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蓮師說:人們之所以不想從世俗成就的追逐中轉身離開,是因為他們不明白因果業力的道理和輪迴的特性。此生的逆境是由於往昔的業力,因此不要怪罪到他人!在修道上精進!

除非斷捨了散逸,否則要透過心靈修持達到成就是很困難的! 只要還未免除二元分別的執念,行菩提心就仍然遙不可及。

蓮師又說:會墮入下三道的惡趣,是由於十惡業,因此,即便是最微小的罪惡都要悔改並且誓願戒除!只要你尚未摒棄我執,那麼不管再怎麼微細的惡行,仍舊會導致後果,因此戒除惡行是必要的。有著概念所緣的善業不會成為解脫之道,因此,要在離念之中懷攝你所有的心靈修行!多生累劫所造的善行,仍舊會被一念嗔心所毀壞,因此,要以慈心、悲心和證悟的心態來訓練自己!
究竟俱生智慧---唯有透過積聚功德、清除一切過患、獲得成就者的加持,才會降臨。你應該了解,在他處尋找此究竟俱生智慧是愚行。
無論如何,除非你捨棄將事物執以為實的執著,否則這一切都是枉然。 因此,莫要將那些迷惘的體驗視為堅固實存的實相!措嘉,似乎沒有什麼行者真的在正確地修持佛法!在未來時代的末法時期,會有許多歪曲不當的行者將佛法視為交易的商品。 在那個時候,所有遵從我的話語的你們,千萬不要放棄十法行。 *繕寫經典、供養、施贈他人、諦聽法教、受持熟記、披讀、開演闡述、諷誦、思維與禪修法之意涵。只靠知識性理解是不可能領會這些言教的根本要義,唯有透過直接體驗才能真正有所了悟。不要將語言文字誤認為是法教的真實義,當刻就要將修行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從輪迴中獲得解脫。

2013年12月10日

採取最謙卑的姿態,視每一個人在你之上

即使同僚或部屬—— 出於驕慢而竭盡所能地貶損我,恭敬地視他們為頭頂上的上師。

一個和你擁有同等能力或地位的人,或一個沒有任何良善品質、地位比你低下的人——「儘管你待之以禮,對他體貼周到」——可能會出於自負驕慢而輕蔑地批評你,試著用各種方法來羞辱你。
這種事情發生的時候,不要氣憤或惱怒,或覺得自己遭受惡劣對待。
相反的,把這種人視為指示你解脫道的仁慈上師,敬重以待。
祈願你能夠盡可能地善待他。不論發生什麼事情,不要希望有採取報復的時刻。
那些缺乏你所擁有的教育、力量和技能的人鄙視你、傷害你,而你能夠安忍地承受,這種忍辱的能力尤其令人仰慕。
在安忍地承受羞辱時,仍然保持謙卑,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方式來對治根深蒂固的串習——「只顧自己的快樂和歡悅的串習。」
絕對不要驕慢自大。相反的,採取最謙卑的姿態,視每一個人在你之上,彷彿你把他們背負在你的頭上一般。
偉大的上師種敦巴甚至會繞行一條在路旁的狗,認清那條狗如一切有情眾生般具有佛性。
☆佛陀法語假如有惡人前來傷害你們,你們當自攝心,不要起嗔恨的念頭;更要護口,不要說惡毒的語言。
你們要知道放縱嗔恚的心,就能妨礙修道,破諸善法,壞好名聞,失去一切功德之寶。
忍的美德,持戒和苦行都不能及。能夠行忍的人,才是有力大人!
假若不能用歡喜之心,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就不能稱做有道的智慧之人。

2013年12月9日

知足的人,是真正的大富翁。那怕只得到一點點,也一樣滿心歡喜

感官的享受如同鹽水,嘗得愈多,口愈渴,立即捨棄所有會引生執著的事物。
不論你今天享有什麼樣的舒適、財富和權勢,都是過去生世從事一些微小善行的結果。不論你擁有多少的舒適、財富和權勢,永不滿足是一般人的特徵。你或許擁有多過你實際需要的財富,你或許勝過眾多對手,你或許擁有親密的朋友和親人,但這些永遠都不夠;即使金幣如下雨般從天而降,也可能都不夠。當你對所有令人嚮往的事物的渴望變得如此根深蒂固時,試著去滿足你的渴望,就如同飲用鹽水——喝得愈多,愈感到口渴。
佛陀法語諸弟子們!你們應當知道多欲的人,苦惱亦多;少欲的人,才是住於安穩的世界。你們要脫離苦惱,就要知足,知足之法,才是幸福安樂之道。
“不滿足”的毀滅力量可以由頂生王的故事來說明。頂生王在過去的生世積聚了大量的功德,然後投生成為一個轉輪聖王。他逐漸登上天道不同層次,最後達到三十三天的層次。在那裡,他能夠和天神中的天神帝釋天共享王座。帝釋天擁有許多劫的壽命,能夠享受如意樹的果實,飲用仙湖的甘露,用身體散放出來的光芒照亮整個宇宙。頂生王本來能夠繼續享受如此精緻的快樂,但他想要殺害帝釋天,好讓自己變得更有權勢,成為宇宙中最偉大的人物。這個念頭恰巧在他的功德耗盡時生起,他痛苦悲慘地死去,墮入凡俗的世界。
龍欽巴尊者說:不知道滿足,再富有的人都是窮人,因為那顆貪婪的心啊從來就沒有滿足的時候。知足的人,是真正的大富翁。那怕只得到了那麼一點點,也一樣滿心歡喜。
知道如何滿足於你所擁有的事物,即是擁有真正的財富。
如《涅槃經》中說: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
當你知道如何去判斷什麼是足夠的,你將不再受到渴望、貪慾和需求的折磨。
龍樹菩薩在《親友書》中也說:
佛說一切財產中,知足乃為最殊勝,是故應當常知足,知足無財真富翁
如今人們忙碌地追求物質,全神貫注於自己能夠得到什麼。
結果,聞、思、修退減了,佛陀的教法也隨之衰微。
事實上,聞、思、修是永不足夠的唯一事物。
智慧主文殊師利通曉一切,行走宇宙十方之所有淨土,不斷請求諸佛為了眾生來轉動大乘教法的法輪。
因此,你要滿足於擁有的凡俗事物,但絕不要滿足於佛法。
如果你對凡俗的貪愛和厭惡永不滿足,又不渴望佛法,你只會愈來愈向下沉淪。

2013年12月7日

懷著利他心所從事的布施行為,即使是微小的,也能夠積聚大量的功德

把“成功”(雖然具有名望,受人敬重,如財神般富有,但去了解世間的財富和榮耀缺乏本質,並且離於驕慢)用於修道
菩薩把財富、影響力、功成名就、家庭傳承(即今生所關注的一切凡俗事物)視為如閃電般轉瞬即逝,如露珠般短暫,如泡沫般空洞,如蛇皮般逐漸蛻去。
不論他擁有什麼樣的世俗成就和殊榮,他從不自大驕慢。
不論你累積了多少財富,它終究都會被取走,不是被盜匪、被有權有勢的人取走,就是被死神取走。
如果你的子孫繼承了你的財富,它不一定會為他們帶來任何真正的好處;他們可能會用它來超越敵人,左右親戚,以及累積會把他們推入輪迴下三道的惡業。
密勒日巴尊者總是教導在家弟子:慷慨布施那些窮困潦倒的人,是成就佛法的最佳方式。懷著利他心所從事的布施行為,即使是微小的,也能夠積聚大量的功德。
如果你擁有權勢和財富,那麼讓它們充滿意義;要如西藏三個偉大的法王一般,為了佛法和利益眾生來運用權勢和財富。
另一方面,吝嗇貪婪(不論你目前是富裕或貧窮)即是種下投生餓鬼道的種子;餓鬼道的眾生會被剝奪一切。
祈願你能夠追隨偉大菩薩的典範。偉大的菩薩因為過去的慷慨布施及其累積的功德,投生成為有權有勢的君主,擁有驚人的財富。
他們用財富來幫助窮困的人,紓解飢荒和疾病。
除了照料民眾身體的安康之外,也教導民眾避免十不善業,從事十善業。
他們充滿慈悲的事業使王國內每一個眾生免於墮入輪迴的下三道,在他們的王國之內,作物豐收,繁榮昌盛,充滿安樂。
如是思惟:“願一切有情眾生的需求,即使是最微小的昆蟲的需求,都被圓滿實現。”
盡可能地善用財富來幫助他人。在任何可能的時候,試著提供他人日常所需的食物、衣著、住所等等。
在此同時,立下這樣的願望:希望能夠給予一切眾生佛法的無上禮物,來圓滿實現他們究竟的需求。 
松贊干布(Songtsen Gampo,609-698)、赤松德贊(Trisong Detsen,790-844)和赤喇巴千(Tri Ralpachen,於815-838統治西藏)。在他們統治西藏期間,由於他們的信心、努力和慷慨,佛教經典、論著和上師因而被帶入了西藏。
十不善業包括:身的三不善業——殺生、偷盜和邪淫;語的四不善業——妄語、兩舌、惡口和綺語;意的三不善業——貪欲、嗔怨和邪見。十善業是去避免十不善業,從事與十不善業相反的行為。

2013年12月6日

離於執著的自然展現;不期望結果或回報地慷慨布施

(1)布施摧毀吝嗇貪婪;
(2)它(布施)被智慧所強化,換言之,它離於所有主體(做者)、客體(受者)和行為(所做之行為)的概念;
(3)它(布施)能夠實現一切眾生之願望;
(4)它(布施)能夠圓滿成熟他人的潛能。因此,不期望結果或回報地慷慨布施~『布施波羅密』。
布施是菩薩之利他心、離於執著的自然展現。
菩薩清楚地明白,積聚財富會引起痛苦,試圖去保護和增加財富會引起痛苦。
如果菩薩擁有任何財產,他的第一個念頭是布施出去,用它來供養三寶,資助飢餓或沒有食物、住所的人。
話說:布施是實現所有願望的寶石,是斬斷吝嗇貪婪之結的無上寶劍。
律藏指出:從不布施的人不會富有,他也無法召集人們—— 更妄論獲致證悟。
如果你慷慨布施,你將遠離所有艱難,擁有你所需要的任何財富來實踐利他的行為,直到你證悟為止。
西藏國王赤松德贊是菩薩成為偉大統治者的良好典範。
他運用巨大的財富來迎請蓮師、偉大的住持寂護、偉大的班智達無垢友,以及其他一百零八位印度班智達前往西藏。
正是因為赤松德贊的資助,經典和密續的教法才得以傳入西藏,西藏首位譯師才得以被訓練出來。
他的無量布施使佛法繁榮興盛,也使雪域西藏充滿巨大的安樂。
後來,在其他國王統治期間,寶庫被上鎖,警衛森嚴,佛法因而衰微,西藏人民的繁榮也因而衰退。
慷慨布施的人可能沒有試圖致富,但他們累積功德的自然結果,將在來世為他們帶來不斷增加的財富。
相反的,受到吝嗇貪婪所束縛的人,將發現自己投生餓鬼道;在那裡,甚至連食物、飲水的字眼都聽不到。
絕對不要希望布施的行為有任何回報,不要期望你將因此而被善待,或獲得快樂富足。
布施本身即是完美的;除了讓他人感到快樂之外,沒有需要獲得任何其他的回報。
如果你出於自利的發心而布施,將糟蹋你所感受到的喜悅,更深的不快樂必定隨之而來。
然而,出於純粹的虔誠、慈心或悲心而布施,將為你帶來巨大的喜悅,而你的布施將創造更多的快樂。
布施行為背後的發心讓一切變得不同。
認清財產如夢如幻,要毫不保留地把它們當做供養或善施來布施出去。
透過布施,你將圓滿你所積聚的功德,最後使你證得佛之大人相和隨形好
你要確定你的布施充滿了菩提心的證悟發心;把布施轉化成為一個無謬的成佛之因,使布施充滿意義。
曾經有一個非常吝嗇的人去尋求佛陀的忠告。他完全無法布施。
佛陀告訴他,先把小物品從右手布施給左手來訓練自己。
當那個人慢慢習慣了布施的想法之後,佛陀鼓勵他把小物品布施給家庭成員,然後布施給朋友,最後布施給陌生人。
最後,那個人能夠懷著極大的喜悅,把任何事物布施給他遇見的任何人。透過逐漸的熟悉,便能輕易達成偉大的目標。
布施的精髓在於了無執著。布施波羅密是離於三種有限概念的布施。換句話說,這三種有限的概念是執著於布施者(做者)、領受布施者(受者)和布施的行為(所做的行為)都具有真實性。
就布施而言,離於這樣的概念,即是一個波羅密成為證悟之因的方式。

一旦慈悲在你的心中生根,就不會再有外在的敵人

如果沒有克服自己的嗔恨,愈去和外在的敵人交戰,敵人的數量就越多,因此,用慈悲的軍隊來調伏自心。
一旦降服了嗔恨,你將發現外在世界不再有任何仇敵。
但如果你持續讓嗔恨為所欲為,努力去克服外在的敵人,你將發現,不論擊敗多少敵人,總會有更多敵人取而代之。
即使你能夠征服宇宙中的所有眾生,你的嗔恨也只會更加強盛。
觀修忍辱與慈心,乃是掌控嗔恨的方式。一旦慈悲在你的心中生根,就不會再有外在的敵人。
如《百頌》(The Hundred Verses)中所說的:
如果你出於嗔恨而殺人,你的敵人將永不止息。如果你殺死嗔恨,你將一次殺盡敵人。
在過去的一個生世之中,佛陀是一隻巨大的海龜。
有-天,它在見不著陸地的汪洋中看見一艘遭遇海難的船隻正在下沉。
船上的一些商人即將滅頂,但這隻海龜救了他們,把他們背在背上游了很長一段距離,抵達最近的海岸。
把商人平安地帶上陸地之後,它筋疲力竭地在海灘上睡著了。
在它睡著的時候,有八千隻蒼蠅開始啃噬它的身體。
海龜在巨大的痛若中醒來,了解發生了什麼事情,明白它沒有辦法擺脫所有的蒼蠅;如果它跳入大海,蒼蠅都會死亡。
因此,它留在原處,讓蒼蠅噬盡它的身體。它心中充滿了慈心,並祈願:
“當我證悟時,願我耗盡所有這些昆蟲的煩惱與惡業,根除它們相信事
真實存在的信念,進而帶領它們成佛。”
如此祈願的結果是,佛陀在印度鹿野苑初轉法輪時,之前的八千隻蒼蠅已投生成為在場聽聞佛法的八千名天眾。
如果海龜在嗔恨中投入大海,殺死了那八千隻昆蟲,它的痛苦將沒有盡頭。
出於嗔恨而殺害任何一個生命的結果是投生地獄道,在其中停留一大劫的時間,也就是人道五百個生世的時間。
如蓮師所說:當心轉向佛法之時,卻遭逢莫名仇敵,實乃引領步上安忍道之嚮導。
絕對不要發怒。即使有人蓄意、惡意地傷害你,也不要發怒。
我們所了解,你應該感謝這樣的人幫助你清淨過去的惡業,增長你脫離輪迴的決心,並且生起慈悲。
這年頭,饑餓、衝突、戰爭及其他動亂在世界各地不斷增加。
這是因為人們放任情緒,使其變得難以駕馭,進而聽情緒之令來行事。
當貪、嗔、痴、慢、疑減少時,衝突會減少。如同火熄滅了,煙也跟著消失。人們會自然而然地把心轉向佛法。
教法的一個重點在於,明瞭執著、嗔恨和無明是你最老的敵人,一旦你降服它們,外在世界就不再有任何敵人。
有朝一日,你將非常清晰準確地看清這個道理。如果你不了解這個重點,並且輕率地行止,你的情緒會完全失控。

學習訓練自己,生起安忍去轉化負面的情緒

對於欲享善德的行者而言,所有傷害他的人如同珍貴的寶藏。
因此,沒有怨恨地對所有人生起安忍之心。
不帶憤怒地去忍受人們對你造成的任何傷害。
當你感覺被人傷害,記住那個人加諸在你(或你珍愛的人)身上的傷害,是你過去傷害他人的直接結果。
思量這個人是如此受到迷妄的控制,使他彷彿著了魔一般,無法抗拒地去傷害你。
傷害你的結果是,來世他將在輪迴的下三道中受苦。
想到那會是多麼的可怕,你只會感到悲傷和憐憫,而非感到憤怒。
你也要記住,如果你能夠安忍地接受所有的傷害,你過去所行的惡業大多數都會被清淨,你也將積聚功德與智慧。
為了表達你的感謝,把你所積聚的功德迴向給他。
用這種方式來看待所有這類的情況。當某個人傷害你時,訓練自己不要氣惱,不要尋求報復,絕對不要懷有絲毫的怨恨。  
修行道上,敵人和試圖傷害你的人可以是強而有力的助力來源。
他們引起會觸發憤怒和嗔恨的情境,給予你珍貴的機會來訓練自己,用忍辱去轉化負面的情緒。
寂天大師說: 在一千劫之內所累積的善業,諸如布施的行為,或向諸佛所行之供養—— 只要一剎那的嗔恨就能夠將其毀滅。
《父子相見經》說道:嗔恨不是成佛之道,但是慈心,如果不斷加以培養,將生起證悟。
因此,如果你用嗔恨和憤怒來回應敵人,他肯定會使你墮入地獄道的深淵。
但如果你知道如何用最深的慈悲來看待這種人,那麼他只會帶領你通往解脫。
不論他如何傷害你,只會對你有好處。這其中的差異是重要的。
你或許已經研習了各種教法,而且從事禪修有一段時間,甚至感到自豪。
但如果某個人對你說了一些壞話,你爆發怒氣,那是你尚未讓佛法真正深入你的徵兆——佛法絲毫沒有改變你的心。
寂天大師也說:沒有能和嗔恨相似的邪惡,沒有能和忍辱相比的苦行。
如果地面上充滿了尖銳的石頭和棘刺,你可能會試著把堅硬的皮革鋪滿整個地面來保護雙腳,但這會是一個艱困的任務。用皮革包覆你的腳底要容易多了。
同樣的,即使整個世界充滿敵人,只要你的心充滿慈悲和忍辱,他們將無法傷害你。
事實上,不論他們對你造成什麼樣的傷害,都有助於你在證悟道上行走。
話說:當你遭遇令人畏懼的情緒軍隊,披上堅固而殊勝的忍辱盔甲;如此,你將能夠毫髮無損地通過尖刻的言詞和惡意的攻擊,抵達涅槃之地。
一個充滿怨恨和憤怒的人是沒有平靜的。
嗔恨和憤怒需要用忍辱的大軍來降服,因為它們是你唯一真正的敵人。

修持大乘之道的行者

菩薩——那些修持大乘之道的修行者——的見地,是放下“自我真實存在的”概念。一旦“我執”不再存在,就不會有貪、嗔、痴、慢或疑(忌妒)。
佛陀不同的教法可以分為兩個不同層次的取向:根基乘(the basic vehicle)或聲聞乘(Hinayana,或小乘),以及大乘。這兩者不互相抵觸。然而,當兩者被正確的修持時,大乘自然而然的包含了小乘的教法。大乘佛教包含了無數甚深的教法,但它們的精髓全都在於修心——去除心的執著與嗔恨,去除障蔽它、使其無法清晰感知的一切,以及迴向所有善業之果來利益一切有情眾生。
求取證悟之心,也就是菩提心,即所作所為都是為了一切有情眾生之故——不論是做一個大禮拜、念誦一遍咒語,或生起一個善念,都是為了一切有情眾生。為了利益他人而成佛,乃是最殊勝珍貴的願望。
菩薩是已經了悟現象之空性,以及了悟沒有“自我”存在的眾生。他們離於一般的情緒和煩惱。菩薩有十個層次或十地。第十一地是圓滿成佛;當煩惱障和所知障二障被徹底根除時,即達到了第十一地,也就是圓滿成佛的境界。就較廣泛的意義而言,一個菩薩是指修持大乘佛教教法的眾生。
要不斷檢視你的行為和發心,如此一來,你所從事的任何修行都將毫不費力地有所進展,開花結果。日以繼日,月以繼月地把你的心浸潤在教法之中,你將毫無困難、自然而然地覺醒,發展出一個菩薩具備的所有品質與功德,如同一隻蜜蜂在花間飛舞,吸吮每一朵花的花蜜而產生出蜂蜜一般。

2013年12月4日

把勝利送給他人,快樂地接受失敗,來修持布施和慈悲

修學把“譏”某人用侮辱的語言揭露我隱藏的缺陷,恭敬地視其為法友用於修道
如果你想要成為佛陀真正的信徒,那麼,當你受到傷害時,絕對不要報復。你要永遠記得四種正修法(four principles of positive traning),它們分別是:
如果有人虐待你,不要回報以虐待;
如果有人對你發怒,不要以發怒來回應;
如果有人揭露你隱藏的過失,不要以揭露他的過失來回應;
如果有人攻擊你,不要報以攻擊。
如果有人批評你,挑你最敏感的痛處,或憤怒地用最冒犯的語言來羞辱你,不論有多麼難忍,都不要以牙還牙,以眼還眼。
修持忍辱,絕對不要發怒。用正面積極的態度來承受,把它當做放下驕慢的機會。
透過把勝利送給他人,快樂地接受失敗,來修持布施和慈悲。
讓其他人獲勝,是所有佛教修道的特徵之一。事實上,有什麼去獲勝或失敗的?從究竟的觀點來看,輸贏之間沒有絲毫差異。
沒有什麼羞辱大到讓人無法忍受。如果你覺得惡毒地回應、用尖酸刻薄的語言來唇槍舌戰、予以反控是正當的,一定會火上加油,使雙方怒上加怒。
這是人們開始爭鬥、殺害彼此的方式。謀殺和戰爭都僅僅起於一個嗔恨的念頭。
因此,絕對不要屈服於嗔恨。要忍辱。此外,要感謝羞辱你的人,因為他們給予你一個寶貴的機會,增強你對菩提心的了解與修持。
吉美•林巴尊者說:敵人的惡劣對待,是你禪修的催化劑; 你不應受到的無禮斥責,會向上策勵你的修行;傷害你的人是上師,挑戰你的執著與嗔恨—— 你如何能夠報答他們的仁慈?
的確,如果你缺乏勇氣去面對自己隱藏的過失,你的修行不可能有太大的進展。
任何幫助你看清那些過失的人或情況,不論有多麼的令人不自在或令人感到羞辱,都是在幫你大忙,
阿底峽尊者說:抨擊你的隱藏過失的人,是最佳的法友。揭穿你的隱藏過失的教導,是最佳的教導。敵人、障礙與疾病的痛苦,是最佳的激勵。
噶當派上師夏瓦巴Shawopa  1067-1131)朗裡•塘巴的弟子 曾經告誡前來見他的弟子說:“我只顯露人們隱藏的缺患。如果你能夠不氣惱,就留下;如果你無法不氣惱,就離開!”
因此就世間八法而言,即使從相對的觀點來看,也有許多方法能夠根除善惡好壞、你想要發生的事物和你不想要發生的事物之間的分別。
從究竟的觀點來看,利與衰、樂與苦、譽與毀、稱與譏之間沒有絲毫差別。它們都是平等的,其本質皆空。
寂天大師說:由於事物缺乏真實的存在,那麼有什麼可以得到,什麼可以失去?有誰向我獻殷勤和榮譽,有誰輕蔑辱罵我?苦與樂從何處生起?是什麼給我喜與憂?

用仁慈、忍辱來回應誹謗

修學把“毀” (即使有人用各種難聽的話貶損我,並且在千萬個世界中到處張揚,出於慈悲,讚美此人)用於修道
如果有人誹謗你、貶損你,那僅僅是你在過去批評、侮辱其他人,尤其是批評侮辱菩薩的結果。
與其對這種人感到憤怒,相反的,你應該感謝他們給予你機會來清淨過去的錯誤行為。
重要的是,在所有的情況下,你都要如實地依照教法來行止——尤其是在這種情況之下。
如果你不應用教法,那麼領受教法有什麼意義?遭遇逆緣是你把教法付諸實修的最佳機會。
有一次在拉倫寺(Ratreng monastery),一個清白的僧侶被指責是偷盜一隻金碟子的竊賊。
他去見寺院的住持,並問住持:“我沒有犯錯,我應該怎麼做?”
住持建議他:“接受指責,供茶給所有的僧侶,你終將被證明清白無辜。”
僧侶照著住持的建議做。那天晚上,他擁有許多吉祥的夢兆,表示他整個人被清淨了。
之後不久,遺失的金碟子也被找到,那名僧侶洗刷了冤屈。
住持知道這件事情之後,做了一個結論:“這是正確的行為方式!”
因此,要記得,不論擁有美譽或聲名狼藉,它完全不具有任何客觀的真實性,不值得去在意。
過去偉大的上師從不為了這種事情而煩惱。他們總是用仁慈、忍辱來回應誹謗
朗裡•塘巴正是如此的上師。在他禪修的洞穴一帶,曾有一對夫妻所生的孩子總是在嬰兒時期夭折。
另一個孩子尚未出世之前,他們前去請教一個傳神諭的人。那個神使說,只有他們聲稱孩子是一個上師的子嗣,孩子才能活下來。
因此,妻子帶著男嬰前往洞穴,把男嬰放在朗裡•塘巴的面前。
她說:“這是你的兒子。”之後就離開了。朗裡•塘巴對此未置一詞,只要求他認識的一名虔誠婦女來哺餵、照料孩子。
可以肯定的是,朗裡•塘巴身為僧侶,卻生養了一個孩子的閒話滿天飛。
幾年之後,男孩的父母帶著大量的供養前來,充滿恭敬地對朗裡•塘巴說:“請原諒我們。雖然你一點過失也沒有,但我們卻讓不利於你的謠言四處傳播。
這個孩子能夠活下來,全是因為你的仁慈。”如往常般寧靜地,朗裡•塘巴把孩子交還給他的雙親,沒有說隻言片語。
名望聲譽如同誘人的海市蜃樓,能夠輕易地讓人走入歧途。
毫不猶豫地拋棄名聲,如同把鼻涕從鼻子擤走一般。
朗裡·塘巴(Langri Thangpa,1054-1123) 上師,他不斷地觀修自他交換法。有許多次,他祈願死亡時投生地獄道,以幫助所有在地獄道經歷強烈痛苦的眾生。然而,他的祈願沒有實現。在他的生命快要結束時,阿彌陀佛極樂淨土的禪觀在他心中生起,因此他明白他即將投生極樂淨土。他立即祈願能夠盡可能帶領許多眾生一起前往。他的願望是如此的強烈,因此有大量的眾生隨著他投生極樂淨土。
自他交換地擔待他人的痛苦,是訓練菩提心的基礎,我們稱它作動忍(藏音 Tonglen

突破散漫巨浪,良善品質將前所未有地盛放

死亡的念頭使你的心轉向佛法,鼓舞你精進修行,最後幫助你認清法身的光燦明晰。
你修法的重點應該總是放在觀修死亡。
佛法的修行是面臨死亡時最好的方法,如此,當死亡靠近時才會無痛苦無混亂的面對。
佛法的修持是圓滿浩瀚的,一切的法門都能運用於死亡來臨之際,其中特別是觀無常之法。
倘若能愈發地覺醒觀無常,就會愈發地令己行一切善,避除諸種惡行。
如蓮師說:
善功德的根本,就是謹記無常,因此,千萬不要忘了對死亡保持敬畏!
               在所有的概念中,無常的概念是最殊勝的,因此,切莫忘失!
相信事物會永恆持續的心態,正是一切惡行的根源,因此,要把這種心態連根拔除!
除非你由衷地將這『無常的』心態憶持於心,否則惡行將會堆積如山。
密勒日巴尊者經由其對無常的了知體驗,唱出了如下之證道歌:
死亡的懼怕引我前往覆雪之山在死亡之日的毫無確定性上,我禪定! 
於是我抵達了真實本性的永久之地,而我的恐懼因此消跡于遠方!
當你想到輪迴時,如果你覺得自己彷彿搭上一艘正在下沉的船隻,彷彿落入一個致命的蛇窟,或者彷彿是一個即將被儈子手斬首的罪犯,那麼這些肯定是你已經放棄了事物常住的信念之徵兆。
這種對無常的真正了悟開始在你的心中顯露。
如此的結果是,你將不再陷入朋友與敵人的分別之中。
你將能夠突破毫無意義的散漫巨浪。你的努力精進將變得穩固強大,你的所作所為都將以佛法為方向。
你的良善品質將前所未有地盛放
          觀修無常有三根本、九思量,進而獲得三種肯定的結論。
要去思量的三根本是:(1)死亡是肯定的;(2)造成死亡的原因是不確定的;(3)死亡時,除了佛法之外,任何事物完全沒有用處。九思量是:針對第一根本“死亡是肯定的”,(1)在過去,沒有一個人曾經逃離死亡;(2)身體是聚合而成的,注定要瓦解;(3)生命分分秒秒地消逝。
針對第二根本“造成死亡的原因是不確定的”,(1)生命非常脆弱;(2)身體沒有任何持久的本質;(3)許多因素能夠引起死亡,而只有極少數的因素能夠延長或維繫生命。針對第三根本“死亡時,除了佛法之外,任何事物完全沒有用處”,(1)死亡時,親人和朋友將沒有用處;(2)財富和食物將沒有用處;(3)我自己的身體將沒有用處。  三種肯定的結論是:(1)我們應該修持佛法,因為它肯定能夠在死亡時幫助我們;(2)我們必須即刻修持佛法,因為我們不知道我們什麼時候會死亡;(3)我們應該把所有的時間用於修持佛法,因為其他事物沒有任何用處。     
身體是心的僕人,它可以行善或行惡。你可以使用這個身體,作為達成解脫的工具,或讓你跳入更深的輪迴。
我們現在應該懼怕死亡,因而能夠在死亡的時刻變得無畏無懼,但我們現在反而漫不經心,當死亡來臨時,我們將痛苦的搥胸頓足。

學習認真看待生命和死亡;生命如同葉片尖端的露珠般纖弱

         多年的親友將分離,努力掙取的財物將被留在身後,心識這個過客終將離開身體這個旅店。
凡庸的、世俗的關注只會在今生和來世帶來痛苦和失望。
輪迴的表象是非常不穩定、不斷變動和無常的,如同閃電劃過夜空。
思量一切現象無常(諸法無常),有助於使你的心轉向佛法。
在我們的迷妄之中,我們視事物為永久且真實存在的。但在實相之中,現象是無常的,缺乏任何的真實存在。我們想要去相信朋友、伴侶、財富和影響力都將永久,但在本質上,他們注定會改變。 在整個宇宙之中,和合現象之無常是顯而易見的。
舉例來說,讓我們看看在這個地球之上,四季如何變化。在夏季,四處可見鮮嫩豐茂的樹葉,景色有如天堂。到了秋天,青草枯黃,花朵結成果實,樹木開始落葉。在冬季,大地覆蓋白雪。等到溫暖的春天來臨,積雪開始融化。  
在早晨,天空可能佈滿雲朵,到了下午則一片清朗。河川可能乾涸或氾濫。表面堅固的大地可能會搖晃震動,土地可能會滑動下陷。我們無法在外在世界的任何一個地方,找到一個穩定的現象。
人也是如此。我們每一個剎那都在改變。我們每分每秒都在改變,從年輕到老邁,從老邁到死亡。我們的意見、想法和計劃不斷地改變和逐步形成。我們從不確定一旦開展某個計劃,是否就必定能完成,也不確定它是否會如我們所願地展現。
龍欽巴尊者說:我們想要和所愛的人長相廝守,但我們一定會與他們分離。我們想要永遠停留在一個宜人的處所,但我們一定要離開。我們想要永遠享受舒適和歡樂,但我們一定要失去它們。
吉美林巴尊者說:在暑熱之中熱得難受的人,欣喜於秋天清澈涼爽的月光,卻不會為了這樣的想法而感到驚懼,在他們的生命之中,有一百個日子已經逝去了。
認真看待生命和死亡;生命如同葉片尖端的露珠般纖弱。目前,你發現自己很難忍受被荊棘刺扎到或太陽熱度等輕微的不適。那麼在死亡時,你如何能夠忍受你必須面對的極度痛苦?死亡不像火焰即將熄滅,或水逐漸浸透土地。
心識持續下去;死亡時,你的心識必須拋棄你的身體,唯一伴隨心識的,只有你過去所行之善業和惡業所留下的業的印記。之後,你的心識被迫在中陰的不同路徑中流浪。中陰是介於死亡與投生之間的過度階段,是一個令人驚懼的未知地,有時候非常黑暗、見不著光,沒有一刻平靜。在中陰期間,你有時候會聽到恐怖的聲響,或看到可怕的事物。
如同一個被帶到刑場的罪犯,你或許會被閻王的使者推來拉去;他們大聲叫嚷:宰了他!”“把他帶到這來!那可不是一個舒適悠閒的地方。
繼中陰的可怖痛苦之後,是來世的痛苦。過去所行的惡業的結果,將是你必須承受的痛苦。自無數生世以來,你忽略佛法,造下了惡業。
如同佛陀在《正法念處經》所指出的:如果你堆積你在過去無數生世的所有四肢,縱使你只是投生為一隻螞蟻,所堆積出來的高度都比地球上最高的山峰來得高。如果你匯集你在過去生世沒有達成目標而流下的淚水,它會形成一個比地球上所有海洋加起來更大的汪洋。
有一次,一個康巴的人去見岡波巴最重要的一個弟子竹達邱陽(Drubthop Choyung),供養他一塊衣料,並向他請法。雖然他數度懇切的請求,但竹達邱陽加以推遲。那個康巴人再度堅持,竹達邱陽終於握住那個康巴人的手說了三次:我會死,你會死”  然後竹達邱陽又說:這是我上師的所有教導,這是我的所有修持。 只要觀修這個。我保證沒有比這個更棒的了。
             岡波巴(Gampopa,Sonam Rinchen,1079-1153),出生於西藏東部。他起先被訓練培養成為一個醫師,因而有“達波•哈傑”(Dagpo Lharje,達波的醫師)這個名號。 “達波”是他居住多年的地區的名稱。在他的妻子和兩個孩子死於流行病之後,岡波巴在二十六歲那年受戒出家。在研習和修持噶當派的教法之後,他在三十二歲那年遇見密勒日巴,成為密勒日巴最重要的弟子。

找出自己的缺點,但絕不要挑他人的短處

         若不檢視自己的過失,雖然表面上是修行者,但行為可能違背佛法,因此,不斷檢視自己的過失,加以棄絕。
你必須掌控狂野的心——沒有人能夠替你做到這一點。除了你之外,沒有其他人知道你什麼時候落入迷妄,什麼時候離於迷妄。而掌控你的心的唯一方法,即是不斷地去檢視心,彷彿你在使用一面鏡子。如同一面鏡子能夠讓你檢查臉是否骯髒,看看污垢在哪裡,不斷處於當下,檢視你的心,也能夠讓你看清念頭、語言和行為是否符合佛法。
找出自己的缺點,但絕不要挑他人的短處。修持佛法的唯一方式,即是把教法融入你的心。如果不去檢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你就不會知道自己的學識、自制、知足、謙遜或其他正面的品質有多麼缺乏。對自己明顯的缺失視而不見,你或許會開始相信自己是一個修行者,甚至讓其他人相信你是一個修行者——事實上,這完全是表面的矯飾,裝腔作勢地自誇是一個真正的修行者,這是一個主要的缺失。
岡波巴說:精通佛法,卻不避免錯誤,乃是修行者一個隱含的過失。
        持有甚深的教導,卻不轉化自己,乃是修行者一個隱含的過失。
    巧妙地稱讚自己,巧妙地毀謗他人,乃是修行者一個隱含的過失。
不論面對什麼樣的情況,唯有時時刻刻保持觀照,才能夠讓你免於落入這樣的危險。時時保持什麼應該從事,什麼應該避免的覺察,如同你行走於危險的山道,要時時小心謹慎地走在正確的路徑之上。
在行菩提心的戒律之中,你要訓練自己避免四種基本的墮落。
第一種墮落是,出於對財富或名望的貪欲,而去讚美自己,毀謗他人。
第二種墮落是,出於貪婪吝嗇,而不竭盡所能地去布施那些窮困和痛苦的人,或當你有能力去傳授佛法時,卻不把佛法布施給那些值得領受佛法的人。
第三種墮落是,出於敵意和嗔恨,而去用言語辱罵他人,或更嚴重的是用肢體暴力去虐待他人,或對那些犯了錯卻洗心革面、尋求寬恕的人心懷怨恨。
第四種墮落是,出於無明,而去批評和排斥大乘教法。
除了要辨別是非對錯之外,你的智力和官能也要保持警覺機靈,去確定你應用正確的對治解藥,而不只是繼續因循壞習慣和習氣。舉例來說,生氣時,你需要修持忍辱來對治憤怒。愚癡迷惑時,對治的解藥是去對輪迴產生清晰的了解,並下定決心脫離輪迴。貪戀某一件事物時,你應該透過更深入的分析思考來處理貪欲;你應該如此思惟:不論你貪戀的是什麼,真的一點也不值得擁有。
轉化心的能力,將自然而然地讓你擁有能力去幫助他人的心。
時時保持警戒、觀照與覺察,觀察心的狀態,如此你就能夠糾正、提升自己,此即真正修行。
 

說鼓勵他人的仁慈語、溫柔語

尖刻的話語擾動他人的心,毀壞自己的修行。因此,放棄讓他人感到不悅的粗暴言詞。
你應該不說傷害他人的話語——傷害他人的感情,注定會引發嗔怒的話語。
相反的,你應該只說鼓勵他人的仁慈語、溫柔語。
蹂躪世界的戰爭,大多起於尖刻的話語。爭執、怨恨和永無止境的仇恨,全都是因為缺乏寬容和忍辱而產生。
如同龍樹在《致親友書》(Letter to a Friend)中所說,人們所說的話有三種;
佛陀把這三種話語形容為蜂蜜、花朵和糞便。
有益的、令人歡喜的話語如同蜂蜜。誠懇真實的話語如同花朵。但是充滿暴力、有害的話語和謊言則如同糞便,必須拋棄。
卡拉·貢秋說: 停止放射尖刻言詞的毒箭,放棄本性邪惡的侵犯行為。
如果你讓刻薄的言詞從嘴巴吐出,不但會煩擾他人的心,也會煩擾自己的心。在這樣的時刻,菩薩道喪失了。
那些四處宣揚他人弱點的人,或毀謗上師及其他修行傳承的人,等於是在為自己累積大量的惡業。 相反的,菩薩用語言帶領人們走上解脫道。
起先,他或她會說一些令人們感到快樂的事情和故事,來開啟他們的心,然後逐漸地、善巧地介紹佛法的意義。佛陀根據眾生不同的能力和接受度來教導眾生。
對於擁有較少能力的眾生,佛陀教導以根基乘的教法,強調放棄今生俗務的必要,居住在僻靜處的人。
對於有較大能力的眾生,佛陀教導以大乘甚深廣泛的教法,解釋如何布施、持戒、忍辱,如何從放棄所有俗務做為起始,依止一個上師的指引,在僻靜處專一地修持他的教導。佛陀教導他們如何透過思量世間八法的徒勞無益來維持他們的決心,以及如何透過生起真正的利他發心,所做所想都以利益他人為目標,來使修行與菩提心相互交融。
.世間八法是指苦、樂、利、衰、稱、譏、毀、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