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蓮師說:人們之所以不想從世俗成就的追逐中轉身離開,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因果業力的道理和輪迴的特性。此生的逆境是由於往昔的業力,因此不要怪罪到他人!在修道上精進!

除非斷捨了散逸,否則要透過心靈修持達到成就是很困難的! 只要還未免除二元分別的執念,行菩提心就仍然遙不可及。

蓮師又說:會墮入下三道的惡趣,是由於十惡業,因此,即便是最微小的罪惡都要悔改並且誓願戒除!只要你尚未摒棄我執,那麼不管再怎麼微細的惡行,仍舊會導致後果,因此戒除惡行是必要的。有著概念所緣的善業不會成為解脫之道,因此,要在離念之中懷攝你所有的心靈修行!多生累劫所造的善行,仍舊會被一念嗔心所毀壞,因此,要以慈心、悲心和證悟的心態來訓練自己!
究竟俱生智慧---唯有透過積聚功德、清除一切過患、獲得成就者的加持,才會降臨。你應該了解,在他處尋找此究竟俱生智慧是愚行。
無論如何,除非你捨棄將事物執以為實的執著,否則這一切都是枉然。 因此,莫要將那些迷惘的體驗視為堅固實存的實相!措嘉,似乎沒有什麼行者真的在正確地修持佛法!在未來時代的末法時期,會有許多歪曲不當的行者將佛法視為交易的商品。 在那個時候,所有遵從我的話語的你們,千萬不要放棄十法行。 *繕寫經典、供養、施贈他人、諦聽法教、受持熟記、披讀、開演闡述、諷誦、思維與禪修法之意涵。只靠知識性理解是不可能領會這些言教的根本要義,唯有透過直接體驗才能真正有所了悟。不要將語言文字誤認為是法教的真實義,當刻就要將修行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從輪迴中獲得解脫。

2015年7月11日

大乘的發心,就是為了所有眾生而發菩提心。當你想到等天眾生時,要記得每一個眾生都希望得到快樂,但並不曉得如何種下快樂之因;每一個眾生都希望避免痛苦,但不曉得如何避開痛苦之因。

  Reflections of Your Attitude  
    Until you are ready to give your life and body for the sake of others in reality, which is not the case at present, you can at least do it mentally. As your mind grows used to altruistic love and compassion, your words and actions will naturally reflect that attitude.   ~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目前來說,雖然你還沒準備好要為利眾生而實際奉獻生命和色身,但你至少可以如此思惟。當你越來越習慣於利他慈悲的心思,這種態度將自然反映於你的言行舉止之中。 ~怙主頂果欽哲仁波切
      如蓮師答:大乘和密咒乘兩者,的確是因為生起菩提心的殊勝功德特質而顯得出類拔萃。  然而,除非你能於每天四個時段中,總是憶念死亡、無常、因果及輪迴過患,此生種種情節也終將迅速飛逝。 
      你可能會宣稱(自己)是大乘追隨者,然而,除非你能為了一切有情眾生而“持續不斷地”培養慈心與悲心,否則你就是已經偏歧為聲聞或獨覺行者了。
      你可能擁有高度的了悟,但是除非你時時刻刻都能正確知道如何做出正確的取受或排拒,甚至在因果的最微細層面上,否則你將會遭遇許多痛苦的處境。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如果經由精勤修習而生起了真實無偽的菩提心,那麼即使只佈施烏鴉一口飯食,由菩提心攝持,也能算是菩薩行。相反,若無菩提心,縱然將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寶用來佈施,也不算菩薩行。 如同以上佈施那樣,波羅蜜多乘其餘戒、忍、進、定、慧等五度以及密乘修持本尊、氣脈、明點等(即波羅蜜多乘及密咒乘的所有修行),若無菩提心攝持,均非菩薩行。
   例如,以前有位貢巴瓦格西,自詡禪定功夫高深,可以入定很長時間,即使耳邊敲鑼打鼓,他也不受影響。 仲敦巴格西知道後,就說:“這並非什麼了不起的境界,不具足菩提心的禪定,充其量只是轉生無色界的因而已。” 還有一位修行人,一生專修密集金剛,最終卻獲得預流果。後來有位大德知道後,感慨說:“這已經很不錯了,不然按他的修法,決定要下地獄。”
   《文殊根本續》中記載:曾有一位修行人,憑藉自己修成大威德的力量,殺害了很多眾生,最後墮入地獄。 這些公案再再顯示,如果不發菩提心,則不論修習何種高深之法,都不算是菩薩行,只會淪為小乘修行、世間有漏禪定,甚至有墮落惡趣的危險。
未發菩提心修大乘法密法均非菩薩行    益西彭措堪布 
      如蓮師說:在修持任何佛法之前,生起菩提心——將心依止在殊勝的覺悟上,是極為重要的。已生菩提心之人,會有一種視眾生如母的平等心,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遠離偏私和偏見。 所有眾生無一不曾為我們的父或母,因此為了回報所有眾生的恩德,要開始為其謀求福祉。 培養對一切眾生的慈心和悲心,不斷鍛鍊自身的菩提心。修習一切言行皆是為了利益眾生,修習珍愛他人勝過於己。
   總之,根本要素是生起菩提心的決心,置於所有外、內修持和生起、圓滿次第之前。生起菩提心是所有佛法修行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