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告諸弟子:人有前世,但為何不記得前世?
一天,佛陀和弟子們在羅閱只城外的一顆大樹下休息,有一位新出家的比丘名叫見正,心裡正在琢磨一個問題:佛陀說人有前世,為什麼人都不記得?若有後世,為何又不見有人回來報告呢?我要問一下佛陀。還沒開口佛陀已知道,世尊就先說道:弟子們,你們看這棵樹,本來只是一顆種子,現在已長成茂密的大樹,起初是種子時,還沒有樹根、樹幹、樹葉和果實,在地、水、火、風四大的因緣作用下,種子才發芽,芽再生莖,莖再生葉,葉再生花,花結果實,輾轉變易,雖然已經不是原來的種子,但又不離原來的種子。你們說,這些根莖花果還能再變回原來的種子嗎?弟子們都回答:不能。
佛陀告訴弟子們:生死也是這樣,無明愚癡為本,猶如樹的種子,種子雖小卻能長成大樹。無明愚癡生行,行生識,識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觸,觸生受,受生貪愛,愛生執取,執取生有,有致生,生致老死,合十二因緣。有了身體,就有老死,死後心識隨生前善惡之行,去往來世,遇到有緣父母,再受形體,生起新的六根,薰染新的習氣,另受苦樂,加上環境的轉變,都已經和前世不同,不能再恢復到原來的身體、習氣、住所,猶如大樹不能恢復為種子一樣。
比丘見正起座長跪,向佛陀請問:我有生以來,見到不少人去世,比如父子兄弟夫妻朋友怨仇離別,或相愛或相憎,為何不見死後心識回來向活著的人當面報告呢?是什麼令心識有所隔礙?願世尊分別解說,令我等斷除疑惑。
這裡世尊作了種種譬喻,解答見正比丘的問題。佛陀說:心識沒有形相,若身作福,則心識隨著福業轉生,不能回來向人報告,為什麼呢?譬如冶煉家將礦石煉成鐵,成鐵後鑄成鐵器,鐵器還能恢復為礦石嗎?心識離體,住在中陰身,猶如礦石已煉成鐵,從中陰身轉受新的身體,則猶如將鐵鑄成鐵器,原來的形體就消失改變了,不能再恢復為原來的心識。
今生持五戒者,來世得受人身,另有新的父母,心識便有六種隔礙:一是住在中陰身,不得復還;二是入於胞胎之內;三是出胎時受擠迫劇痛忘失以前的識相;四是呱呱墜地後痛忘失以前的識相,生起新的所見所想;五是出生後就貪著食物,忘失舊識;六是慢慢長大,受到新事物熏習,忘失舊識。譬如商人周遊四方各國,如果心裡只想著其中一方,就不會想到其餘三方。心識因為這六種隔礙,不能恢復為原來的樣子,猶如種子長成樹,礦石煉成鐵,所以不能回來向人報告。又譬如製陶家以火將土燒成瓦,瓦就不能再恢復為土了。又譬如一顆大樹,工匠將它砍下,雕琢成種種精巧的器具,如果有人把這些器具都集合起來,想讓它們恢復成大樹,這辦得到嗎?弟子們回答:辦不到。佛說:心識于這一世行善行惡,臨終隨著業力轉受新的身體,所見所做,都不是以前的身體,不能回來向人報告,猶如大樹已斷不能把木器集合起來使大樹復生。
又譬如化工師將砂石燒作紅色顏料,再轉為白色,再化為水狀,顏料不可再變回砂石。又譬如水處於圓瓶,水體也隨著變為圓形,若是方瓶,水體則現方形。生死也是如此,心識本沒有固定的形體,隨著善惡之行去投生受身,有的白,有的黑,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苦多樂少,有的樂多苦少,皆隨善惡之行,如水隨器。
如果某個人一生造的業為畜生業,當然要隨畜生形貌,像這樣的情況,他也不能回來向人報告。譬如蝮育,生在土中,沒有叫聲,沒有羽翼,但它一得到生成條件,便蛻變成蟬了。這蟬便飛行著樹,鳴叫不休,能把它放進土裡,使它還原成蝮育,能成嗎?諸弟子回答:不可能,蝮育已經過了蛻變,脫陰住陽,身形化異,不久將會死亡,或為鳥雀啄食不得回復作先前的蝮育了。佛陀言:人的生死也是同樣的道理。命終身死,心識遷徙,接受新身,受色、受、想、行、識五蘊的覆蓋,見聞習慣各所不同,生死更迭,不得永住,是以難有報告各自的因因果果。如樹上的蟬不可能回復到原來的蝮育一樣。
佛陀告諸弟子:譬如一截生肉,過很長時間不食,則臭敗生蛆,現在把它還原成原來的鮮肉,做得到嗎?諸弟子回答:不可能,這肉已腐敗,哪能回復原來的鮮潔。佛陀言:生死也是這樣,人在世間,身口意三業作惡,死則心識遷徙惡道,或墮地獄身,或畜生身,或魚蟲身,在生活意識上與人類相去萬里,因它們的罪業如羅綱一樣籠罩意識,也失去了人類的聰敏,它們更不認識自己了,更難以報告它的前生一切境遇了。就像這截臭肉,不可能恢復原來的鮮潔。
佛陀告諸弟子:又譬如月晦夜暗,將五種顏色不同的東西放在黑暗中,叫千人萬人前來辨認,其中能有某人能分辨出青、黃、赤、白的顏色嗎?諸弟子回答:就是叫巨億萬,無數的人來辨認,都難看見什麼物事,何況五種顏色。佛陀說:如果有人拿了火炬來照呢?諸弟子回答:那情況就不一樣了,有了光明,人就能辨別五色。佛陀言:如果有一個蠢人,他背著光亮,走進幽深莫測的黑暗中,而且很遠很遠,想看出五種顏色的色彩,能見到嗎?諸弟子回答:愚蠢的人背明向暗,愈進愈黑,當然永遠也看不見五種顏色了。
佛陀告諸弟子:人的生死也一樣。一切百姓、空行、蜎飛軟動之類,已經稟形受命,都是由顛倒妄想所造成的幽暗,沒有修道的善行,不修身養性,未得慧眼,就想了知心識生死的趣向,就想知道陰陽異路的真實報告,當然如月晦黑夜中去辨別五色一樣,終歸是徒勞無益的。如果依教奉行,堅持戒律,修三十七道品,攝身正念,清淨梵行,就如同跟隨拿了火炬的人,自然就能見到五色,如隨佛聽教,依教修道,便能了生死,洞視五道神識往來的升降善惡處,如火炬明照顏色歷歷分明。
人若不修身養性,違背經戒,隨流入俗,邪命養身,割斷正法,於法味真諦,不信不樂,更不肯奉行,就像愚蠢的人背明向暗,世世障蔽,劫劫染汙,終究無法看清生死的真相。佛陀告諸弟子:人這一生稟受身形,肉眼所見現在之事,父母親屬等,明明白白,然而不能看見知道前世從哪裡來,當今生老死往生後世時,再受新的身形,也不能認識了知今世之事,為什麼呢?一生一死,心識轉遷,十二因緣,無明愚癡是其主,迷糊暗鈍,一轉生即不認識了。
譬如煮煉白絲,染成各色,青、黃、赤、黑,改變了本有的白色,難以還原原來的潔白,生和死的變換,也如白絲一樣地改變了顏色,人的心念如同法則,一念即成,試想在這一生中,心念萬端,賞善罰惡,各隨業使,故身已滅,新身未久,生死的法則當然是癡妄與暗蔽來形成的。
如果你想了知一切業因苦果的由來,就必須修學高尚的品德,清淨的梵行,以回歸到菩提正道的真如妙性。你自然會徹悟一切本來,如沉睡的人醒了一樣。佛陀告諸弟子:人的心識是隨了人的善惡二業而具備選擇性,心識的本身受選擇性的駕馭、死轉往受,隨善而善,隨惡而惡,才幻變出萬端形狀來。如同火因柴的燃燒才出生火焰的相狀,若然將柴弄濕或搬掉,火焰的相狀也就幻滅了。未證得菩提道果,要在生死的苦海裡沉淪,是因意識沒有轉過來。
比如佈滿了灰塵的鏡子,極度昏蒙,拿起來照照自己,一無所見,意識也如這鏡子一樣,一經藏汙納垢,便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造成生死的流徒,招致的淒慘盈蔽,禍福牽連,便是這遺忘的真空妙有,如照蒙塵納垢的鏡子一樣。又譬如深邃混濁的湖水,雖然蟲魚遊歷其中,而難以讓人覺察。生死錯綜繁亂,憂愁與思慮閉塞了人的睿智,遂成為隔胎之迷,轉世即忘,亦如這濁水的蟲魚一樣不辨去來。譬如黑暗的夜晚,閉起眼睛往前走,什麼都看不見,生和死的暗昧,隨了災殃與禍福,或喜或惱,即受制約,不識前世,和暗夜閉眼是同一道理。
佛陀告諸弟子:今我為佛,慧眼清淨,一切生死,往來三界,佛悉知見。譬如水晶、琉璃,用彩色絲線貫穿,青黃赤白,歷歷在目,佛見生死,亦如這貫穿的珍珠一樣,清楚明白。譬如淨水,清澄見底,其中的魚蟲、形狀畢具,佛見生死,如見清水中的蟲魚一無遮蔽。譬如大橋,一切行人往來不絕,佛如旁觀者一一明瞭。佛意高遠,了知生死,如俯瞰山下村落人群一樣,歷歷可數。
佛陀告諸弟子:你們當隨順我的教導,即可具知千億大劫的生死之事,怎麼做呢?當修行三十七道品:即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斷除意識的垢染,消滅貪、嗔、癡三毒,疑惑結使瓦解消散,得到與佛陀一樣的智慧,便知過去未來之事,如同揩淨了的鏡子,纖毫俱現。
佛陀告諸弟子:世人所作善惡,死之後世,也都相互酬答報應,只是人沒有得到清淨的法眼,所以不見不知,不識其本。
由於前面所說的六種隔礙,只憑肉眼,看不見酬答報應之本,妄說沒有三世因果。未得道者,常作濁穢之行,為愚癡所沒,生死轉化,新受身形,肉眼不識,離開舊的身體繫縛於新的身體,為生老病死四痛所擾亂,終究無法得知心識隨善惡之行所受之業報。
現世之人或受福,或受殃,或相憐,或相憎,這些就是宿世所作善惡之行酬答報應的驗證。因為沒有得到清淨法眼,所以不見不知。如果沒有修道之意清淨之行,而想了知前世之事,認識報應的業果,就如沒有手想要寫字,沒有眼睛想要看東西一樣,當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佛陀出世,闡揚經道,以開解人意,想要了知親見心識於生死之間的來去,應當隨順佛所教導的三十七道品,收攝身心,證入禪定三昧,方可具知,心識的來去。
佛陀告諸弟子:心識只有名字沒有形體,隨善惡之行,依地、水、火、風四大為體,剛出生時身體尚小,六根的功能不完備,識見也小,所知也不多。隨著年齡的增長,六根的功能逐漸完備,心識也隨著身體,熏習種種貪愛欲望,日漸熾盛。到了年老的時候,四大所成的身體逐漸朽壞,心識也是不明了,六根的功能逐漸衰退。
人在一生當中,經歷種種無常變易,不能憶起過去的事情,年老時也記不起年輕時的事情,何況是記起前世的事情呢?由於隔陰之迷和胎獄的繫縛障蔽,若未得道意,被愚癡疑惑染汙,想要見到心識的來去,當面回來報告,是不可能的。人若沒有道行,而想知道宿命之事,就猶如暗夜裡穿針,水中求火,終究是見不到的。
所以,你們應當勤行經戒,深思生死從何而來,終歸何處,何因往來,所緣是什麼。仔細地思維空無之法,得到淨眼斷除結使,則所疑自解。佛陀說此經已,見正比丘等五百人及諸居士,皆得初果,諸菩薩得不傾回三昧,各起繞佛三匝,頭面著地,作禮畢竟,悉隨佛陀俱還精舍。
佛陀:隨喜眾生善根福德,能證「一切諸法體性平等無戲論三昧」,進而速得無上正等正覺
佛陀再度向月光童子說道:「童子啊,既然如此,發願想要達此三摩地,想要迅速、真實、全然覺醒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菩薩摩訶薩,應該要善巧方便。
童子啊,菩薩摩訶薩要如何善巧方便呢?童子啊,菩薩摩訶薩應保持與一切有情眾生彼此相連的態度。
菩薩摩訶薩應隨喜有情眾生的種種善根和其所擁有的任何福德。隨喜所有眾生的善根以及他們所積聚的福德,晝夜各三次。如此,帶著立志證得正遍知境界的決心,他應該佈施自身的善根及所有的福德給一切有情眾生。
童子啊,由此善巧方便而得之福德,菩薩摩訶薩將迅速達此三摩地,並迅速、真實、全然覺醒而證得無上正等正覺。」
Rejoicing
Once again the perfect Buddha said to Youthful Moonlight: "Youthful one, this being so, a bodhisattva mahasattva who aspires to achieve this samadhi, and who wishes to awaken quickly, truly, and fully to unexcelled true and complete enlightenment, should be skilled in means".
"Youthful one, how does a bodhisattva mahasattva become skilled in means? Youthful one, a bodhisattva mahasattva should keep an attitude of connectedness to all sentient beings. A bodhisattva mahasattva should thus rejoice in the good roots of sentient beings and in whatever merit they have. Three times a day and three times a night, he should rejoice in the good roots of all beings and in their accumulation of merit, and then, with the resolve aimed at the state of omniscient enlightenment, he should give away his good roots and accumulated merit to all sentient beings.
"Youthful one, by possessing the merit resulting from being skilled in means, a bodhisattva will quickly attain this samadhi, and he will quickly awaken truly and fully to unexcelled true and complete enlightenment.
-Buddha Shakymuni, speaking to a disciple in the King of Samadhi Sutra.
~釋迦摩尼佛《三摩地王經》(又稱《月燈三昧經》)
~原譯如下:[《月燈三昧經》卷第六,高齊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爾時世尊復告月光童子言。菩薩摩訶薩應當成就善巧方便。童子。云何菩薩摩訶薩成就善巧方便。童子。是菩薩摩訶薩。於一切眾生所而起親想。是諸眾生所有善聚而生隨喜。晝夜六時於彼福德而生隨喜緣一切智以緣一切智心於一切眾生所而生福德。是菩薩以此善根速得此三昧。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http://buddhism.lib.ntu.edu.tw/BDLM/sutra/chi_pdf/sutra9/T15n0639.pdf
~出自”Jewels of Enlightenment: Wisdom Teachings / Great Tibetan Masters”一書中對《三摩地王經》的英文摘譯~普賢法譯小組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佛法不外存,而存自心內
公告
除非斷捨了散逸,否則要透過心靈修持達到成就是很困難的! 只要還未免除二元分別的執念,行菩提心就仍然遙不可及。
蓮師又說:會墮入下三道的惡趣,是由於十惡業,因此,即便是最微小的罪惡都要悔改並且誓願戒除!只要你尚未摒棄我執,那麼不管再怎麼微細的惡行,仍舊會導致後果,因此戒除惡行是必要的。有著概念所緣的善業不會成為解脫之道,因此,要在離念之中懷攝你所有的心靈修行!多生累劫所造的善行,仍舊會被一念嗔心所毀壞,因此,要以慈心、悲心和證悟的心態來訓練自己!
究竟俱生智慧---唯有透過積聚功德、清除一切過患、獲得成就者的加持,才會降臨。你應該了解,在他處尋找此究竟俱生智慧是愚行。
無論如何,除非你捨棄將事物執以為實的執著,否則這一切都是枉然。 因此,莫要將那些迷惘的體驗視為堅固實存的實相!措嘉,似乎沒有什麼行者真的在正確地修持佛法!在未來時代的末法時期,會有許多歪曲不當的行者將佛法視為交易的商品。 在那個時候,所有遵從我的話語的你們,千萬不要放棄十法行。 *繕寫經典、供養、施贈他人、諦聽法教、受持熟記、披讀、開演闡述、諷誦、思維與禪修法之意涵。只靠知識性理解是不可能領會這些言教的根本要義,唯有透過直接體驗才能真正有所了悟。不要將語言文字誤認為是法教的真實義,當刻就要將修行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從輪迴中獲得解脫。
2017年12月16日
2017年7月20日
得遇善師 遠離諸苦
佛陀又取一辟方三尺的石頭著於水面上,並與弟子經此石頭渡至河的對岸,不僅順利到岸,石頭也沒有因為承載眾人渡河而沾濕一角,眾多弟子見到此景像感到非常奇怪,於是一心恭敬合掌長跪請問佛陀:「是什麼緣故,石頭可以浮在水面上令人渡河,且不被浸濕呢?」世尊回答:「有善緣故!」弟子接著問:「什麼是能讓石頭成為渡船的因緣呢?」世尊藉此為喻,進一步開示:「得遇善師,可以令我們免受沉淪之苦;若遇惡師,則行諸惡事而無法遠離眾禍。」世尊以此警示弟子及後世之人,不可不慎。
摘自:《天尊說阿育王譬喻經.卷第一》
經云:「善知識者,猶如橋梁,能令超度諸有流故。」修行學佛應當遠離惡知識、親近善知識,否則易落於盲修瞎練,走錯路、走遠路。唯有對佛法生起正信,依止善知識化導正見,啟發清淨自性,常行正道,如是堅持依教奉行,一路直趨菩提涅槃道,修行一定能夠有所成就。
2017年6月26日
【佛說人生有十二種病】 阿難問佛,何者是病? 【佛說能治十二種病的十二種藥】 阿難問,其病如何得治?
佛陀是真語者、實語者,所以在因地修菩薩道時所發之誓願,成道時均一一實現,從憍陳如等五比丘一例,即可得到驗證。所以大眾對佛法要有深切的信心,只要如法修行,將來必定能夠成道證果。 |
佛言:
1. 隨惡人言是病 2. 邪妄諂曲是病 3. 言語傷人是病 4. 貪愛色慾是病
5. 殺害眾生是病 6. 不敬父母是病 7. 作惡不悔是病 8. 愚癡顛倒是病
9. 侵佔他人是病 10. 好覓人過是病 11. 無慚無愧是病 12. 我慢貢高是病
【佛說能治十二種病的十二種藥】 阿難問,其病如何得治?
佛言,有十二種藥,可令此病得痊:
1. 慈悲喜捨是藥 2. 謙讓作小是藥 3. 讚歎大乘是藥 4. 有惡能改是藥
5. 有過能悔是藥 6. 毀罵不動是藥 7. 敬上念下是藥 8. 愛念他人是藥
9. 敬老憐貧是藥 10. 低聲軟語是藥 11. 具足正見是藥 12. 誓度眾生是藥
2017年6月1日
「世尊度五比丘」 貪、瞋、癡由我執而生,猶如種子能萌芽,此三毒亦是所有苦患的成因,使眾生在三界中輪迴不已。今生得遇三寶,如迷霧中值遇燈塔
悉達多太子成就佛道後,從菩提樹下起座,決定前往波羅柰國,那是之前隨著太子出家修行的五位大臣──憍陳如、摩訶那摩、跋波、阿捨婆闍、跋陀羅闍,目前修行的地方。在一個多月前,他們發現太子捨棄了苦行,以為他貪著飲食之樂,已退失道心。因此,當他們看到世尊從遠處走來,便相互商量著:「沙門瞿曇既然已無心修行,還來這兒攀緣,我們不要起身迎接他、不要向他禮拜,更不用噓寒問暖、為他準備座具。他如果想待在這裡,就隨他自便,我們都不要理會他!」說定之後便一片默然,假裝無視於世尊的到來。
世尊緩步走來,威德光明,使得這五人不自覺地恭敬起身,禮拜之後,又迎請世尊坐下,各自為世尊捧衣持缽,取水供世尊洗手、漱口,有人則為世尊洗足,將剛才的約定統統拋諸腦後!他們恭敬地稱呼「瞿曇」,世尊卻問:「你們剛才不是約好了,見到我的時候不要起座迎接嗎?現在為什麼不顧約定,急忙站起來服侍我呢?」聽到佛陀一講,他們方才回過神來,當下又驚訝又深感慚愧,心中疑慮盡消,趨前殷切問候:「瞿曇,您這一路行來是否疲倦呢?」
世尊微笑著反問他們:「你們為何以姓氏直呼『無上世尊』呢?世間倫理中,尚不容許子女直呼父母的姓名,更何況對一切眾生的法身父母呢!雖然我的心如虛空,對一切毀譽不起分別,但是你們卻會因憍慢,而招惡業呀!」
聽了佛陀的勸導,這五人更加慚愧:「我們實在非常愚癡,慧眼未開,不知道您已經成就正覺。過去您曾經日食一麻一粟,堅持苦行六年之久,後來卻接受飲食供養,所以我們以為您貪著飲食,並未得道。」
世尊為他們開示:「你們不應該以凡夫小智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成道,為什麼呢?如果一味以苦行折磨身體,內心必然經常惱亂不安;相反的,若縱情逸樂、滋養色身,則容易產生貪愛執著。因此,不論追求苦或樂,落於兩邊的行持,都不是成道的正因。
譬如鑽木取火時,如果以水澆之,一定難生破暗之火。修行猶如鑽木,雖想要生起智慧之火,卻不斷以苦、樂之水澆之,便難以發出智慧之光;若沒有智慧之光,便無法破除無始以來流轉生死癡暗的障礙。因此,行者若能捨離苦、樂兩邊,常行中道,心則寂靜不動,就能進修八正道,真正遠離生老病死的苦患。我已隨順中道之行,而得證無上正等正覺。」憍陳如等聽聞如來的證道因緣,心中無比歡喜,瞻仰世尊慈顏,目不暫捨。
世尊觀察五人的根機皆已成熟,得度的因緣到了,於是告訴他們:「憍陳如!你們當觀察世間的種種苦相,有五陰熾盛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在這世間上,無論有形或無形,無足、一足、二足、四足或多足的眾生,都脫離不了這些苦患,為什麼?譬如剛燃完的灰燼,若一遇乾草,旋即復燃。世間眾苦,皆由我執而生,若有一絲絲我相,就會招感執著之苦。貪、瞋、癡亦從我執而生,猶如種子能萌芽,此三毒亦是所有苦患的成因,使眾生在三界中輪迴不已。所以,若能滅除我執及貪瞋癡三毒,諸苦亦從此而斷,這一切須從修行八正道做起,就像以水澆熄熾火,才不會死灰復燃。
一切眾生良由不知諸苦的根本,長劫輪迴於生死之中。所以,苦應知、集當斷、滅應證、道當修,如同我已知苦、已斷集、已證滅、已修道,故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你們也應當從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入手。若不懂得修行四聖諦,則無法離苦得樂而得解脫。四聖諦是真實不虛的道理,苦實是苦,集實是集,滅實是滅,道實是道。你們能了解嗎?」
憍陳如表示:「世尊,我明白了。」當下,憍陳如因了悟四諦的道理,而有「阿若憍陳如」之稱(阿若,梵語之義為「已知」)。當世尊三轉四諦法輪時,阿若憍陳如尊者於諸法中,遠離塵垢得法眼淨。當時虛空中,八萬那由他無量天人,亦永離塵垢得法眼淨。
這時地神見到如來在其境內轉無上法輪,心生歡喜高聲讚歎:「如來正在此地轉妙法輪呀!」虛空中諸天神聽到了之後,也生起歡喜踊躍之心,展轉傳唱直至色界。色界諸天聽了欣悅無量,也高聲唱言:「如來今日,於波羅柰國鹿野苑中仙人住處,轉大法輪。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所不能及。」霎時大地涌現十八震動,天鼓自鳴,天龍八部於虛空中作眾伎樂,燒眾名香,散諸妙花,寶幢幡蓋蜂擁而至,歌唄讚歎,十方世界放大光明。
阿若憍陳如尊者是釋門中首位悟道的弟子。在場同時聽聞世尊初轉法輪的摩訶那摩等四人,見到憍陳如已經證道了,心中無不渴切盼望:「世尊再為我們多開示一下吧!也許我們也能悟道……」於是目不轉睛地望著世尊。世尊知道他們的心念,便再次廣說四諦之理,四位行者亦同時聞法證道。這時,五位尊者至誠懇切頂禮佛足,仰白世尊:「我們五人已經見道、證果,想要於佛法中出家修道,唯願世尊慈愍聽許。」於是,如來稱喚五人:「善來比丘!」五位行者當下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現沙門之身。
世尊接著為五比丘開示五陰之法:「你們知道色、受、想、行、識,究竟是常或無常?是苦、還是非苦?是空、還是非空?有我、還是無我?」五比丘聽聞如來所說五陰之法,一時煩惱漏盡,成就阿羅漢果,當下答道:「世尊,色受想行識,實是無常、苦、空、無我。」於是世間自此有了阿羅漢聖者。如來是為佛寶,四諦法輪是為法寶,五阿羅漢是為僧寶。如是世間三寶具足,為人天第一福田。
摘自:《釋迦譜.卷第一.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第四之四》
三寶住世是眾多善緣的成就,若沒有世尊累劫勤修,八千往返濟度教化,眾生將永劫於生死苦海中流轉,無有依怙。
世尊緩步走來,威德光明,使得這五人不自覺地恭敬起身,禮拜之後,又迎請世尊坐下,各自為世尊捧衣持缽,取水供世尊洗手、漱口,有人則為世尊洗足,將剛才的約定統統拋諸腦後!他們恭敬地稱呼「瞿曇」,世尊卻問:「你們剛才不是約好了,見到我的時候不要起座迎接嗎?現在為什麼不顧約定,急忙站起來服侍我呢?」聽到佛陀一講,他們方才回過神來,當下又驚訝又深感慚愧,心中疑慮盡消,趨前殷切問候:「瞿曇,您這一路行來是否疲倦呢?」
世尊微笑著反問他們:「你們為何以姓氏直呼『無上世尊』呢?世間倫理中,尚不容許子女直呼父母的姓名,更何況對一切眾生的法身父母呢!雖然我的心如虛空,對一切毀譽不起分別,但是你們卻會因憍慢,而招惡業呀!」
聽了佛陀的勸導,這五人更加慚愧:「我們實在非常愚癡,慧眼未開,不知道您已經成就正覺。過去您曾經日食一麻一粟,堅持苦行六年之久,後來卻接受飲食供養,所以我們以為您貪著飲食,並未得道。」
世尊為他們開示:「你們不應該以凡夫小智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成道,為什麼呢?如果一味以苦行折磨身體,內心必然經常惱亂不安;相反的,若縱情逸樂、滋養色身,則容易產生貪愛執著。因此,不論追求苦或樂,落於兩邊的行持,都不是成道的正因。
譬如鑽木取火時,如果以水澆之,一定難生破暗之火。修行猶如鑽木,雖想要生起智慧之火,卻不斷以苦、樂之水澆之,便難以發出智慧之光;若沒有智慧之光,便無法破除無始以來流轉生死癡暗的障礙。因此,行者若能捨離苦、樂兩邊,常行中道,心則寂靜不動,就能進修八正道,真正遠離生老病死的苦患。我已隨順中道之行,而得證無上正等正覺。」憍陳如等聽聞如來的證道因緣,心中無比歡喜,瞻仰世尊慈顏,目不暫捨。
世尊觀察五人的根機皆已成熟,得度的因緣到了,於是告訴他們:「憍陳如!你們當觀察世間的種種苦相,有五陰熾盛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在這世間上,無論有形或無形,無足、一足、二足、四足或多足的眾生,都脫離不了這些苦患,為什麼?譬如剛燃完的灰燼,若一遇乾草,旋即復燃。世間眾苦,皆由我執而生,若有一絲絲我相,就會招感執著之苦。貪、瞋、癡亦從我執而生,猶如種子能萌芽,此三毒亦是所有苦患的成因,使眾生在三界中輪迴不已。所以,若能滅除我執及貪瞋癡三毒,諸苦亦從此而斷,這一切須從修行八正道做起,就像以水澆熄熾火,才不會死灰復燃。
一切眾生良由不知諸苦的根本,長劫輪迴於生死之中。所以,苦應知、集當斷、滅應證、道當修,如同我已知苦、已斷集、已證滅、已修道,故能成就無上正等正覺,所以你們也應當從知苦、斷集、證滅、修道入手。若不懂得修行四聖諦,則無法離苦得樂而得解脫。四聖諦是真實不虛的道理,苦實是苦,集實是集,滅實是滅,道實是道。你們能了解嗎?」
憍陳如表示:「世尊,我明白了。」當下,憍陳如因了悟四諦的道理,而有「阿若憍陳如」之稱(阿若,梵語之義為「已知」)。當世尊三轉四諦法輪時,阿若憍陳如尊者於諸法中,遠離塵垢得法眼淨。當時虛空中,八萬那由他無量天人,亦永離塵垢得法眼淨。
這時地神見到如來在其境內轉無上法輪,心生歡喜高聲讚歎:「如來正在此地轉妙法輪呀!」虛空中諸天神聽到了之後,也生起歡喜踊躍之心,展轉傳唱直至色界。色界諸天聽了欣悅無量,也高聲唱言:「如來今日,於波羅柰國鹿野苑中仙人住處,轉大法輪。一切世間、天人、魔、梵、沙門、婆羅門,所不能及。」霎時大地涌現十八震動,天鼓自鳴,天龍八部於虛空中作眾伎樂,燒眾名香,散諸妙花,寶幢幡蓋蜂擁而至,歌唄讚歎,十方世界放大光明。
阿若憍陳如尊者是釋門中首位悟道的弟子。在場同時聽聞世尊初轉法輪的摩訶那摩等四人,見到憍陳如已經證道了,心中無不渴切盼望:「世尊再為我們多開示一下吧!也許我們也能悟道……」於是目不轉睛地望著世尊。世尊知道他們的心念,便再次廣說四諦之理,四位行者亦同時聞法證道。這時,五位尊者至誠懇切頂禮佛足,仰白世尊:「我們五人已經見道、證果,想要於佛法中出家修道,唯願世尊慈愍聽許。」於是,如來稱喚五人:「善來比丘!」五位行者當下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現沙門之身。
世尊接著為五比丘開示五陰之法:「你們知道色、受、想、行、識,究竟是常或無常?是苦、還是非苦?是空、還是非空?有我、還是無我?」五比丘聽聞如來所說五陰之法,一時煩惱漏盡,成就阿羅漢果,當下答道:「世尊,色受想行識,實是無常、苦、空、無我。」於是世間自此有了阿羅漢聖者。如來是為佛寶,四諦法輪是為法寶,五阿羅漢是為僧寶。如是世間三寶具足,為人天第一福田。
摘自:《釋迦譜.卷第一.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第四之四》
三寶住世是眾多善緣的成就,若沒有世尊累劫勤修,八千往返濟度教化,眾生將永劫於生死苦海中流轉,無有依怙。
2017年5月23日
措嘉佛母問蓮師:皈依會產生什麼樣的功德? 蓮師答:皈依有八種功德。
1
你會成為佛教徒。當皈依了三寶,你就是佛教徒了。沒有皈依,就不能算是佛教徒,縱使你聲稱自己個聖人、是位大禪修者或是肉身佛也不成。
2
你成為能受持所有戒律、例如別解脫戒的具根法器。同樣的,如果你破了皈依戒,奠基在此的所有戒律也會隨之毀損。在受任何戒之前,一定要皈依;從受一日戒,到受持密乘戒等。因此可知,皈依讓你成為能受持任何誓戒的具根法器。
3
三寶的皈依戒會削弱和終結所有過去生所累積的業障。也就是說,你的障染會因為不共的皈依而完全竭盡,而透過共同的皈依則可以削弱業障。再者,當你生出真誠的皈依心時,業障就會完全淨除,而僅是口誦皈依則可以削弱業障。甚至,如果你無論行、住、坐、臥的任何時刻都皈依的話,業障會徹底地窮盡;偶爾皈依則會削弱業障。
4
你會廣聚福德。世俗的福德、長壽、健康、顯赫、高貴、富有等等,都源自皈依;勝義的證悟也同樣來自皈依。
5
你會免於受到人或非人的侵擾,而且免於這一生的障礙。只要真誠地生起皈依,此生就不會被人類的障礙所傷害,也不會受到龍族或惡鬼的危害。
6
你會成就任何希求的事物。當生起真誠的皈依時,是不可能不完成你所期望的事物的。總之當你對皈依處有信心時,就會得到任何想要的,就像對如意寶許願一樣。
7
你將不會墮入下三道、邊地或邪道。 “下三道”指的是地獄、餓鬼、旁生。“邊地”是指投生在沒有佛法的地方,像是原始的邊境部落。“邪道”指的是外道的思想。因此,為了避免墮入這些處境,你只要皈依即可。
8
最後的利益是能快速真正、圓滿成佛。你應該日夜都一再地皈依。然後你必定能快速證得真正、完滿的佛果。 選自《空行法教》
虔信是修行的重要基石,它能確保我們接受諸佛的加持。沒有虔信而期望獲得覺悟如同南轅北轍般愚蠢。
信心的培養分為四個階段:
明確的信心,渴求的信心,堅定的信心和不退轉的信心。
當你一認識到佛、觀世音菩薩所具有的奇妙的、驚人的品質時,你的心中便充滿了清楚的喜悅,這就是明確的信心。
當這明確的信心激勵你為自己和無量眾生去獲得觀世音的圓滿功德時,便稱為渴求的信心。
當你知道觀世音的全部功德就如佛陀自己在教法中所描述的那樣,堅定的信心便產生了。
最後,這一信心已成為你自己極重要的部分,即使犧牲生命也決不放棄它時,便成為不退轉的信心。
當你的信心達到此程度時,無論周圍環境如何,你都會充滿完全的信心,並如是思維:“觀世音菩薩啊,您無所不知,無論發生什麼,我都完全信賴您的智慧與慈悲。”
從那時起,觀世音菩薩的加持與指導便總是隨你而行。毫無疑問,就是他名字的聲音都足以使你免墮惡道。這就是不退轉的信心,它是真實皈依的結果。
有這樣一句話:“信心是解脫路上最寶貴的車輪。”
信心在七種高貴品質中最為重要。陽光同樣的灑向大地,但只有通過放大鏡才能將乾草點燃。同樣,觀世音的慈悲之光平等地照耀一切眾生,但只有準備好信心這一放大鏡的行者,才能點燃加持的火焰。
僅僅為了尋求現世的快樂或直到諸佛菩薩治癒了他目前的疾病才去皈依者是目光短淺之輩。我們應該為一切眾生直至菩提而皈依。
當你帶著虔信,以身口意供養觀世音菩薩,無論環境的好壞都一樣完全地依靠他,你便達到了皈依的最高境界——真正皈依於大乘。
皈依觀世音菩薩可分為外、內和秘密皈依幾個層次。
在外皈依方面,觀世音即三寶—佛、法、僧;
內皈依方面,觀世音即三根本—上師、本尊和空行;
從秘密皈依方面看,觀世音即三身——法身、報身和化身。
因此皈依決不只是初學者的基礎,事實上它包括了整個修行路上直至菩提的所有奧義。
阿底峽尊者以他無雙的智慧與覺悟在印度東西部被尊稱為“第二佛”。他在西藏多次教授眾生皈依,因此被稱為“皈依班智達”。當聽到學生這樣稱呼他時他說:“給予我這個名字是一種榮譽。其實,沒有比皈依佛更殊勝的了。”
「費盡心思呵護這身皮囊,餵養它最上等的珍饈、為它穿最新潮的服裝、設法讓它看起來更年輕,真是浪費時間啊!它最終除了火葬、土葬、天葬之外,別無歸處!」
“What a waste of time it is to take so much care of this body, feeding it the most succulent dishes, dressing it in the most fashionable clothes, and trying to make it look younger than it really is. The body has no other destination than the cemetery where it will be burned, buried, or fed to the birds.”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The Hundred Verses of Advice: Tibetan Buddhist Teachings on What Matters Most" 頂果欽哲仁波切《修行百頌:在俗世修行的一0一個忠告》
如蓮師說:那些不了知因緣之事皆是無常的人,將永遠無法竭盡或淨除其哀傷。
你會成為佛教徒。當皈依了三寶,你就是佛教徒了。沒有皈依,就不能算是佛教徒,縱使你聲稱自己個聖人、是位大禪修者或是肉身佛也不成。
2
你成為能受持所有戒律、例如別解脫戒的具根法器。同樣的,如果你破了皈依戒,奠基在此的所有戒律也會隨之毀損。在受任何戒之前,一定要皈依;從受一日戒,到受持密乘戒等。因此可知,皈依讓你成為能受持任何誓戒的具根法器。
3
三寶的皈依戒會削弱和終結所有過去生所累積的業障。也就是說,你的障染會因為不共的皈依而完全竭盡,而透過共同的皈依則可以削弱業障。再者,當你生出真誠的皈依心時,業障就會完全淨除,而僅是口誦皈依則可以削弱業障。甚至,如果你無論行、住、坐、臥的任何時刻都皈依的話,業障會徹底地窮盡;偶爾皈依則會削弱業障。
4
你會廣聚福德。世俗的福德、長壽、健康、顯赫、高貴、富有等等,都源自皈依;勝義的證悟也同樣來自皈依。
5
你會免於受到人或非人的侵擾,而且免於這一生的障礙。只要真誠地生起皈依,此生就不會被人類的障礙所傷害,也不會受到龍族或惡鬼的危害。
6
你會成就任何希求的事物。當生起真誠的皈依時,是不可能不完成你所期望的事物的。總之當你對皈依處有信心時,就會得到任何想要的,就像對如意寶許願一樣。
7
你將不會墮入下三道、邊地或邪道。 “下三道”指的是地獄、餓鬼、旁生。“邊地”是指投生在沒有佛法的地方,像是原始的邊境部落。“邪道”指的是外道的思想。因此,為了避免墮入這些處境,你只要皈依即可。
8
最後的利益是能快速真正、圓滿成佛。你應該日夜都一再地皈依。然後你必定能快速證得真正、完滿的佛果。 選自《空行法教》
虔信是修行的重要基石,它能確保我們接受諸佛的加持。沒有虔信而期望獲得覺悟如同南轅北轍般愚蠢。
信心的培養分為四個階段:
明確的信心,渴求的信心,堅定的信心和不退轉的信心。
當你一認識到佛、觀世音菩薩所具有的奇妙的、驚人的品質時,你的心中便充滿了清楚的喜悅,這就是明確的信心。
當這明確的信心激勵你為自己和無量眾生去獲得觀世音的圓滿功德時,便稱為渴求的信心。
當你知道觀世音的全部功德就如佛陀自己在教法中所描述的那樣,堅定的信心便產生了。
最後,這一信心已成為你自己極重要的部分,即使犧牲生命也決不放棄它時,便成為不退轉的信心。
當你的信心達到此程度時,無論周圍環境如何,你都會充滿完全的信心,並如是思維:“觀世音菩薩啊,您無所不知,無論發生什麼,我都完全信賴您的智慧與慈悲。”
從那時起,觀世音菩薩的加持與指導便總是隨你而行。毫無疑問,就是他名字的聲音都足以使你免墮惡道。這就是不退轉的信心,它是真實皈依的結果。
有這樣一句話:“信心是解脫路上最寶貴的車輪。”
信心在七種高貴品質中最為重要。陽光同樣的灑向大地,但只有通過放大鏡才能將乾草點燃。同樣,觀世音的慈悲之光平等地照耀一切眾生,但只有準備好信心這一放大鏡的行者,才能點燃加持的火焰。
僅僅為了尋求現世的快樂或直到諸佛菩薩治癒了他目前的疾病才去皈依者是目光短淺之輩。我們應該為一切眾生直至菩提而皈依。
當你帶著虔信,以身口意供養觀世音菩薩,無論環境的好壞都一樣完全地依靠他,你便達到了皈依的最高境界——真正皈依於大乘。
皈依觀世音菩薩可分為外、內和秘密皈依幾個層次。
在外皈依方面,觀世音即三寶—佛、法、僧;
內皈依方面,觀世音即三根本—上師、本尊和空行;
從秘密皈依方面看,觀世音即三身——法身、報身和化身。
因此皈依決不只是初學者的基礎,事實上它包括了整個修行路上直至菩提的所有奧義。
阿底峽尊者以他無雙的智慧與覺悟在印度東西部被尊稱為“第二佛”。他在西藏多次教授眾生皈依,因此被稱為“皈依班智達”。當聽到學生這樣稱呼他時他說:“給予我這個名字是一種榮譽。其實,沒有比皈依佛更殊勝的了。”
「費盡心思呵護這身皮囊,餵養它最上等的珍饈、為它穿最新潮的服裝、設法讓它看起來更年輕,真是浪費時間啊!它最終除了火葬、土葬、天葬之外,別無歸處!」
“What a waste of time it is to take so much care of this body, feeding it the most succulent dishes, dressing it in the most fashionable clothes, and trying to make it look younger than it really is. The body has no other destination than the cemetery where it will be burned, buried, or fed to the birds.”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The Hundred Verses of Advice: Tibetan Buddhist Teachings on What Matters Most" 頂果欽哲仁波切《修行百頌:在俗世修行的一0一個忠告》
如蓮師說:那些不了知因緣之事皆是無常的人,將永遠無法竭盡或淨除其哀傷。
2017年3月28日
慈心廣大遍有情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告訴諸比丘們:「你們可曾見過以屠牛為業的人,因此發財而大富大貴,得以騎乘車馬、大象的嗎?」諸比丘回答:「世尊!沒有見過這種事情。」
世尊說道:「善哉!比丘們!我也未曾見過、聽過屠牛的人因殺害牛隻,而能大富大貴騎乘車馬、大象;因為這並不符合因果的道理。為什麼呢?比丘!你們可曾見過殺豬宰羊、獵捕鹿隻造作惡業之人,能依此獲得財富而騎乘車馬、大象嗎?」諸比丘說回答:「我們不曾聽說過這樣的事,世尊!」
世尊繼續開示:「確實如此,諸比丘!殺害眾生生命的人卻獲得財富而騎乘車馬、大象,終究是不合理的事情。如果你們看見殺牛之人能享有騎乘車馬、大象之福,那是他前世的福德因緣,不是今生的福報,都是前世修善之宿行所招感。假如你們見到殺羊之人得以騎乘車馬,這也是他前世宿福所得的果報。」
「殺心不除,是不可能得大富貴的,為什麼呢?假如有人親近惡人,喜好殺生,就種下未來墮地獄之罪因;若投生人道,必然壽命極短。如果有人喜好偷盜,便種下未來墮地獄之罪因。殺牛之人也是這樣,由於殺害之心所招感的罪咎,是不可能獲得大富大貴而騎乘車馬、大象。比丘們!你們應當對一切眾生起大慈悲心,依照佛所教導,精勤學習。」當時,在座的比丘們聽聞佛陀的開示,個個法喜充滿,信受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七.聽法品第三十六(四)
《楞嚴經》云:「因地不真,果遭迂曲。」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若前世沒有福德,今世也未種善因,反而用種種不正當的方法,巧取豪奪,不擇手段,即使得到富貴也會失去。反之,前世種下福德之因,今世繼續修善,就能得福報、結善緣。行者了達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當以大悲心為因,對眾生常生歡喜慈憫,定能體解眾生苦,發菩提心,拔苦與樂,從修善積福中,成就圓滿人生。
無始以來,每一個無盡生命都有父母。所以說,每一個眾生都曾經是我們的母親或父親。每當想到這些曾經是我們父母的眾生,長久以來,無助的在輪回中流蕩,就像是迷了路的盲人一樣,我們不得不對他們生起極大的慈悲,但是光有慈悲是不夠的,他們需要實際的説明。但是只要我們的心還深陷於執著的束縛,就算給他們食物、衣服、錢,或者單純的善意,最多也只能帶給他們一種暫時而有限的快樂。因此,我們必須尋找一種方式,讓他們能夠完全從痛苦中解脫。而唯一的方式,就是踏上心靈之道,先轉化自己,然後我們才有能力轉化他人。
慈悲應該是對所有的眾生都沒有偏見,不去分辨哪些是朋友哪些是敵人。而且應該在心中持續保持這種慈悲,以作出正面的舉動。即使是獻出一朵花,或者念誦一個咒語,都應該加上一種希望,願所有眾生,沒有例外的,都能夠得到利益。
過去時代偉大的老師們認為,最珍貴的開示就是智慧與慈悲的無二無別。他們培養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而由這四無量心中,幫助他人的能力,就會毫不費力的自然現起。因著對所有眾生慈悲的動機,我們應該在心中堅定的發願,為利益一切眾生而證悟。沒有這個發心,我們的慈悲,只不過是真正慈悲的仿製品。據說:“祈願他人快樂――即使是想危害我們的人――是完全快樂的泉源。”當我們最後到達這個境界時,對所有眾生的慈悲就會自然現起,完全無需造作。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必須全力專注去完成眾生成佛的承諾,知道我們清楚的看到,平凡生命中的一切活動是多麼了無意義且充滿無謂的困擾。眾生在這艱困時代中退化的狀況,不免令我們撼動而悲傷,而在心中生起一種強烈的決心,要從娑婆世界中解脫出來。如果這樣的態度真正生根,大乘佛法的功德和成就絕對會從中生長。但是,如果從娑婆世界解脫的真實決心,沒有深深種植我心,我們的佛法修行,就沒有辦法真正完整地發展。
所有生命都希望快樂,不希望痛苦。我和他人之間的重大差別就是在數量上――我只有一個人,而他人無數。所以說,跟無量其它眾生的快樂和痛苦相比,我個人的快樂和痛苦是完全微不足道的。
真正重要的是其它眾生快樂還是痛苦。這就是決心達成證悟的根基。我們應該希望他人快樂,而不是我們自己,尤其應該希望那些我們認為是敵人,以及對我們不好的能夠快樂。不然的話,空談慈悲有什麼用?~頂果欽哲仁波切
世尊說道:「善哉!比丘們!我也未曾見過、聽過屠牛的人因殺害牛隻,而能大富大貴騎乘車馬、大象;因為這並不符合因果的道理。為什麼呢?比丘!你們可曾見過殺豬宰羊、獵捕鹿隻造作惡業之人,能依此獲得財富而騎乘車馬、大象嗎?」諸比丘說回答:「我們不曾聽說過這樣的事,世尊!」
世尊繼續開示:「確實如此,諸比丘!殺害眾生生命的人卻獲得財富而騎乘車馬、大象,終究是不合理的事情。如果你們看見殺牛之人能享有騎乘車馬、大象之福,那是他前世的福德因緣,不是今生的福報,都是前世修善之宿行所招感。假如你們見到殺羊之人得以騎乘車馬,這也是他前世宿福所得的果報。」
「殺心不除,是不可能得大富貴的,為什麼呢?假如有人親近惡人,喜好殺生,就種下未來墮地獄之罪因;若投生人道,必然壽命極短。如果有人喜好偷盜,便種下未來墮地獄之罪因。殺牛之人也是這樣,由於殺害之心所招感的罪咎,是不可能獲得大富大貴而騎乘車馬、大象。比丘們!你們應當對一切眾生起大慈悲心,依照佛所教導,精勤學習。」當時,在座的比丘們聽聞佛陀的開示,個個法喜充滿,信受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七.聽法品第三十六(四)
《楞嚴經》云:「因地不真,果遭迂曲。」種善因得善果;種惡因得惡果。若前世沒有福德,今世也未種善因,反而用種種不正當的方法,巧取豪奪,不擇手段,即使得到富貴也會失去。反之,前世種下福德之因,今世繼續修善,就能得福報、結善緣。行者了達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當以大悲心為因,對眾生常生歡喜慈憫,定能體解眾生苦,發菩提心,拔苦與樂,從修善積福中,成就圓滿人生。
無始以來,每一個無盡生命都有父母。所以說,每一個眾生都曾經是我們的母親或父親。每當想到這些曾經是我們父母的眾生,長久以來,無助的在輪回中流蕩,就像是迷了路的盲人一樣,我們不得不對他們生起極大的慈悲,但是光有慈悲是不夠的,他們需要實際的説明。但是只要我們的心還深陷於執著的束縛,就算給他們食物、衣服、錢,或者單純的善意,最多也只能帶給他們一種暫時而有限的快樂。因此,我們必須尋找一種方式,讓他們能夠完全從痛苦中解脫。而唯一的方式,就是踏上心靈之道,先轉化自己,然後我們才有能力轉化他人。
慈悲應該是對所有的眾生都沒有偏見,不去分辨哪些是朋友哪些是敵人。而且應該在心中持續保持這種慈悲,以作出正面的舉動。即使是獻出一朵花,或者念誦一個咒語,都應該加上一種希望,願所有眾生,沒有例外的,都能夠得到利益。
過去時代偉大的老師們認為,最珍貴的開示就是智慧與慈悲的無二無別。他們培養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而由這四無量心中,幫助他人的能力,就會毫不費力的自然現起。因著對所有眾生慈悲的動機,我們應該在心中堅定的發願,為利益一切眾生而證悟。沒有這個發心,我們的慈悲,只不過是真正慈悲的仿製品。據說:“祈願他人快樂――即使是想危害我們的人――是完全快樂的泉源。”當我們最後到達這個境界時,對所有眾生的慈悲就會自然現起,完全無需造作。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必須全力專注去完成眾生成佛的承諾,知道我們清楚的看到,平凡生命中的一切活動是多麼了無意義且充滿無謂的困擾。眾生在這艱困時代中退化的狀況,不免令我們撼動而悲傷,而在心中生起一種強烈的決心,要從娑婆世界中解脫出來。如果這樣的態度真正生根,大乘佛法的功德和成就絕對會從中生長。但是,如果從娑婆世界解脫的真實決心,沒有深深種植我心,我們的佛法修行,就沒有辦法真正完整地發展。
所有生命都希望快樂,不希望痛苦。我和他人之間的重大差別就是在數量上――我只有一個人,而他人無數。所以說,跟無量其它眾生的快樂和痛苦相比,我個人的快樂和痛苦是完全微不足道的。
真正重要的是其它眾生快樂還是痛苦。這就是決心達成證悟的根基。我們應該希望他人快樂,而不是我們自己,尤其應該希望那些我們認為是敵人,以及對我們不好的能夠快樂。不然的話,空談慈悲有什麼用?~頂果欽哲仁波切
2017年3月21日
修行思惟死想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有一天,佛告誡比丘們:「你們應當修行死想,經常思惟死想。」
此時有位比丘稟告佛陀:「世尊,我常修行、思惟死想。」佛陀就問他:「你是如何修行、思惟死想呢?」比丘回答:「當我思惟死想時,就觀想我只剩下七天的壽命,在這七天內思惟七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覺支、輕安覺支、定覺支、捨覺支、念覺支,希望能夠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死後無有悔恨。世尊,我是這樣思惟死想。」
世尊聽了就說:「且止!比丘!這不是修行死想的正確觀法,這是放逸之法。」
又有一位比丘向佛陀說道:「世尊,我知道如何修行死想。」世尊就問他:「你是如何修行、思惟死想呢?」比丘回答:「我假想只能再活六天,所以精進專注思惟如來正法,如果六天後命終,修行必能有所增益。」世尊說道:「且止!比丘!你這樣的觀想還是放逸之法,也不是正確的思惟死想之法。」
又有一位比丘告訴佛陀:「我觀想只剩五天的壽命,來精進修觀。」接著,或有比丘說觀想只剩四天,或三天、二天、一天的壽命,用以精進地思惟死想。世尊聽了諸比丘的回答,說道:「且止!比丘們!你們這樣的觀想仍然是放逸之法,不是思惟死想。」
此時,又有一位比丘稟白世尊:「我能堪忍修行死想。」他接著說:「到了用齋時間,我就搭衣持缽,走到舍衛城乞食,之後回到住處,在靜室中用完缽飯就思惟七覺支,直到命終之時都能正念現前,是如此思惟死想。」佛再度說道:「且止!比丘!這仍然不是修行、思惟死想的觀法。比丘們!剛才你們所說的,都是放逸之行,不是修行死想之法。」
接著,世尊告訴比丘們:「你們要向婆迦利比丘學習,他善能思惟死想,厭患此色身之惡露、不淨。如果有比丘思惟死想,時時繫念,心堅定不移,專注觀照鼻息的出入,並不間斷地思惟七覺支,便能在如來法中獲得真實的利益。這是因為觀一切諸法皆是空寂,無常生滅皆是幻化,無有真實。所以,比丘!你們應當於出入息中,精勤地思惟死想,便能遠離生老病死、愁憂苦惱,得自在解脫。比丘們!應當如此學習。」
比丘們聞佛所說,個個心生歡喜,依教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中,佛問弟子:「人的壽命長短如何?」第一位回答:「數日之間!」第二位也還未悟道,因此回答:「一頓飯之間!」第三位觀照到人命在出入息的剎那,回答:「呼吸之間!」於是得到佛的肯定。世間一切法無常迅速、生滅變化,時時觀無常,體會當前這一念覺性是真常,動靜閒忙都能作主,日久功深,心不住於變遷的外境、生滅的心念,歇下狂心,悟到不生滅心,漏盡煩惱,便得自在解脫。
如蓮師說:當你的外表符合世間習俗時,你遭遇到的批評會較少些。 當你不再固着於貪着與攀執時,你的身心都會輕鬆自在;當你停止珍愛自我並捨棄我執時,你將不會受到魔障的傷害。當你努力不懈地修行時,無量的善根將得以開展;當你的修行不偏入怠惰的歧路中,死亡時你將不會感到懊悔遺憾。
2017年1月6日
佛法云:「病由業起,業由心生」,疾病乃造作貪、瞋、癡等諸惡業所招感。以方便勸化眾生,奉守如來戒法,修習賢聖之行
我們因我執和無明,導致在輪迴中沉浮,承受無邊的痛苦。想讓這些源自貪、瞋、癡的業力迅速終止,依靠的就是不斷積聚福慧資糧和清淨各種業障。佛法云:「病由業起,業由心生」,疾病乃造作貪、瞋、癡等諸惡業所招感。佛陀開示的病癒即是教導眾生,於病苦時,從事上去除貪愛及瞋心;理上從心念著手,不懷愁憂悲惱,起慈悲心。而瞻視病人亦然,「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事上理上,皆能正念正智,如法行持,如法供養,方能真正自利利他,離苦得樂。
***** ***** *****
「如果要做父母兄弟眷屬及一切眾生的善知識,就要教導眾生行此四法供養,方能得到真實的功德。是哪四事呢?第一、要教導眾生恭敬於佛,因為如來是至真、等正覺、明行成為、善逝、世間解、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是一切世間、天人的導師,度人無量不可稱計,最為尊貴;第二、要教導眾生修習正真之法,除穢惡之行,這才是有智慧的人所應做的事;第三,要教導眾生供養僧眾,因為和合的比丘僧團,有四雙八輩、十二賢士等,成就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是故如來聖眾乃世間無上福田;第四,要以方便勸化眾生,奉守如來戒法,修習賢聖之行,趣向清淨無為的解脫道。如果有比丘想要修習道法,就要在這四事上用心行持。以法供養三寶,是最尊、最上,無能及者。所以比丘們!當如是學習。」
比丘們聽完佛陀開示,個個法喜充滿,依教奉行。
***** ***** *****
為什麼道理、法理懂得, 心卻住不到呢?因為福報不夠。我知道發脾氣不好,我還是要發脾氣,我知道吃肉不好,我還是要吃肉,我知道頂撞爸媽不好,我還是要頂撞......為什麼道理都懂,卻做不到呢? 福報不夠。
福報不夠,禪定升不起來,被業障拖著走,就應該去念經、抄經、念咒、念佛、供僧、印經、放生、施食、修廟、侍奉父母、禪修、道場做義工,這些實修都能提升福報。
智者大師說過: 修福德不修智慧,叫作愚;修智慧不修福德,叫作狂。消耗享用過去的福報叫做"吃腐食",不積福報總有一天會把福報吃完,沒有福報處處是苦。
什麼是窮? 不懂佈施就是窮。不懂佈施會有六種窮:財窮、身窮、智慧窮、心量窮、福報窮、擔當窮。你遇到的一切人、一切事都是自己的福報。所以要趕快修福,否則劫難臨頭時想修福就來不及了。
佛陀說,智慧,工巧,端正,精進,福德,這五者之中福德第一。遇到一切不如意事,不用抱怨,都是自己的業障,福報不夠。沒福報再努力也不會成功和幸福。有福報的人,他心中想什麼,這件事就會出現。
佛陀穿針小福都要積累。沒有福報不能度眾生,所以度眾生一定要有福報。沒福報你說你的心量和佛菩薩一樣大,那是吹牛的。
生活之所以這個那個的問題,就是缺乏福報。天人有福報就有禪定在天上享福,沒福報就失禪定墮到其他界道。
所謂氣場、底氣,其實也是福報。福報大的人,光比較亮,禪定功夫大一些,所以給人感覺氣場強大,這並不是裝能裝出來。人也是如此。
有福報就快樂,沒福報就算呆在皇宮裡也整天憂愁苦惱,就像墮在地獄裡,沒福報是一切心理問題的根源。智慧慈悲人品財富美貌氣度乃至所有一切都是福報。
生活各種各樣不順遂的原因就是福報不夠,某段時間沒有福報,即使擁有很多很富有,也感受不到快樂。
福報不足的人,好比一鍋湯,遇到些許小困小事,就像一碗污水倒入一鍋湯,整鍋湯都壞了。
福報大的人,好比大海,一江污水流進大海,大海也不會被一江水轉汙,相反能把它轉清,讓自己更強大,納百川而成百谷王。
福報不夠,會導致生活中出現各種各樣的不順和問題,這就是俗話說的"鎮不住","鎮不住"人事物。乃至一個人的想法,他的愛好和追求,以及他的心量都在他的福報範圍內,福報提升上去,愛好和追求會自然的改變,這一點可以用來方便的幫助他人改掉一些癮習。
福報的範圍包涵一切:生活、工作順利、薪酬好、戀愛幸福、結婚圓滿、資財豐饒、人緣良好、兒女、威望、合作、生意好、身體、下屬聽話、心情, 乃至欣賞音樂、字畫、風景、 眼界寬、心胸廣闊、智商、情商、修養、品德、學校、想法、思維、世界觀、禪定、開智慧、懂佛理、開悟、證果、遇良師益友、開法緣、往生,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福報,所以佛說在端正精進智慧工巧福德這五者之中,福德第一。
福報升上去了,生活自然會好,自己的想法、愛好、追求也會跟著改變。福報在哪個層次,心量就在哪個層次,追求就在哪個層次。
福報不夠,就會鎮不住人、事、物,比如鎮不住上司,鎮不住下屬,鎮不住配偶,鎮不住考試,鎮不住姻緣,鎮不住工作,彙聚不了人氣……於是產生種種問題。
打個比喻:把福報提升上去,自己就像一顆大星球。小星球根本轉不動你,而且你可以轉小星球。小星球就是生活中遇到的人、事、物。大星球引力大,轉得小星球都跑來旋繞,福報就是這個引力。
不順就是沒有那麼大的福報,把這個不順鎮得住,壓得下去,有福壓眾惡。開個小店,生意很好,福報鎮得住。小店做大了,小夥計都不聽話了,客人也少了,不順的麻煩多了,這是福報不夠這麼大,鎮不住了。做上司,下屬都不聽話,福報鎮不住。做下屬,上司隨意指責你看你不順眼,你的福報比他差距太大,失了平衡。
喜歡一個物件,他老給你冷臉,你壓抑,覺得不平等。他的福報比你大,所以是他轉你,你圍繞他轉。找工作,老找不到,老找不成,這段時間福報不夠。心裡抑鬱、悲傷、痛苦、想自殺。這段時間沒有福報了。
一個工作,別人做都很順,不出問題,自己去做,問題一個接一個。福報太少,鎮不住這工作。家裡眷屬鬥諍,爸媽、老婆、老公、孩子、都很多問題,很多煩惱。這是他們和自己的福報都不夠了。
福報不夠,直接住到地獄餓鬼位上去互相對待和感受生活。
福報不夠,就像一根小蘆葦,業風一吹,就東倒西歪。
福報夠大,就像一座山脈,業風吹也不動,這就是鎮得住。
福報並不僅僅是以金錢房子好車來計算的,因為一切都是福報,包括禪定也是一種福報,生活中常見如下棋、書法、專注練習禪修等等是增長禪定的,禪定代表的福報,舉個例子:
有個人看到寶馬車,得不到寶馬車就為此痛苦,那說明這個人的福報最大也就只有寶馬車那麼點大,心量也就這個寶馬車這麼大,追求也是這個寶馬車這麼大,因為這個寶馬車就能轉他,讓他心動。
福報超過這個寶馬車,他就會覺得“寶馬不怎麼樣”,寶馬車不能引他心動;福報超過海濱別墅,他就會覺得“別墅也不怎樣”,別墅不能引他心動;福報超過比爾蓋茨,他就會覺得“我的財產全捐了算了”,一百億放面前也不能引他心動。福報超過對方,他就會覺得“這個人很一般”,放面前也不會引他心動。
因為什麼? 量大福大,福大量大,心量擴大了,胸懷寬廣快快樂樂積極進取順遂無礙。如果你沒有那麼大的福報,卻說自己的心量像菩薩那麼大,那是吹牛的。
有人會想,哦呀,天魔也很大福報呀,天魔都是幹壞事的呀。其實天魔的善根、智慧、禪定也是非常好的。有時在佛經上看,佛陀在上面說一句法,聽法的惡魔一下開悟就成了十地菩薩。但是我們聽好多句法,還是沒開悟,這就是各自的善根福報所決定的。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