是去請問佛。佛說:「此小兒是有福德的人,不要懷疑。」父母聽了世尊的話就放心了,歡喜的回家。
小兒又跟父母說:「唯願尊親為我請供佛及比丘僧。」父母告訴小兒:「供佛及僧需要供具,倉促準備,較不能週全。」小兒說:「只需將堂舍掃灑清潔,鋪設莊嚴的座席,並準備三席高座,自然會有百味飲食現前。此外,我先世生母,現今健在,居於波羅奈國,還請尊親代我延請來此。」小兒設三席高座的緣由,一是如來座,二是前世生母座,三是今世生母座。父母依著小兒的心意,派人乘坐大象請來小兒前世的生母。
佛與眾僧接受禮請,應供而來,次第坐定後,甘美佳餚自然現前。齋供圓滿後,佛乃為大眾說法,父親及二位生母、闔家大小都聞法歡喜,盡得初果。小兒長大後,便辭親出家,依照佛的教法,精懃用功,證得阿羅漢果。
阿難請問佛:「世尊!這位沙門宿世作了何種功德,既生於豪貴家,出生不久就知事能言,又能精進學道,速得聖果?」佛告訴阿難:「此人過去世,曾生在波羅奈的大富長者家。父親亡故後,家道中落,以致漸漸貧窮。當時是如來住世時期,他因為貧窮,沒有能力供養佛,每每因為無力供養如來而悶悶不樂。於是他捨棄自己的豪門大姓,到當時的豪富人家去做工,工作一年後,他向富人索金千兩。豪富問:『你打算娶妻嗎?』他回答:『不是。』豪富又問:『你索金千兩是為了什麼?』他回答:『我想設齋供養佛陀及聖僧。』豪富告訴他:『你若是要請供佛陀,我一定會供給所需要的經費,而且將一切都安排得妥當並且莊嚴,就在我家裡舉辦這場供佛齋僧的殊勝法會吧!』這位貧者歡喜的答應,於是準備了豐盛的佳餚美饍,禮請佛及聖僧應供。因為這個因緣,此人命終之後生於大富長者家,今世又發心請供如來,因聞法精進用功而速得道果。」佛告訴阿難:「往昔那位貧人就是今日的長者子沙門。」
所有與會大眾聽了佛陀說的這段因緣後,都非常歡喜,頂戴奉行佛陀的教誨。
摘自:《賢愚經.卷第一.波羅奈人身貧供養品第四》
2018年1月1日
忍辱 如蓮師說:當你正想轉心向佛法卻碰上莫名其妙的敵意時,即是引導你踏上修忍之道的事實。當你能完全離於瞋心和怨恨時,即是安忍度。
忍惡無瞋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忍」字,尤其是忍惡,如果能夠忍受外面境界所帶來的一切惡業煩惱,這念心靜下來,就不會起瞋恚。反之,若不能忍,瞋心一起,就是「火燒功德林」,不僅燒去自性功德,同時也會造作惡業。所以,不論面對順境、逆境都要忍,能忍下來,心就安定;定,就是修行學佛的目的之一。釋迦牟尼佛過去修菩薩行時,曾為忍辱仙人,因為能忍,所以成就了忍辱波羅蜜;最後,端坐菩提樹下,也因忍心不動而降伏魔軍,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忍辱」之法,殊勝難倫。
汝自禁息,當無瞋責
明白「忍辱」的重要與殊勝,在日常生活中,當他人給自己境界時,又該如何面對?「汝自禁息,當無瞋責。」此時,就要正襟危坐、臨危不亂,要有這種定力。「禁息」就是修忍辱,絕不與對方一般見識。身口要平靜、不動,心也要平靜、不動,這就是一種定;有了定,就能息滅瞋心的煩惱。所以,自己要先有這種認知,無論他人如何擾亂,自己一定要禁息,否則就容易被影響,乃至退失菩提心。
禁息之後,還要「當無瞋責」──不起瞋心。責,就是責備、責罵對方為何對自己無理?非要與對方講出個是非、公道,如此就不是忍。因為與對方談判、論是非,就變成了凡夫俗子,非關修行。所以「當無瞋責」,就是要逆來順受,自己反省檢討:被對方如此的擾亂,這就是自己過去的業;可能自己過去曾經如此對待他,所以要甘心甘受,不再指責對方。假使真正能做到這種「忍」的境界,不論對方如何毀謗、加害、辱罵,自己都能不理它,這念心保持如如不動,了了常知,心中慢慢的就能產生智慧與定力。
忍者無敵
佛陀時代,富樓那尊者想到民風野蠻、好勇鬥狠的輸盧那國弘揚佛法。佛陀問尊者:「假使你去了,那個國家的人民對你又罵、又毀謗,你該怎麼辦?」尊者回答:「世尊!如果他們罵我、毀謗我,我會心生感謝;因為他們沒有打我,還算對我很客氣。」世尊再問:「假如他們進一步打你,你又該如何?」「世尊!他們打我是幫我消除業障,而且他們雖然打我,但沒有將我打死,所以我還是很感謝!」尊者平靜地回答。世尊最後再問他:「如果被打死了,你又該如何?」尊者說道:「世尊!這個身體本是業報之身,前世造了無數惡業,今生又有老、病、死苦。若因此為法捐軀,也了無遺憾!」由於富樓那尊者這種「忍辱」的精神,最後終於感化了輸盧那國的人民,從此虔信佛法。
佛法說的「忍辱」是最真實的道理,世間人不了解,有了委屈、瓜葛,就要四處評理;這不是佛法,也不是修行,「忍人所不能忍」才是佛法。即使受了委屈,也不抱怨、批評,事情一旦水落石出,不僅真相大白,豁達的心量,這就是一種功德。
能忍即得解脫
「忍」,不只是逆境要忍,順境也要忍。逆境中要忍,或許比較容易,因為這種境界很明顯。例如他人給自己不好的臉色、粗惡的言語,眼一看、耳一聞就能察覺,就知道要提起正念,忍心不動。相對地,在順境中要忍心不動,就不容易了。譬如看到好吃的食物,相貌姣好的男女……,這些都是順境,從中要忍心不動、不起貪愛是不容易的,所以佛經云:「忍色忍欲難」。然而,若能一念覺照,忍得下來,心也就能得清涼、得解脫。
唐朝的宰相婁師德,學問淵博,品德高尚。他的弟弟也很有才華。一次弟弟被派任州牧,上任前去向婁師德告辭。婁師德說:「我當宰相,在朝廷遭到很多人的嫉妒,你現在去當州牧,一定也會有人在背後嫉妒、毀謗,如果遭到惡言或惡人相害,你該怎麼辦?」弟弟答:「請您放心,我就是一個『忍』字,如此,就能保全自己的性命。」婁師德又問:「如果有人當面毀謗你、罵你,你怎麼反應?」弟弟說:「我不理他,笑一笑就好了。」哥哥說:「假使你這一笑,人家更氣,馬上朝你臉上吐口水,你怎麼辦?」弟弟又說:「這很簡單,我不跟他計較,把口水擦掉就行了。」婁師德說:「你這麼做,我很不放心……」弟弟問:「我只是擦去口水,並沒有和他計較,為什麼您還不放心呢?」婁師德表示:「人家已經氣到極點,才吐你口水,你又將口水擦掉,對方豈不是更氣。所以,你最好不要擦掉,讓口水留在臉上自然乾了就好。」這就是成語「唾面自乾」的公案,這也是修忍辱的表現。
佛法沒有別的,就是一個「忍」字,不僅度眾生要忍,乃至修行從最初的伏忍、信忍、順忍、無生法忍,最後到達寂滅忍,成就佛果,都離不開「忍」。能忍,不僅能圓滿世間的家業、事業,更能成就出世間的道業,圓成無上佛道。
善觀因緣法 安忍自如如
宋朝大學士蘇東坡居士,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由於為人耿直,以致仕途並不順利。當他被貶到江北瓜州作官的時候,在一江之隔的金山寺,認識了高僧佛印禪師,兩人經常談經論道,成了莫逆之交。一天,東坡居士的靈感來了,隨即寫了一首自詡為不朽的禪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他再三吟詠,感到非常得意,認為這首頗具修持的創作,如果讓佛印禪師看到,一定會讚不絕口,於是趕緊派書僮過江,專程送給佛印禪師欣賞印證。誰知禪師看後,只批了兩個字,便交給書僮原封帶回。
蘇東坡在期待中接回「佳音」,總以為禪師會讚歎一番,急忙打開一看,只見禪師歪歪斜斜地寫了「放屁」兩個大字。蘇東坡看了,火冒三丈,隨即叫書僮趕忙再備船過江,要親自到金山寺去找佛印禪師理論。到了對岸,卻發現佛印禪師已經出門,而門上留了幾個字:「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蘇東坡看了才恍然大悟,慚愧不已!
究竟「八風」是什麼呢?所謂八風,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八種境界:稱、譏、毀、譽、利、衰、苦、樂。能夠安忍於這八種順逆境界,喜風不動,逢苦不憂,這就是忍的功夫。
順境逆境,不離忍辱
世間人不知道要忍,遇到不順己心的境界,就放縱自己的脾氣,破口大罵,作出傷害他人的事情;遇到順心的事情,便驕傲自大,得意忘形。學佛了,知道要修忍辱行,可是常常忍不住,事後才懊悔不已。忍的功夫是磨鍊出來的,不是嘴巴說忍,就可以忍得住。修行學佛從初開始到成佛,從伏忍、順忍、無生法忍,到究竟的寂滅忍,都離不開一個「忍」字。
學佛之後,每當有所不滿時,就要求自己不可以說話,只以點頭、搖頭回答別人的問題,因為怕自己一開口,就會說出傷人的話語。等到脾氣過了,才開始說話,道歉自己不佳的態度,這就是伏忍。
體認真實,化解煩惱
伏忍只是石頭壓草,更進一步還要透過佛法的道理,化解心中的煩惱。佛法中所謂的真假和世間人以為的真假是不一樣的。就佛法而言,只要是隨著時空、因緣改變而變滅的,都稱為假有。事物的價值也只是因緣和合暫時存在於現在這個時空中,等到因緣過去了,價值也就不存在、甚至改變了,所以說是虛妄不實。能如是觀察萬法的虛妄,便能遠離執著煩惱,不隨境界風起舞、搖擺。
覺察、覺照,轉惡念成善念
一切有為法,諸如我們的容貌、身家財產,乃至於山河大地,都會隨著因緣而改變、都是虛妄不實的。超越一切時間、空間,不隨著時空的轉變而改變,才是真實,那就是眾生本具的這念心,亙古亙今,始終不變。
想要提升忍的功夫,達到八風吹不動的境界,先要看清事實的真相,常常從境界中起觀,思惟佛法的道理,轉變萬法實有的觀念,才能從境界中出離;再者就是要能止念、轉念,經云:「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身口意所造作的惡業,都是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惡念漸漸積聚而成。例如看到別人的作為,心中覺得有些不歡喜,自己沒有覺察,又隨著過去的習氣,在心中嘀咕、抱怨,不斷地積聚不滿的惡念,以至於最後口出惡言,甚至於拳頭相向。如果能夠於念頭初動之時(起心動念),就能覺察、覺照,轉惡念成善念,身口就不至於造惡業了。
親近正法,調伏自心
眾生無始劫來的習氣、煩惱深厚,雖了達「忍辱」對人生的重要性及修習的入手處,但這念心還是作不了主。所以,初初修習時,最好能親近正法,在善知識引導中,藉由種種善緣,培養自己的「忍辱」力。
藉由靜坐,讓妄心止息下來,培養這念心的作主能力;二方面透過聽經聞法,了達人生的真理,確立正知見;再者,磨鍊心性,涵養自己忍辱的功夫。當他人的意見與自己相左時,不由得一股瞋惱從心而生,馬上想到「對人以和」的教導,將瞋心勉強降伏下來。如此,忍一次、二次、三次…,這念心愈來愈柔軟,「忍辱」的功夫也就隨之增長;隨著「忍辱力」的增長,在家庭、工作中,逆境現前時也能忍。無形中,即改善了自己的家庭氣氛及人際關係,人生自然愈走愈光明。反之,少了禪修、聽經聞法的助緣,在日常中往往境界一來,自己就「忍不下」,為境所轉,放任心中的貪瞋癡煩惱,造作種種惡業,流轉生死。
所以,佛法的薰習是成就「忍辱」的助緣,眼見耳聞都是清淨的三寶,自然而然就能讓自己提起正念,忍下自己貪瞋癡的煩惱;能「忍」,慢慢的煩惱減少了,心愈來愈清淨,最後即能回復本來清淨的自性。
明白了「心」、「境」與「忍辱」的關係,就要抱持著一顆精進學習的心,常常靜坐思惟這些道理,並在生活中實踐。因為眾生無始劫來貪瞋癡等煩惱,非一日所造成;今欲去除這些煩惱,也非一蹴可幾。所以要發精進心、長遠心。能忍一分就有一分的功德,能忍十分就有十分的功德,只要有耐心、恆心,最後終必成就「忍辱」力,成為佛法所說的「有力大人」。
忍辱入道 超越自我
人生在世為什麼要修忍辱呢?首先就要明白「我」這個字的意義。將「我」字拆開來看,是由干、戈兩個字結合而成,由此可知,有了「我」就有干戈,有干戈相伐的時候,就是因為有我的緣故。所以,修行要破我執,首先就要從忍辱入道。
以前,有一位修行人,名叫巴楚仁波切,是一位證悟的行腳僧。有一次,他聽說有一個著名的隱士,長久都過著隱居的生活,於是就去拜望這名隱士。當他走進這位隱士昏暗的洞穴時,隱士即開口道:「你是誰?你從何處來?將往何處去?」巴楚回答說:「我從我背後的方向來,將往我面對的方向去。」隱士困惑地又問:「你在那兒出生?」巴楚答:「人世間。」這個時候,隱士變得有些激動的說:「你叫什麼名字?」「無作瑜伽士。」巴楚以不速之客的身分回答著。
接著巴楚仁波切以天真的口吻詢問隱士,為何住在這偏遠的地方?這個問題正是隱士期待已久的,他隱忍著心中急欲表現的驕傲,微微清了喉嚨緩緩地說:「我在此已住了二十年,我正在修至高無上的忍辱波羅蜜。」「非常好!」巴楚說;然後,便傾身向前彷彿要透露什麼般,對隱士耳語:「像我們這幾位老騙子,還無法做到您現在所做的事!」隱士憤怒地從座位上暴跳起來對巴楚說:「你想你是什麼東西,膽敢這樣擾亂我的閉關修行?誰指使你來?為什麼你不讓我這謙卑的修行人安安靜靜的禪修?」巴楚平靜地說著:「好啦!朋友!現在,你的忍辱波羅蜜到那兒去了呢?」
遁逃的隱士──我執
故事中的隱士,正象徵著吾人自以為是的修行心態,當面對一切生忍(眾生加諸於我們)的煩惱時,自己能不能夠忍得下來?自己能有幾分的真實功夫呢?修行的目的,是為了修掉我執,但往往總是逃境以安心,以為離開了人群就沒有煩惱,欽羨隱士般的生活,當境界現前的時候,就開始怪東怪西,怨怪他人對自己的口氣,懷疑別人的動機,抱恨他人的挑釁,於是大聲疾呼:「這一切都是別人的錯!」
在修行的路上,有一個需要學習的觀念,就是在一切的因緣所生法中,不去批評、論人是非長短,而是從一切際遇、不協調的人際關係中,去發現自己最根本的我執!在各種境界中磨鍊、考驗,學習真正的忍辱,看看自己的心到底能否做到忍心不動?
忍心不動,真正大解脫
以佛法而言,忍的境界很多,不外乎生忍、法忍。「生忍」,指的是有情眾生對我們的考驗,有順境的考驗,也有逆境的考驗。當眾生對我們恭敬供養、尊重讚歎時,要能忍心不動;當眾生對我們刀杖驅逼、辱罵中傷時,更要忍心不動。「法忍」,則包含心法、非心法。心法就是內心中的種種煩惱,非心法則是指飢寒冷熱、風霜雨打等生理及天候變化的考驗;不論心內或心外的紛紛擾擾,都要能忍心不動。
所謂「忍字心上一把刀」,代表修忍辱時,就像胸口被人插了一把刀,這念心還能保持如如不動。這樣的心境是超越的,所以從伏忍、順忍、無生忍、乃至寂滅忍,到達最極致的時候,不但可以破除我執,更可以破法執,而達到真正的大自在、大解脫,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在日常的生活中,應如何將忍辱的精神運用出來呢?在面對是非紛爭的時候,仔細看看自己的心,有沒有對別人記仇?記恨?用各種方法想盡辦法打擊別人?看到他人的優異表現時,能不能隨喜讚歎?還是心懷競爭和嫉妒呢?看到他人的不幸,是包容?還是幸災樂禍?在一個團體中,有沒有尊重他人的佛性?還是以自我為中心爭強出頭呢?面對名利和讚歎時,自己有沒有謙虛慚愧?還是得意忘形?
世間人喜歡勿忘我,而修行人就是要忘掉我,因為一個「我」字,是帶給自己、別人一切不幸和災禍的根源,所以要藉由忍辱來磨鍊一切煩惱。《佛遺教經》云:「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可見真正的大雄大力是慈悲,真正的苦行莫過於忍者卓越的心,所以《四十二章經》中佛說:「忍者無惡,必為人尊。」
大願地藏王菩薩的精神,就是行忍者的表率,在痛苦的地獄深淵中,不受動搖,兼能拔苦,假如我們沒有忍辱的功夫,又該如何度眾拔苦呢?如果不能忍一切煩惱,又如何能帶給別人法喜?如何荷擔如來家業呢?與其說得一丈的慚愧,不如將忍辱波羅蜜落實下來,行得一尺吧!
能忍自安
很久以前,在阿練若池水邊,有兩隻大雁和一隻烏龜,結為好朋友,一起在池邊生活,互相關照。過了一些時候,卻發現每天賴以維生的池水,竟然漸漸地乾涸了。於是大雁告訴烏龜:「這個池水乾枯後,你的生命會受到很大的威脅。我們不能在這裡等死,所以我想到一個好方法,可以保全大家的生命。你可以咬住一根樹枝,然後我們二個各銜住樹枝的一端,這樣就可以帶你飛到有水源的地方,我們又可以一起快樂地生活了。可是,有一件事你一定要記得,當你咬著樹枝時,不論遇到任何事,千萬不能開口哦!」
於是大雁和烏龜一起咬著樹枝出發了。當他們經過村落時,剛好有許多正在遊玩的小孩,抬頭看到在空中的大雁及烏龜,因為覺得畫面很新奇又有趣,便大笑著說:「快來看!有兩隻雁銜著樹枝,帶著一隻咬著樹枝的烏龜在空中飛。」烏龜看到這麼多小孩在取笑牠,非常地生氣,便開口說:「跟你們有什麼關係!」大雁聽到烏龜的聲音,心中一驚!接著,只聽到在空中迴響的聲音,失去樹枝依靠的烏龜,迅速地掉落,活活摔死了。
對人以和
不知不覺中,將「習氣」愈養愈大,從不知順境中亦需要忍耐,忍耐地不過度膨脹自己,忍耐地保持謙卑。多元的社會,個人思想及觀念都趨於多元化,但是我們常常為了重視自己的需求,而無法與周遭事物和平相處。以自我中心為導向的社會,因價值觀的差異,常導致人我之間衝突與對立不斷。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與人廣結善緣,對人以和,作為我們待人處事依循的方向。凡事能為別人著想,而不是只想到自己;能正視彼此的差異,不以一己的觀點及角度去看待事物。心行平等,則心中沒有障礙,就能以廣大的心量,去看待所有的差異,從而包容、欣賞這些差異,如此人際、家庭將會更和睦,社會也就能更和平。
慈悲視眾生
《佛說四十二章經‧惡還本身》提到有人罵佛,佛默然不對。佛教示弟子們:對於別人的辱罵,要能將這念心安住在正念、正定上,如如不動,而罵人者終須自承惡果。所以看到有人因生氣而罵人時,應該起慈悲心,憐愍此人因為瞋火中燒,心作不了主,而激動地指著別人大罵,不能作主的人有多苦!又何必加入這場生氣的情境中,讓自己的身心受瞋毒所害呢!如果聽到不順耳的話,不去跟別人的惡口相應,忍下來──這樣就能避免因生氣失去理智,造成的不良後果。
慈悲沒有敵人
心中有煩惱要忍下來,不管面對任何境界也要忍下來,能忍自安。現今社會人與人相互依存,眾緣和合才能成就所有的事。對每一個人都要心存感恩,因為眾人的努力,我們才能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時時堅住正念,面對各種不同的境界,心不隨境轉,將和諧的心帶到家庭、工作職場,就能影響周遭的人,我們所處的地方就是一片清淨之地。
修行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忍」字,尤其是忍惡,如果能夠忍受外面境界所帶來的一切惡業煩惱,這念心靜下來,就不會起瞋恚。反之,若不能忍,瞋心一起,就是「火燒功德林」,不僅燒去自性功德,同時也會造作惡業。所以,不論面對順境、逆境都要忍,能忍下來,心就安定;定,就是修行學佛的目的之一。釋迦牟尼佛過去修菩薩行時,曾為忍辱仙人,因為能忍,所以成就了忍辱波羅蜜;最後,端坐菩提樹下,也因忍心不動而降伏魔軍,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忍辱」之法,殊勝難倫。
汝自禁息,當無瞋責
明白「忍辱」的重要與殊勝,在日常生活中,當他人給自己境界時,又該如何面對?「汝自禁息,當無瞋責。」此時,就要正襟危坐、臨危不亂,要有這種定力。「禁息」就是修忍辱,絕不與對方一般見識。身口要平靜、不動,心也要平靜、不動,這就是一種定;有了定,就能息滅瞋心的煩惱。所以,自己要先有這種認知,無論他人如何擾亂,自己一定要禁息,否則就容易被影響,乃至退失菩提心。
禁息之後,還要「當無瞋責」──不起瞋心。責,就是責備、責罵對方為何對自己無理?非要與對方講出個是非、公道,如此就不是忍。因為與對方談判、論是非,就變成了凡夫俗子,非關修行。所以「當無瞋責」,就是要逆來順受,自己反省檢討:被對方如此的擾亂,這就是自己過去的業;可能自己過去曾經如此對待他,所以要甘心甘受,不再指責對方。假使真正能做到這種「忍」的境界,不論對方如何毀謗、加害、辱罵,自己都能不理它,這念心保持如如不動,了了常知,心中慢慢的就能產生智慧與定力。
忍者無敵
佛陀時代,富樓那尊者想到民風野蠻、好勇鬥狠的輸盧那國弘揚佛法。佛陀問尊者:「假使你去了,那個國家的人民對你又罵、又毀謗,你該怎麼辦?」尊者回答:「世尊!如果他們罵我、毀謗我,我會心生感謝;因為他們沒有打我,還算對我很客氣。」世尊再問:「假如他們進一步打你,你又該如何?」「世尊!他們打我是幫我消除業障,而且他們雖然打我,但沒有將我打死,所以我還是很感謝!」尊者平靜地回答。世尊最後再問他:「如果被打死了,你又該如何?」尊者說道:「世尊!這個身體本是業報之身,前世造了無數惡業,今生又有老、病、死苦。若因此為法捐軀,也了無遺憾!」由於富樓那尊者這種「忍辱」的精神,最後終於感化了輸盧那國的人民,從此虔信佛法。
佛法說的「忍辱」是最真實的道理,世間人不了解,有了委屈、瓜葛,就要四處評理;這不是佛法,也不是修行,「忍人所不能忍」才是佛法。即使受了委屈,也不抱怨、批評,事情一旦水落石出,不僅真相大白,豁達的心量,這就是一種功德。
能忍即得解脫
「忍」,不只是逆境要忍,順境也要忍。逆境中要忍,或許比較容易,因為這種境界很明顯。例如他人給自己不好的臉色、粗惡的言語,眼一看、耳一聞就能察覺,就知道要提起正念,忍心不動。相對地,在順境中要忍心不動,就不容易了。譬如看到好吃的食物,相貌姣好的男女……,這些都是順境,從中要忍心不動、不起貪愛是不容易的,所以佛經云:「忍色忍欲難」。然而,若能一念覺照,忍得下來,心也就能得清涼、得解脫。
唐朝的宰相婁師德,學問淵博,品德高尚。他的弟弟也很有才華。一次弟弟被派任州牧,上任前去向婁師德告辭。婁師德說:「我當宰相,在朝廷遭到很多人的嫉妒,你現在去當州牧,一定也會有人在背後嫉妒、毀謗,如果遭到惡言或惡人相害,你該怎麼辦?」弟弟答:「請您放心,我就是一個『忍』字,如此,就能保全自己的性命。」婁師德又問:「如果有人當面毀謗你、罵你,你怎麼反應?」弟弟說:「我不理他,笑一笑就好了。」哥哥說:「假使你這一笑,人家更氣,馬上朝你臉上吐口水,你怎麼辦?」弟弟又說:「這很簡單,我不跟他計較,把口水擦掉就行了。」婁師德說:「你這麼做,我很不放心……」弟弟問:「我只是擦去口水,並沒有和他計較,為什麼您還不放心呢?」婁師德表示:「人家已經氣到極點,才吐你口水,你又將口水擦掉,對方豈不是更氣。所以,你最好不要擦掉,讓口水留在臉上自然乾了就好。」這就是成語「唾面自乾」的公案,這也是修忍辱的表現。
佛法沒有別的,就是一個「忍」字,不僅度眾生要忍,乃至修行從最初的伏忍、信忍、順忍、無生法忍,最後到達寂滅忍,成就佛果,都離不開「忍」。能忍,不僅能圓滿世間的家業、事業,更能成就出世間的道業,圓成無上佛道。
善觀因緣法 安忍自如如
宋朝大學士蘇東坡居士,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由於為人耿直,以致仕途並不順利。當他被貶到江北瓜州作官的時候,在一江之隔的金山寺,認識了高僧佛印禪師,兩人經常談經論道,成了莫逆之交。一天,東坡居士的靈感來了,隨即寫了一首自詡為不朽的禪詩:「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他再三吟詠,感到非常得意,認為這首頗具修持的創作,如果讓佛印禪師看到,一定會讚不絕口,於是趕緊派書僮過江,專程送給佛印禪師欣賞印證。誰知禪師看後,只批了兩個字,便交給書僮原封帶回。
蘇東坡在期待中接回「佳音」,總以為禪師會讚歎一番,急忙打開一看,只見禪師歪歪斜斜地寫了「放屁」兩個大字。蘇東坡看了,火冒三丈,隨即叫書僮趕忙再備船過江,要親自到金山寺去找佛印禪師理論。到了對岸,卻發現佛印禪師已經出門,而門上留了幾個字:「八風吹不動,一屁打過江」蘇東坡看了才恍然大悟,慚愧不已!
究竟「八風」是什麼呢?所謂八風,就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八種境界:稱、譏、毀、譽、利、衰、苦、樂。能夠安忍於這八種順逆境界,喜風不動,逢苦不憂,這就是忍的功夫。
順境逆境,不離忍辱
世間人不知道要忍,遇到不順己心的境界,就放縱自己的脾氣,破口大罵,作出傷害他人的事情;遇到順心的事情,便驕傲自大,得意忘形。學佛了,知道要修忍辱行,可是常常忍不住,事後才懊悔不已。忍的功夫是磨鍊出來的,不是嘴巴說忍,就可以忍得住。修行學佛從初開始到成佛,從伏忍、順忍、無生法忍,到究竟的寂滅忍,都離不開一個「忍」字。
學佛之後,每當有所不滿時,就要求自己不可以說話,只以點頭、搖頭回答別人的問題,因為怕自己一開口,就會說出傷人的話語。等到脾氣過了,才開始說話,道歉自己不佳的態度,這就是伏忍。
體認真實,化解煩惱
伏忍只是石頭壓草,更進一步還要透過佛法的道理,化解心中的煩惱。佛法中所謂的真假和世間人以為的真假是不一樣的。就佛法而言,只要是隨著時空、因緣改變而變滅的,都稱為假有。事物的價值也只是因緣和合暫時存在於現在這個時空中,等到因緣過去了,價值也就不存在、甚至改變了,所以說是虛妄不實。能如是觀察萬法的虛妄,便能遠離執著煩惱,不隨境界風起舞、搖擺。
覺察、覺照,轉惡念成善念
一切有為法,諸如我們的容貌、身家財產,乃至於山河大地,都會隨著因緣而改變、都是虛妄不實的。超越一切時間、空間,不隨著時空的轉變而改變,才是真實,那就是眾生本具的這念心,亙古亙今,始終不變。
想要提升忍的功夫,達到八風吹不動的境界,先要看清事實的真相,常常從境界中起觀,思惟佛法的道理,轉變萬法實有的觀念,才能從境界中出離;再者就是要能止念、轉念,經云:「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身口意所造作的惡業,都是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惡念漸漸積聚而成。例如看到別人的作為,心中覺得有些不歡喜,自己沒有覺察,又隨著過去的習氣,在心中嘀咕、抱怨,不斷地積聚不滿的惡念,以至於最後口出惡言,甚至於拳頭相向。如果能夠於念頭初動之時(起心動念),就能覺察、覺照,轉惡念成善念,身口就不至於造惡業了。
親近正法,調伏自心
眾生無始劫來的習氣、煩惱深厚,雖了達「忍辱」對人生的重要性及修習的入手處,但這念心還是作不了主。所以,初初修習時,最好能親近正法,在善知識引導中,藉由種種善緣,培養自己的「忍辱」力。
藉由靜坐,讓妄心止息下來,培養這念心的作主能力;二方面透過聽經聞法,了達人生的真理,確立正知見;再者,磨鍊心性,涵養自己忍辱的功夫。當他人的意見與自己相左時,不由得一股瞋惱從心而生,馬上想到「對人以和」的教導,將瞋心勉強降伏下來。如此,忍一次、二次、三次…,這念心愈來愈柔軟,「忍辱」的功夫也就隨之增長;隨著「忍辱力」的增長,在家庭、工作中,逆境現前時也能忍。無形中,即改善了自己的家庭氣氛及人際關係,人生自然愈走愈光明。反之,少了禪修、聽經聞法的助緣,在日常中往往境界一來,自己就「忍不下」,為境所轉,放任心中的貪瞋癡煩惱,造作種種惡業,流轉生死。
所以,佛法的薰習是成就「忍辱」的助緣,眼見耳聞都是清淨的三寶,自然而然就能讓自己提起正念,忍下自己貪瞋癡的煩惱;能「忍」,慢慢的煩惱減少了,心愈來愈清淨,最後即能回復本來清淨的自性。
明白了「心」、「境」與「忍辱」的關係,就要抱持著一顆精進學習的心,常常靜坐思惟這些道理,並在生活中實踐。因為眾生無始劫來貪瞋癡等煩惱,非一日所造成;今欲去除這些煩惱,也非一蹴可幾。所以要發精進心、長遠心。能忍一分就有一分的功德,能忍十分就有十分的功德,只要有耐心、恆心,最後終必成就「忍辱」力,成為佛法所說的「有力大人」。
忍辱入道 超越自我
人生在世為什麼要修忍辱呢?首先就要明白「我」這個字的意義。將「我」字拆開來看,是由干、戈兩個字結合而成,由此可知,有了「我」就有干戈,有干戈相伐的時候,就是因為有我的緣故。所以,修行要破我執,首先就要從忍辱入道。
以前,有一位修行人,名叫巴楚仁波切,是一位證悟的行腳僧。有一次,他聽說有一個著名的隱士,長久都過著隱居的生活,於是就去拜望這名隱士。當他走進這位隱士昏暗的洞穴時,隱士即開口道:「你是誰?你從何處來?將往何處去?」巴楚回答說:「我從我背後的方向來,將往我面對的方向去。」隱士困惑地又問:「你在那兒出生?」巴楚答:「人世間。」這個時候,隱士變得有些激動的說:「你叫什麼名字?」「無作瑜伽士。」巴楚以不速之客的身分回答著。
接著巴楚仁波切以天真的口吻詢問隱士,為何住在這偏遠的地方?這個問題正是隱士期待已久的,他隱忍著心中急欲表現的驕傲,微微清了喉嚨緩緩地說:「我在此已住了二十年,我正在修至高無上的忍辱波羅蜜。」「非常好!」巴楚說;然後,便傾身向前彷彿要透露什麼般,對隱士耳語:「像我們這幾位老騙子,還無法做到您現在所做的事!」隱士憤怒地從座位上暴跳起來對巴楚說:「你想你是什麼東西,膽敢這樣擾亂我的閉關修行?誰指使你來?為什麼你不讓我這謙卑的修行人安安靜靜的禪修?」巴楚平靜地說著:「好啦!朋友!現在,你的忍辱波羅蜜到那兒去了呢?」
遁逃的隱士──我執
故事中的隱士,正象徵著吾人自以為是的修行心態,當面對一切生忍(眾生加諸於我們)的煩惱時,自己能不能夠忍得下來?自己能有幾分的真實功夫呢?修行的目的,是為了修掉我執,但往往總是逃境以安心,以為離開了人群就沒有煩惱,欽羨隱士般的生活,當境界現前的時候,就開始怪東怪西,怨怪他人對自己的口氣,懷疑別人的動機,抱恨他人的挑釁,於是大聲疾呼:「這一切都是別人的錯!」
在修行的路上,有一個需要學習的觀念,就是在一切的因緣所生法中,不去批評、論人是非長短,而是從一切際遇、不協調的人際關係中,去發現自己最根本的我執!在各種境界中磨鍊、考驗,學習真正的忍辱,看看自己的心到底能否做到忍心不動?
忍心不動,真正大解脫
以佛法而言,忍的境界很多,不外乎生忍、法忍。「生忍」,指的是有情眾生對我們的考驗,有順境的考驗,也有逆境的考驗。當眾生對我們恭敬供養、尊重讚歎時,要能忍心不動;當眾生對我們刀杖驅逼、辱罵中傷時,更要忍心不動。「法忍」,則包含心法、非心法。心法就是內心中的種種煩惱,非心法則是指飢寒冷熱、風霜雨打等生理及天候變化的考驗;不論心內或心外的紛紛擾擾,都要能忍心不動。
所謂「忍字心上一把刀」,代表修忍辱時,就像胸口被人插了一把刀,這念心還能保持如如不動。這樣的心境是超越的,所以從伏忍、順忍、無生忍、乃至寂滅忍,到達最極致的時候,不但可以破除我執,更可以破法執,而達到真正的大自在、大解脫,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的佛果。
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
在日常的生活中,應如何將忍辱的精神運用出來呢?在面對是非紛爭的時候,仔細看看自己的心,有沒有對別人記仇?記恨?用各種方法想盡辦法打擊別人?看到他人的優異表現時,能不能隨喜讚歎?還是心懷競爭和嫉妒呢?看到他人的不幸,是包容?還是幸災樂禍?在一個團體中,有沒有尊重他人的佛性?還是以自我為中心爭強出頭呢?面對名利和讚歎時,自己有沒有謙虛慚愧?還是得意忘形?
世間人喜歡勿忘我,而修行人就是要忘掉我,因為一個「我」字,是帶給自己、別人一切不幸和災禍的根源,所以要藉由忍辱來磨鍊一切煩惱。《佛遺教經》云:「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可見真正的大雄大力是慈悲,真正的苦行莫過於忍者卓越的心,所以《四十二章經》中佛說:「忍者無惡,必為人尊。」
大願地藏王菩薩的精神,就是行忍者的表率,在痛苦的地獄深淵中,不受動搖,兼能拔苦,假如我們沒有忍辱的功夫,又該如何度眾拔苦呢?如果不能忍一切煩惱,又如何能帶給別人法喜?如何荷擔如來家業呢?與其說得一丈的慚愧,不如將忍辱波羅蜜落實下來,行得一尺吧!
能忍自安
很久以前,在阿練若池水邊,有兩隻大雁和一隻烏龜,結為好朋友,一起在池邊生活,互相關照。過了一些時候,卻發現每天賴以維生的池水,竟然漸漸地乾涸了。於是大雁告訴烏龜:「這個池水乾枯後,你的生命會受到很大的威脅。我們不能在這裡等死,所以我想到一個好方法,可以保全大家的生命。你可以咬住一根樹枝,然後我們二個各銜住樹枝的一端,這樣就可以帶你飛到有水源的地方,我們又可以一起快樂地生活了。可是,有一件事你一定要記得,當你咬著樹枝時,不論遇到任何事,千萬不能開口哦!」
於是大雁和烏龜一起咬著樹枝出發了。當他們經過村落時,剛好有許多正在遊玩的小孩,抬頭看到在空中的大雁及烏龜,因為覺得畫面很新奇又有趣,便大笑著說:「快來看!有兩隻雁銜著樹枝,帶著一隻咬著樹枝的烏龜在空中飛。」烏龜看到這麼多小孩在取笑牠,非常地生氣,便開口說:「跟你們有什麼關係!」大雁聽到烏龜的聲音,心中一驚!接著,只聽到在空中迴響的聲音,失去樹枝依靠的烏龜,迅速地掉落,活活摔死了。
對人以和
不知不覺中,將「習氣」愈養愈大,從不知順境中亦需要忍耐,忍耐地不過度膨脹自己,忍耐地保持謙卑。多元的社會,個人思想及觀念都趨於多元化,但是我們常常為了重視自己的需求,而無法與周遭事物和平相處。以自我中心為導向的社會,因價值觀的差異,常導致人我之間衝突與對立不斷。要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與人廣結善緣,對人以和,作為我們待人處事依循的方向。凡事能為別人著想,而不是只想到自己;能正視彼此的差異,不以一己的觀點及角度去看待事物。心行平等,則心中沒有障礙,就能以廣大的心量,去看待所有的差異,從而包容、欣賞這些差異,如此人際、家庭將會更和睦,社會也就能更和平。
慈悲視眾生
《佛說四十二章經‧惡還本身》提到有人罵佛,佛默然不對。佛教示弟子們:對於別人的辱罵,要能將這念心安住在正念、正定上,如如不動,而罵人者終須自承惡果。所以看到有人因生氣而罵人時,應該起慈悲心,憐愍此人因為瞋火中燒,心作不了主,而激動地指著別人大罵,不能作主的人有多苦!又何必加入這場生氣的情境中,讓自己的身心受瞋毒所害呢!如果聽到不順耳的話,不去跟別人的惡口相應,忍下來──這樣就能避免因生氣失去理智,造成的不良後果。
慈悲沒有敵人
心中有煩惱要忍下來,不管面對任何境界也要忍下來,能忍自安。現今社會人與人相互依存,眾緣和合才能成就所有的事。對每一個人都要心存感恩,因為眾人的努力,我們才能生存在這個世界上。時時堅住正念,面對各種不同的境界,心不隨境轉,將和諧的心帶到家庭、工作職場,就能影響周遭的人,我們所處的地方就是一片清淨之地。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