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布施摧毀吝嗇貪婪;
(2)它(布施)被智慧所強化,換言之,它離於所有主體(做者)、客體(受者)和行為(所做之行為)的概念;
(3)它(布施)能夠實現一切眾生之願望;
(4)它(布施)能夠圓滿成熟他人的潛能。因此,不期望結果或回報地慷慨布施~『布施波羅密』。
布施是菩薩之利他心、離於執著的自然展現。
菩薩清楚地明白,積聚財富會引起痛苦,試圖去保護和增加財富會引起痛苦。
如果菩薩擁有任何財產,他的第一個念頭是布施出去,用它來供養三寶,資助飢餓或沒有食物、住所的人。
話說:布施是實現所有願望的寶石,是斬斷吝嗇貪婪之結的無上寶劍。
律藏指出:從不布施的人不會富有,他也無法召集人們—— 更妄論獲致證悟。
如果你慷慨布施,你將遠離所有艱難,擁有你所需要的任何財富來實踐利他的行為,直到你證悟為止。
西藏國王赤松德贊是菩薩成為偉大統治者的良好典範。
他運用巨大的財富來迎請蓮師、偉大的住持寂護、偉大的班智達無垢友,以及其他一百零八位印度班智達前往西藏。
正是因為赤松德贊的資助,經典和密續的教法才得以傳入西藏,西藏首位譯師才得以被訓練出來。
他的無量布施使佛法繁榮興盛,也使雪域西藏充滿巨大的安樂。
後來,在其他國王統治期間,寶庫被上鎖,警衛森嚴,佛法因而衰微,西藏人民的繁榮也因而衰退。
慷慨布施的人可能沒有試圖致富,但他們累積功德的自然結果,將在來世為他們帶來不斷增加的財富。
相反的,受到吝嗇貪婪所束縛的人,將發現自己投生餓鬼道;在那裡,甚至連食物、飲水的字眼都聽不到。
絕對不要希望布施的行為有任何回報,不要期望你將因此而被善待,或獲得快樂富足。
布施本身即是完美的;除了讓他人感到快樂之外,沒有需要獲得任何其他的回報。
如果你出於自利的發心而布施,將糟蹋你所感受到的喜悅,更深的不快樂必定隨之而來。
然而,出於純粹的虔誠、慈心或悲心而布施,將為你帶來巨大的喜悅,而你的布施將創造更多的快樂。
布施行為背後的發心讓一切變得不同。
認清財產如夢如幻,要毫不保留地把它們當做供養或善施來布施出去。
透過布施,你將圓滿你所積聚的功德,最後使你證得佛之大人相和隨形好
你要確定你的布施充滿了菩提心的證悟發心;把布施轉化成為一個無謬的成佛之因,使布施充滿意義。
曾經有一個非常吝嗇的人去尋求佛陀的忠告。他完全無法布施。
佛陀告訴他,先把小物品從右手布施給左手來訓練自己。
當那個人慢慢習慣了布施的想法之後,佛陀鼓勵他把小物品布施給家庭成員,然後布施給朋友,最後布施給陌生人。
最後,那個人能夠懷著極大的喜悅,把任何事物布施給他遇見的任何人。透過逐漸的熟悉,便能輕易達成偉大的目標。
布施的精髓在於了無執著。布施波羅密是離於三種有限概念的布施。換句話說,這三種有限的概念是執著於布施者(做者)、領受布施者(受者)和布施的行為(所做的行為)都具有真實性。
就布施而言,離於這樣的概念,即是一個波羅密成為證悟之因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