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那些修持大乘之道的修行者——的見地,是放下“自我真實存在的”概念。一旦“我執”不再存在,就不會有貪、嗔、痴、慢或疑(忌妒)。
佛陀不同的教法可以分為兩個不同層次的取向:根基乘(the basic vehicle)或聲聞乘(Hinayana,或小乘),以及大乘。這兩者不互相抵觸。然而,當兩者被正確的修持時,大乘自然而然的包含了小乘的教法。大乘佛教包含了無數甚深的教法,但它們的精髓全都在於修心——去除心的執著與嗔恨,去除障蔽它、使其無法清晰感知的一切,以及迴向所有善業之果來利益一切有情眾生。
求取證悟之心,也就是菩提心,即所作所為都是為了一切有情眾生之故——不論是做一個大禮拜、念誦一遍咒語,或生起一個善念,都是為了一切有情眾生。為了利益他人而成佛,乃是最殊勝珍貴的願望。
菩薩是已經了悟現象之空性,以及了悟沒有“自我”存在的眾生。他們離於一般的情緒和煩惱。菩薩有十個層次或十地。第十一地是圓滿成佛;當煩惱障和所知障二障被徹底根除時,即達到了第十一地,也就是圓滿成佛的境界。就較廣泛的意義而言,一個菩薩是指修持大乘佛教教法的眾生。
要不斷檢視你的行為和發心,如此一來,你所從事的任何修行都將毫不費力地有所進展,開花結果。日以繼日,月以繼月地把你的心浸潤在教法之中,你將毫無困難、自然而然地覺醒,發展出一個菩薩具備的所有品質與功德,如同一隻蜜蜂在花間飛舞,吸吮每一朵花的花蜜而產生出蜂蜜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