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蓮師說:人們之所以不想從世俗成就的追逐中轉身離開,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因果業力的道理和輪迴的特性。此生的逆境是由於往昔的業力,因此不要怪罪到他人!在修道上精進!

除非斷捨了散逸,否則要透過心靈修持達到成就是很困難的! 只要還未免除二元分別的執念,行菩提心就仍然遙不可及。

蓮師又說:會墮入下三道的惡趣,是由於十惡業,因此,即便是最微小的罪惡都要悔改並且誓願戒除!只要你尚未摒棄我執,那麼不管再怎麼微細的惡行,仍舊會導致後果,因此戒除惡行是必要的。有著概念所緣的善業不會成為解脫之道,因此,要在離念之中懷攝你所有的心靈修行!多生累劫所造的善行,仍舊會被一念嗔心所毀壞,因此,要以慈心、悲心和證悟的心態來訓練自己!
究竟俱生智慧---唯有透過積聚功德、清除一切過患、獲得成就者的加持,才會降臨。你應該了解,在他處尋找此究竟俱生智慧是愚行。
無論如何,除非你捨棄將事物執以為實的執著,否則這一切都是枉然。 因此,莫要將那些迷惘的體驗視為堅固實存的實相!措嘉,似乎沒有什麼行者真的在正確地修持佛法!在未來時代的末法時期,會有許多歪曲不當的行者將佛法視為交易的商品。 在那個時候,所有遵從我的話語的你們,千萬不要放棄十法行。 *繕寫經典、供養、施贈他人、諦聽法教、受持熟記、披讀、開演闡述、諷誦、思維與禪修法之意涵。只靠知識性理解是不可能領會這些言教的根本要義,唯有透過直接體驗才能真正有所了悟。不要將語言文字誤認為是法教的真實義,當刻就要將修行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從輪迴中獲得解脫。

2016年12月2日

學道之人,應當依佛所教,如是學習,以清淨的身口意攝化有緣眾生,使其皆能清淨自心,深獲法益。

佛陀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有一天世尊對比丘眾開示:

     孔雀鳥具足九法。是哪九種呢?孔雀鳥外貌端正,聲音清澈,行步有次序,知道時節而行,飲食也知節制,常念知足,意念不散亂,不貪多睡眠,少欲且知往返之道。比丘們!孔雀鳥具足此九法,賢哲比丘也同樣具足成就九法。是哪九種呢?賢善比丘相貌端正,音聲響徹,行步威儀庠序,知時節而行,飲食知節度,常念知足,意念不散亂,不貪著睡眠,少欲且知所進退。
     何以說賢善比丘相貌端正呢?因為比丘出入行來,進止合宜,不會失去分寸。這樣的賢善比丘可謂相貌端正。
     何以說比丘音聲響徹呢?比丘善於分別佛法義理,清楚明白無有錯解。這樣的比丘可謂音聲響徹。
     何以說比丘行步庠序呢?比丘知道時節而行,不會失其次第,更能明白應該諷誦時,便知道要諷誦;可以學習時,便知道要學習;應當靜默時便知道要靜默;可以起行時便知何時該起行。這樣的比丘,可謂動靜合宜、知於時節。
     如何說比丘是知時節因緣而行呢?比丘應當往行時便往行,應當住止時便住止,隨順因緣聽受佛法,這樣的比丘可謂知道時節而行。
     怎麼說比丘飲食知節度呢?比丘對於居士的供養有所餘者,便與其他比丘共分,不會吝惜所有,這樣的比丘就是飲食知道節度。
    如何說比丘少於睡眠呢?比丘於初夜時,心常清明、醒悟,修習三十七道品法,無有遺漏,恆常經行思惟佛法,正念臥覺,使意念清淨;中夜時思惟深奧法義,至後夜時,以右脇臥地,雙腳相疊,作光明之想,醒寤後再起來經行,以清淨其意念。這樣的比丘可謂少於睡眠。
     如何說比丘少欲、知所進退呢?比丘奉事三寶、尊敬師長。這樣的比丘即是少欲且知所進退。賢善比丘成就此九法,對於這九法,你們應當經常憶念並依此修行。比丘們!應當如是學習。
諸比丘聽佛開示後,皆生歡喜心依教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


吉美林巴:願我身語意諸行,唯為一切有情眾,帶來利益而無它!
Jigme Lingpa: May whatever I do, with body, speech or mind, bring ...
簡言之,以菩薩行為開端,願我身語意諸行,唯為一切有情眾─曾為吾人雙親者,帶來利益而無它!
In short, beginning with the training in the conduct of the bodhisattvas, may whatever I do, with body, speech or mind, bring nothing but benefit to all sentient beings, my very own parents!
無論遭逢何境遇,願我絲毫絕不生,依循世間法之想,因其違背佛正法!
Whatever my situation or circumstance, may I never feel the slightest wish to follow worldly ways, which run contrary to the Dharma!
即使業習所搖動,致使出現錯謬念,願其絕不得成辦!
Even if, whilst under the sway of karma and habitual patterns, a mistaken thought occurs to me, may it never be successful!
~ Jigme Lingpa  (Nyingma Masters)

2016年10月25日

如蓮師說:人們修持佛法的方式不會有任何成就。佛母問:這怎麼說?

上師說: 在授予法教時,他們誤入誇大和詆毀。 
                 在研修時,他們誤入希望和恐懼。 
                 在舉行薈供時,他們誤入對飲食的執著。 
                 在禪定時,他們誤入昏沉和掉舉。 
                 在增長福德時,他們誤入尋求尊敬和有形的收穫。 
                 當獲得智慧的善巧時,他們誤入更大的渴望中。 
                 當和許多弟子結緣時,他們誤入在修行上的緊繃。 
                 有太多修行人的所作所為都違反了佛法。 

Are you kind                          
To the helpless and lost?        於無助迷惘者,汝是否仁慈以待?
    
Are you really compassionate
Toward evildoers?                  於造犯惡行者,汝是否實具悲心?              

Are you most happy
To see the success of others?                      於他人之成就,汝是否極感歡喜?

Are you indifferent, by the power of wisdom,
To those who annoy you for no reason?     於無故惱犯者,汝是否依智慧而無動於衷?

Seeing people in the slumber of ignorance,
Do you firmly seek supreme enlightenment? 見無明沉睡者,汝是否堅定求取無上菩提?

Would you not weary of endless ages
Of spiritual practice?                                       於無盡時節之修持,汝是否不生疲厭?

— from Avatamsaka Sutra~語出《華嚴經》英譯版The Flower Ornament Scripture: A Translation of the Avatamsaka Sutra

2016年9月12日

覺醒的勇氣:阿底峽之修心七要

Begin the training sequence with yourself ~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頂果欽哲仁波切:開始自己的修心次第 
   
     We should think like this: 'May all the torments destined for me in the future, the heat and cold of the hells and the hunger and thirst of the famished spirits, come to me now. And may all the karma, obscuration and defilement causing beings to fall into an infernal destiny sink into my heart so that I myself might go to hell instead of them. May the suffering of others, the fruit, as the teachings say, of their desire and ignorance, come to me.’ We should train ourselves like this again and again until we have such signs as that of Maitriyogin, who was wounded in the place where the stone had hit the dog.

     我們應該如此思惟:「願未來一切我所應受的折磨,無論地獄炎凍、餓鬼飢渴,現在都來到我身上。願所有令眾生墮入地獄的業、遮障與染污都沈入我心,讓我代替他們墮入地獄。如法教所言,願他人貪癡所致的苦果都成熟於我。」我們應該如此不斷修持,直到出現如慈氏瑜伽(Maitriyogin)因代受狗遭石砸而於相應部位造成傷口的種種徵兆。

     Bodhichitta, the mind of enlightenment, is the heart of all the practices of the Sutra and Mantrayana, and it is easy to implement. If one has it, everything is complete, and nothing is complete without it. At this present time, you are receiving many teachings on mind—training from different teachers. Keep them in your hearts! When they are translated, I hope that you will understand and remember them. For this is indeed the Dharma.

     菩提心,即證悟心,是一切經乘與咒乘修行的核心,它並不難修持。有了菩提心,即一切圓滿;若無菩提心,則無一圓滿。諸位從不同上師處領受許多修心的法教,要將它們謹記在心!我希望這些法教在翻譯之後,你們都能領會並牢記,因為這確實就是佛法。–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2016年8月10日

懺悔得解脫

   過去,佛陀在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有一天舍利弗尊者來到此處,頂禮世尊後坐於一旁,說道:「世尊!我已經在舍衛城夏安居畢,決定遊方度化。」世尊說:「現在正是時候。」於是,尊者即從座起,頂禮後便自退去。
   尊者離開不久,有一位心懷誹謗惡意的比丘,向世尊稟報:「舍利弗與諸位比丘共相鬥諍,不行懺悔,而現在正於人間遊行教化。」世尊則告訴另一位比丘:「你速往舍利弗處,說世尊找他。」接著吩咐目連尊者及阿難尊者:「你們去通知比丘們到世尊這裡,舍利弗所入三昧,將在如來前作師子吼。」諸比丘於是聚集到世尊所處之處,頂禮後坐在一旁。
   佛陀對舍利弗說:「你離開不久,有比丘告訴我:舍利弗比丘與諸位比丘共諍,不但不悔過,還要去人間遊化。他所說的是事實嗎?」尊者回答:「如來知道事情的真相。」佛陀說:「佛知道,但大眾並不知道真相,所以各懷狐疑。你在大眾面前,可以將此事說明清楚。」
   舍利弗告訴佛陀:「我自出生至今,年歲將近八十,常自思惟,我未曾殺生也不妄語,即使在遊戲時也不妄語,也未曾與任何人爭論;如果人在心散亂時,或許會有這樣的行為。但是,世尊!我心意清淨,怎會與修梵行之人共相鬥諍呢?如同大地,納受清淨,也接受不淨物,即使是屎尿穢惡、膿血涕唾,大地不嫌穢惡全都接受,我也是如此。世尊!我心無動搖,怎會與修梵行之人共諍而後遠遊行化?心意散亂之人才會如此,我今心正,怎會與修梵行之人共諍後而遠遊行化呢?
   又如同水,能將好的東西清洗乾淨,也能將不好的東西清洗乾淨;水不會想:『我只清潔此物,而不顧彼物將之置於一旁。』我也像水一樣,沒有分別彼此之想,故不會與梵行之人共鬥諍後而遠遊行化。猶如熾火焚燒山野,並不會分別美醜,一切盡燒不作他想;也如同灑掃時,不會分別好醜,統統將掃除乾淨,不起其他念頭;也像無雙角的牛,性情良善,易於駕馭,能隨牧牛者心意而受調伏。
   世尊!我心如是,沒有起任何傷害別人的念頭,怎會與人共諍而遠遊?就像是旃陀羅女,身穿破舊衣服,在各處乞食,無他雜念只求溫飽。世尊!我亦如是,心無雜想,怎會與人諍訟,然後又遠遊呢?也像是盛裝膏脂之器,處處破漏,有目之人都能共睹膏脂從大小破裂處漏出。世尊!我也是如此,九孔之中,流出涕、唾、尿、屎種種不淨之物,我觀自身不淨,又豈會與梵行人共諍?猶如一位相貌端正的少女,若以死屍繫縛在她的頸背,女子一定極為厭惡。世尊!我厭患此身,就如同少女厭患死屍,我怎麼會與梵行人共諍而遠遊?世尊知道事非如此,那位比丘也應當知道,如果如其所說真有其事,願那位比丘接受我的懺悔。」
   這時,世尊告訴那位比丘:「你現在應該深自悔過。」比丘心懷悔懼,即從坐起,頂禮如來後稟白:「我知道自己毀謗舍利弗尊者的過失,唯願世尊接受我的懺悔。」世尊再次說道:「比丘!你應該去向舍利弗求懺悔。」
   比丘便到舍利弗面前頂禮後說:「請求您接受我的懺悔,憐憫我的愚昧、不辨真偽。」世尊告訴舍利弗:「你可以接受此比丘的悔過,並以手摩其頭。因為,如果你不接受此比丘的懺悔,他的惡果將要現前。」於是,舍利弗以手摩比丘的頭,說道:「此乃愚昧、迷惑之行,我聽許你的懺悔!然而,佛法極為深廣,若能即時悔過,便是善行!我接受你懺悔,日後切莫再犯。」
   經過三次懺悔之後,尊者說:「記住!千萬不要再犯了,因為有六種過失會墮入地獄,有六種善法得生天界,有六種法門可至涅槃。是哪六種過失會墮入地獄?第一,心生誹謗他人、謀害他人的念頭;第二,不但起了害心,還因此歡喜得意;第三,不僅自己起害心,更教唆他人害人;第四,害人得逞而心生歡喜;第五,得知被誹謗人的狀況,如果對方受害,自己便很歡喜;第六,如果害人不成,便懷憂愁。以上六種過失,使人墮於惡趣。
   有哪六種善行,可生於善處呢?所謂的身戒具足、口戒具足、意戒具足、命根清淨、不起殺害之心、不生妒嫉心;有此六種善法,可令人生於善處。
   哪六種法門可至於涅槃?所謂的六思念法。第一,身行慈無瑕穢;第二,口行慈無瑕穢;第三,意行慈無瑕穢;第四,若得到各種供養,都能利合同均,毫無貪悋;第五,持守禁戒,淨無瑕疵,此為智者所重視。第六,戒法具足,能分別正見、邪見,深信賢聖出離生死之要,便能解脫煩惱苦本。對以上的法門都能清楚明白,依此六法修習,得以至於涅槃。比丘!你們應當勤求方便,在此六法上修學、行持。」
   那位悔過的比丘,再次從座而起,頂禮舍利弗,說道:「我再次懺悔自己的愚迷,唯願舍利弗您再次接受我的悔過,從今以後,我不再犯過。」尊者說:「我聽許你的懺悔!賢聖之道,心量廣大如虛空,只要你真誠改往修來,不復再犯。」當時,那位比丘聽聞舍利弗所說,歡喜奉行。
摘自:《增壹阿含經》

    一時愚昧、毀謗聖者的比丘,即時覺非、真誠懺悔,免於墮入惡道之苦。修行過程中,難免會犯過失,若能時時返照身口意業,覺察有過,真心懺悔,改往修來,便能滅罪生福。如《十住論》云:「於諸福德中,懺悔福德最大,除業障罪故。」進一步發願持戒清淨。藉由懺悔、持戒等加功用行,增福增慧,消除修行過程中的種種障礙,更重要的是發菩提心,如是精進行道,無有退轉,最終定能成就善法、得至涅槃。


2016年4月22日

“ 永遠的失敗者 ” ​這個題目來自師父的一句開示,說“要永遠把自己當成一個失敗者”。


   “ 永遠的失敗者 ” ​這個題目來自師父的一句開示,說“要永遠把自己當成一個失敗者”。失敗是相對於成功而言。追求成功和勝利、追求尊重和認可、追求圓滿和順利,這就是世間法的價值和意義,也正是世間法的漏洞和問題所在。
   追求了成功,就會厭棄失敗;
   追求了尊重,就會厭棄污辱;
   追求了圓滿,就會厭棄缺陷;
   追求了順境,就會厭棄逆境;
   追求了上,就是厭棄下。
   可是,這世界上怎麼會只有上,而沒有下呢?當心裡分別出上時,下也就同時產生了,分別出成功、圓滿、順境時,失敗、缺陷、逆境也就在心裡同時產生。
   所以分別和追求好的、成功的一面,正是人痛苦的根源,我也是這樣,我的煩惱正是來自於希望得到別人的肯定和尊重。可既然產生了希望,也就產生了失望;既然希望肯定,那否定隨之而來;既然希望尊重,那污辱也就毫不客氣;如果不希望得到否定和污辱,也就別去期望肯定和尊重。
釋親開比丘 
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佛遺教經>>
一位禪師臨終前的告言懺悔!
     那個禪者,是我多年的好友,得了不治之症,在禪坐中面對死亡,參悟死亡。作為好友,臨終前我經常去看他,聆聽他的教誨。我每去,他總在端坐,消瘦的臉上帶著微笑。我們坐下聊天,他說:「我一生被虛名所誤。雖然外面看著風光,出了書,有人跟著我學佛,可我知道,自己並沒有真正開悟,也沒有明心見性,現在想來,聰明反被聰明誤。」他說得很誠懇。我說:「古來宗師,不是也有臨終開悟得道的?」他說:「那是大修行,放下萬緣,一靈炯炯,不是我這種聰慧的小根器,我一生太聰明,太有才,太有情,因此有太多的放不下。」我又問:「那你最近如何用功?我每次來,你都在禪坐,我不忍心打擾你,在外面念佛,為你祈禱。」

2016年4月13日

六字大明頌, 藏語發音,美妙的讚頌,佛語詞義,簡易的動畫串連。

人生是短暫的,不要迷失在世俗的幻象中培養你的慈愛和悲傷,使菩提心成為人生的原則。嗡 嘛 尼 貝 美 吽 
如果你有更好的人生,那麼就要信仰禮敬佛法僧,不要在乎你是否幸運或是順利,因為只有三寶是最珍貴的寶藏。嗡 嘛 尼 貝 美 吽 
基於佛法而布施,奉獻,使你脫離痛苦的輪回,現下的你不管是好是壞緣由你過去的業,而同時你的未來亦受現下所造之業的影響。 嗡 嘛 尼 貝 美 吽 
由於前世的善業,今世得為人身人身難得,尤其是生在能聽到佛法的人世間。當你在追求你所想要的福祉時,也要求牢牢記著,不要忘了三寶。 嗡 嘛 尼 貝 美 吽 
貪、嗔、痴是導致你陷入痛苦的原因,唯有智慧、慈悲心和善良的心才是醫治的良藥。 嗡 嘛 尼 貝 美 吽!

2016年4月7日

如蓮師說:當修持佛法時,斬除善行與惡行的繁瑣是必要的。

     當執持自我的概念窮盡時,就沒有佛法(法無我)、沒有惡行、沒有業力、沒有業報。屆時你會斬除善、惡的繁瑣。正因為如此,直到你將執持自我的概念終結為止,不善業仍會累積業力且帶來果報,善業仍會累積業力且帶來果報。當意念窮盡時,就不會有任何善行或惡行的累積,也不會帶來任何果報。這即是所謂的「窮盡因緣」,或者稱作「勝義諦」。
     未來,在末法的五百年間,有些人會沈溺在粗重的煩惱中,因為不能了悟我執且無法泯除意念之故。他們會佯稱具有究竟之見,宣稱留意善、惡業的果報是低下之見。蔑視業力的法則,他們會宣稱自心是已開悟的。有些人行止輕薄,恣意妄行。他們的行是顛倒的,只會帶領自己和他人走上末路。須臾也不可依循這樣的例子!
願能與具器、有緣之人相遇。
I understand that there is no self, but still have gross concepts of “I.”
雖了知無我,我執念仍重。
I have decided to renounce duality, but am beset by hopes and fears.
決意捨二元,希懼仍憂擾。
Bless me and all those like me who believe in a self
祈加持吾等─相信有我者,
That we may realize the natural state, the absence of self.
願皆能了證,無我本然貌。
摘自巴楚仁波切《普賢上師言教》:願具我念者,皆了證無我
在逆境中如何靜心修法
    熱羅上師去日瑪時,有個名叫謝格爾萬措的青年女子,將自己的貴重首飾和衣服全部獻給熱羅上師求法,並表示了一心修法的心願。上師滿足其心願,灌了頂,傳授了修法。
    姑娘對上師說:“在身心安逸的順境中,容易靜下來修煉,但在遭到各種不幸的逆境中,心情難以靜下來,如何是好?”
 上師以歌開示曰:
   “信念堅定好姑娘,一心要想學修法,不在掌握知識多,按此歌意去實踐。
  三界輪轉諸眾生,無明覆蓋其慧心,本來無我當有我,虛幻心中生我執。
  我執愛我為根源,陷入五毒泥海中,醉心沉浮惡道浪,難以浮到解脫岸。
  根本原因是人心,業力因果是條件,原因、條件與結果,本是一心所表演。
  心的性相是空相,原本就無任何物,偶然身心受污染,積染熏習惑心性。
  承受苦樂二種果,也是世俗虛假相,真理諦中無一物,一切如夢如幻覺。
  受苦享樂是無常,光榮恥辱也無常。所得所失皆無常,抬高貶低均無常。
  一切都是一眨眼,沒有永恆實在義。細想古往與今來,多少苦樂之往事,
  記憶事蹟均無常,處在刹那巨變中。對那一切虛幻相,不要當真太執著,
  有樂讓樂順自然,樂的自性本是空;有苦讓苦順自然,苦的自性也是空;
  五根境識都一樣,各樣都是自性空。隨緣觀修寰宇中,不必拘束任逍遙。”
   萬措姑娘聽了道歌後,懂得了很多道理,便去修持,最終獲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了傳教授徒的著名女法師,臨終化為光身而逝。



2016年3月25日

解縛之要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向比丘們開示:「過去,諸天曾與阿修羅戰,釋提桓因告訴忉利天的天子說:『各位與阿修羅戰鬥,如果最後阿修羅戰敗,我們得勝,你們就將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的兩手、兩足及頸五處綁縛起來,捉到這裡來。』此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也告訴所有阿修羅說:『今日我們與忉利天戰鬥,假使獲得勝利,便將釋提桓因綁縛捉到這裡來。』」
     「當時忉利天與阿修羅的戰爭,天人最後得到勝利,便將阿修羅王的頭、兩手、兩腳五處捆綁,帶到釋提桓因的天宮門外。」
     「這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心想:『忉利天的法是正法,阿修羅所行之法是非法,從今以後,我不再樂於當阿修羅了,希望能夠住到忉利天天宮中。』於是便說:『忉利天的法是正法,阿修羅的法不是正法,我希望能住在此處的天宮。』當這麼說時,阿修羅王便發現自己身上已無繫縛,而且五欲自在。倘若這時毘摩質多羅阿修羅王心中想:『忉利天的法是非法,阿修羅的法才是正法,我不要留在忉利天這裡,我要返回阿修羅的宮殿。』這時,阿修羅王身上五處又被綁縛,五欲自在之樂馬上消失。」
     「比丘們你們應當要知道,纏縛之快速,莫過此事;被煩惱魔所束縛,又甚於此。當知被煩惱魔所繫縛,皆是由起心動念而來,唯有心不妄動才不會被煩惱魔所繫縛。因此,諸比丘!應當勤修種種方便法門,令心不被繫縛,要樂處於閑靜之處。所以說,煩惱即是魔境界。」
     「倘若有比丘在煩惱境界中,終究無法從生、老、病、死、愁、憂、苦、惱中解脫,這就是繫縛之苦。倘若比丘心不妄動,不住著於煩惱之中,便能脫離生、老、病、死、愁、憂、苦、惱等繫縛之苦。因此,心中没有煩惱,就能超越諸魔境界。比丘們!應當如是學習」。
     諸比丘聽聞佛所說,皆歡喜奉行 。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
     《六祖壇經》云:「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修行就是要在起心動念處修,一念回光,轉迷成悟,當下就能解脫煩惱的纏縛,直趣菩提。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只起善念、不起惡念,透過禪修靜坐、聽經聞法,定心、淨心,進一步能夠安住本心,保持覺性存在,清楚、明白、作主。如是在心地上用功,堅住正念,隨順覺性,逢苦不憂,遇樂不喜,不被境轉,做自己心中的主人,定能出離苦海,達到真正的解脫自在。

2016年3月2日

蓮師說:當修持佛法時,你必須將五毒從根斬斷。佛母問:這怎麼說?

上師說:嗔心重的人會受到最大的痛苦。
                愚痴深的人就像野獸般,不能理解佛法。
                高傲的人不能長養美德,且樹敵多。
                貪欲重的人不能持戒,也常會被詆毀。
                嫉妒心強的人有很大的野心,也喜歡耍心機。
不要追逐這五毒,你應從內在斬除它們,當五毒一生起的剎那就將之放掉。
恣意地投入五毒的人,只是製造自身的悲苦罷了。

蓮師說:當修持佛法時,你必須先調伏自心。           佛母問:這怎麼說?   
上師說:你必須用慈悲的水滅掉嗔恨的烈火。
                你必須用強力療效的橋樑來渡過貪欲之河。
                你必須用在愚痴的陰暗中點亮明智的火炬。
                你必須用精進的搗杵敲碎傲慢的高山。
                你必須穿戴安忍的暖衣來克服嫉妒的暴風。
總之,這五毒,你的頭號大敵,若你肆無忌憚地陷溺在其中,五毒將會在輪迴三界中把你毀掉。不要任由其恣意妄行,這會釀成大患。

2016年2月24日

佛示烏鴉與豬喻

     昔日,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對比丘們說:「我今天開示佛法要用烏鴉與豬兩種動物來做譬喻,大眾聽聞後應當善自思惟。」眾比丘們齊聲答:「是,世尊!」並專心從佛受教。
     佛陀開示:「什麼樣的人會被比喻像烏鴉呢?就像有人在寂靜之處,常耽溺於淫欲中,造作種種惡行,事後感到羞恥而心生悔意,於是便向他人坦誠自己所犯的過失。這樣的人,雖然被修清淨梵行的人指責其惡行,但仍有羞恥心,知道悔過,就像烏鴉常受飢餓之苦,總是吃一些不淨的穢物,吃完便趕快擦嘴,深怕有其他的鳥類看見而嘲笑說:『這烏鴉總是吃不淨的穢物。』如同有人在閑靜處,耽著淫欲,做不善行,事後因羞恥的緣故,便向他人發露懺悔。這樣的行為就如烏鴉的習性。」
     佛陀繼續說道:「什麼樣的行為會被譬喻如豬的習性呢 ? 如果有人在閑靜處,時常耽溺於淫欲,造作種種惡行,卻絲毫沒有羞恥心,更遑論會懺悔過失。不但如此,還驕傲地向他人自誇說:『我在財、色、名、食、睡五欲中悠遊自得,有誰能夠像我這樣自在快樂呢?』這種人做了壞事,毫無羞恥悔改之心,就像豬的習性,總喜歡吃不乾淨的穢物,總是睡在骯髒的地方,還會到豬群當中蹦蹦跳跳。如果有人喜好淫欲、造作壞事,無羞恥心又不知悔改,還大言不慚地自我稱讚:『我在五欲中悠遊自得,沒有人能夠像我這樣快樂自在!』這樣的行為就好像豬一樣的習性。」
     「諸位比丘!不論是烏鴉或是豬的習性,都是修行人應當捨棄與遠離的。大眾應當要朝此方向學習。」諸比丘們聽聞佛陀開示後,心生歡喜,信受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
     《佛說八大人覺經》云:「多欲為苦,生死疲勞,從貪欲起;少欲無為,身心自在。」人的欲望是永無止盡的,芸芸眾生始終向外追求欲望,任己沉浮於五欲之樂,因此迷失自性。學佛之人,當知欲望為眾苦之源,發願做自己心念的主人,遠離五欲,時時刻刻返觀自照,保持覺性存在。

2016年2月23日

措嘉佛母問道:行者不是應該將一切煩惱都以為道用嗎?

      蓮師答覆說: 當然要將煩惱以為道用!然而,只有孔雀能夠以毒為食。  能夠將煩惱以為道用而無須捨棄煩惱的人,比優曇缽羅花還要稀罕。  對於最高根器的行者來說,煩惱會展現為幫手;然而,對於較低根器的人來說,煩惱卻會變成毒藥。  對於較低根器的人而言,斷捨煩惱是比較好的!
       要斷捨多少或多久之後,行者才會變成熟練的能手呢?   措嘉佛母問道。
       當你不執著煩惱與感官歡愉,並且能將之視為幻相,如此,即使煩惱真的生起時,你也不需要厭抑煩惱,因為他們不會再有所危害了。  而當煩惱未生起的時候,你也不會有造作煩惱或歡愉的欲望,因為你已遠離了期待。 當你可以這麼做時,煩惱便是被以為道用了。 試圖以煩惱為道用,然而卻仍執著於實有,就像蒼蠅困陷蜂蜜中一樣。
      措嘉,要斷除這樣的偏歧!
      正確地取受與斷捨,絲毫不離於戒慎警覺,善巧地投身於對抗五毒的戰役中吧! 無論如何,只要你的見地與修行尚未達到穩定,你就應該像隻受傷的鹿一般逃到隱居靜僻處。要像碰到毒蛇一樣,逃離煩惱。
      暫時具有見地的人是無法完全克服煩惱的,行者會因為種種外在情境而捲入煩惱之中。捲入煩惱時,即便只有一瞬間,也造作了“業”。  如果持續煩惱了一段較長時間,你就會造作惡業;也就是說,五毒會在六種感知的每個感知當中,造作出負面業力。 你遲早都會得到果報,因此,無論感受到什麼煩惱、無論什麼煩惱使你的注意力鬆懈下來,你都必須立刻有所覺察。 

2016年2月6日

愚人與智者之別

   有一天,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比丘們開示愚人與智者的差別。佛說:「愚痴人常犯三種過失,大眾應當要遠離,是那三種過失呢?愚痴人對於不能想的事情卻偏要想;不能論說的事情卻偏要論說;不能做的事情卻偏要去做。」
   「什麼是不能想的事情卻偏要想?愚痴人心當中經常縈迴憶念這三件不該想的事情。第一、總是嫉妒著他人;第二、經常對於他人的財物及女色起貪念;第三、心生妒意,口出不善的言辭:『他所擁有的一切,如果都屬於我的,那該有多好!』愚痴的人心心念念都想著不能想的事情。
   「什麼是不能論說的事情卻偏要論說?愚痴的人常犯四種口過,哪四種呢?愚者常喜歡說妄言、綺語、惡口,以及說挑撥離間,讓彼此不和的言語,這些都是愚人常犯的四種口過。
   「什麼是愚人所做的惡行呢?愚人心中時常想者殺生、竊盜、邪淫種種惡念,因而造作這些惡法。所以,比丘們!愚者常有這三種心行,也習慣於造作這些惡業。」
   佛繼續說道:「比丘們!智者有三事,所以長念修行,一心向道,是那三件事情呢?第一、智者思惟著應當思惟的事情;第二、論說著應當說的言論;第三、力行應當做的善行。」
   「什麼是思惟應當思惟的事情呢?智者心中常正思惟三事:不貪妒、不瞋恚、不愚痴,常行正見。見他人財物,不會生起貪念,這正是智者心中只思惟應思惟的事。」
   「什麼是談說應當說的言論呢?有智慧的人成就四種善的口業:自己不妄語,也不教人妄語;見他人妄語心不喜樂,智者便是如此善護口業。此外,智者自己不綺語、惡口、兩舌外,也不教他人綺語、惡口、兩舌,有智慧的人是如此成就口業的善法。」
   「什麼是智者所成就立身行持的善業呢?智者時時觀照行為,無所惱害觸犯。所以智者不但自己不殺生,更不會教使他人殺生,若見他人殺生心不喜樂;不但自己不偷盜,也不會教他人偷盜,如果見到他人偷盜心不喜樂;自己不邪淫,見到女色心中也沒有淫欲心,更不會教他人邪淫。當見到年長的婦女,就視同自己的母親;見到年紀相仿的女眾,就像看到自己的姐姐一樣;而見到年紀小的女孩,則當成自己的妹妹,用平等心來對待一切人,這就是智者所成就的三種身行,是智者所行之事。比丘們!你們應當知道這三種有為之相。」
   「所以,諸比丘!應當捨離愚者三相,奉行智者所行之法,比丘們!要這麼去實行!」
   所有比丘聽聞佛陀開示後,都歡喜奉行佛陀的教誨。
摘自:《增壹阿含經》
          修行從修習「十善法──不造殺、盜、淫;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不起貪、瞋、痴」著手,然後漸次入於佛智。若能於二六時中奉行十善,以此為基礎,便能步步向上,菩提道成!

2016年2月5日

「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真正的行者都必須經過苦難的試煉。

   頂禮上師
   當偉大的上師蓮花生,具有法教加持傳承的咒持者,仍待在貝瑪宮的珍珠水晶關房時,卡千公主的措嘉佛母,向其請求口訣。當時,蓮時傳下了這個「無誤修持之水晶寶鬘」以利益後世,未來的人們啊,請留心此法教!
   化身佛蓮師說:當至心修持佛法時,你需要有一位具德上師,他是真實無偽、可信任的完美精神導師,具清淨傳承的無斷口傳。
   若你的上師是假冒的,口訣會錯誤,且你的所有修學都會顛倒。因為那會極端危險,所以得遇具德上師是必要的。要牢記於心!
   措嘉佛母問:傳承的無斷口傳是什麼意思?
   上師答道:這個傳承必須是從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傳下的無斷證悟口傳。蓮師的傳承就是如此,法身佛普賢王如來傳給了報身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以方便將本覺傳給了化身佛蓮花生。你,善女子,已得到了化身佛的法語,具有傳承的口傳與加持。
   化身佛上師說:萃取口訣的甘露,將之傳予具修行宿業的有緣人———那些發自內心深處想追求聖法、會堅忍修行的人。
   措嘉佛母問:那是什麼意思?
   上師答道:這樣的人,會把上師當成是佛,會有大虔誠心。視口訣如甘露,他們會信服。因為他們的心沒有懷疑與猶豫,會把法教當成寶、如意寶。視輪迴諸行的悲苦為毒藥,他們會為了未來而努力修行。了知此生的追求是徒勞的,當想要證得無上正覺時,他們會剛毅而堅忍不拔。這樣的高貴之人,不會被競逐的過失與渴求物質所得、聲望的野心所染,他們是諸佛的殊勝子嗣。若你將口訣全權交付予這些人,將會裨益自己和他人。請牢記於心!
   不適合的容器是盛不住雪獅的乳汁的。但把它倒入金瓶,卻有如醍醐般!

2016年1月14日

世間三種最勝香

   過去,佛陀居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阿難尊者在閑靜之處思惟佛法,心中忽然生起一個疑問:「世間上是否有一種香,不論在遇到逆風時、順風時,或是逆順之風時,都可以聞得到香氣呢?」
   為了解除心中的疑惑,尊者來到世尊前,恭敬頂禮後,坐在一旁,請問世尊:「弟子方才思惟佛法時,心中有一個疑問:『在這個世界上,是否有一種香,遇到逆風時可以聞得到香,遇順風、逆順之風時也會香呢?」
   世尊回答阿難尊者:「世上確實有這種妙香,無論是遇到逆風、順風,或是逆順之風都清香遠播。」
   阿難尊者再問:「什麼香在遇到逆風、順風、逆順之風時,都能顯其芳香?」
   世尊告訴尊者:「有三種香,以其香氣之力,可以在逆風時香、在順風時香,在逆順風時都清香遠播。」
   阿難尊者於是問佛:「請問是哪三種香呢?」
   佛陀說道:「戒香、聞香、施香,這三種香無論是逆風、順風、逆順風都能香氣遠播。世間所有的香之中,這三種妙香最為殊勝、最為尊上,其他的香遠遠比不上這三種香。就好像從牛乳煉成乳酪,從乳酪而有生酥、熟酥,最後,精煉成最為甘純的醍醐,醍醐是五味中最為殊勝、最無上的,沒有任何滋味能超越它。這三種妙香也是如此,是最為殊勝、尊貴,世間沒有其他的香味能超越此三種妙香。」
   佛陀於是宣說此偈:
  「木蜜及栴檀,優鉢及諸香,亦諸種種香,戒香最為勝。
   此戒以成就,無欲無所染,等智而解脫,逝處魔不知。
   此香雖為妙,及諸檀蜜香,戒香之為妙,十方悉聞之。
   栴檀雖有香,優鉢及餘香,此諸眾香中,聞香最第一。
   栴檀雖有香,優鉢及餘香,此諸眾香中,施香最第一。」
   「就是此三種香,戒香、聞香、施香——嚴持戒律、深入經藏、廣行布施供養,這三種香在逆風時、順風時、逆順之風時都清香遠播。因此,阿難!應當如是學習,勤求方便法門,成就此三種殊勝之香。」當時,阿難尊者聽聞佛陀的開示,法喜充滿,遵佛教誨,落實修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

     香,在佛法中多用於比喻修行所成就之功德如香,馥郁芬芳、遠薰十方。世間的香氣,短暫、有形且生滅;而持戒、聞法、布施——斷惡修善,增長智慧,捨除慳貪廣行布施,所顯發的功德之香,能通達三世、遍及十方。修行學佛應當謹遵佛陀的教誨,因上如實修行,便能成就世間三種最勝之香,由此斷惑證真,趣向佛果。

2016年1月4日

修持佛法的困難 如蓮師說:要修行佛法,事實上是困難的。 佛母問:怎麼說?

上師說:有抱持邪見的過患。
                禪修時有作意的誤導。
                最嚴重的敵人是毀壞三昧耶。(若不持守三昧耶,那接受灌頂就是徒勞的)
                行會被身、語、意的不善所迷惑。(若做許多善事卻和惡行混在一起,那就是徒勞的)
                法教被過多的野心所摧毀。(若學習許多法教而無法利益自心,那就是徒勞的)
                佛法因企求致富而衰頹。
                誓戒被批評他人而染污。
                修道被執著痛苦為真而誤導。
                因執著所欲而失去謙遜。
                目標因此生的一切所求和名聲而誤失。
                不修持的上師令人羞愧,因此禪定者灰心喪志。(若成為老師卻捨棄佛法修行和造惡,那就是徒勞的。)
                沒有堅毅心和真正目標的人,會認為親戚、食物、財產和子嗣是很特別的,他們將散逸當成是好緣,視結伴是愉悅的,沒有注意到歲月、時日的流逝,相信能活得久長。臨死之際,他們得自求多福。歲月、時日,都在縮減踏入棺材前的時間,所以要趕快修行。
                當真心修持佛法時,對殊勝的三寶生起穩固的虔誠心是重要的。遮止最微細的不善和邪行是重要的。白天三次、夜晚三次地思惟無常是重要的。精進地修持善法是重要的。任何時間都要培養對眾生的慈、悲是重要的。善巧地拋掉對現象和物質的執著是重要的。合宜地持守三昧耶和誓戒是重要的。
假如你只有概念上的了解就自己扮演老師,把這些法告訴別人,這是沒有益處的,實際上你是在種下投胎到下三道的因。先修這些教法,得到經驗,之後你就能以自己的證悟而傳法。假如你沒有資格去教這些法,即使你自以為是以利他心或慈悲心去做的話,你還是在犯錯。要很小心不要自以為有如此高超的發心。從某一個角度來說,如果是純粹為了眾生而修此法是很好的。但記住,很難有一個發心是免於世間八法或完全超脫自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