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蓮師說:人們之所以不想從世俗成就的追逐中轉身離開,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因果業力的道理和輪迴的特性。此生的逆境是由於往昔的業力,因此不要怪罪到他人!在修道上精進!

除非斷捨了散逸,否則要透過心靈修持達到成就是很困難的! 只要還未免除二元分別的執念,行菩提心就仍然遙不可及。

蓮師又說:會墮入下三道的惡趣,是由於十惡業,因此,即便是最微小的罪惡都要悔改並且誓願戒除!只要你尚未摒棄我執,那麼不管再怎麼微細的惡行,仍舊會導致後果,因此戒除惡行是必要的。有著概念所緣的善業不會成為解脫之道,因此,要在離念之中懷攝你所有的心靈修行!多生累劫所造的善行,仍舊會被一念嗔心所毀壞,因此,要以慈心、悲心和證悟的心態來訓練自己!
究竟俱生智慧---唯有透過積聚功德、清除一切過患、獲得成就者的加持,才會降臨。你應該了解,在他處尋找此究竟俱生智慧是愚行。
無論如何,除非你捨棄將事物執以為實的執著,否則這一切都是枉然。 因此,莫要將那些迷惘的體驗視為堅固實存的實相!措嘉,似乎沒有什麼行者真的在正確地修持佛法!在未來時代的末法時期,會有許多歪曲不當的行者將佛法視為交易的商品。 在那個時候,所有遵從我的話語的你們,千萬不要放棄十法行。 *繕寫經典、供養、施贈他人、諦聽法教、受持熟記、披讀、開演闡述、諷誦、思維與禪修法之意涵。只靠知識性理解是不可能領會這些言教的根本要義,唯有透過直接體驗才能真正有所了悟。不要將語言文字誤認為是法教的真實義,當刻就要將修行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從輪迴中獲得解脫。

2015年12月19日

蓮師說:若你不擁抱覺得有信心的佛法,是不能終結業力的。

順緣

蓮師說:聞、思、修是佛法修行的根本支架。精進、信心、信任是佛法修行的命樁。
智慧、戒律、善良是佛法修行的三大特質。不執著、不攀緣、不固着是佛法修行的三大和諧要素。行者要符合佛法的主要原則實在很困難。

你必須無誤地持守所受的戒律和誓戒。
你必須永遠無誤地修持慈、悲與菩提心。
當思惟業報的因果法則時,你必須無誤地遮止最微細的惡行。

當你自己沒有信心時,放棄去詆毀他人。
若你不能即刻就修持佛法,就不能保證下輩子會到哪兒去。
若你希望未來再做某些事,而不是在目前當你有機會時就把握的話,很難說將來會怎樣。不要愚弄自己,斬除企圖心,開始正法的修行。
不要助長某些不善的社交地位,那肯定是你無福消受的;應增長善行,那肯定是必要的。
不要為明天未雨綢繆,也許並不是那麼必要;寧可透過修行來死亡做準備。這絕對必要的。
若你努力在佛法修行上,毋須擔憂衣食,自會取得。我從未聽過或見過有人因修行而餓死的。
總之,有太多人不可能從事解脫的耕耘,但卻從不會對世俗的耕耘感到厭倦。可憐的眾生!

2015年12月5日

佛示四種鳥喻

   一日,佛陀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裡為比丘們開示法要:「比丘們!你們應當知道,世間上有四種鳥。有的鳥,聲音美妙,形體醜陋;有的鳥,外形出色,聲音難聽;有的鳥,聲音刺耳,形體也醜陋;有的鳥,形體好看,聲音也悅耳。」
   「什麼樣的鳥音聲美妙,但是外形卻很醜陋呢?如同拘翅羅鳥,這種鳥聲音美妙,外形卻醜陋;什麼樣的鳥外表出色,音聲卻不堪入耳呢?如同鷙鳥,這樣的鳥外形出色,音聲卻不堪入耳;什麼樣的鳥不但音聲刺耳,連外形也醜惡難看呢?如同兔梟,這樣的鳥不但音聲刺耳,連外形也醜惡難看;什麼樣的鳥不僅音聲宛轉動聽,而且有著莊嚴的外表呢?如同孔雀,這樣的鳥不僅音聲宛轉動聽,而且有著莊嚴的外表。比丘們!世間上有這四種鳥,你們應當知道。」
   「這世間上也有四種修行人跟鳥一樣,你們應當知道。是哪四種呢?或有比丘相貌端正,來往出入、著衣持缽、舉手投足之間,都能具足威儀,然而,卻無法誦讀佛法,對於初善、中善、竟善之理,不僅不能理解、依之實行,也沒有勤於諷誦研讀,這類修行人形好而聲不好。」
   「什麼樣的修行人聲好而形醜呢?或有比丘出入往來、行住坐臥、著衣持鉢時,雖不具備威儀,卻擅於演說佛法;他們精進於持戒,能溫習所聽聞的法,並且多所聞知各種法義,能夠通達初善、中善、竟善的義理,具足修持清淨梵行,同時善於受持、諷誦諸法,此種修行人,聲好而形醜。」
   「哪一種修行人聲醜,形也醜呢?有一種比丘,違犯禁戒、不思精進、不多聞佛法,即便聞法也很快忘失;雖然知道應該具足清淨梵行,卻不肯依法修行,這種修行人聲醜,形也醜。」
   「哪一種修行人聲好,形也好呢?或有比丘威儀端正,出入往來、著衣持鉢之時,不會左顧右盼;他們精進修行善法、具足戒行,對於微小的過錯尚且心懷恐懼,更何況是大過失呢?同時廣學多聞、憶持不忘,對於經典所說的初善、中善、竟善,諸所有法,能依之修行,也勤於諷誦研讀,這類修行人聲好、形亦好。」
   「諸位比丘!你們應當知道這世間有此四種修行人。所以,比丘們!應當向聲好、形也好的修行人學習,以他們為榜樣,要如此去用功!」 當時,比丘們聽聞佛陀開示之後,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摘自:《增壹阿含經》

2015年11月7日

摩耶夫人向佛秉白:「我已出離生死牢獄,得證解脫。」與會大眾聽到佛母所說,皆異口同聲言:「願一切眾生皆得解脫!」

   世尊一次在忉利天歡喜園中的波利質多羅樹下,安居三個月,當時四眾弟子等圍繞於如來座下。此時,如來身毛孔中放千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一一光中有千葉蓮花,各各花中皆有化佛,威光照耀,世間光明所不能及。天界之諸天子等,都不知道是什麼因緣而有此瑞相。就在這時候,佛告訴文殊師利菩薩:「你到佛生母的住處,告訴她我在歡喜園,勞駕母親來此,禮敬三寶。」

   文殊菩薩隨即前往摩訶摩耶夫人處所,將佛陀所言轉告摩耶夫人。她一聽到菩薩傳達的話之後,母乳自然地流出,佛母說道:「佛陀若是我親生的悉達多太子,這乳汁會直接入到佛口中。」摩訶摩耶夫人才剛說完,兩乳乳汁猶如白蓮花,入於如來口中。佛母見到此瑞相,踊躍歡喜,心意怡悅,如同花之盛開。此時大千世界普皆震動,各種奇妙花、果,也都提前成熟。摩耶夫人告訴文殊菩薩:「我與佛陀為母子以來,從未曾像今天這麼歡喜安樂!」夫人說完,便和文殊菩薩一同到歡喜園拜謁佛陀。

   當時,世尊遠遠地見到母親前來,當金身一起,宛如須彌山鼓動的相貌。佛陀以微妙梵音對母親說:「身所經處,與苦樂俱;當修涅槃,永離苦樂。」

   摩耶夫人聽佛陀開示時,專注一心、五體投地、專精正念,諸煩惱結使頓時消伏。佛陀繼續為母親說法,摩耶夫人當下即識宿命,因為善根成熟,旋即破除八十億熾然之煩惱結垢,證得須陀洹果!摩耶夫人向佛秉白:「我已出離生死牢獄,得證解脫。」與會大眾聽到佛母所說,皆異口同聲言:「願一切眾生皆得解脫!」

   世尊在忉利天,為天龍八部及四眾弟子廣說種種法要,令眾生得廣大利益。三月安居將圓滿之際,世尊將要回到人世間,於是命鳩摩羅:「你現在可以下至南閻浮提,遍告大眾,如來不久即將入涅槃。」

   當眾生聽聞所說,心裡生起極大的愁憂苦惱,說道:「前些時日我們不知道世尊身在何方,現今才知佛在忉利天上,但佛回到人間後不久又要入涅槃,怎會如此的悲苦!佛陀如世間的明眼,指引眾生的光明即將熄滅。我等的罪垢之身有別於天人的殊妙之身,無法上昇天界勸請世尊,唯願仁者為我們向佛啟請,愍念閻浮提眾生,儘速從天上返回人間。

   鳩摩羅回到忉利天佛所住處,將其祈請一一秉告佛陀。當世尊聽聞此語,身放五色光明,其光明照耀顯赫。那時,天帝釋提桓因知道佛陀將回閻浮提,隨即差使鬼神作三道寶階,中央階用閻浮檀金,左階用瑠璃,右階用瑪瑙,欄楯彫鏤極為精緻嚴麗。佛告訴母親摩訶摩耶:「生死之法,會必有離。我今應下還閻浮提,不久當入於涅槃。」當摩耶夫人一聽到佛如此宣說,不禁落淚說此偈語:「世尊於曠劫,慈愍一切故,捨頭目髓腦,今得成正覺。三界諸眾生,長迷癡愛海,方應施法船,云何而背捨?」

   世尊以偈回答:「諸佛出於世,非是無緣故,緣盡豈得住,三世佛法然。」

   世尊與生母辭別,輕步下寶階,大梵天王執寶幡蓋隨從,四天王侍立左右,四部大眾以歌詠梵唄聲讚嘆,天作之樂聲充遍虛空;散諸妙花,燒眾名香,以為前導。此時,閻浮提諸國王,波斯匿王等一切大眾皆聚集在寶階下,禮拜恭迎世尊。佛回到祇洹精舍獅子座,四眾弟子圍繞,歡喜踊躍不能自勝。

典故摘自:《釋迦譜》

2015年10月6日

記住你的行為是有業果,審查自己的行為,看看自己的心還有多少受制於貪、瞋、癡。行善斷惡來消除不善業的力量。

   僻靜處的理由是讓你不會被人打擾。但是什麼在打擾你?是你在打擾你自己,所以如果你被打擾的話,你就已經準備好了。也就是說,重點不是環境,而是你對環境如何反應。我們的心易被五官所追隨的對象 (感官對境) 糾纏打擾。如果我們能控制這個,我們就已經成就自己的獨處。

   <四魔羅象徵在修道上所遭遇的障礙。五蘊魔羅是指生起自我的五種身心成分。染污魔羅是指煩惱。死亡魔羅不光指死亡本身,也包括一切現象的短暫無常。天眾之子魔羅是指心的散亂。>
當你停止珍愛自我並捨棄我執時,你將不會受到魔障的傷害;
當你的心深入直觀自身時,法性會由內顯現而出。
   With many distractions one is not able to practice the Dharma properly. Distraction means a lot of business, noise and things to do. When going up in the mountains there will be less distraction. That is the reason for mountain retreat. In addition to that, if one is able to keep some discipline, remaining in solitude without allowing outsiders to visit and not going out oneself, there will be no other distraction than that made by one’s own mind. External distractions have been eliminated. That is the purpose of seclusion.
   人若有許多干擾,便無法如理如法地修持佛法。所謂的干擾是指有很多的事業(職責)、噪音,或待做的事情。若能到山上,干擾則可減少,這就是為何會有山居閉關的原因。於此之上,若能持守某種戒律,維持獨處並謝絕訪客,且自己也不外出,則於自己內心所造的干擾之外別無其他。外在的干擾已被消除。這就是隱居的目的。


2015年9月23日

佛陀告訴阿難:'我看天地萬物,各自都有他們的宿世因緣'。

   阿難見佛跟他說話,於是趕緊前來頂禮佛陀,跪著問佛說:'是怎麼樣的因緣呢? 這些弟子大家都想知道。 請您說,以開示度化眾生。 '
   佛就告訴阿難說:'善哉善哉,樂於聽聞的人,要專心聽呀。 '
   佛說:'人如果培福的話,就像這棵樹一樣。 它的種子只是一粒果核而已,後來漸漸長大,結果利益無限。
能當國王大臣,地位尊貴有權勢的人,都是從禮敬佛法僧三寶中來的。
大富豪之人,是從佈施中來的。
長壽而沒有疾病,身體強壯的人,是因為持戒律之故。
長得端正白淨,容光煥發,身手柔軟,吐氣芬芳,人見人愛,令人觀看不厭的人,是修忍辱的結果。
喜歡精進修行,不懈怠,樂於培福德的人,是從精進中來的。
個性安詳不急躁,言語行為都很審慎的人,是修禪定的結果。
有人有才幹,明白事理,通達瞭解幽深之法。 能夠把微妙的義理講得很順暢,使每人都能聽得懂。 別人聽了他的話,都能再請益且接受他所言,珍重他所言,並廣為宣傳。 這種才能是從修智慧中得來的。

2015年9月14日

應當明白:起一念貪心,如果任此心念相續,將在愛欲的執著中不斷辛苦追逐,無有厭足。要轉化貪欲的煩惱,當依聖賢的智慧來努力。

   過去,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天,阿難尊者在閑靜處靜坐,獨自思惟佛法時,心中生起一念:「所有眾生,皆因一念愛欲之想,而有欲愛,日夜窮逐不捨,未曾滿足。」於是,阿難尊者在傍晚時,從座而起,著衣整服,前往拜見世尊,恭敬地頭面頂禮後,坐在一邊,稟白世尊:「弟子今天在靜處靜坐時,生起一念:『所有眾生,皆因一念愛欲之想,而有欲愛,因此日夜追逐不捨,不知滿足。』」

   世尊說道:「是的。阿難!正如你所說,一切眾生,皆因一念愛欲之想,而有欲愛,因此日夜追逐不捨,不知滿足。正如,過去有一位轉輪聖王,名頂生王,他以正法治理國家,國內不僅沒有違法亂紀的惡人,而且具足金輪寶、白象寶、紺馬寶、神珠寶、玉女寶、居士寶、主兵寶等七寶。除此之外,他還有一千個兒子,個個身強體健,能降伏諸惡人,無需使用武力即可統領四天下。有一天,頂生聖王生起了一個念頭:『我現在擁有南閻浮提洲,百姓繁盛,國中滿是珍寶,以前曾聽長老說過:「西邊有西牛貨洲,不僅人民興盛,並且有許多各種珍奇寶物。」我應前去統治該國。』頂生王才生起這個念頭,就與四部兵眾,從南閻浮提洲隱沒,前往西牛貨洲。

   那時,西土人民見到轉輪聖王率領大軍前來,紛紛向前迎接,禮跪問訊:『太好了!大王!我們西牛貨洲人民繁榮昌盛,希望聖王能夠在這裡治理本土,使百姓順從正法教化。』頂生聖王因此留在西牛貨洲統治人民,歷經數百千年。

   有一天,頂生聖王又起一念:『我所統領的南閻浮提洲,人民昌盛,多有珍寶,天上亦降下七種寶物,高至膝蓋。現在又統治西牛貨洲,人民繁盛,多諸珍寶,我過去曾聽長老說過:「東勝身洲的百姓興盛,多有各種珍奇寶物。」我應當前去統治東方國土,以正法來治化那裡的人民。』頂生王方才動念,就與四部兵眾從西牛貨洲隱沒,來到東勝身洲。

   當東土百姓見聖王到來,全都出來歡迎,禮跪問訊,異口同聲地說:『太好了!大王!我們的國家,人民昌盛,多有各種珍奇寶物,希望大王留在這裏治理,使百姓順從正法教化。』頂生聖王因此於東土治理人民,歷經百千萬年。

   有一天,聖王又生一念:『我所統領的南閻浮提洲,人民昌盛,多有珍寶,天上亦降下七寶,高至膝蓋。而今又有西牛貨洲和東勝身洲,人民繁盛,多有各種珍奇寶物。我曾從年長的長老聽說:「北俱盧洲,人民昌盛,多有珍寶,沒有人看管,任何人都可以自由拿取。那裡的人民,壽命活足一千歲,命不中夭,命終之後,必定轉生天上,不會墮入其他惡道。他們身上穿著由劫波育樹自然長出的衣服,食用的是自然生長的百味稻米。」我現在應該前往統治北俱盧洲,以正法治化那裏的人民』

   那時,頂生聖王才動這麼一念,隨即與四部大軍從東勝神洲隱沒,前往北俱盧洲。途中,遠遠望見北方國土一片青綠色,聖王看見這遍地的碧綠,便問身旁大臣:『你們看到這滿地的蒼翠嗎?』眾臣回稟:『看見了,大王!』聖王告訴臣子們:『這是柔軟草,和天衣一樣的柔軟,這裡的賢人都是以此為坐席。』

   前行一段路後,一眼望去,北俱盧洲的土地呈現一片金黃色,聖王再問群臣:『你們看到了這一片金黃色的土地嗎?』眾臣回道:『看到了!』頂生聖王說:『這是自然生長的稻米,這裡的賢人都是以此為食,現在你們也可以享用這美味的米糧了!』

   是時,聖王再前行一段路,看見此國土地悉皆平正,遠遠見有一座高台,特別引人注目。頂生聖王又告訴眾臣:『你們看見這裏的土地皆悉平正嗎?』眾臣異口同聲:『我們都看到了!』大王為他們介紹:『這是劫波育樹衣,你們將來也可以穿著此樹衣。』

   當時北俱盧洲的百姓看到頂生聖王到來,都前往歡迎、禮跪問訊,異口同聲齊呼:『太好了!聖王!這裡的百姓昌盛,多有各種珍奇寶物,希望您在此治理,使人民順從正法教化。』頂生聖王因此於北俱盧州統治人民,歷經百千萬年。

   有天,頂生聖王心念一動:『我所統領的南閻浮提洲,人民昌盛,多有珍寶,天上亦降七寶,高至膝蓋。而今又有西牛貨洲、東勝身洲和北俱盧洲,人民繁盛,多有各種珍奇寶物。我曾經聽長老說過:「有三十三天,天人所享的天福,其樂無比,天人的壽命極長,衣食自然而有,還有不計其數的玉女隨侍左右。」我現在應當前去統治天宮,用我的王法來治理那裡的天人。頂生王才動念,就馬上帶領四部兵眾從北俱盧洲隱沒,來到三十三天上。

   此時,三十三天的帝釋天主在天宮內遠遠見到頂生聖王到來,特地分出半座,對王說:『大王,請就此座。』頂生聖王便與釋提桓因並肩而坐,二人共坐堂上,不可分別,他們的容貌五官、行為舉止、言語音聲都一模一樣。

   頂生聖王在帝釋天宮中安享數百千年的天福之樂後。有一天頂生聖王心中生起了一念:『我所統領的南閻浮提洲,人民昌盛,多有珍寶,天上亦降七寶,高至膝蓋。而今又有西牛貨洲、東勝身洲和北俱盧洲,人民繁盛,多有各種珍奇寶物。今天在這三十三天,若殺了帝釋天主,便可以在天上獨霸稱王。』頂生聖王才生起這個惡念,立刻從寶座上墮落到南閻浮提地,跟隨著他的四部大軍也一同墜落。當此之時,頂生聖王的金輪寶頓時消失無蹤,白象寶和紺馬寶同時喪命,神珠寶自然地消失,玉女寶、居士寶、主兵寶頓時命終。

   當時,頂生聖王身患重病,所有的皇親貴族都齊聚在他的身邊關懷探問:『請問大王!大王薨逝之後,假使有人問起:「頂生聖王臨命終時,留下了什麼言教?」我們應當如何答覆呢?』頂生聖王回答:『在我命終之後,如果有人問起此事,就說:「頂生王統領了四天下還不知滿足,到了三十三天享受了數百千年的天福,還起了貪婪之心,想要殺害帝釋天王取而代之,所以才墮回南閻浮提,病重而亡。」』

   阿難!你不要懷疑不信,當時的頂生聖王便是我的前生。久遠劫前,我統御了此四方天下,乃至於三十三天,在五欲中,仍不知滿足。」

   阿難!從頂生聖王的啟示中,應當明白:起一念貪心,如果任此心念相續,將在愛欲的執著中不斷辛苦追逐,無有厭足。要轉化貪欲的煩惱,當依聖賢的智慧來努力。」

   當時,世尊對大眾說一偈語:

  「貪婬如時雨,於欲無厭足;樂少而苦多,智者所屏棄。
   正使受天欲,五樂而自娛;不如斷愛心,正覺之弟子。
   貪欲延億劫,福盡還入獄;受樂詎幾時,輒受地獄痛。」

   世尊說道:「阿難!你應當牢記頂生王的故事,一旦生起欲念,就要立即捨離,永不再興起此想。」阿難尊者聽聞佛陀的開示後,法喜充滿,並教奉行。

典故摘自:《增壹阿含經》
     一念不覺之際,便是無盡的輪廻;若能在煩惱之處,面對自己,檢討反省、懺悔改過,更進一步在起念的當下,立即覺察、覺照,不再起妄念,如此日久功深,便能與道相應,覺悟自心。

2015年8月31日

千萬不要放棄十法行。 繕寫經典、供養、施贈他人、諦聽法教、受持熟記、披讀、開演闡述、諷誦、思維與禪修法之意涵。

   過去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世尊教誡比丘:「在這世間上,有三種法,既不堅牢又不可靠!是哪三種呢?即:色身、生命、財物。比丘們,你們當勤求方便,將這三種不堅牢的法轉成可靠的殊勝功德。不堅固的色身,要以方便求於堅固;不牢靠的生命,以方便求於牢靠;不牢要的財物,以方便求於牢要。」
   「如何在不堅牢的身中,求得牢靠的功德利益呢?若能以謙敬之心禮拜父母師長,並且隨時關懷問候,就能在這不牢靠的色身中,求得真實可靠的功德利益。」
   「如何在不堅牢的生命中,求得牢靠的功德利益呢?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盡其壽命不殺生,不以刀杖施加眾生,常知慚愧,有慈悲心,憫念一切眾生;盡畢其壽命不犯偷盜,常念布施,心無悋惜;盡其壽命不與他人共相邪淫;盡其壽命不說妄語,心念真誠,不欺誑他人;盡其壽命不飲酒,意念不顛倒,持佛禁戒,能如是行,就能在不牢靠生命中,求得真實可靠的功德利益。」
   「如何在不堅牢的財物中,求得牢靠的功德利益呢?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常念供養出家眾與修道人,繼而布施給貧窮匱乏的人,舉凡衣服、被褥、飲食、臥具、醫藥、舍宅、城郭,一切所須物具,都能惠施給眾生,如是則能於不牢靠的世間財寶之中,求得真實可靠的功德利益。」
   「所以比丘們,當從這三種不牢要法中,求取真實的牢要之法。」世尊說完,便說偈:「知身不牢固,命亦非久長,財貨衰耗法,智者求真實。人身甚難得,命亦不久停,財貨磨滅法,歡喜常念施」  
    當時與會的諸比丘,聞法後心生歡喜,依教奉行。    摘自:《增壹阿含經》

 兩舌
           語的不善、兩舌的要義,是對好友之間的挑撥離間。  若細分,可有下列幾種:
 一、公然的離間,當著某人的面直接談論。二、間接的離間,迂迴的談論。三、私下的離間,單獨討論他人。
 措嘉,不能守口如瓶的人是不會快樂的。同樣也有三種業報:
 一、異熟果是你將墮入下三道。
 二、增上果是即便你投生為人,也少有朋友且爭議不斷。 你總有諸多懊悔,被人​​人所厭惡,所說的話毫無作用。
 三、等流果是在來生累世中,你將以兩舌為樂。

 措嘉,若我們摒棄這些行徑,將會得到截然不同的業報,所以摒除它們是十分重要的。
綺語
           語的不善、綺語的要義,是指瞎扯而浪費時間。
一、巫術的祝咒。      二、說故事和閒扯淡。         三、開玩笑。        三種業報:
一、異熟果是你將墮入下三道。
二、增上果是即便投生為人,你的話也會無足輕重、瞎扯、無關緊要。
三、等流果是在來生累世,你將會以綺語為樂。


措嘉,如果你捨棄這些行徑,將會得到截然不同的業報,因此不要進行無意義的閒聊
惡口
           語的不善、惡口的要義,是說傷害他人的話語。若細分,有下列幾種:
一、當眾揭露他人過失。  二、間接傷害他人。  三、私下說些傷害他人的事。
措嘉,惡口的怒火會同時灼傷你和他人的心;惡口的武器會殺死解脫的命根。惡語是有毒的武器,管好你的舌頭吧!
        這個行為亦經歷四項步驟而完成,也有以下三種業報:
一、異熟果是會投生下三道。
二、增上果是即便投生為人,任何你所說的話都會觸怒他人,你也會老是惹人厭煩。
三、等流果是你會喜歡對他人惡言相向。

措嘉,如果摒棄這些行徑,將會得到截然不同的業報。 此濁世的眾生毫無快樂可言。
      如果你是追隨佛法之途徑,你的修行重心應是降伏你的自心毒:貪、瞋、
( 無明是最黑暗的染污,點亮學習與思維的明燈吧!)。你的佛法修行應該是這三毒的解藥。佛教徒的意思是降伏自心之毒,培養菩提心,使你的心脫離輪迴。

2015年8月14日

無論你的布施是否像顆芝麻籽般渺小,都無關緊要。 如果你帶著悲心以及菩提心來布施,便會成就百倍的功德。

透過身、語、意的各種方式來積極行善是必要的。如蓮師說你若想要真實地修行佛法,就要去行善,即使是最微小的善行都要去實行;要棄絕惡行,即使是最微細的惡行也要捨棄。最廣大的海洋是由點滴之水匯集而成的,即使是須彌山和四大洲也是由微塵原子所組成的。

意的不善

第一種貪欲的要義是貪執美好之物。若細分,有下列幾種:
一、不肯給出你的資財。
二、渴望他人之財,想據為己有。
三、貪執不屬於自己或他人的美好之物。
措嘉,不要緊攫財物不放,佛法修行者若不能了知無常,是沒有快樂可言的。 
            這個行為由四項步驟而完成,以及下列三種業報:
一、異熟果是會投生在下三道。布施時生起吝嗇心,會使你投生為餓鬼,因此,贈予再小的物品時,也不要步入吝嗇的歧路中。
二、增上果是即便投生為人,你也老是住在飢荒、乾旱連年的令人不悅之地。
三、等流果是在來生累世中,你都喜歡貪欲。
措嘉,因此摒棄這些行為是很重要的。
在各種不同的貪欲中,最嚴重的惡行是覬覦對三寶的捐款。

第二項意的不善是惡念是對他人有敵意的態度。 若細分有下列幾種:
一、因嗔所生的惡念。 在訓練安忍與菩提心時,生起嗔心會使你經歷在鐵箱內燃燒的爐灶中被焚燒的痛苦經驗,因此,切莫離開安忍的盔甲。   
二、因悔恨所生的惡念。    
三、因嫉妒所生的惡念。
措嘉,不要犯下傷害自、他的意念惡行。
             這個行為由四項步驟而完成,有下列三種業報:
一、異熟果是會投生下三道。
二、增上果是即便投生為人,別人會莫名其妙地仇視你,你也不斷碰到敵意與訴訟。
三、等流果是你會培養出一種怨恨的心態。
措嘉,若你不捨棄惡念,就不是小乘與大乘的行者。
在各種不同的惡念中,最嚴重的惡行是計劃犯下“五無間罪”。

2015年8月10日

蓮師說:修習十善,並對何者當避免、何者當遵行的“黑白業”因果有信心,如此則所行能無往不利。

    因為真理之力無遠弗屆,要捨棄所有不善和惡行,並採取對治煩惱的有效法門,戮力行善。 不積善之人無法產生崇高的心態,積善者則能擁有崇高之心。 一旦你本身有了崇高的心志,就能努力行善並戒止惡行。因此,透過身、語、意的各種方式來積極行善是必要的。

身業一   殺生
           殺是中斷生命的延續。 有三種因三毒產生的殺業:
一、出於貪的殺業,意指殺害動物因貪求牠們的肉、皮等。
二、出於嗔的殺業,例如因邪念而謀殺他人。
三、出於痴的殺業,意指沒有意圖的殺業,例如,殺死一隻鳥或踩死一隻螞蟻。
        沒有去除三毒的眾生,是不會快樂的。 當歷經下列四步驟,便造成了殺業:
一、有存心:我要這麼作惡!  
二、仔細謀劃並花費氣力。
三、實際的殺生行為並經歷之。
四、高興完成且無悔意。
        殺生的果報會以三種方式顯現:
一、異熟果(報果)是出於貪的殺業,你主要會投生為餓鬼;出於嗔的殺業,你主要會投生在地獄道;出於痴的殺業,你主要會投生為畜生。
二、增上果是因為先前強烈的惡行,即便投生為人,也會短命或多病。
三、等流果(習果)是因為先前的習氣使然,你會以殺生為樂。
        措嘉,因此我們必須嚴禁這些行為。
     佛經上說,如果努力鄙棄這些行為,你將轉變先前的異熟果、等流果和增上果,然後能擁有人、天的眾多快樂。
     取走他人的性命跟謀殺自己的父母或小孩毫無差別。尤其在各種不同的殺生中,最嚴重的惡果是殺害一位已生起菩提心之菩薩的性命。

第二項身的惡行要義——不告而取,即是據他人之財為己所有。這項惡行包括了用暴力強佔,例如在光天化日之下搶劫、偷偷的竊取財物或是像偷斤減兩地騙財。
不改變貪財慾念的人是不會快樂的。 如同前述,偷盜的行為在歷經四項步驟後便完成了,同樣也有三種業報:
一、異熟果是你依犯行的大、中、小程度,而墮入不同的下三道,特別容易投生在餓鬼道。
二、增上果是即便你投生為人,也將一貧如洗並遇到許多小偷、強盜。
三、等流果是由於阿賴耶識中所累積的這種不善習氣使然,你在未來累世中都會喜歡不告而取。
        措嘉,如果你摒棄犯下這些行徑,將會有三種果報:你會有截然不同於前述三者的業報,像是投生為人、天道,會很富有等等。
        沒有經過允許卻想取走屬於他人的物品,會使你多劫都生而窮困。

 

2015年7月11日

大乘的發心,就是為了所有眾生而發菩提心。當你想到等天眾生時,要記得每一個眾生都希望得到快樂,但並不曉得如何種下快樂之因;每一個眾生都希望避免痛苦,但不曉得如何避開痛苦之因。

  Reflections of Your Attitude  
    Until you are ready to give your life and body for the sake of others in reality, which is not the case at present, you can at least do it mentally. As your mind grows used to altruistic love and compassion, your words and actions will naturally reflect that attitude.   ~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目前來說,雖然你還沒準備好要為利眾生而實際奉獻生命和色身,但你至少可以如此思惟。當你越來越習慣於利他慈悲的心思,這種態度將自然反映於你的言行舉止之中。 ~怙主頂果欽哲仁波切
      如蓮師答:大乘和密咒乘兩者,的確是因為生起菩提心的殊勝功德特質而顯得出類拔萃。  然而,除非你能於每天四個時段中,總是憶念死亡、無常、因果及輪迴過患,此生種種情節也終將迅速飛逝。 
      你可能會宣稱(自己)是大乘追隨者,然而,除非你能為了一切有情眾生而“持續不斷地”培養慈心與悲心,否則你就是已經偏歧為聲聞或獨覺行者了。
      你可能擁有高度的了悟,但是除非你時時刻刻都能正確知道如何做出正確的取受或排拒,甚至在因果的最微細層面上,否則你將會遭遇許多痛苦的處境。

《菩提道次第廣論講記》
       如果經由精勤修習而生起了真實無偽的菩提心,那麼即使只佈施烏鴉一口飯食,由菩提心攝持,也能算是菩薩行。相反,若無菩提心,縱然將充滿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寶用來佈施,也不算菩薩行。 如同以上佈施那樣,波羅蜜多乘其餘戒、忍、進、定、慧等五度以及密乘修持本尊、氣脈、明點等(即波羅蜜多乘及密咒乘的所有修行),若無菩提心攝持,均非菩薩行。
   例如,以前有位貢巴瓦格西,自詡禪定功夫高深,可以入定很長時間,即使耳邊敲鑼打鼓,他也不受影響。 仲敦巴格西知道後,就說:“這並非什麼了不起的境界,不具足菩提心的禪定,充其量只是轉生無色界的因而已。” 還有一位修行人,一生專修密集金剛,最終卻獲得預流果。後來有位大德知道後,感慨說:“這已經很不錯了,不然按他的修法,決定要下地獄。”
   《文殊根本續》中記載:曾有一位修行人,憑藉自己修成大威德的力量,殺害了很多眾生,最後墮入地獄。 這些公案再再顯示,如果不發菩提心,則不論修習何種高深之法,都不算是菩薩行,只會淪為小乘修行、世間有漏禪定,甚至有墮落惡趣的危險。
未發菩提心修大乘法密法均非菩薩行    益西彭措堪布 
      如蓮師說:在修持任何佛法之前,生起菩提心——將心依止在殊勝的覺悟上,是極為重要的。已生菩提心之人,會有一種視眾生如母的平等心,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而遠離偏私和偏見。 所有眾生無一不曾為我們的父或母,因此為了回報所有眾生的恩德,要開始為其謀求福祉。 培養對一切眾生的慈心和悲心,不斷鍛鍊自身的菩提心。修習一切言行皆是為了利益眾生,修習珍愛他人勝過於己。
   總之,根本要素是生起菩提心的決心,置於所有外、內修持和生起、圓滿次第之前。生起菩提心是所有佛法修行的根本。

2015年6月18日

聽聞、思惟、禪修

  以有系統的方法“先是聽聞、之後思惟、然後禪修” 去除修行上的障礙,同時培養出明記、自省與謹慎良知等品德。  
  明記(mindfulness):是專注於觀察或修行的對象而不忘記或不散失。
  自省(introspection):是心的作用去檢視心,看它是否在明記禪修的對象,以及怠惰與激擾是否生起。這兩個是在修禪時很重要的品質。  
  謹慎良知(conscientiousness):是以分別識去審查身、語、意的行為,來保護我們不去追隨不善業。
   不管是聽聞、思惟或是禪修,發心都是最重要的。我們需要引出高尚和善的發心,大乘的發心,特別是菩提心。這發心可以抵消自我中心(自大),而產生利他的發心。
Cutting Through Subtler Misconceptions (by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Study and reflection will cut through your more gross misconceptions. But the subtler ones can only be dispelled by meditation, and by integration of the absolute wisdom that arises from it into your very being. To engender it, go to a secluded place and stay as much as possible in meditation, practicing shamatha and vipashyana — sustained calm and profound insight — to realize emptiness, the ultimate nature of all phenomena.
斷除細微見惑~頂果欽哲仁波切
     學習(聞)和省思(思)可斷除較粗重的錯誤概念,較細微的錯誤概念則唯有透過禪修(修)和將由此而生的究竟真實智融入相續中才得以消除。為此,應至隱僻之處,盡力修持止與觀─也就是止靜和勝觀的禪修,以證得萬法的究竟自性─空性。

2015年6月9日

佛陀告訴堅固:「我從不教導諸比丘為婆羅門、長者、居士等顯現神通變化,唯教導弟子們於空閑處,靜默的思惟解脫之道。」

     昔日,佛陀與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住在那難陀城的波婆利掩次林中。當時,有長者子,名為堅固,來拜謁佛陀,他頂禮佛足後,恭敬的在一旁坐下。堅固向佛陀懇求:「令人尊敬的世尊!希望您能告訴諸比丘:『當婆羅門、長者子、居士來參訪時,能為他們顯現神通變化,以彰顯世尊所教導的法門非常殊勝,以便使更多人恭敬信受。』」
     佛陀告訴堅固:「我從不教導諸比丘為婆羅門、長者、居士等顯現神通變化,唯教導弟子們於空閑處,靜默的思惟解脫之道。若在修行上有所成就,應當隱藏,莫形於外;若有過失,則要慚愧,在僧團中懺悔。」
     堅固聽了以後,再次請求:「祈願世尊告訴諸比丘們:『若有婆羅門、長者子、居士來時,當顯現神通變化,以彰顯世尊所教導的法門殊勝、無上。』」
     佛陀依然回答:「我從不教導諸比丘們顯現神通變化,只教導弟子於空閑處,靜默的思惟解脫之道。若在修行上有所成就,應當隱藏,莫形於外;若有過失,則要慚愧,在僧團中懺悔。」
     這時,堅固長者子稟白佛陀:「對於您教導的無上法門,我深信不疑。但是那難陀城是個繁華富裕之地,人口眾多,若能為他們顯現神通變化,將有助於世尊及諸大比丘的弘化,令大眾深信而多所饒益。」
     然而佛陀再次表示:「我從不教導諸比丘們在婆羅門、長者、居士等面前顯現神通變化……何以這麼說呢?神通略有三種:一是神足通;二是能知道他人心念的他心通;三是教誡通。」
     「什麼是神足通呢?堅固長者子!諸比丘因為修習禪定,其身能行於空中,能出入大地,瞬間行至梵天……。此時,若有深信佛法的長者、居士等,見比丘們顯現無量神變,瞬間即可至於梵天,一定會告訴未具信心的長者、居士說:『我見比丘現無量神通變化,見其瞬間即可至於梵天。』那些未信佛法的長者、居士聽後,就會說:「我聽說有持瞿羅呪者,也能示現如是無量神通變化,乃至行於梵天啊!」
     佛告訴堅固:「那些未具信心之人,說這些言語,豈不是犯了毀謗的過失嗎?」
     堅固回答:「確實是毀謗之言。」
     佛言:「因為這個緣故,我不教敕諸比丘顯現神變,但教弟子於空閑處,靜默的思惟解脫之道。若在修行上有所成就,應當隱藏,莫形於外;若有過失,則要慚愧,在僧團中懺悔。
     什麼是觀察他人心念的神通?比丘示現觀察神足,能了知眾生的心念。若有深信佛法的長者、居士,見到比丘示現無量觀察神通,必會告訴其他人說:『我見比丘現無量觀察神通變化,能了知眾生的心念。』那些未信佛法的人聽了之後,心生毀謗說:『有持誦乾陀羅呪者,亦能了知他人種種心念!』長者子!此人豈不是犯了毀謗的過失嗎?」
     堅固回答:「確實是毀謗的言論。」
     佛言:「這正是我不教勑諸比丘顯現神通變化的緣故,唯教弟子於空閑處,靜默的思惟解脫之道。若於修行上有所成就,應當隱藏,莫形於外;若有過失,則要慚愧,在僧團中懺悔。長者子!這就是我比丘所示現的觀察神足。
     「什麼是教誡神足?長者子!如來至真、等正覺出現於世,具足十號之德行。能於諸天界、世人、魔民、或魔天界、沙門、婆羅門中,以我身作證為眾生說法,無論是對上、中、下根,所說皆悉真理,義味清淨,具足清淨梵行。若有長者、居士聽聞我所說法後而生信心;因有信心,能隨法而觀察、自念:『我不應繼續過在家生活,假若繼續過在家生活,五欲、煩惱如鈎鎖相連,令我心不得清淨,無法修習梵行。我今寧願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家修道,具諸功德,乃至成就三明智慧,滅除一切煩惱闇冥,生圓明大智。這些功德智慧從何而有?皆由精勤用功,愛樂獨處、閑居,專念不忘,才能具足。』長者子!這是我比丘所現之教誡神通。」    
摘自:《長阿含經》
    

2015年5月23日

生起大乘菩提心

啊!
一切現象是空無自性,惜哉眾生未能了知此!
為憫眾生達到證覺故,我盡身語意於諸功德。
為拯六道輪迴眾生故,從今直至證覺成就時,
我現生起無上證覺願,不獨為己且為眾生故。
惜哉無緣修法之眾生,無邊苦海桎梏己身心!
為願悲苦眾生得歡樂,我今生起無上證覺願,
我與一切無邊之眾生,原本即是佛陀之本性。
我今生起無上證覺願,應如大士知曉如是行。
世間輪迴大海猶如幻,其中無一組合恆久存。
論其本質是空無自性,但諸兒女未能識知彼。
十二因緣受生中漂泊,一切困於名色泥沼者,
願早脫困成就佛陀果,我將勤修身語意功德。

敬向諸佛正法及聖眾,我今皈依直至成正覺。
藉諸布施修持等功德,願我早日成佛利世間。
願我修持成就為良師,引導無量眾生無分別。

     如蓮師說:能夠值遇佛法,又得人身,實乃因前世積聚資糧。若對佛法生起興趣,又得遇具口訣的上師,實有如盲人覓得如意寶。既得暇滿人身,又具信心與理解智,實乃往習所修善業已醒。當富有之際,又能同時值遇乞者,實乃圓滿布施之時。在致力修持之際,卻遭逢苦海滿溢,實是惡業及障礙已被清淨之時。當心轉向佛法之時,卻遭逢莫名仇敵,實乃引領步上安忍道之嚮導。若能瞭解諸相無常,並對所得甚深法要具大信心,實為將心轉離世間法之時。當恐懼死亡,卻值遇他人之死,實乃大信心生起之時。

2015年5月13日

如蓮師說:如果你不思惟死亡和無常,無時間可浪費的覺知不會在你的心流中生起。

   如果無時間可浪費的覺知不會在你的心流中生起,你會屈服於怠惰與懶散,你就不會想到佛法。你會專心於此生的活動,縱容於怠惰與自滿。如果以這種態度走入死亡,你珍貴的人身將被浪費,所以思惟死亡和無常很重要。一旦無常的覺知在你的心流中生起,你無時間怠惰。在心中牢牢記住死亡,佛法將會自動生起,所以要思惟無常。
   如此想著,清楚大聲地說:[天啊!我害怕!天啊!死亡已接近!死期即將來到,我將獨行無伴。我必須走去遠方,去到不知名之處。我必須跨越大關口。要怎樣才能解脫?如有任何方法,我將去做。天啊!我害怕!]
   佛經說過:[假合而又永恆之地方是找不到的。一切假合皆是無常,阿難,不要憂慮。]
   大乘瑜伽敘述:[不管你到哪兒去,沒有死亡的地方是找不到的,不管那是在山頂或海洋深處。此身受制於毀滅就如土盆一樣。它就像借來的東西,這裡面並沒有任何不變之物。]
   格言全集敘述:[有些死在子宮內,有些死在出生時;同樣的,有些在嬰兒時期死亡,有些在老年時,有些在青年時,還有一些是在成年時死亡。他們漸漸地走向死亡。而且誰又能說“這人很年輕時”,保證他會繼續活著?]
     學佛最重要的是建立正確的知見,於動靜之中覺察、覺照,令身、口、意皆能如佛所教。了達緣起性空的道理,知一切法都是無常變異,和合即生起、緣散即消逝,不於其中分別、取捨、執著、愛憎,身心才能得到自在。

無常的禪修
創古仁波切
我們要如何觀修無常呢?

  “這個世界及其中的一切都是無常的;尤其是眾生的生命如同水上的泡沫。我何時會死而變成一具屍體是不確定的,但在那個時刻,唯有佛法能幫助我,我現在就必須精進地修行。”
  無常的第一種禪修方法是觀修一切事物的變遷本質。一切事物生來就具有變遷的本質,且應運於這個世界及其中的一切眾生。我們周圍的世界隨時都在改變。夏天時,大自然具有某種顏色及某種外形,但這些都逐漸地在改變;到了秋季時,它變得不一樣了,但秋天也不會永遠駐留,秋天的特色將會被冬天所取代,但冬天所具有的特徵也會逐漸地改變,最後被春天所取代。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周圍的一切都逐漸地、不斷地在改變,沒有任何一件事物能免於改變。

  現在,讓我們來審察一下人。人也都會改變。就以我們的身體做為例子吧。
  當我們小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具有某種大小、某種外形,而以某種方式思考。
  然後,當我們長大一點、變成年輕的成人及稍後變成中年人時,我們的大小及外表都改變了,想法也改變了。
  到了老年時,一切又有所改變。最後,都將會死亡、潰解。

  我們也可以從所認識的人當中,清楚地看到這種改變。我們所認識的人當中,有些已經年邁了,有些則已經往生了。我們可以看到連續不斷的改變過程的存在,無常確實是我們周圍一切事物的本質。顯然,我們並沒有捏造無常,它是自然本具的特質之一。因為所有的事情會改變,我們不能依賴它們,唯一可能有所助益的是某種不會改變的事物——那就是佛法。唯有修持佛法能幫助我們。

  無常的第二種禪修方法是深思他人之死亡及我們如何也終將會死亡。我們可以看到和我們同時出生的人當中,有些已經死亡了,有些即將死亡,而我們也終將會死亡。我們或許會認為死亡只發生於他人,但是沒有任何定律指出除了我們之外的人才會死。假如我們是例外的話,那麼,我們就不必修行了,就不須要擔憂任何事情了,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可是,我們並不例外,我們和其他每個人都一樣。自從時間開始存在以來,從未有任何一個人不須經歷死亡。我們或許會說:“嗯,雖然我還沒有遇見到不會死亡的人,但這並不表示這樣的人不存在。”縱使我們尚未遇見這樣的人,如果他或她存在的話,我們必定已經聽說過如此的例外人物了。任何人都不須要懷疑這一點;每個人都會死亡。所有生於過去的人都已經死亡了,所有生於未來的人也都將會死亡。為什麼這些人都會死呢?這都是因為無常。 

  佛陀說過,不要貪執飲食、金錢、衣物或財產是很重要的,因為我們所享樂的這些外物都不是恒常的。當死亡來臨時,不管我們擁有的是什麼,它們全都一點用處也沒有;當死亡來臨時,我們所擁有的財富或名望,完全產生不了任何作用;當死亡來臨時,唯一能幫助我們的是生前所累積的善業。若能累積許多善業功德,這將會在往生時幫助我們;但是,所擁有的一切世俗財物或名望,卻無法造成絲毫的差別。這就是為什麼說,修持佛法的重要性遠甚於任何生前的世俗活動。 

  我們或許會相信,在死亡之前,仍然有許多時間,因此可以以後再開始修行。但是,我們並不能真正確定這一點。我們絕對沒有任何理由這麼覺得,因為我們無法確定自己何時會死。死亡也許很快就到來,也許就近在眼前,也許還要好幾年之後才會發生。然而,不論它發生的速度如何,縱使我們活得很久,死亡也不會數千年之後才來。 

  所以,時間是我們生命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因素。時間極其珍貴,倘若我們浪費了時間,縱使只是短短的一會兒,那仍然是我們可以用來修行而使我們更接近目標的時間,只要稍加努力,我們就可以利用這個時間來達成我們的目標。沉迷于世俗的追求,如同小孩子忙於玩耍而忘卻了遊戲之外的一切事情。如果這麼做的話,我們將無法為自己及他人帶來許多的利益。所以,不要浪費時間,試著把時間用於比較有益的活動——修持佛法——是很重要的。
  無常的第三種主要禪修方法是覺知死亡的眾多原因。我們的生命不十分穩定,因為我們的出生是由許多不同的因緣條件造成的。由於我們是由如此眾多的不同元素組合而成的,是由如此眾多的不同因緣和合而成的,我們的生命是一個不十分穩定或堅固的混合物;任何混合物都很容易再度分解。我們無法使這個不穩定的元素混合體變得比較穩定。然而,我們能夠學習不駐留於恐懼,並把對死亡必將來臨的覺知,用於修行及求取真正的快樂,所以當死亡突然襲擊時,沒有痛苦的快樂將會顯現。死亡的原因非常多。當我們在談論死亡時,這並非如同父母為了不讓小孩子進入某棟房屋,而騙他們裡面有一隻老虎,但其實裡面並沒有老虎。我們應當確信死亡是無法避免的,透過這種覺知,將瞭解生命中真正有意義的是修持佛法。沉溺於世俗的活動,既沒有用處也沒有意義,因為這不能幫助我們面對死亡。 

  首先,諸如食物、金錢、財產、朋友及親人的存在都是為了幫助我們生活得比較好。可是,我們必須知道,有時候這些事物也能造成死亡。通常,我們需要食物才能生存及長大,但是,有時候食物會變成毒物,並導致我們的死亡。金錢和財產也是一樣;它們能改善我們的生活,但是有時候也能成為我們的死亡原因,因為我們可能因此樹敵,或引起盜賊及竊賊的注意而招來殺身之禍。身邊的朋友及親人也可能造成我們的死亡。一般而言,我們認為周圍的這一切不同的事物及人物,對我們很有助益,並使我們快樂。可是,我們應該認清他們也可能構成我們死亡的原因。

  我們也不應該認為,由於我們現在還活著,我們就能夠逃避死亡。死亡在任何時刻都可能襲擊而至。我們不能確定自己何時會死,因為死亡的原因實在太多了。我們也不能相信,在死亡之前我們可以悠游自在。我們並不知道自己何時會死,唯一確定的是終將會死。過去有許多偉大的國王。他們全都不得不死;過去也有許多卓越的戰士及具足勇氣的人,但他們全都必須死。所以,國王不能給予停止死亡的命令,英勇的戰士無法以他們的英勇來抵抗死亡,富有的人也無法找到任何賄賂死亡的方法。一旦我們認清這一點之後,我們不能忽略這個念頭,更不能摒棄對無常的瞭解。一旦我們覺知到無常的存在之後,就必須設法做到能無懼地面對死亡。我們必須發掘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如此將能做好適切及積極地面對死亡的準備。

  把所有的時間花在臆測未來及擬定計劃上,只是在浪費時間而已,因為我們沒有在準備面對隨時都可能到來的死亡。修持佛法比擬定計畫來得重要。就以定明年的計畫為例子,我們並不知道哪一樣會先到來:計畫抑或死亡?如果死亡在年底之前就到來,那麼,我們的計畫就白費了;如果我們在年底之前並沒有死,那麼,這計畫將有一些用處。可是,如果我們早就已經開始修持佛法,並盡力地累積善業,那麼,不論到時候是否死了,我們的時間都沒有浪費掉。修持佛法比從事其他任何活動都重要。觀修無常及死亡的可能性將會激發我們的修行,所以我們可以做真正對我們有益的事——因為我們將不畏懼死亡,最後並將得獲修行的果,且可廣利眾生。只是想到無常會製造痛苦,不設法面對無常將不會對我們有所幫助,也不會對其他眾生有所幫助。所以,徹底瞭解無常能促使我們為了利益自己及所有的眾生,採取必要的積極行動。這就是為什麼觀修無常及死亡的諸多原因,能幫助我們將心轉向佛法。
  第四種無常的禪修方法是觀想死亡那一刻會發生什麼事(注2)。這種禪修應該能夠真正激發我們修行的願望。死亡那一刻會發生什麼事?大部分是很痛苦的經驗。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人不願意去想它。但是,忽視它是相當愚昧的,因為我們將不得不經歷它。我們全都必須面對死亡,所以企圖忘卻它是相當無意義的舉動。做好準備才是最重要的、最實際的。

  我們可以看到別人死亡時發生了什麼事:他們經歷過各種幻覺。這是每個人都人都會有的經驗,我們也不例外。我們不應該因為沒有人想死而認為人們不在乎死亡。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經由佛法的修持而做好準備。當死亡那一天到來時,我們極不可能會想說:“噢,好吧!沒有關係。今天是我死亡的日子。我要死了,我不在意!”大多數人不會對死亡感到快樂。所以,當死亡的時刻來臨時,如果我們尚未經由修持佛法而準備好,我們將無法積極、無懼地面對它。 

  第五種無常的禪修方法是觀想我們死亡之後發生了什麼事。如果以這種方式來觀想無常的話,我們將會明白,這一生真的是非常沒有意義。這個念頭會真正減低我們對這一生所有事物的執著。縱使我們非常富裕,一旦死亡之後,一切都完全帶不走,甚至連一分錢也帶不走;縱使我們有滿倉庫的食物,我們卻連一口都帶不走;縱使我們有許多的朋友,卻連一位朋友也帶不走。我們甚至連自己的身體都帶不走。死亡之後唯一存續的是我們的心識。我們的心識全然孤獨地離去;這時,沒有其他任何事情能對我們有所助益。不論我們是富是貧、赫赫有名或默默無聞、美麗或醜陋,在死亡時全都沒有任何差別。我們的心識只是全然孤獨地離去。死亡時,唯一能幫助我們的是我們生前為了開展禪定境界所修持的佛法。如果我們擁有它的話,在死亡時它將會幫助我們,我們將不會感到恐懼或痛苦。 

  如果能善用這五種無常的禪修方法,我們對修持佛法的興趣及願力都會大幅度增加。此外,這五種禪修方法也能鼓勵我們產除不善的行為;我們在禪修時產生昏沉或焦躁的傾向也會大為減低。這一切會導致更強烈的修行意願。 

  做無常的禪修時,我們的修行會自然地進步,惡習也會隨著減低。佛陀說,在所有的各種禪修之中,這確實是最高、最好的禪修。如果一位盜賊來了而你全然不知道,他可能登堂入室,並為了佔有你的財物而把你殺了。但是,如果你知道盜賊即將來臨,你可以有所準備,或離開現場,或躲藏起來。或許你仍然懼怕這位盜賊,但是你的處境不會那麼危險。而且你可以保護自己,如果你觀修無常並覺知死亡的確定性,這將會對你有很大的幫助。所以,若我們善用佛陀的開示並認清死亡的必然,我們就能準備好面對死亡,當它終於來臨時,重大的困難就不會升起。


2015年4月23日

生死事大 無常迅速

   昔日,佛陀在舍衛國時,有一位年近八十歲的婆羅門,他雖家財萬貫,卻頑固闇昧,慳貪成性,不肯布施,難以教化,既不知道德規範,也不解無常之理,每天忙於謀求家計,更熱衷於建造舒適的房屋。他的房子一間又一間地蓋了起來,除了前廳、後堂、涼臺、溫室,還有廳堂兩側的廂房等十餘間。現在,還在加緊趕工蓋著後方的廳堂。

   一日,佛陀觀察到這位老婆羅門壽命將盡,而他對此事卻毫無所知,仍舊疲於奔命的建造房舍,而讓自己精疲力竭,實在非常可憐。佛陀慈悲,想要度化這位老婆羅門,便帶著阿難尊者來到婆羅門家,慰問老婆羅門說:「你每日親自監工建造房舍,真是辛苦!你家的廳堂已經這麼多了,為什麼還要蓋房子呢?」婆羅門回答:「這些房間各有用處,前廳是用來接待客人的,後堂是我們自己住的,東西兩側的廂房可以安置我的孩子、財物和僕人。夏天太熱時,可以到涼臺乘涼;冬天太冷時,就進到溫室保暖。」

   佛陀又說:「我有一個偈子,對你生命有所幫助,想要送給你,你是否有空和我坐下來談談?」婆羅門回答:「世尊,很抱歉!我現在急著蓋新房子,實在沒有時間聽法,等以後有因緣再去向您請法!至於,您說要送我的偈子,就請您直說。」

   於是佛陀便說了以下的偈語:

  「有子有財,愚惟汲汲;我且非我,何憂子財?
   暑當止此,寒當止此,愚多預慮,莫知來變;
   愚蒙愚極,自謂我智;愚而勝智,是謂極愚。」

   婆羅門無心聽偈子,便說:「世尊,您所講的這個道理實在很好!可惜我現在真的很忙,等以後再談吧!」世尊見無緣度化便離去。婆羅門又繼續去監工蓋房子,正當他指導如何上屋樑時,竟被掉落下來的樑木打中頭部,當場死亡。婆羅門全家哀痛啼哭,驚動了附近鄰居。

   這件事,在佛陀尚未走遠就發生了,路上數十位梵志見到佛陀,上前問佛:「請問您從哪裡來?」佛陀回答:「我剛從那位往生的老婆羅門家離開,我曾數次為他說法,可惜他心中只想蓋房子,不信佛說的話,不知無常的道理。結果,今天仍無法逃避無常生死的到來。」佛陀藉此因緣對梵志們宣說偈子中的真理,梵志們聞法歡喜,即得道跡。

   世尊進一步為梵志們開示:

   「愚闇昏昧的人親近智者,如同以水瓢嘗味,如果不能親身去體會,就像水瓢在美味的羮湯中浸泡許久,仍然無法知道羮湯的味道。

   開朗明達的人親近智者,如同以舌嘗味,雖然只是很短的時間,也能夠馬上知道食物的味道。

   愚人的所作所為,多為自己招來禍患。只知一意孤行去作惡,自然會引來重大的災禍。

   對於不善的惡行,所引發的禍端,事發後再悔不當初,也只能痛哭流涕。應當如實認知,所有的果報都是自己過去的業習所招感!」

   梵志們聽完佛的開示,更加堅實篤信,向佛頂禮,歡喜奉行。

典故摘自:《法句譬喻經卷》
《無常經》云:「大地及日月,時至皆歸盡,未曾有一事,不被無常吞。」世間一切人、事、物,無一不是在剎那剎那生滅變化當中。人生幾何?若不明白「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之理,終日只在「財、色、名、食、睡」中汲汲營求,當無常忽爾到來,只能隨業受報,流轉生死苦海。人命在呼吸間,常將生死掛心頭,懂得看破、放下,不被五欲所牽,能通達因緣果報、緣起性空的真諦,把握每個因緣,修福修慧,精進不懈,方有「了生脫死,自在解脫」之期。

2015年4月15日

如何克服嗔恚?當它生起時,如何對治?


     你必須有慈悲心,打坐時若嗔恚心生起,當修慈悲觀。若別人行持不好或發脾氣,不要因此而生氣,否則,你比他更無明。要心懷慈悲和智慧,因為對方正在受煩惱的煎熬。要內心充滿慈悲,把他當作你親愛的兄弟,在打坐時,專注在慈悲的感受上。要散發慈悲心於整個世界,唯有慈悲才能化解嗔恨。  
     有時候,當你看到其他的出家人舉止粗暴,可能會心生懊惱,是自討苦吃的,這樣不是佛法。你可能這麼想:‘他們不像我這麼嚴謹在修行,不是好的出家人。’  這就是自己的大錯了。不要做比較、批判,放下想法,觀照自己。修學佛法是自己的事,你不能叫別人的作為合你的意或像你一樣。這種期待只會為自己帶來煩惱,修行人常有此通病,但是看別人的缺點不會產生智慧。不要自尋苦惱,只是單純地觀察自己及內心的感覺。這樣做,你將會明白的。
阿姜查尊者

2015年4月4日

一念真誠燃燈供佛,由此虔信恭敬供佛之功,得生天界之福,進一步感念佛恩,禮佛、讚佛、聞法出離,光耀生命,脫離苦輪。

     佛陀時代,王舍城的頻婆娑羅王好樂佛法,並因聽聞佛陀的教化,深契法義淨信堅固,經常燃燈供養大興佛法。之後,由於提婆達多以惡心教唆其子阿闍世王篡奪王位,迫害佛陀弘法,因此,全國的百姓都心生怖畏,不敢再燃燈供佛。

     當時有一位信奉三寶的女子,在僧眾解夏自恣之日,一如往常地恭候於佛陀經行的路上,燃燈供養聖者。阿闍世王聽聞此事極為震怒,立即下令處以劍輪腰斬,殘酷殺之。女子命終之後,往生三十三天摩尼焰宮殿之中。從此處宮殿,又前往西南方帝釋所居的善法堂。

     帝釋見到她,驚歎地問道:「妳過去生做了什麼功德,感得全身煥發金色光芒?若非修行有大威德之人,豈得容貌如此光明?」

     天女以偈頌答之,稱揚:「佛陀慈悲濟拔三界,乃三有之大明燈;至心瞻禮佛身相好莊嚴,燃燈供佛,乃諸法中最勝供養。一燈燃起能照破千古幽闇,佛之心燈則能除滅眾惡癡闇。我於燃燈供佛之際,敬信真如自性之心光益增清明,如是,我滿懷感恩地歡喜頂禮如來!」

     以偈讚佛之後,天女來到佛陀淨住之處。世尊慈悲地為她開示,天女當下心開意解,證得須陀洹果。天女返回天上之後,比丘們請問佛陀:「這位天女有何因緣,生於天宮呢?」

     佛陀告訴大眾:「這位天女前世在人間,於僧眾解夏自恣日,在佛陀經行的路上,燃燈供養如來,雖被阿闍世王腰斬殺害,但由於至誠供養的善因,命終之後,得生天道,能自在返回如來身邊,聽經聞法,建立正信,善解明悟,證得初果。」

摘自:《雜寶藏經》
經云:「唯有佛菩提,是真歸仗處。」三界火宅,誰得而安?幸有三寶留住世間,幸遇明師教導開化,高舉慧炬破眾生無明癡闇。所以聽經聞法、禮佛、供佛之際,更要返觀自照,破內心三毒癡闇,以自性之光續佛燈明。

2015年3月30日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是福報的化現。福報可以化現成三種:

佛法教你如何把福報留住

  第一,色身的健康,色身健康與否,或者法相莊嚴與否,或者是否有智慧,都是由福報決定的。不是吃出來的。

  第二個,吃的,用的,住的,享受的車子房子以及外在的條件,這個也是由福報決定的。福報大,就住在好的地方,空氣好,水源好,地理環境也好。這些可以說用金錢可以得到。但金錢來自福報,並沒有無緣無故就發財。發財都是有因緣的。

  第三個,他人的尊重,以及子孫後代是否繁榮昌盛,這也是由福報決定。不是靠著拉攏關係,阿諛奉承就可以得到他人的尊重,也是福報。

  打個比方:福報容量代表一個水桶,三個大盆子。福報大的人,水桶的水是滿的,那倒滿三個盆子,水都是滿的。但人的福報一般都有欠缺,三個盆子一般很難滿。總有缺欠。好比說,山裡的農民,色身健康,也無病無惱,但衣食住行條件上就差一些。那城市裡的人,衣食住行什麼都方便,甚至自己有好多錢,買了車子房子,為了賺錢,身體就很累,多病。也就是他把福報都放在車子房子這些物質。大德都提倡要珍惜福報,吃飯,或者住宿,或者穿的用的,都很節省呢。這就是因為福報來的不容易,要消耗福報實在太容易了。他們很省,就是把福報省下來,用在利益眾生的事情上,比如建寺造塔,供燈、掛經幡、放生,救濟窮人。他們把福報不給自己享受,都分給了大家。那他得到了什麼?他人的尊重,以及子孫的昌盛。出家人弟子佛門龍象輩出,好比近代的虛雲和尚,弟子滿天下。在家人子孫昌盛,好比宋代的范仲淹,還有古代的孔子,他們的子孫也是很昌盛。

       地藏經講的,回向給法界,或者回向給自己。就好比說,你把福報佈施給別人一樣的道理。把福報佈施給別人,不僅不會讓福報減少,相反讓福報增加。祖師大德法相莊嚴,佛子佛孫滿堂,這就是他們把福報都留給了後人。好比佛,他本來一百歲入涅槃,當他提前八十歲入滅,就是把二十年的福報佈施給了末法時代的修行人,末法時代修行人都很敬佛,敬祖師,是因為後人在享受他們的福報。那相同的道理,一個人為了眾生做事情時,眾生就會記住他。
  這個是回向的心。再比如說,你我一輩子辛辛苦苦,就為了買一輛車,那你福報的能量,只能化成一輛車。如果為了利益眾生,福報的能量就給了眾生。好比修道人,他為多少眾生做事,就有多少人記得他。他的福報能量是轉化的更大,他的追隨者和後來者就越來越多。這個世界是不圓滿的。有的人事業很順利,求子卻很困難,這時應該把福報往求子移。也就是賺的錢多拿來佈施給窮人,或者供養給三寶建觀音像,回向求到孩子。或者事業很順利,身體卻不健康。應該把錢多放生,多救濟病人,照顧病人。也是把福報從事業移到關愛生命上。歷代祖師大德都強調,不要貪圖享受,是有道理的。辛辛苦苦的培養來了福報,就拿來花天酒地,或者享受五欲,這是很可惜的。

  福報享受完了,就會減壽,應該拿來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這樣福報還能留著住。

常隨佛學微信

2015年3月19日

怨害之起 煩惱為根

     從前,優填王的兒子名叫娑羅那,心樂佛法而出家學道,行頭陀苦行,在山林樹下打坐,修習禪定,繫念一心,專注不亂。當時有一位生性凶暴的惡生王,帶著宮女們出外巡視遊玩,來到了這座樹林,停下馬車稍作休息,不久便睡著了。這些宮女看到國王睡著了,於是到處遊玩,看到一位比丘在樹下打坐,修習禪定,於是來到了這位比丘身旁,向他禮拜問訊,比丘便為他們開示佛法。

     惡生王醒過來之後,到處尋找他的宮女,看到遠處一棵樹下,坐著一位容貌端正的年輕比丘,宮女們都圍繞在他面前,專注地聽他說法。於是惡生王便前往比丘說法處,詢問比丘:「你證到阿羅漢果了嗎?」比丘回答:「沒有。」「證到阿那含果了嗎?」比丘回答:「沒有。」「證到斯陀含果了嗎?」比丘回答:「沒有。」「證到須陀洹果了嗎?」比丘回答:「沒有。」「已修得不淨觀,生大厭離了嗎?」比丘回答:「沒有。」此時惡生王非常生氣地說:「你什麼果位都沒證到,憑什麼以一個生死凡夫之身,和眾多宮女同坐一處!」說完就拉住比丘狠打,將他打得遍體鱗傷。宮女們在一旁看到了,紛紛向國王說:「這位比丘沒有過失,國王請手下留情。」惡生王不理會宮女們的求情,反而更加憤怒,再對比丘施以重打。宮女們看到比丘被打得這麼慘,全都痛哭流涕,懊惱不捨。惡生王見宮女心向比丘,更是瞋心大發。

     此時,比丘心中思惟:「過去諸佛因為修習忍辱而證得無上道果;過去忍辱仙人,被割截耳鼻及四肢,也都能忍心不動;何況我今天身形都還完好,怎能不忍耐呢?」如此思惟,當下便安忍於國王無理的暴行。

     事後因為全身痛楚,實難忍受。心中想著:「我如果不出家,也是堂堂一國的太子,未來當繼承王位,軍隊的勢力不會輸給這個國王。現在獨自一人出了家,勢單力薄才會被國王施以暴力。」想到這裡,比丘心生懊惱,便起了罷道還俗之心。他來到師父迦旃延和尚的住所,表明他想要告辭還俗。和尚回答:「你的身體因為剛剛被打還非常虛弱疼痛,先住下來好好休息,等到明天再離開也不遲。」

     娑羅那比丘聽從和尚的教誨,便住了下來。半夜,迦旃延和尚特別運用神通力,讓娑羅那比丘作了一個夢,看到自己罷道歸家後的狀況――回到俗家後,父王已經駕崩,於是他繼承了王位,調集四方兵力,前去征討惡生王。大軍到了惡生王的國土,兩方部署兵力,互相交戰,娑羅那的軍隊被惡生王所敗,潰不成軍,他自己也被俘虜,成了階下囚。

     惡生王捉到了娑羅那以後,便派人持刀準備加以殺害。此時娑羅那極度驚怖畏懼,心中思惟:「希望再見到和尚一面,即使被殺也不懷恨。」此時迦旃延尊者知道他的心念,手持錫杖和缽,以外出化緣之相出現在娑羅那的面前,對他說:「我經常開示佛法,教示你與人鬪諍、好強求勝,終究是一場空;你不聽我的教誨,現在受了苦果才知道,又能怎麼辦呢?」娑羅那回答:「和尚!如果您現在能解救我的性命,弟子以後一定不敢再爭強好勝了。」於是,迦旃延尊者對惡生王的屬下說:「請你們先住手,容我向國王請求,放他一條生路。」話一說完,便動身去找惡生王。然而惡生王的屬下卻不理會尊者的求情,仍然要殺娑羅那。在刀子即將砍下時,娑羅那心中驚慌恐怖,大叫出聲而覺醒過來。醒來後大為驚恐,便將他夢到的事告訴和尚。

     和尚回答他:「鬪戰雙方,或生或死,沒有一方會真正獲得勝利,為什麼呢?鬪戰是以殘害他人的手段取得勝利;現世愚昧無知,逞一時之快而殘害他人,來世將墮落三塗,受苦無量。如果不能如己所意,反被他人所殺害,喪失了自己的生命,還殃及許多無辜的老百姓,也讓他人因殺業而加重罪報,墮入地獄,長劫受苦。這樣彼此互相殘殺,冤冤相報,在人、修羅、地獄、畜生、餓鬼等五道中輪迴生死,無有了期。你反覆想一想,去造作這種種惡業,真的能補償你身上的瘡傷、拷打之痛嗎?現在若想捨離對生死的恐懼和被鞭打的痛,應該要觀自身,除滅心當中怨恨和毀謗的念頭。

     如何觀呢?當觀色身為眾苦之本,我們因為這個色身才會感到飢渴寒熱、生老病死,還會受到蚊蟲、毒蛇和猛獸的侵害。這麼多的怨惱,你都不能報仇,怎麼就只想到被惡生王毒打的仇恨呢?想要滅除這些怨惱,要先去除自己心當中的煩惱。這些煩惱怨瞋的習氣,讓我們生生世世為其所害;而這一世的怨仇雖然深重,但僅傷害你這一世的色身。煩惱怨瞋的習氣,卻殘害了你的法身慧命;而這一世的怨仇即使殘酷,也只是傷害這個有漏臭穢的色身罷了。由此覺觀,便知怨害是因煩惱而生。你現在怎麼不想先滅除煩惱賊,反而捨本逐末只想去討伐惡生王呢?」和尚用如是善巧方便,為娑羅那比丘開示種種法要。 娑羅那比丘聽了和尚的開示,心開意解,當下證得須陀洹果。深樂大法,更加精進修行,不久便證得阿羅漢果。

典故摘自:《雜寶藏經

     眾生無始劫來顛倒妄想――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因而起貪、瞋、癡、慢、疑、邪見等煩惱。煩惱心一起,若不知轉念、淨化,照破、放下,繼續造作種種身口惡業,終究要輪迴生死,受苦無量。

     若欲脫諸苦惱,唯有在根本的起心動念上下手,看清楚萬事萬物之虛妄本質,不被虛妄無常的身心所迷惑,始終堅住正念、隨順覺性。一次次轉念,淡化煩惱、改變行為,最後真正了達煩惱即菩提,清淨心自然就會現前。

2015年3月4日

聽聞正法、見證正法、領受正法、悟入正法,得法解脫自在,突破種種疑惑,了悟真如自性,心便無所憂畏。


 "We call the teacher and the Buddha 'The Torch of the Universe,' for their teaching dispels the darkness of ignorance of all beings. Without their profound instructions, beings will remain trapped in the darkness of not knowing what to do and what to avoid. If that brilliant torch of dharma is extinguished, knowledge will inevitably die." Kyabje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上師與佛陀的法教為所有眾生驅散了無明的黑暗,因此我們稱他們為『世間之炬』。若無他們的深義指引,眾生將仍陷於不知如何取捨的黑暗中。如果佛法的光明之炬熄滅了,知識也必然消亡。」~怙主頂果欽哲仁波切開示

2015年2月25日

心無染著 名為少欲

     過去有一位受持五戒的優婆塞,他的親友很認同婆羅門的修行方法,對於婆羅門穿著破舊的衣服、以火燒身等苦行,以及平時都是吃簡陋的粗食、睡在糞穢當中,由此種種,對於這樣的苦行十分信服。

     一日,他對優婆塞說:「你看看這位婆羅門的行誼多令人崇敬!你曾經見過比他的修行更高超、少欲知足的行者嗎?」優婆塞說:「這種所謂高超的修行,只是在欺騙你罷了!」於是,優婆塞和他的親友便一起問這位婆羅門:「你如此修苦行,是為了求什麼呢?」婆羅問回答:「我修苦行是想求未來能當國王。」

     優婆塞對親友說:「這個人的苦行,只是為了求取國王的名利,想要擁有全國各地的奇珍異寶。他會為了滿足口腹之欲而宰殺眾生,會因愛好美色而有眾多宮女侍奉在側,也會過著以種種音樂自娛的五欲生活。這位婆羅門並不滿足作一位擁有諸多財寶的大臣長者,而是希望全世界各地的珍貴寶物都歸屬於自己,如何能說是個少欲的人呢?你只看到他身行苦行,就認為他是個少欲的人,殊不知他的內心是貪求無厭的!」

     優婆塞接著以偈闡述:

  「所謂少欲者,非必惡衣食,無諸資生具,以之為少欲。
   此人於今者,心如大河海,貪求無厭足,云何名少欲?
   今修此苦行,貪渴五欲故,此人實虛偽,詐現少欲相,
   為貪故自苦,實非少欲者。」

     優婆塞又說:「這個人的行為具足貪欲、瞋恚和愚癡,沒有任何一點是真正修行者的作為。你應當要知道,少欲的人並不妨礙擁有錢財等諸多寶物,怎麼說呢?譬如頻婆娑羅王擁有國土、象馬和各種珍寶,但仍可以稱為少欲者,因為他雖擁有無數珍貴的財寶,但心當中卻不貪著,反而樂於布施供養,樂於追求自在解脫的聖道。由此可知,雖是個富貴的人,如果他的心中沒有欲求,就是少欲。而那些沒有財富的人,心當中如果只知貪求五欲、珍寶,就不可名為少欲知足了。」

     接著,優婆塞進一步闡述:「沒有衣食、裸形外道等種種勞苦身體的作為,如果可以稱為苦行,餓鬼、畜生及貧窮苦痛者所遭遇的艱難困境,更應該稱為苦行。這位婆羅門的作為也只是徒自疲勞,雖然外相上是在修苦行,但心中卻貪求無厭,這樣的人不可名為少欲。雖然擁有許多資身之物,但心無染著,踏實修行且樂於追求聖道,才可以稱為少欲。」

     「譬如農夫以穀種田,卻貪求豐收的果實,不可名為少欲。這個身體就如惡膿瘡,必須使用某些適合的工具將惡瘡除去,如果是為了求道而使用這些工具,可以名為少欲。為了治療這個惡膿瘡,而使用能資助活命的必須品,用了以後心當中沒有貪著,就真正可以說是少欲了。沒有諂曲的心,也不求名利,雖然擁有資生之具,但因有實實在在的德行而為人所讚歎,這樣的行者才是真正的少欲。」
摘自:《大莊嚴論經》
     物質生活有限,而人的妄想與欲望卻無有窮盡。《佛遺教經》云:「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多欲的人為了追求五欲而汲汲營營,求不得時苦,求到了怕失去還是苦,始終在得與失當中苦苦惱惱,不得安穩。


     欲望的多少,不在擁有財富與否,即便擁有,能夠不貪著而廣行布施,才是真正少欲的人。少欲之人,滿足於所擁有的,不作物欲的奴隸。清淨心本自具足,不須向外求取,不斷向內返照自心,放下欲望的包袱,就能見到自家珍寶,安詳而自在。 

2015年2月7日

善慧得佛授記因緣

   過去無數劫前,有一位勤修清淨梵行的善慧仙人,窮盡了無數天地成壞的時間,往返於五道之中生生死死,只願能夠成就無上佛果。他不忍眾生因為耽溺於色聲香味觸法等愛欲之惑、沉溺生死大海之苦,於是他發起願心,要幫助眾生出離生死苦海。因此,不論他生處何趣,始終不忘斷除眾生貪瞋癡三毒的誓願。
   就在人壽八萬歲時,提播婆底城中有一位燈照王。他以正法治國且慈愛百姓,讓人民過著安定富足的生活。其樂無比,猶如天界。不久,燈照王的太子出世,名為普光。普光太子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儀表出眾且志趣不凡。太子在二萬九千歲時捨棄轉輪王位,向父母再三表明出家求道、濟度眾生的志向,但始終得不到應允。普光太子思忖良久,為了拯濟一切眾生,不得已之下,只好暫別父母,獨自前往山林樹下,剃髮出家。經過了六千年的勤苦修行,終於成就無上佛果,名為普光如來。一時間,無量天人及天龍八部皆來到佛所,欲聽聞普光如來闡說微妙法門。此法甚深微妙,天上人間一切天魔外道皆無法比擬。
   普光如來以三乘法化度了無量無邊的有緣眾生。此時,太子成道的消息也傳到了提播婆底城,燈照王及夫人聽聞太子成就佛道的消息後,感到無比地歡喜。此時,舉國上下所有群臣、百姓、乃至王宮貴族,不約而同想著:「當年捨棄轉輪王位出家求道的普光太子,現已成就無上佛果,我等亦當隨佛出家。」於是,眾人紛紛追隨普光如來聞法求道,如來亦為大眾應機說法。聽聞如來的教法後,有四千位大臣、婆羅門等證得阿羅漢果,亦有八萬人民得成無著法忍。
   普光如來帶著八萬四千位阿羅漢來到提播婆底城邊界遊行教化,燈照王得知此一消息,心大歡喜,隨即頒布命令,整治國內所有道路,先以香水灑地令無臭穢,再以寶幢、幡蓋嚴飾,最後更遍灑種種珍貴名花,綿延數百里之長,莊嚴無比。燈照王希望自己是首位持花供養普光如來的人,於是下令擊鼓宣告,「國內所有名花皆須送至王宮,不得私賣,更不得在燈照王之前供養普光如來。」一切準備就緒後,即派大臣組成盛大隆重的隊伍,燒香散花前往迎接普光如來。
   此時,在山中獨自修行的善慧仙人作了一個夢,夢中有五個奇特的景象。第一,夢臥大海;第二,夢枕須彌;第三,夢海中一切眾生入其身內;第四,夢手執日;第五,夢手執月。善慧仙人作了這個奇特的夢後,不敢輕忽,心想:「此非尋常之夢,應當前往城中請益有智之人。」
   披著僅有的鹿皮衣,攜著水瓶、杖著傘蓋,善慧仙人即刻動身前往城中。途中行經一群外道修行的處所,當中有五百人是外道中的上座。善慧仙人心想:「我應向他們請教所夢之境,同時觀察他們所修持的法門。」於是,善慧仙人上前與五百位外道上座共相論道。善慧仙人一一破除這些外道的錯誤知見,五百人完全被善慧仙人所折服,於是恭敬地請求成為他的弟子,並各以銀錢一枚供養善慧仙人。另有五百外道,了知善慧仙人不僅聰明且具有辯才,俱加稱歎。
   此時,外道們都在討論普光如來至城內弘法的消息。善慧仙人聽到這個消息後,全身汗毛直竪,踴躍欣慶,迫不及待地希望見到普光如來。於是,善慧仙人與外道弟子們道別。弟子們追問:「您要去哪兒呢?」善慧仙人回答:「我欲供養普光如來,應該立刻動身前往。」外道們緊接著說:「我們也想跟隨著您一同前往。」善慧仙人說:「我與普光如來有特別的因緣,必須儘快先行前往。」無法隨行的外道弟子們只能悲戀不捨地為善慧仙人送別。
   善慧仙人來到城裡,見到王宮中的官吏奴僕正忙著莊飾街道,便問:「請問你們為何要做這些事呢?」其中一人回答他:「現今有佛出現於世,名曰普光,燈照王欲請佛入城應供,所以我們忙著打掃、布置所有的道路,準備迎接如來。」善慧仙人便趕緊詢問路人:「你們可知何處賣花?」路人告訴他:「行者,本國君王燈照王已下令國內所有的名花都要送到宮內,不得私賣。」善慧仙人感到非常懊惱,但他不放棄,仍四處尋花。
   不久,他遇到了一位王宮來的宮女。宮女手中持著一個花瓶,裡面藏著七朵蓮花。由於善慧仙人的至誠心,感得蓮花踴出瓶外。善慧仙人自遠處即看到蓮花,於是大步向前追去,喊著:「大姊,請留步!您的花可否賣給我呢?」宮女聽到有人要向他買花,非常驚恐,心想:「我已將花小心翼翼地藏在花瓶內,為何有人要向我買花,他是如何發現的呢?」她低頭看了一眼手中的花瓶,發現蓮花竟然露出瓶外,感到頗不尋常,於是回答:「這些青蓮花必須送到王宮內,它們是要用來供佛的,我不能賣給你。」善慧仙人接著說:「我願意以五百銀錢僅買您的五朵花。」
   宮女心想:「這些花值不了幾個錢,為何此人願意付這麼多錢來買花呢?」便問:「你買這些花作何用途?」善慧仙人答道:「聽說今有如來出現於世,燈照王已準備請佛應供。諸佛如來如優曇鉢花般難得值遇,所以我想買花供佛。」宮女接著問:「你買花供佛想求什麼?」善慧仙人毫不遲疑地回答:「為能成就一切種智,度脫無量受苦眾生。」
   宮女聽到他的回答後,心想:「此人容貌端正,身上僅有一件鹿皮衣勉強遮蔽形體,卻不惜錢財想要買花供佛,真是善根深厚。」她便告訴善慧仙人:「我可以把花給你,但我希望生生世世都成為你的妻子。」善慧仙人回答:「我是一個修清淨梵行的人,求的是無為之道,我不能答應這種生死相許之緣。」宮女非常堅持:「若不答應我,你就無法得到這些花。」善慧仙人為了求花供佛,只好答應:「你如果如此堅持,我只好答應你的條件。不過我生性樂於布施,從不拒絶別人的要求,如果有人要求我布施頭目髓腦,或是布施妻子,你絶不能阻止我布施的心願。」宮女回答:「沒有問題,我答應你的要求。可惜我只是一個弱女子,無法到佛前親自供養,請你為我將這二枝蓮花一同供養如來,願我生生世世不忘此一誓願,互不離棄,請你一定要讓佛知道我的願望。」
   不久之後,燈照王帶領著王宮內諸位王子與所有的大臣貴族,捧著種種珍貴名花與寶物,浩浩蕩蕩地出發了,全國百姓也跟隨其後。此時,善慧仙人的五百位弟子看到這麼多人都要前去迎佛,便共相議論:「今日國王及所有臣民都要去迎接普光如來,吾師也早已前行,我們應該一同前去致意禮敬才是。」說完,立刻啟程跟上隊伍。走著走著,碰巧遇到善慧仙人。師徒相見,非常歡喜,於是便結伴同行。他們到達時,看到燈照王已到佛前首先供養,接著諸位大臣次第上前禮拜,以花散佛,花朵墜落滿地。
   善慧仙人注視著如來莊嚴無比的相貌,在心中默默祈願能夠成就一切種智,以拔濟所有苦難的眾生。發願後,便將手上的五枝蓮花散於空中,沒想到蓮花竟然不墜於地,在空中化成了莊嚴的蓮花臺;接著,善慧仙人將剩下的二枝蓮花也散至空中,兩朵花也同樣停在空中,並停於佛身兩側,國王及其眷屬、一切臣民,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從未見過此殊勝奇特的景象,不禁欣喜讚歎。普光如來以無礙智,稱讚善慧:「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以是行,過無量阿僧祇劫,當得成佛,號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正當善慧仙人得佛授記之際,無量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伽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散眾妙花,滿虛空中,而發誓言:「善慧仙人將來成佛道時,我等皆願為其眷屬。」是時普光如來即為作證明曰:「汝等皆當得生其國。」
   佛為善慧仙人授記後,見到善慧仍身著鹿皮衣,頭上綁著仙人髻,如來便以神通設作方便,化現一地淤泥,欲為善慧仙人更易儀服。善慧仙人眼見佛足即將踏上污地,心想:「怎麼能夠讓佛尊貴的千輻輪足被淤泥染污呢?」他立即脫下鹿皮衣覆在污地上,但仍不足以遮蓋所有的淤泥,於是便解開頭髮,並以髮覆地。普光如來踏上善慧仙人以衣髮所覆地面,並為之授記:「汝後得佛,當於五濁惡世度諸天人,不以為難,必如我也。」善慧仙人聽到佛慈悲授記,歡欣踊躍,喜不自勝,即時便解一切法空,得無生忍,身升虛空,離地有七多羅樹般高,並以偈讚佛:
「今見世間導,令我開慧眼;為說清淨法,去離一切著。
 今遇天人尊,令我得無生;願將來獲果,亦如兩足尊。」
   善慧仙人說完此讚佛之偈後,便從空中而下,來到佛前,五體投地,向佛稟告:「唯願世尊,哀愍我故,聽我出家。」普光如來答:「善哉!善來比丘。」善慧仙人應時鬚髮自落、袈裟著身,即成沙門,隨佛修行。
摘自:《過去現在因果經•卷第一》

2015年1月28日

我們必須知道一切 諸佛的功德 均早已常駐吾內!

  
   "A mirror does not judge whether the image it reflects is beautiful or ugly; likewise, the Buddha, through his wisdom mind free of thoughts, knows that the nature of all phenomena is the dharmata, emptiness, as it is."  Kyabje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鏡子從不論斷它所映照的影像是美是醜 ;同樣地,佛陀以其無念的智慧心意,了知萬法的自性即是法爾如是的法性、空性。」 —怙主頂果欽哲仁波切
   
五種誑語</span>  當你完全迷戀此生,卻說你害怕未來的投生時,此即是誑語。當你毫不畏懼下三道而造業,卻說你已皈依時,此即是誑語。當你的心沒有遠離渴望,卻說你是個禪修者時,此即是誑語。當不知因果,卻說你已了悟見時,此即是誑語。當還未度過輪迴的深淵,卻說你自己是佛時,此即是誑語。有很多人宣稱自己是個修行人,卻自欺欺人。當往生時,這些誑語都會算到他們的頭上。-Dakini Teachings

2015年1月22日

“苦海”特別是指我們自己像汪洋般的心結。我們內心的苦海會乾枯-讓苦海乾枯的方法是透過聞思修的修行

 假如我們看看自己在輪迴中的處境和苦痛,不妨自問:[我們為什麼要受苦?為什麼難逃這甚深的業海?]難逃的原因是因為我們自己使它變得難以逃脫。因為從事惡業,執著自我,好像自我是非常珍貴的,我們帶給自己很大的羞辱。[業力]意指行為,特別是以[我]的迷惑感和[對象]的迷惑感等等而產生的行為。當我們受苦時,我們應該知道這基本上是因為過去世或現世的行為而導致自己受苦。最終,不應怪罪別人導致我們痛苦。

   為何輪迴的本質是苦?那是什麼意思?重點在於認清輪迴的本質,你才能發現輪迴的根源。在這個過程中,重要的是認清快樂與痛苦的真正原因。

   除了我們本身的存在以外,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輪迴。是我們在經驗痛苦,是我們在經驗喜悅,而且,是我們在創造自己的輪迴。輪迴是否被創造的?是的,是我們創造的。這是如何發生的?我們是以貪、瞋、癡三毒創造了輪迴。這些毒的本質是妄念,就是這個創造了我們的輪迴。

   我們所有的人都有執著。我們執著於一樣又一樣的事物。我們都受制於嫉妒,我們都有瞋恨,我們也有傲慢,而這一切毒的本質是妄念。這就是我們所擁有的,我們是這些貪、瞋、癡、慢、嫉的組合體。這一切的本質都是因為[我執],執著於一個實存的個體。而事實上,並沒有一個獨立存在的我。這是一種妄念。另一種妄念是執著於主體與客體,也就是二元對立。這些是妄念的本質,而妄念又是五毒的本質。

   在人道中即使在一個家庭裡,每一個人的功德壽命承受的痛苦等,都有很大的差距。這一切在人身或別的生命型態中的差別,是我們過去的行為與業力的結果。是我們創造了這些,我們是創造者。

   佛陀的教義,目的是要我們主宰個人的心。 假如你主宰了心,你也能主宰身與語,你及他人的苦難就能結束 。

   但是,你若讓心充滿了消極的妄念,那麼無論你做了多完美的善行,或者你說了許多良善的話語,你還是遠離正途。主宰心,是要全然恆久不變的注意你所有的想法及行為,一次又一次反複檢查你的心 。

   一旦消極的妄念升起,就用適當的矯正法來治療。 而當積極的正念升起,就將功德迴向給所有有情眾生來強化它,並祈願他們能證悟到最後的覺知(成就佛果) 。

   即使在日常活動中或心神煩亂時,都能從慣常的沉靜洞察中保持明淨的覺醒 ,那你終將持有這智慧心的體認。 所以, 隨時警覺是解決輪迴之苦最基本的良方 。

2015年1月14日

虔心與悲心是最偉大的技巧最卓越的法門,唯有不造作的自然悲心與虔心是重要的,但我們必須從造作出信心與悲心入手。

     修持的徵兆可分為兩個階段:覺受與實證。真正的修持徵兆,是你的心自自然然、毫無困難地離於攀執。另一個好的徵兆且是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當你的心中滿懷虔誠、信心與悲心而如此自在,有如天空充溢著陽光的溫暖之時。不過,真正的成就,則是保持不受樂、明與無念之覺受的影響,且同時離於兩種禪修的障礙:昏沈與掉舉。昏沈是指無法確實知道你的覺性是否明晰,而實際上覺性已受遮蔽。昏沉有三種:感到無聊乏味、昏昏欲睡或朦朦朧朧。掉舉也有三種:感到散亂、興奮激動或心不在焉。
   簡而言之,即使只是一絲的攀執,都能對我們的修持造成傷害。我們應該自然而然地斬斷念頭,但是如果我們沒注意到自心已受遮蔽,反而變得失去感覺,或者我們變得掉舉,心就無法安靜下來,而我們會覺得無法斬斷念頭。若能離於昏沉與掉舉,見地就會清晰無遮。覺性能維持多久,端看我們對它有多熟悉。
   若要迅速熟悉於不造作的覺性狀態,最完美的方法就是對證悟的聖眾持有虔心,且對未證悟的眾生懷有悲心。那麼,如言:[在愛的那一刻,空的本質將赤露開顯。]虔心與悲心都是愛。當身、語、意都感受到勢不可擋的愛,如果你在那時候向內觀看,它就有如不受雲所遮蔽的太陽。這個覺受應該是沒有二元執取的,因為有執取的覺受並無利益可言。
   迅速獲取正覺,有賴於對三寶的信心與虔心,以及對我們如母有情眾生的悲心。具足這些條件時,空性的本質將能赤露顯現。這是無誤且無上的雙運(合一)之道。
   佛法的不共功德,是不受斷見(虛無主義)與常見(恆存主義)兩種邊見染污的雙運,落入任何一種邊見都是侷限,都將阻礙人在正道上的進展。採取雙運的見地,也就是心的自性是空明兼具,那麼明性將淨除斷見,而空性將淨除常見。這雙運是遍滿了知的空的能知。若無此雙運合一,有人會說心是恆常的,又有人會說心是空無的。若是墮入如此的歧誤之中,常見與斷見將會產生能知與所知的二元經驗。
   虔心與悲心是最偉大的技巧最卓越的法門,在大圓滿教法中,我們通常說,唯有不造作的自然悲心與虔心是重要的,但我們必須從造作出信心與悲心入手。僅管虔心與悲心已然存在於覺性--- 你自己的本質 ---之中,但由於自然而不造作的虔心與悲心並不會立即開展,因此一開始你需要去造作虔心與悲心的感覺。然而,隨著你對覺性逐漸穩固之後,你將自然而然對一切眾生感到慈悲,心想:[有情眾生都不知道,這個最珍貴的自性,就有如佛果就在自己的手心之中 ! ]
   虔心會隨著這樣的念頭而生:[能夠斬斷這迷妄的根基 ,是多麼棒的事情。真是不可思議,一切善德都圓滿了,一切過失都竭盡了。再也沒有什麼比這個覺性更殊勝的了! ] 你如此而獲得信心。
   如果我們知道怎麼做,那麼只要禪修空性,其本身就完全足夠。但如果你尚未真正認出正確的空性,那麼唯有透過悲心,你才能被引導至空性。為求最佳的結果,你便需要空性與悲心這兩者,此稱為遍滿悲心的空性。
   真正的虔心與悲心有如夏日的暖熱,能將冬天的冰塊融化。深入觀看虔心的本質,你會直接看見赤裸的覺性。那就是為何虔心是如此珍貴與重要的原因。
   從來沒有教導說,無悲心的空性是真實的證悟之道。水,向來是濕的。沒有任何一位有情眾生,能不先明瞭苦性就證得佛果。一旦你真正體悟空性,悲心將自然生起,你會想著:[ 如果一切有情眾生都能了悟這一點,該有多麼美好啊!]
摘自 Tulku Urgyen Rinpoche,1920- 1996

2015年1月6日

培養對所有眾生的慈悲心

    在西藏有一位偉大的上師,許多喇嘛會來拜訪他,他也會招待他們。當一位和尚來看他時,他問和尚某某上師在做什麼。和尚回答:[哦,他在做偉大的事業。他建佛塔,印經書,蓋寺廟。]聽到這個之後,這上師說:[哦,這很好,但是能真正修佛法不是更好嗎?]在另一個場合裡,他問起另一個喇嘛。和尚回答:[哦,他做如此好的事業。他在傳法。]這上師說:[那很好,但是如果能修真正的佛法多麼好啊。]又在另一個場合裡,他問到另一位上師。和尚回答:[哦,他在閉巖關。他在念誦咒語。]這上師說:[那很好,那非常好,但是如果能修習真正的佛法多麼好啊!]在另一個場合裡,他問到另一位喇嘛。和尚回答: [啊,他只是坐在那裡,把法衣包在頭上,整天哭泣。]這上師說:[哦,他在修習真正的佛法。]
   不要以為這人已跌入某種長期的沮喪中,他的哭是出自慈悲心。
 
   經典敘述: [舍利佛問佛: (世尊!有多少地獄眾生?有多少餓鬼、畜生、天、人、阿修羅?) 佛回答: (舍利佛!地獄眾生數目如大地,餓鬼的數目如沙造之城的沙粒,畜生的數目如造酒之穀粒,阿修羅的數目如大風雪的雪片,天與人的數目如指甲表面的塵埃。) ]
   因此,你應了知人身非常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