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蓮師說:人們之所以不想從世俗成就的追逐中轉身離開,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因果業力的道理和輪迴的特性。此生的逆境是由於往昔的業力,因此不要怪罪到他人!在修道上精進!

除非斷捨了散逸,否則要透過心靈修持達到成就是很困難的! 只要還未免除二元分別的執念,行菩提心就仍然遙不可及。

蓮師又說:會墮入下三道的惡趣,是由於十惡業,因此,即便是最微小的罪惡都要悔改並且誓願戒除!只要你尚未摒棄我執,那麼不管再怎麼微細的惡行,仍舊會導致後果,因此戒除惡行是必要的。有著概念所緣的善業不會成為解脫之道,因此,要在離念之中懷攝你所有的心靈修行!多生累劫所造的善行,仍舊會被一念嗔心所毀壞,因此,要以慈心、悲心和證悟的心態來訓練自己!
究竟俱生智慧---唯有透過積聚功德、清除一切過患、獲得成就者的加持,才會降臨。你應該了解,在他處尋找此究竟俱生智慧是愚行。
無論如何,除非你捨棄將事物執以為實的執著,否則這一切都是枉然。 因此,莫要將那些迷惘的體驗視為堅固實存的實相!措嘉,似乎沒有什麼行者真的在正確地修持佛法!在未來時代的末法時期,會有許多歪曲不當的行者將佛法視為交易的商品。 在那個時候,所有遵從我的話語的你們,千萬不要放棄十法行。 *繕寫經典、供養、施贈他人、諦聽法教、受持熟記、披讀、開演闡述、諷誦、思維與禪修法之意涵。只靠知識性理解是不可能領會這些言教的根本要義,唯有透過直接體驗才能真正有所了悟。不要將語言文字誤認為是法教的真實義,當刻就要將修行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從輪迴中獲得解脫。

2014年6月7日

以慈悲心行六度波羅蜜《發菩提心經論》

                                                             菩薩如何以慈悲心行六度?
◎修佈施,故善名流布,隨所生處財寶豐盈,是名自利;能令眾生心得滿足,教化調伏,使無慳吝,是名利他。

◎修持戒,故遠離一切諸惡過患,常生善處,是名自利;教化眾生,令不犯惡,是名利他。

◎修忍辱,故遠離眾惡,身心安樂,是名自利;化導眾生,皆令和順,是名利他。

◎修精進,故能得世間、出世間上妙善法,是名自利;教化眾生,令勤修善,是名利他。

◎修禪定,故不受眾惡,心常悅樂,是名自利;教化眾生,令修正念,是名利他。

◎修智慧,故遠離無明,除煩惱障及智慧障,是名自利;教化眾生,令得調伏,是名利他。」《發菩提心經論》


以慈悲心行佈施

◎「云何菩薩一切行施,不求果報故,名一切行施。常施故,名一切行施。福田施故,名一切行施。不觀福田及非福田施故,名一切行施。不觀時與非時,是名一切行施。不觀財物可施不可施,是名一切行施。」《菩薩善戒經》

以慈悲心行持戒

◎菩薩持戒是以慈悲心為出發點,尤其是發心受持五戒十善時,是本著不惱害眾生生命的菩薩心腸。

◎菩薩于日常生活當中,所有的一切動作行為都非常的小心,深怕傷害到一切眾生的生命,可見持戒不僅能自利,而且又能使令眾生遠離被殺害的恐懼。

◎「菩薩受持菩薩戒者,至身專念自省己過, 不訟彼短。見行惡者心不瞋恨, 見破戒者心生憐憫,無有瞋惱。」《菩薩善戒經》

以慈悲心行忍辱

◎菩薩思惟,我今行悲,欲令眾生得樂。瞋為吞滅諸善、毒害一切。我當雲何行此重罪,若有瞋恚自失樂利,雲何能令眾生得樂。

◎複次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本,從悲而出,瞋為滅悲之毒,特不相宜。 若懷悲本,何名菩薩,菩薩從何而出,以是之故應修忍辱。

◎菩薩摩訶薩,若為眾生所打罵時,作是思惟,緣我是身造作惡業,今自受報,雲何於彼而生瞋恚。我亦不求是苦煩惱,今若不忍後複增多,不忍辱者是則名為苦煩惱因。

◎我所受身及諸煩惱,非眾生過自是我咎,若有惡事實不樂受,今若不忍便是自作,若自作者複當自受生死性苦,身若受苦雲何不忍。

◎聲聞緣覺為自利益尚修忍辱,何況我今為欲利益一切眾生而當不忍,我若不忍不得具足菩薩禁戒,修八正道得無上道。《菩薩善戒經》

以慈悲心行精進

◎精進是菩薩行最重要的動力,不管追求佛道或度化眾生都要有精進不懈的精神。

◎菩薩欲脫生老病死,亦欲度脫眾生,常應精進一心不放逸。

◎菩薩知一切諸法皆空無所有,而不證涅槃,憐憫眾生集諸善法,是精進波羅蜜力。

◎菩薩一人獨無等侶,以精進福德力故,能破魔軍及結使賊得成佛道。

◎既得佛道,于一切諸法一相無相其實皆空,而為眾生說諸法種種名字,種種方便,度脫眾生生老病死苦。《大智度論》

以慈悲心行禪定

◎菩薩發心行菩薩道,廣行一切善法,成就利益眾生的種種事業。如菩薩沒有具足禪定力,就容易被外在的名聞利養及世俗欲樂所染汙。

◎若內心散亂及貪染深重,就不能引生無漏智慧。既不得真實智慧,就很難觀眾生種種差別因緣,而以應機說法,使令眾生得到利益。

◎「常當行慈悲,定心修諸善,不當懷惡意,侵害於一切。」《大智度論》 

以慈悲心行般若

◎佛法常說「悲智雙運」,這證明佛法中悲智是不可分開的。一般宗教之愛,因缺乏智慧,故愛有局限。

◎佛法以智慧為體,慈悲為用,唯有真智中才有大悲。菩薩以菩提心、大悲心、般若智等三心去行六度萬行,如未具足三心就很難成就佛道,廣度眾生。

◎菩薩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時,要以般若為前導,才不會執著有一個實有的眾生可度,及實有的諸法可得。

◎菩薩廣觀一切法如幻如化,了不可得,即從空性中生起大慈大悲,這種大慈大悲遍及一切眾生,無有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