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f we rejoice without any pride or jealousy in someone being able to build a huge monastery or make a vast offering, we share the same merit as the one who made the offering." Kyabje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若能隨喜他人建寺、行供養,而不帶任何傲慢或嫉妒,便能和做此供養的人共享同等的功德。」
"Generosity is complete in itself; there is no need for any other reward than having made others happy." Kyabje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布施的本身便已圓滿。讓他人快樂,就是最好的回報,其他的回報就不需要了。」——怙主頂果欽哲仁波切
『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身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佛法不外存,而存自心內
公告
除非斷捨了散逸,否則要透過心靈修持達到成就是很困難的! 只要還未免除二元分別的執念,行菩提心就仍然遙不可及。
蓮師又說:會墮入下三道的惡趣,是由於十惡業,因此,即便是最微小的罪惡都要悔改並且誓願戒除!只要你尚未摒棄我執,那麼不管再怎麼微細的惡行,仍舊會導致後果,因此戒除惡行是必要的。有著概念所緣的善業不會成為解脫之道,因此,要在離念之中懷攝你所有的心靈修行!多生累劫所造的善行,仍舊會被一念嗔心所毀壞,因此,要以慈心、悲心和證悟的心態來訓練自己!
究竟俱生智慧---唯有透過積聚功德、清除一切過患、獲得成就者的加持,才會降臨。你應該了解,在他處尋找此究竟俱生智慧是愚行。
無論如何,除非你捨棄將事物執以為實的執著,否則這一切都是枉然。 因此,莫要將那些迷惘的體驗視為堅固實存的實相!措嘉,似乎沒有什麼行者真的在正確地修持佛法!在未來時代的末法時期,會有許多歪曲不當的行者將佛法視為交易的商品。 在那個時候,所有遵從我的話語的你們,千萬不要放棄十法行。 *繕寫經典、供養、施贈他人、諦聽法教、受持熟記、披讀、開演闡述、諷誦、思維與禪修法之意涵。只靠知識性理解是不可能領會這些言教的根本要義,唯有透過直接體驗才能真正有所了悟。不要將語言文字誤認為是法教的真實義,當刻就要將修行融入自己的生命中,從輪迴中獲得解脫。
2014年12月30日
2014年12月26日
小女孩見佛而生歡喜心,因此感得投生天界之善果。佛法講「隨喜功德」,隨著見聞的善法因緣,以歡喜心助成或稱揚讚歎,自能成就種種良善果報。
過去南印度有一個習俗,家中未成年的女孩必須早起,將庭園及家門內外打掃乾淨。城中一位長者的女兒在晨起掃地時,正巧佛陀從門前經過。當她看到相好莊嚴的佛陀,心中非常歡喜注視著佛陀及弟子們經過。這個女孩的壽命很短,沒多久命終,便投生到了天上。
凡是生天者,都會作三種思惟:「我的過去生是何身?」他知道了自己過去是人身;「現在投生在哪裡?」也知曉自己投生到了天界;「過去做了什麼事,得以投生到天道?」天女知道了自己過去因見佛歡喜的善業,才感得生為天女的果報。感念佛陀的大恩德,便來到佛所,以恭敬心供養佛陀。佛陀慈悲為她開示法要,天女一心諦聽,當下證得須陀洹果。
比丘們歡喜讚歎此一殊勝因緣,請示佛陀:「世尊!這位天女是由於什麼因緣,今生得以投生天界呢?」佛為比丘們開示:「這位天女過去生在人道,當她還是個小女孩時,有一天清晨在門口打掃,剛好遇到佛陀經過家門。因見佛心生歡喜,瞻仰如來目不暫捨。因為這樣的善業,所以得生天道。現又以感恩心來到佛所,聽聞開示後,心開意解而證道果。」
典故摘自:《雜寶藏經•卷第五》(六三)童女因掃地見佛生歡喜生天緣
在日用待人接物,乃至讀誦經典、布施供養、持戒行道,若能以平等、恭敬的心,歡喜看待一切人、事、物,便能成就隨喜之功德,增長無量之福德。
凡是生天者,都會作三種思惟:「我的過去生是何身?」他知道了自己過去是人身;「現在投生在哪裡?」也知曉自己投生到了天界;「過去做了什麼事,得以投生到天道?」天女知道了自己過去因見佛歡喜的善業,才感得生為天女的果報。感念佛陀的大恩德,便來到佛所,以恭敬心供養佛陀。佛陀慈悲為她開示法要,天女一心諦聽,當下證得須陀洹果。
比丘們歡喜讚歎此一殊勝因緣,請示佛陀:「世尊!這位天女是由於什麼因緣,今生得以投生天界呢?」佛為比丘們開示:「這位天女過去生在人道,當她還是個小女孩時,有一天清晨在門口打掃,剛好遇到佛陀經過家門。因見佛心生歡喜,瞻仰如來目不暫捨。因為這樣的善業,所以得生天道。現又以感恩心來到佛所,聽聞開示後,心開意解而證道果。」
典故摘自:《雜寶藏經•卷第五》(六三)童女因掃地見佛生歡喜生天緣
在日用待人接物,乃至讀誦經典、布施供養、持戒行道,若能以平等、恭敬的心,歡喜看待一切人、事、物,便能成就隨喜之功德,增長無量之福德。
2014年12月14日
人們總是說:“禪修,禪修!”但是, 除非你對空性的概念已建立堅固透澈的了解,否則你做的“禪修重點”是什麼?
不能認知心的空性,就是造成墮入輪迴的根源。 當心不受念頭影響,當下即喚醒純然的醒覺,這無礙清明的空性就會逐漸被體認 。
貪欲、嗔恨、無知、疑忌、傲慢(即貪、嗔、痴、疑、慢),這五毒常控制了我們的心。 例如,我們看到仇恨將人們推向自相殘殺,而國家相互開戰。 一旦我們不能控制我們的情緒,它們就會支配我們。 但是,如果我們淨下心來分析它,並探究它的本質,它們將會消失無踪,就像巨大的暴風中的雲那般不能掌握,從暴風的外面來看是壯闊美麗,但仔細去透析它,卻是無法感觸及掌握的。 而其實,這些只有在我們賦予它們重要性和力量時,它們才有重要性和力量。 假如, 以寬容代替狂野的念頭,我們將能去除它們,而用此種方式來對治,解脫就隨時在握了 。
Of all our activities, 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sit and practice. We should not move around too much, we should just remain on our seat. We will only stumble if we get up! We should sit properly, not too stiffly...on comment
在所有行為中,最重要的就是靜坐禪修。禪定時,不要到處動,要安靜地留在座位上。站起來只會摔跤!要坐直,不要太僵硬。
記住,上等修行者會磨破自己的坐墊,不會磨破自己的鞋底。對治情緒比離家修行更重要。如果我們離家修行,卻有著更強烈的貪、嗔、癡,那麼我們的行為對修行而言,是有害而無益的。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善用對治。——怙主頂果欽哲仁波切
貪欲、嗔恨、無知、疑忌、傲慢(即貪、嗔、痴、疑、慢),這五毒常控制了我們的心。 例如,我們看到仇恨將人們推向自相殘殺,而國家相互開戰。 一旦我們不能控制我們的情緒,它們就會支配我們。 但是,如果我們淨下心來分析它,並探究它的本質,它們將會消失無踪,就像巨大的暴風中的雲那般不能掌握,從暴風的外面來看是壯闊美麗,但仔細去透析它,卻是無法感觸及掌握的。 而其實,這些只有在我們賦予它們重要性和力量時,它們才有重要性和力量。 假如, 以寬容代替狂野的念頭,我們將能去除它們,而用此種方式來對治,解脫就隨時在握了 。
Of all our activities, the most important is to sit and practice. We should not move around too much, we should just remain on our seat. We will only stumble if we get up! We should sit properly, not too stiffly...on comment
在所有行為中,最重要的就是靜坐禪修。禪定時,不要到處動,要安靜地留在座位上。站起來只會摔跤!要坐直,不要太僵硬。
記住,上等修行者會磨破自己的坐墊,不會磨破自己的鞋底。對治情緒比離家修行更重要。如果我們離家修行,卻有著更強烈的貪、嗔、癡,那麼我們的行為對修行而言,是有害而無益的。因此,最重要的就是善用對治。——怙主頂果欽哲仁波切
2014年12月6日
[心要建言]不要想:[像我這樣惡業纏身的人,怎麼修行佛法?]而讓自己氣餒。 即使是受福佑的聖者釋迦牟尼佛, 也一度只是南傑 — ( 一位陶匠的兒子)。
"In order to be able to practice Dharma, it may happen that you have to endure illness, or suffer from heat, cold, hunger or thirst. But since these short-term sufferings will help you purify your past negative actions and, in the long term, to reach ultimate buddhahood, accept them with joy, like a swan gliding into a lotus pond!" Kyabje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為了修持佛法,你有可能得要忍受疾病、遭受寒熱或饑渴之苦。不過,既然這些短暫的痛苦能幫助你清淨過去所造的惡業,從長遠的觀點來說,則能達至究竟佛果,那麼,就像天鵝滑向蓮花池般的喜悅接受所有痛苦吧!」~~怙主頂果欽哲仁波切
2014年11月28日
從內在轉化你的心【修行的真諦】 心猶如相續的河流
假如你無法運用你的修持來把握他的每個當下,你做的持咒,觀想,念誦,禪修,乃至談吐高超的見地,顯現高超的行為,這些都是在浪費時間。
修行的本質並沒有任何奇特的地方,他的實質就是反覆的深入我們的心相續,並且改變它,否則,這個寶貴的人身會被浪費,你用一生的時間追逐自己的念頭,執著他所創造的輪迴,實際上,就是在夢幻中迷失自己而不自覺。
每天從細微的小處著手,不要奢望神奇的輝煌,看穿這些虛榮的把戲,仔細觀察自己的心吧。即使在今生,你無法徹底轉化你的心,你無法在證悟上取得多大的進展,只要你很小心的守護自己的三業,照顧自己的每一個念頭,雖然你無法達到甚至是在睡眠中清醒,或是在重病還能控制自己的心,但是只要你努力的修自己每個念頭,努力而虔誠的對待自己徹底的內在,而不是做外表的樣子,那麼,就好像曲吉旺波在《大圓滿三要釋吉祥王》中所唱的那樣:「即使此生不成就,也內心安詳真愉快。」為什麼呢?從內在的層次,你已經轉化了你的心,從而轉化了你的生命,安詳、慈悲、放下,已經展示出最大的成就。
2014年11月9日
修道上最卓越殊勝的成就:出離心 大悲心 不變的信心和正見的了悟
增上修持Enhancement(為了穩定洞見的不同修持)
--對虔敬心與悲心的培養。
"The compassion and wisdom of all the buddhas is beyond partiality, yet it is those possessing faith and confidence who are proper vessels to receive their blessings." Kyabje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諸佛的悲和智超越偏私,但唯有那些具備虔誠和信心的人,才能成為領受加持的堪受法器。」~怙主頂果欽哲仁波切開示
2014年11月1日
堅忍不拔的毅力&穩固的信心
"The relative, outer Lama is the one whom we meet face to face and who gives us instruction and guides us on the path. He leads us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nner teacher, primordially inseparable from the nature of our mind." Kyabje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相對的、外在的上師,是我們親自面見、授予我們教言、在修道上指引我們的人。他引領我們了證與自心本性本初無别的內在上師。」~ 怙主頂果欽哲仁波切開示
在<本智心髓道次第> (Lamrim Yeshe Nyingpo )中,蓮師說:「金剛上師為道之根基,是具備三昧耶與誓戒之清淨行持的人。圓滿的學識是他的莊嚴,透過思維而能明辨學識,透過禪修而擁有體驗與證悟的功德與表徵,並能以大悲行來攝受弟子。」簡言之,就是具有正見與純正悲心的人。
2014年10月8日
如果你以信心和啟發來修持佛法,即使你每天只花一小時,功德仍將不斷增上。持之以恒的修持,能讓心更容易轉化。
Many of us lead family lives. At most, the members of a family stay together for the duration of a single lifetime, often much less. While that fleeting moment of being together still lasts, we should try to remain in perfect harmony with each other, while observing the Dharma as much as possible. Night and day, let us turn our minds toward goodness, love, and compassion. Doing a single prostration, saying a simple prayer, contemplating the nature of the mind for an instant are seeds that lead to enlightenment. To be united in this life as man and wife, parent and children, is the result of our past actions, of a shared karma. That is why we should at all costs avoid quarrelling and live in harmony.
我們當中有很多人是過著家庭的生活。對大部分人來說,和家庭成員相處的時間是一輩子,而往往則更少。儘管時光飛逝,但當我們仍在一起時,就應該努力和諧相處,並同時盡力依循佛法。無論日夜,讓我們的心轉向良善與慈悲。不管是只做一個大禮拜、只念一句簡短的願文、只在一剎那間禪觀自心的本性,這些都是邁向證悟的種子。在這一生中,我們能成為夫、妻和親、子,乃是過去共業的果報,因此我們應該不惜任何代價以避免爭執而融洽相處。
我們當中有很多人是過著家庭的生活。對大部分人來說,和家庭成員相處的時間是一輩子,而往往則更少。儘管時光飛逝,但當我們仍在一起時,就應該努力和諧相處,並同時盡力依循佛法。無論日夜,讓我們的心轉向良善與慈悲。不管是只做一個大禮拜、只念一句簡短的願文、只在一剎那間禪觀自心的本性,這些都是邁向證悟的種子。在這一生中,我們能成為夫、妻和親、子,乃是過去共業的果報,因此我們應該不惜任何代價以避免爭執而融洽相處。
2014年9月10日
《佛遺教經》云:「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懂得慚愧,就是願意真實面對自己的人,而接受懺悔才是有智之人。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一日清晨,佛陀用完齋飯後,至寧靜的安陀林中打坐。這時,精舍中有兩位比丘起了爭執,一人不斷責罵對方,另一人則默然不語。開口責罵的比丘事後自覺慚愧,便向對方懺悔,然而靜默的比丘竟不接受,於是其他比丘輪著勸諫,以致高聲喧鬧。
佛陀以天耳通聽到精舍中的喧鬧聲,出定後回到精舍,詢問比丘們:「我剛剛在安陀林中靜坐時,聽到精舍中喧鬧吵雜,究竟是為了什麼事情?」於是比丘們向佛陀陳述剛才發生的事情。
佛陀了解後,對那位不願接受道歉的比丘說:「你為什麼不接受別人的懺悔呢?當對方感到慚愧而悔改時,卻不接受其懺悔的人,可說是愚癡之人,將受無量之苦。過去世時,三十三天的天人曾起了爭執,當時天主釋提桓因說了一首偈語教誡大眾:
於他無害心,瞋亦不纏結,懷恨不經久,於瞋以不住。
雖復瞋恚盛,不發於麤言,不求彼開節,揚人之虛短。
常當自防護,以義內省察,不怒亦不害,常與賢聖俱。
若與惡人俱,剛彊猶山石,盛恚能自持,如制逸馬車。
我說為善御,非謂執繩者。」
佛陀告訴比丘們:「釋提桓因是統領三十三天的自在王,不僅修行忍辱之法,亦能讚歎行忍辱之行者。諸位比丘皆是正信出家,修學佛道,所以應當效法天主釋提桓因修忍辱之行,並讚歎行忍辱之人。」比丘們聽到佛陀這番開示,無不法喜充滿,依教奉行。
摘自《雜阿含經‧卷四十》
佛陀以天耳通聽到精舍中的喧鬧聲,出定後回到精舍,詢問比丘們:「我剛剛在安陀林中靜坐時,聽到精舍中喧鬧吵雜,究竟是為了什麼事情?」於是比丘們向佛陀陳述剛才發生的事情。
佛陀了解後,對那位不願接受道歉的比丘說:「你為什麼不接受別人的懺悔呢?當對方感到慚愧而悔改時,卻不接受其懺悔的人,可說是愚癡之人,將受無量之苦。過去世時,三十三天的天人曾起了爭執,當時天主釋提桓因說了一首偈語教誡大眾:
於他無害心,瞋亦不纏結,懷恨不經久,於瞋以不住。
雖復瞋恚盛,不發於麤言,不求彼開節,揚人之虛短。
常當自防護,以義內省察,不怒亦不害,常與賢聖俱。
若與惡人俱,剛彊猶山石,盛恚能自持,如制逸馬車。
我說為善御,非謂執繩者。」
佛陀告訴比丘們:「釋提桓因是統領三十三天的自在王,不僅修行忍辱之法,亦能讚歎行忍辱之行者。諸位比丘皆是正信出家,修學佛道,所以應當效法天主釋提桓因修忍辱之行,並讚歎行忍辱之人。」比丘們聽到佛陀這番開示,無不法喜充滿,依教奉行。
摘自《雜阿含經‧卷四十》
和合共處是建立在彼此相互尊重的基礎點,只有看到眾生的佛性,慈悲包容所有不圓滿,一切的紛爭才得以止息。天底下沒有不可化解的仇恨,更沒有永久的敵人,原諒別人就是放過自己;放寬自己的心胸,人生才能慧日朗照,擁有一片無窮際的天空。
2014年9月4日
弘大乘法之兩兄弟 無著及世親祖師
在西元四世紀左右,小乘佛法極為興盛,大乘佛法卻顯現 普遍衰落的情況。在這時候,有一位信仰大乘佛法的女人,不忍見大乘佛法衰落,便在心中不斷迫切地向諸佛祈求:「但願我能生下兩個兒子,由他們來弘揚大乘佛法!」。後來,女人相繼與一個國王及一個婆羅門分別誕下了兄弟二人,均名「天親」。兄後改名為「無著」 (Asanga),弟則稱為「天親」或「世親」(Vasubandhu,古漢譯為「婆藪盤豆」),均為北印度犍陀國人,後均在有部(小乘派別之一)出家為比丘,在出家後不久二人便分開學道去了。
無著天資獨厚,具有甚深宿慧,凡所修學經論,過目即能理解。後湷修禪定,而得離欲,曾反復思維空義,總不能深解辯析,恨不得要自殺。有一位賓頭廬阿羅漢,聞知此事,特來找他,給他說小乘空觀,他依教修觀,便得深入。 無著雖學得了小乘空觀,但是還不滿意,因為還有不少疑團,仍未得到圓滿解答。於是他便入關修持,祈願能得見彌勒大士。 無著刻苦精進地修持及祈願,不經不覺過了六年,眼見自己不但未得見彌勒,甚至連最小的吉祥夢兆也未得遇,無著便生了一念:「要得見大士是沒可能的事,我還是放棄吧!」,於是便破關下山了,在下山路上,無著見到一個人在磨鐵杵,無著便問他在幹甚麼,那人回答:「我要把鐵杵磨成一支針。」。 無著心忖:「這個人對如斯無聊的事況且如此認真及有耐性,為甚麼我連對最有意義的佛法修持卻如此缺乏耐性呢?」,所以他又回到山上的關中重新投入艱苦的修持。可是,在跟著下來的又三年,無著仍未得到任何成績,他便又生起了一念:「我何必浪費時間呢?見佛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又再破關下山去了。這一次,他碰到一個正在以羽毛刷拭一塊巨石的人。 無著問那人在幹甚麼,那人回答:「這大石把陽光擋住了,我正在把它磨小,令陽光可以照到我的房中。」。無著心想:「這個人對如斯可笑的事況且不屈不撓,我卻口此不濟,只小小的挫折便退心了!!」,他便心存羞愧地又一次回到山上的關房。 這樣地又過了三年,無著仍然未得見彌勒化現,最後他又再一次退心了,又再離開了關房。在下山的路上,無著見到一隻垂死的老狗,狗的身體已經開始腐爛,傷口佈滿了發出惡臭的蛆蟲。突著對這隻狗生起了悲心,便由自己身上割下一塊肉給狗吃,又欲把狗身傷口上的眾多蛆蟲除去。 無著心想:「這些蟲的身體十分脆弱,如果我以我的粗手指去移動它們,肯定會把它們弄傷。」,所以他便想以舌頭輕輕把蛆蟲舐起,再把它們放生,但這些蛆蟲實在太可怕了,無著只好跪下閉起眼睛,俯身以舌舐蟲。在俯下去時,無著卻感到舌頭碰到地面,他便張開眼睛,赫然發現狗已不見了,莊嚴的彌勒大士卻正站在他前面。 無著在激動之餘,問大士說:「我一心地祈請大士向我示現,歷經十二載,為何大士總不示現?」,大士答:「從你入關祈請的第一天起,我便時時刻刻在你身邊,但你因為業障之力,總不能見到我。在十二年間,你精進地修持,所以淨化之業障,再因為你剛才的能大悲心,便破除了一切業障,得見佛身!」。 見到了彌勒大士,無著便虛心求教。彌勒甚是歡喜,便把他帶到兜率淨土中,為他講解大乘寶觀及〈慈氏五論〉等,這使他如撥雲見日,許多疑點盡釋了。從此,他就根據彌勒大士的教導,專修大乘空觀,遇到自己不可解時,便上升到兜率淨土,向大士頂禮請教。彌勒一一為他開示,還給他詳細說大乘經義。他隨聽悟,把大乘經論基本上通達了,就正式開始宣講大乘。 可是有不少人不相信他,認為是他胡編自造的。他感到自己的威信不夠,發願要讓人家深信不疑,就再升到兜率內院,力懇大士下界宣講。彌勒為了開導眾生,立即同意了。自此,每到黃昏過後天空黑下來時,只見天上大放光明,彌勒腳踏五彩蓮華,冉冉而下。大士來到說法堂上,每夜開講《十七地經》。連續講了四個多月,沒有中斷,奇怪的是只有無著可以接近大士,其它人只能聽到大士的聲音,偶而也可見到一下大士慈容。晚上由大士開講,白天則有無著再為大家解釋不明白的地方,數月之後,終於使廣大佛教信徒接受了大乘學說。 無著大師以後又進一步修習「日光三摩地」,經刻苦地修學,終於得到了勝果。自此,凡過去不能了悟的,皆能通達,凡所見所聞所閱的經典,悉能永記不忘。對當年釋迦佛所說的《華嚴經》等諸部大乘經,尚有未徹底明瞭的,經彌勒在兜率內院一一再為他解說,使他完全瞭解,並能記憶受持。他在本國造了一個大講堂,專門為眾宣講一切大乘經義。
2014年8月29日
良師&益友
花時間和真正心靈的朋友相交,這會讓我們對所有眾生充滿愛,同時也會讓我們看到什麼是負面情緒和憎恨。和這樣的朋友在一起,學習他們的作為,自然讓我們浸淫在他們優良的特質中。
為了讓自己從六道輪迴痛苦的惡性循環中解脫出來,達到證悟的全知,我們必須依賴一位真正的老師。這樣的老師,他的一切思考、言語和行為全然依據佛法。他能夠告訴我們,怎麼做才能在道途上進步,怎麼做才能避免障礙。一位真實的心靈老師,就像是一面帆,能夠讓一艘船飛快的渡海。
如果我們相信他的話語,就很容易找到六道輪迴的出口,這也就是為什麼老師是那麼珍貴。證悟,並不只是根據自己的想法就可以達成,修行的每一個階段,不論是依據經教或密續,都需要一位夠資格的老師講解。
話說過去的佛,現在的佛,以及未來的佛,都必須跟隨一位老師才能夠成佛。佛陀的開示廣大,密法傳承眾多,涉及的主題無盡。缺少老師的精要指示,我們永遠無法知道,如何把這麼多的法教濃縮到精要的點上實修。引導我們離開六道輪迴的泥濘,走向證悟。
"Even to hear the teachings is something very rare, which only happens once in aeons. That you have met the Dharma now is not just coincidence. It results from your past positive actions. Such an opportunity should not be wasted." Kyabje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光是能夠聽聞法教就已經非常難得,要歷經數劫才有一次機會。你們現在得遇佛法並不是巧合,乃是你們過去的善業所致。不應該浪費這樣的機會。」
"Discipline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Dharma practice. It provides the ground upon which all positive qualities can be cultivated. In the same way that all the oceans and mountains are supported by the underlying mass of the earth, all the practices of the Hinayana, Mahayana, and Vajrayana are supported by the backbone of discipline." Kyabje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戒律是一切佛法修持的根基,它為培養所有功德而奠定了基礎。正如所有的海洋和高山都是由其下大地所支持一般,戒律是支持一切小乘、大乘和金剛乘修持的骨幹。」
摘自頂果欽哲仁波切
2014年8月26日
正念的覺性-轉化內外一切逆緣障礙
在獄中時,堪布夢色如此教導我:「逆境可以驗證你的證量,順境無法驗證證量。」只有當你處於困境、嚐受極苦、爆發激烈情緒時,才能知道你的修持到達什麼程度。他並補充說:「逆緣障礙能揭露你隱藏的缺點。」若是你能在這時候保任覺性而不動搖,不為情緒的力量所牽引,這就是你已在修持中獲得體驗的徵兆。
如果你能在一個月當中,以大精進修持正念覺性。如果你連一個微細的念頭都能察覺,並且在當下,心能不隨外境轉入顛倒妄念中,那麼即使是這麼短的時間,你也能體驗到極大的改變。強烈的煩惱不再能對你造成太大的干擾,因為你已經在觀察 (心的) 幻戲上獲得個人的經驗。事實上,所需的對治方法只有一個,即是正念的覺性。僅憑這一個方法便足以轉化內外一切逆緣障礙。
摘自 Garchen Buddhist Institute 2011/4/7 Gar Quotes Message
2014年8月21日
菩薩寫了一封信給你「龍樹親友書」是一封信,偉大的菩薩寫來的一封信。
兩千年前,龍樹菩薩寫給他的親友樂行國王。兩千年後,如果你讀了心生歡喜,能依教奉行── 那麼,這封信,也是寫給你的。一封信,123首偈頌,123個來自菩薩的殷殷提醒,學佛最基本的堅信因果、誠信三寶、六度波羅蜜,都包含其中。
皈依三寶後,實修靠自己
佛只是給一個訊息,那個訊息就是「法」,得到法之後,要自己去實修,才能真正解脫。
這是一封龍樹菩薩寫給一位親友的長信,這位親友是南方的一位國王,叫做「樂行國王」。在《龍樹親友書》的內容裡,主要談到「六度」也就是「六度波羅蜜」的修持。當然其中也宣說輪回過患、涅槃利益等,但是主要還是著墨於「六度」的修持。
龍樹菩薩,現證般若的大師
龍樹菩薩是西元二世紀左右,印度的一位大乘大師,他是開創大乘、中觀的一位大師。龍樹菩薩寫了很多佛法的著作,當中有顯經和密續的論典。譬如:顯乘有《中觀根本論頌》等,他在密乘也撰著了許多論典。從這些著作當中,我們可以知道,龍樹菩薩是對顯密非常精通的一位大師。譬如重要的《般若波羅蜜多》經典,中文稱《大般若經》,藏文為廣版《般若十萬頌》、略版《般若八千頌》等,這些都是從龍樹菩薩所作的許多注解整理出來的。有位漢傳大師,在他所寫的龍樹菩薩傳記裡也提到,這些般若經典釋論,即是直接來自龍樹菩薩覺證的淨相與淨觀。藏傳說龍樹菩薩曾到龍宮,漢傳也說他曾到一個充滿珍寶,像是龍宮的一個地方去;他在這些珍寶當中,看到了人世間從來沒有見過的一些經典。龍樹菩薩閱讀之後,完全吸收瞭解、融會貫通,再把這些經典帶回人間,並且把親眼所見寫成文字。所以有種說法是:像《般若八千頌》等經典,就是在龍樹菩薩那個時候所出現。
第1偈
具德我演如如教,為生福愛而興述,真善宜應可審聽,此頌名為聖祇底。
為了您這位具有功德的真善之人,讓您能生起善功德,我造了這部論頌,請您好好諦聽呀,這部論頌所說,都是佛陀的「聖人之言」。這一偈中所說的「具德真善」之人,指的是龍樹菩薩的親友樂行國王。但也可以指我們每個人,只要我們能聽聞佛陀教言,並且實際去修持,都是「具德真善」之人。「如如教」是善逝佛陀教言;「聖祇底」,是聖人之言。
第2偈
隨何木等雕佛像,諸有智者咸供養,縱使我詩非巧妙,依正法說勿當輕。
不管用什麼木頭來雕刻佛像,一切有智慧的人都會供養(因為所雕的都是珍貴的佛像),縱使我寫的詩偈並不巧妙,但這是依正法所說,您千萬別輕忽呀。這偈首先做了一個比喻:就像無論用任何材質的木頭所雕成的佛像,只要是有智慧的人,都會因為這是一尊佛像而供養祂、尊敬祂。不會因為是良木就尊敬,不會因為是不好的木頭就不尊敬。如同這個比喻,「縱使我詩非巧妙,依正法說勿當輕。」即便這所說的內容,並不是非常巧妙,但是因為這些內容都是依正法所說,所以也請聽聞者不要輕視。
第3偈
王雖先解如如教,更聞佛語增勝解,猶如粉壁月光輝,豈不鮮明益姝妙。
善逝如來的教法,不管是否曾經聽聞過,再次聽聞都有助益。國王您之前雖已瞭解佛法,再次聽聞,對您的修行更有幫助,這是非常殊勝美妙的;就像月光照耀在白色的粉牆上,豈不是更鮮明美麗嗎?「更聞佛語增勝解」,文中的佛,有「能忍」的意思,「能忍」一般來說是能消除煩惱。事實上聲聞、緣覺乘也能消除煩惱,但是這裡不只消除煩惱障。我們說佛陀祂是大能忍,祂不只消除了煩惱障,也消除所知障。所以這裡的佛語,是佛所說的教法、語言。雖然國王您過去已經瞭解、學習過這些如來的教法,但是如果您「更聞佛語」,來聽聞以下這些佛語的話,能讓您的見解更加增勝。舉例來說:「猶如粉壁月光輝」,就好像塗了白粉的牆壁,它已經潔白,倘若再加諸月光的光輝時,豈不是會變得更加光明、美好與殊勝?所以「豈不鮮明益姝妙」是這個意思。這裡是指:國王啊!您之前或許曾經聽聞過,若是再聽聞佛法的話,您對於佛法的瞭解會更加增長。
如果對於佛法不瞭解時,就要透過學習去瞭解它,這會是非常重要。就算我們已經學習過佛法,對佛法有一些瞭解,這時候如果您更加聽聞與修學,則會對修持更有幫助。我們也經常思索、閱讀文字形容的真理,讀過以後可能文字理解了,但是,真正的真相或者道理,是不是存於心上?就如佛陀經常告訴我們:「正法、佛法是什麼?」要我們「依義不依字」,我們要依靠的是它的真實義,而不是這些文字。所謂內容也不僅是文字的內容,重點是這些內容必須和我們的心結合,這時候的體會才會更加深刻。
第四偈
佛法並僧眾,施戒及與天,一一功德聚,佛說應常念。
隨時憶念佛法僧三寶,隨時憶念佈施、戒律及天人,每一種隨念都會聚集功德,所以佛說我們應常常作這六種憶念。
談到「皈依」的部份。常說「我皈依成為佛教徒」,但是否仔細想過:「什麼是皈依?」、「什麼才是真正的佛教徒?」在印度,對所謂「皈依」和「佛教徒」本來並沒有嚴格定義,直到阿底峽尊者對「皈依」作了清楚的定義,大家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佛教徒」。
皈依必須具足三部分:
一、人(求皈依者):就是我們。
二、皈依對境:皈依的對象,指佛、法、僧三寶。
三、皈依方式:分動機和行為。
一、求皈依者
第一項「求皈依者」又可分為以下三種;這不是指階級,或者人的資質的不同,而是指發心:
1.下士夫:擁有下等發心,恐懼三惡道的苦。有人嚮往成佛,也想要解脫痛苦,但卻相信只此一生,不相信有輪回,這也算「下士夫」。
2.中士夫:擁有中等發心,想出離輪回,特別是想解脫「行苦」(心流變動之苦)。
3.上士夫:擁有上等發心,為解脫輪回眾生苦而求皈依,這是菩薩的發心。
下士夫可以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害怕輪回的初發心;第二種是只相信這一生,不相信有來世,或者不相信有輪回。
其實很多人都這樣,他嚮往成佛的殊勝果位,也真的想要從輪回當中解脫出來,但是他相信只有一生,他不相信有來世、或者他不相信有輪回。大部份的人,其實比較在乎的是今生;他也相信只有此生而已,所以不相信來生。不過他也想要學習佛法、也想要解脫。如果是這樣的人,他也可以算是下士夫的一種皈依行者。
所以重點在於自己的一個發心。要看每個人的情況,是屬於三種類型當中的哪一種?皈依以後,我們看看自己屬於哪種類型?很自然的跟自己溝通,然後慢慢地增長自己的發心。
二、皈依對境
皈依的物件,就是「佛法僧」三寶:
佛:「佛寶」主要是指化身佛釋迦牟尼佛,佛陀誕生在2600多年前,他和我們一樣都是一個人,都是靠自己努力修持才成佛。他降生於人間,誕生在王宮,受用榮華富貴,而後看到生老病死的顯相而生起出離心,繼而出家修苦行,最後證得無上正覺。證覺後到了瓦拉納西,即在鹿野苑,開顯「苦集滅道」的四諦教法,教導眾生解脫輪回、涅槃寂靜之道,所以我們應皈依他。
「佛」這個字,藏文叫「桑給」,包含兩個意思:一是「醒覺」:即從各種覆障中醒覺;二是「開啟、增長」:指智慧和力量開啟並增長。
法:是指佛所說教法,又分為教、證二法:
一是「教法」:為佛所說之法;
二是「證法」:則是五比丘聽聞佛的教法之後,經由實修,在心流之中,無我智慧生起,此時「證法」即出現。
法寶包含兩種,即四諦中的「滅諦」和「道諦」:
一是「滅諦」:就是業、煩惱、痛苦的寂靜涅槃與出離,就像《中觀根本論頌》說:「當一切業煩惱到達邊際,此即滅諦」。滅諦是沒有煩惱,但不是空空的,什麼都沒有。這個「滅」字,本身具有「善妙」之意,就像病好了得到健康,這種健康是很美好的;同樣的,煩惱消除了,就得到心靈健康,更是非常善妙。
二是「道諦」:就是幫助我們從輪回中完全出離、到達寂靜涅槃的修持方法。
僧:是指同時具有「教法」與「證法」,擁有「滅諦」和「道諦」的聖僧。
三、皈依方式
皈依的方式,分「發心」和「行為」:
最重要的是皈依的發心,皈依之因有恐懼和信心兩種:
1.皈依之因一:恐懼
這是對輪回痛苦,尤其對三惡道的苦深懷恐懼,而想出離的發心。這裡「恐懼」不是指「嚇得發抖」,而是指「厭離」的心情,覺得輪回「夠了,這樣下去沒意思,不想再這樣下去了!」
這個恐懼的對象,是指對輪回,而不是指三寶和上師。我們對三寶、上師,就像身陷困境時,有人伸出援手,那樣自然地生起敬信之心。瞭解皈依物件的功德,生起歡喜心而皈依,這才是如法、純淨的皈依。
2.皈依之因二:信心
瞭解皈依對象的功德而自然生起信心,是最好的。這種信心,不是迷信;也不是盲目的依賴。
佛只是給一個訊息,那個訊息就是「法」,得到法之後,要自己去實修,才能真正解脫。我們還要學習,學習需要有一個學習的物件,需要有人教導。所以皈依三寶之後,修行還是要靠自己,要有自己的努力。
2014年8月20日
【輪迴無邊際】激勵我們學習佛法
如果有人對快樂產生絲毫的執著,他將無法達到心靈層次更高的快樂。
在輪迴中眾生主要遭受貪、瞋、痴、慢、妒等煩惱染污的影響,只要有煩惱的地方,無論是誰,只要是受此五毒所左右,就自然的會在輪迴中次次投胎,永無止境!
雖然輪迴是沒有實義的,可是卻也是沒有邊際的!
摘自依怙主貝諾仁波切
"In order to be able to practice Dharma, it may happen that you have to endure illness, or suffer from heat, cold, hunger or thirst. But since these short-term sufferings will help you purify your past negative actions and, in the long term, to reach ultimate buddhahood, accept them with joy, like a swan gliding into a lotus pond!" Kyabje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為了修持佛法,你有可能得要忍受疾病、遭受寒熱或饑渴之苦。不過,既然這些短暫的痛苦能幫助你清淨過去所造的惡業,從長遠的觀點來說,則能達至究竟佛果,那麼,就像天鵝滑向蓮花池 般的喜悅接受所有痛苦吧!」
"Indeed, adversaries and people who try to harm you can be powerful sources of help on the bodhisattva path. By bringing about situations which would normally trigger your anger or hatred, they give you the precious opportunity to train in transforming those negative emotions with patience. On the path, such people will do you far more good than any well-disposed friend." Kyabje Dilgo Khyentse Rinpoche.
「其實,逆境和那些想要傷害你的人,可以成為你在菩薩道上的強大助力。他們藉著讓你面對通常會引發你生氣或瞋恨的情況,而給你以忍辱來轉化這些煩惱的珍貴學習機會。 於修道上,比起任何待人親切的朋友來說,這類人們能給你的好處大多了。」
摘自依怙主頂果欽哲仁波切
2014年8月11日
即使釋尊,亦曾跟隨過無數之上師。選擇「上師」是尋覓解脫道之第一關,也是極為重要之一關。
依止善知識,就是一生一世都跟著修行佛法。修學佛法一月一年一生一世都要學習,不是一兩次就可以學得到什麼佛法。像世俗的讀書都得花了好幾年,好多的精神與力氣,讀得那麼辛苦才能得到。那我們真正進入佛門,依止上師學習佛法,為了生生世世成佛的路,為何不需要付出一些代價呢?末法時代的原因,百分之百認真學佛的人是非常少的。
修學佛法要日夜不分,不管今生今世有多少的艱苦,多少的苦惱,都要忍著。隨便吃一點,隨便穿一點,然後剩下的時間,都是撥來修學佛法。所以學習佛法是要付出很大的精神。過去高僧大德都是付出很大的精神與精力而獲得成就的。
摘自貝諾仁波切
「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
修學佛法要日夜不分,不管今生今世有多少的艱苦,多少的苦惱,都要忍著。隨便吃一點,隨便穿一點,然後剩下的時間,都是撥來修學佛法。所以學習佛法是要付出很大的精神。過去高僧大德都是付出很大的精神與精力而獲得成就的。
摘自貝諾仁波切
「不經一番寒徹骨,那得梅花撲鼻香」
由於現世盛行物質之享樂主義,誘惑性之東西層出不窮,要了解脫離輪迴之急切性並不容易。相反有很多人希望走捷徑。雖然藏密之獨特修持方法,已是捷徑中之捷徑,仍未能滿足現世「急功近利」者之心態。「好逸惡勞」者祈望尋找一位具有證量之修行人,付上供養,美其名是為了佛事,實質想獲得加持。保其一生富貴榮華、子孫昌盛、有病去病、消災解難、長壽健康,即使去世亦要為其超度,以保來世。
種種之祈望,根據業力之循環,除了努力修行之外,單靠「加持」是徒勞無功的。可惜明白此道理的人少之又少。
簡單而言,以自力修行,臨終即使獲具力之超度,充其量只可以上生三善道。往後之演變是再隨業力牽引,於輪迴苦海中終有下墮三惡道之一日。不修行只求加持,想要脫離輪迴幾乎是沒有可能的事!藏密修持雖是捷徑,但仍需一段相當長之時間去磨練與修習。如依怙主夏紮仁波切就是一個最佳之例證。
由於「人身難得」,今生若不積極尋找脫困之道,轉瞬之間已是「死到臨頭」。曾有修行人深深歎息,單是尋找脫困之道這一關已花了他光陰無數。當認定藏密修持為無上法門時,單是尋找真正之上師又花十數載。即使得修密法來去之磨練與修習,不知又會再花幾許光陰,只怕已離死期不遠矣。
巴楚仁波切於 《大圓滿之道》 內開示:“沒有任何經、續或論曾提過任何曾經證得圓滿佛陀之有情沒有跟隨一位精神上師。我們可清楚了解沒有任何人,可以只憑藉自己之力量及努力而能發展出所有道與地之成就。首先你跟隨一位無比上師而服從他,然後你修行並經歷很大之困難。最後,你與上師之自心融而為一,你終於繼承其傳承系統。無可匹敵之上師,我於你之蓮足前頂禮!”
即使釋尊,亦曾跟隨過無數之上師。選擇「上師」是尋覓解脫道之第一關,也是極為重要之一關。
人身難得死無定;輪迴諸苦極險凶;自然牽引業循環;良方尋覓上師中。
人身難得死無定;輪迴諸苦極險凶;自然牽引業循環;良方尋覓上師中。
依怙主夏紮仁波切提示修持密乘,尤其是「隱蔽瑜伽士」之修持,其身、語、意必須守秘。任何修持上之證量,若宣之於口,證量就會消失。如果不想將自身辛苦修來之所得流失,必須切實及深入了解「密」之意義。
2014年8月6日
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與菩提心
無始以來,每一個無盡生命都有父母。所以說,每一個眾生都曾經是我們的母親或父親。每當想到這些曾經是我們父母的眾生,長久以來,無助的在輪回中流蕩,就像是迷了路的盲人一樣,我們不得不對他們生起極大的慈悲,但是光有慈悲是不夠的,他們需要實際的幫助。但是只要我們的心還深陷於執著的束縛,就算給他們食物、衣服、錢,或者單純的善意,最多也只能帶給他們一種暫時而有限的快樂。因此,我們必須尋找一種方式,讓他們能夠完全從痛苦中解脫。而唯一的方式,就是踏上心靈之道,先轉化自己,然後我們才有能力轉化他人。
慈悲應該是對所有的眾生都沒有偏見,不去分辨哪些是朋友哪些是敵人。而且應該在心中持續保持這種慈悲,以作出正面的舉動。即使是獻出一朵花,或者念誦一個咒語,都應該加上一種希望,願所有眾生,沒有例外的,都能夠得到利益。
過去時代偉大的老師們認為,最珍貴的開示就是智慧與慈悲的無二無別。他們培養慈悲喜捨四無量心,而由這四無量心中,幫助他人的能力,就會毫不費力的自然現起。因著對所有眾生慈悲的動機,我們應該在心中堅定的發願,為利益一切眾生而證悟。沒有這個發心,我們的慈悲,只不過是真正慈悲的仿製品。據說:“祈願他人快樂――即使是想危害我們的人――是完全快樂的泉源。”當我們最後到達這個境界時,對所有眾生的慈悲就會自然現起,完全無需造作。
非常重要的一點是:我們必須全力專注去完成眾生成佛的承諾,知道我們清楚的看到,平凡生命中的一切活動是多麼了無意義且充滿無謂的困擾。眾生在這艱困時代中退化的狀況,不免令我們撼動而悲傷,而在心中生起一種強烈的決心,要從娑婆世界中解脫出來。如果這樣的態度真正生根,大乘佛法的功德和成就絕對會從中生長。但是,如果從娑婆世界解脫的真實決心,沒有深深種植我心,我們的佛法修行,就沒有辦法真正完整地發展。
所有生命都希望快樂,不希望痛苦。我和他人之間的重大差別就是在數量上――我只有一個人,而他人無數。所以說,跟無量其他眾生的快樂和痛苦相比,我個人的快樂和痛苦是完全微不足道的。
真正重要的是其他眾生快樂還是痛苦。這就是決心達成證悟的根基。我們應該希望他人快樂,而不是我們自己,尤其應該希望那些我們認為是敵人,以及對我們不好的能夠快樂。不然的話,空談慈悲有什麼用?
摘自頂果欽哲仁波切
2014年8月4日
每當我們面對佛陀,反觀其心,佛是圓滿的慈悲心,清淨心,覺悟心,平等心,願力心,念念不捨眾生的心,
而我們是有求的心、執著的心、分別的心、貪心、嫉妒心、嗔恚心、種種自私自利的心,而虛度人生,口念彌陀,心在有求,所做的一切又是為冤親,而又執著於相上,執著於文字。
受戒是一種形式,真正的受戒是身、口、意, 是否做到以戒為師,以戒修我們的身口意,以戒修正自己,不是看別人如何,而是自己做的是否如理,真正做到以戒為師的修行人,我們學佛從自身做起,如理如法修正自己。
慈悲心從何處來,冤親平等中來,忍辱中來,沒有貧富之分,貴賤之分,面對逆境不起嗔心,所謂的逆境,都是自己種的因,而是在冤冤相報,深信因果,小惡不去,終究注成大禍,我們修行修的是慈悲心。
平等心是我們修行不可缺少的,眾生本具有的佛性,被五欲、我執、貪、嗔、癡所迷惑,生在假相中,以假當真,分別著事事非非,善與惡,好與壞,貧富貴賤,我見,他見在束縛著迷中的眾生,我們以平等心對待一切,沒善沒惡,唯心所變,一切都是因果的相續相,都是在成就我們,在因地上種殊勝的因,眼視眾生,平等心是恭敬眾生中來。
覺悟心從明理中來,深信因果,世事的無常,生老病死的苦,五欲在迷惑著人們,認識到假相,才能放得下,放下我們的貪心、執著的心、分別的心、有求的心,我們才能得到圓滿的覺悟心。
清淨心從忍辱波羅密中來,面對嗔恨,我們以悲心去感化,以清淨心感化分別、貢高我慢、慳貪、嫉妒,心包太虛,拓開心量,量周沙界,與法界溶為一體,乃至整個宇宙虛空,心清淨了,我們就在淨土,極樂由清淨心所變,以悲心不捨眾生,學佛人都能如此,極樂在世間,我們就在人間極樂。
為什麼要修行,為的是真正的解脫,苦的根本源於五欲,我們以大願,修圓滿的菩提心,菩提心是我們用之不竭,取之不盡成佛的根本,菩提心貫注在我們生命中,起心動念中,沒有菩提心何談修行,沒有菩提心何談消災免難,菩提心是成就我們的道心,菩提心使我們行普賢行,修的是菩薩道,我們以菩提心修行,今生定能解脫。
為什麼學佛,因六道輪回的苦,世間一切的假相都是無常,今生多麼難得的人身,多生多劫因業而在輪回中,不是人們常說的,一切由天註定,而是由眾生的業力在牽引,眾生因無明種下種種業的因,才有了輪回,我們如何改變命運,如何以願力克業力,菩提心使我們改變一切,離相修善,處處生起感恩的心,以佛心在念念不捨眾生,不看別人如何,只看自己是否做的到。
摘自佛教在線
2014年7月29日
你應該日夜都一再地皈依。措嘉佛母問道:皈依的實修為何?
蓮師答道:首先,如是發願:
為利眾生皆成佛,
吾將集資、淨障與除障,
自此皈依直至成正覺。 接著,不散亂地念誦三遍:
於諸人中聖者、十方諸佛前,
我與一切眾生皆皈依,
自此直至證得妙菩提。
於諸妙寂、離貪十方諸法前 ,
我與一切眾生皆皈依,
自此直至證得妙菩提。
於諸聖眾、不退十方聖眾前,
我與一切眾生皆皈依,
自此直至證得妙菩提。 接著,不散亂的重複許多次: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隨後如是發願三次:
三寶加被吾免此生懼。
祈請加被吾免劣道懼 。
祈請加被吾免入邪道。 結束之前念誦:
藉此功德之根本,利益眾生願成佛! 你應該如是迴向。
擷自Dakini Teachings Padmasambhava's Oral Instructions to Lady Yeshe Tsogyal2014年7月28日
修道教言-對三寶保持不動搖的信心
如蓮師說:無論你修習外、內乘(外乘是因乘,由小乘和大乘的經部構成。內乘或果乘則是密咒乘或金剛乘。)的任何法教,都得先皈依三寶。持戒是修行的根本,不管你朝哪個方向行去,都必須皈依那方向的諸佛和菩薩。 必須永遠對三寶保持不動搖的信心,依此,你可以立即建立業緣,在來世能成為諸佛的弟子,因此向三寶獻供、祈請是必要的。在未來時代的末法時期,會有許多歪曲不當的行者將佛法視為交易的商品。 在那個時候,所有遵從我的話語的你們,千萬不要放棄十法行。 *繕寫經典、供養、施贈他人、諦聽法教、受持熟記、披讀、開演闡述、諷誦、思維與禪修法之意涵。 三寶的皈依戒會削弱和終結所有過去生所累積的業障。 也就是說,你的障染會因為不共的皈依而完全竭盡,而透過共的皈依則可以削弱業障。 再者,當你生出真誠的皈依心時,業障就會完全淨除,而僅是口誦皈依則可以削弱業障。 甚至,如果你無論行、住、坐、臥的任何時刻都皈依的話,業障會徹底地窮盡;偶爾皈依則會削弱業障。如果沒有任何幫助,也不要產生邪見,認為三寶沒有加持!佛法不是真的!應該要這樣想:當我的惡業報盡時就會覺得好多了!不要尋求其他管道,像是算命或找巫師作法,唯有皈依。
~next
~next
2014年7月24日
2014年7月23日
調伏躁動的心念
每個人都有一些願望和目標,但一個願望實現了,還有更多的目標緊跟著,還想追求更多的安樂。
分別念就是一個願望達成了,接著又生起一個新的希求心。就像有些人,有了房子還想要院子,有了院子還需要花園……在我執尚未斷盡之前,這種心始終沒完沒了。根登群佩大師也說:“乃至小螞蟻在內的所有眾生,都在為自己的利樂而奔波。”
但我們不管是希求善法,還是追求無意義的瑣事,到了最後,都應該觀察心的本性,斷除一切期望和疑慮的分別念,在無有任何執著的境界中安住,如此煩惱才會銷聲匿跡。
在此過程中,最初心若無法安住,可以在自己面前放一尊釋迦牟尼佛像,然後注視佛像的心間;如果時間久了產生昏沉,則可往上觀佛像的頂髻。如此觀修,調伏這顆躁動的心。
當年我在石渠求學時,有一天上師托嘎如意寶說:“如果我們沒有去調伏心,心的力量會非常兇猛可畏;但如果去調伏它,就會發現它只不過是一隻紙老虎。我們哪怕只用短短七天,好好地祈禱上師,認真調伏自己的心,心的狀況也會與從前有極大不同。”
我對上師的話深信不疑。其實只要肯下功夫,依靠殊勝的修法竅訣,調伏心並不困難。我們之所以一直做不到,只不過是沒在這方面痛下苦功而已。
摘自晉美彭措仁波切《不離》
2014年7月20日
世俗生活與修行如何抉擇?
其實在這樣的生活模式中,要發出離心更容易,修行也有更多機會,因為你在世間上碰到的煩惱挫折太多了。有了煩惱的存在,就會生起出離心;有了出離心,就發菩提心;發了菩提心,就盡自己的能力去做。而你所能做的事情,就是在利益眾生,也就是在修行了。
一般人認為修行一定要找間寺廟、佛堂、法師和坐墊,在這種環境下修法才叫修行。的確,這種修行比較能約束自己的心,但是在沒有這種條件的環境中,我們就要將自己的心當成道場。果真能如此,心中就永遠有佛、有虔誠、有菩提心存在,任何地方都是道場,所作所為都是在行菩薩道。如果不理解這一點的話,我們的言行永遠無法與心靈結合,即使身在道場而心在外面,也是無法約束自己的心。
只要學會將聞思當中所學到的佛法,應用在日常生活上,那麼所有的生活,就變成了以佛法為指引的修行方法,這時也就不必擔心自己是否能進行其它的修行。法教中常常說:「把凡夫的身口意,轉換成佛的身口意。」凡夫的身體無論處於何地,就將該處轉化成佛的道場、佛的淨土、佛的壇城。身轉了,語轉了,心也能這樣轉,才是讓自己的身口意真正轉換成佛的身口意。所以世俗捨取的轉換,就必須先從心做起,能夠理解這一點,那麼在世間修行就不難了。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佛法跟世間的生活似乎沒有太大關聯,甚至是對立而且無法相容並存的事,好像學佛就是要背棄所有世間的一切生活。以小乘的觀念而言,的確是如此,但是以大乘或密乘來說,除非你認為自己一無是處,要不然你的所作所為,都能影響到一群人。因為人是一種最沒有辦法獨處的眾生,除非是一個真正的修行者,心中充滿對佛菩薩的虔誠歡喜之心,能為眾生而活以外,大部分的人都是耐不住寂寞的。
世間上沒有人是萬能的,大家都有不同的能力範圍,需要別人扶持補足的短處。因此,如果有人依賴你,你就有依賴的價值存在,而你的修行也就從別人需要你的地方開始了。
當每做一件事情時,如果出發點是為了脫離輪迴具有菩提心,在能力範圍內做到讓自己問心無愧,再將功德迴向給眾生,就是行菩薩道。如果沒有一個佛菩薩能讓所有的眾生滿意,又何況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但是如果要讓一群眾生滿意的話,那就不難。例如,努力求學,可以讓父母感到欣慰;在家裡用心做菜,可以讓子女吃得健康,精神飽滿、快快樂樂地去上學;用心照顧家庭,可以讓家庭幸福美滿;在工作上努力的付出,可以讓事業有所成就。
所以,教法裡面才有上供諸佛菩薩,下施六道眾生。自己沒有能力供養所有佛菩薩的話,就觀想所有的佛菩薩安住在喉嚨當中,將食物先供養他們,如此一來,自己飽了,佛菩薩也供養了,這種供養方式,絕對沒有任何困難。
所以做任何事要學會轉換心態,要思惟我的出離心是為了脫離輪迴,因為要脫離輪迴,所以要有菩提心;而菩提心就是要利益眾生,因為我有能力利益眾生,所以要脫離輪迴也不難了。做任何事都要先培養這種自信心來肯定自己,再自我期許而努力付出。
摘自嘎瑪仁波切2014年7月16日
出離心、菩提心修行中心要點
為什麼我要反覆強調這些基礎修法呢?因為這樣反覆,就可以使人有更深刻的感受,就能更重視這些基礎。如果我只是輕描淡寫地隨口帶過,你們就不會有深刻的體會和印象。或許有人已經因為我的嘮叨而厭煩了,但無論怎樣,出離心和菩提心都是貫穿於修行始終的中心要點。
有些人將這些基礎修法棄置不顧,在不知道何為灌頂,不知道灌頂後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的情況下,不辭辛勞地奔波于藏漢兩地,到處去接受灌頂。但這樣的結果,卻與解脫道沒有多少關係。所以,希望每個人,應該以出離心、菩提心為目標,嚴格要求自己。
在出離心和菩提心沒有修出來之前,不要急著修任何法,只需堅持不懈地在這兩個修法上下功夫。只有過了這兩關以後,才能考慮大中觀、時輪金剛、大手印、大圓滿等高深妙法。
在藏密裡,殊勝的法多如牛毛,應有盡有,但如果沒有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基礎,是沒有資格修這些法的。總之,目前對我們而言,唯一最關鍵的、最重要的就是出離心和菩提心。
摘自慈誠羅珠堪布2014年7月15日
如何修學菩薩道-觀世音菩薩對我們的渴求
今天慶祝觀世音菩薩成道紀念日,念菩薩聖號固然重要,學菩薩行為更是重要。就菩薩的本心來說,他對我們所渴求的是修學菩薩,因為觀世音菩薩也是從人發心修學做起,才成為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因此,他知道每個人都能像他那樣修成大慈大悲的菩薩心行。
因此我們修學佛法時,應該要抱著以慈悲心去助人的觀念,決不為名為利,只是為三寶、為眾生,造力而蓄力,擴力而眾志成德,以德而救苦,這樣才能實踐菩薩道。
因為我們助人要有大耐性,修學菩薩道要有大和性,從大耐性、大和性中,才能養成深厚而廣大的慈悲心行。
修學菩薩道如果不著力修習慈悲觀,不但不能助人,也將會把自己遮蓋而埋沒,甚至不能挽救自己。因此,修學佛法最急需的,就是慈悲心行。我們修學菩薩道的宗旨,完全是企求一切有情眾生也都能發心學佛而成佛;如果妄失菩提心,我們便永遠與一切人脫節,這就太辜負三寶,也愧對眾生!
每個人所以能生活,而且生活得很好,主要是由於有各種因緣的配合與支持,並不是那個人有他獨立的本領可以生活的。因此,人必須悟解到自己能夠繼續生活下去,是由於種種因緣在相互維繫著。也就因此,應該淡化了“我”,從自我中心中透脫出來。宣導實踐因緣的人生觀,讓大家瞭解唯有緣起互助才是人生的第一真諦。
首先要發心幫大家的忙,成為他人向上向善的增上緣。其次,讓他們深知緣起互助的真意義、大價值的人,隨時隨地都會面對時代而向上奮發,堅持正法,邁入永恆精進的坦途,一心修學菩薩,成就佛陀的大道。
願,要想發得正而大、強而久;法,一定要學得深而廣、淨而遍。修學菩薩、成就佛陀的精神與氣概,才會旺熾而挺卓得不疲不屈。
凡是修學菩薩道而上了路的特徵是:當下想到的是法,當前顧到的是人。這等人不論起心動念或者逢緣觸境,從心底湧現出來的是法,從心頭體念開去的是人;法與人便成為他的第一生命與友伴,便能掙脫自我枷鎖而自由自立。
談到學,不是一般學術、學識的學,佛法所說的學,簡單的說有三層意義:
一、學在自己念頭上無間地照持真理,心頭上無昧地通達真理,手頭上無縮地提救苦人,願頭上無怯地荷擔重任。
二、學是最真切的體驗、薰習、改正與趣淨!從這樣的學習中,所引起的行,就是最優良的表現、發達、執善與圓通。
三、把學字講得稍稍深刻一點,學是照心之鏡,佛法裡常以明鏡作喻,戒、定、慧如同三面明鏡,修學佛法就是時常以這三面明鏡來照心。把心照得靈明不昧,就有透相之力了。
一般人最苦惱的地方,就是當遇到種種境相時透不過去,被它卡住了。人,本來就生活在重重煩惱的關卡中,若能善於對治煩惱,就過得了關,跳得了卡,就能活得天寬地闊了;若是跳不過這些關卡,被陷落在關裡面、卡頭上,這將夠苦惱的了。
修學菩薩道的人,對戒、定、慧要先有深刻而堅決的體認和實踐,對一切境相就能透得過,一切關卡也就通得過了。依照這樣由學而起行,自己就有開展“法身”的能力了。
我們的身體,實在不太理想,“淨行”,乃是創造最莊嚴法身的最廣大功能。這個功能是什麼呢?依據佛法來說,就是“忍辱”與“慈悲”;因為做人只要能忍得透,化得盡,那就是慈悲的開始。養成慈悲而豁達的胸襟,對我們現在及未來的相貌,就能圓滿得比世上所有的男子女人還要圓滿。
再說,修行也是轉性格的法則,大家稍稍靜下來體察一下,便會覺得自己性格上的問題太多了,不是鬧情緒,便是著善相、或其他情感上的種種問題。我們自己內在的矛盾得不到協調,便構成不理想的性格。“淨行”乃是改造這種性格的一種準則,這種準則依佛法來說,就是“戒律”與“智慧”。
因為修學菩薩道,能持戒律,就必然有一番正確的行為依據;能用智慧,就必然有一種淨純性的認識與趨向,在任何情況下,不管是做人的宗旨,待人的心術,就不會再有偏差,不會再生偏激了。
談到學,我們應從什麼地方學起呢?這就是學“空”與學“有”。“空”,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本經,這本經中所說的道理太多了,我們能把它體會熟了,便能隨時使用,便可解脫許多苦惱而獲得快樂。“有”,是世界上最大的一部書,形形色色,林林總總,都包括在“有”裡面。用什麼方法來瞭解空與有的基本意義呢?
(一)從空上瞭解這個“我”沒有真實性,便能從性空緣起中看輕自己而重視他人,漸漸生起大慈悲心。所以真能悟入我空、法空的人,才能引發大慈悲心。因此,龍樹菩薩說:“空大悲亦大”。
(二)把空性理解得透徹了,對自己所有的一切就不貪著,就能實行施捨了。但是這並不是一下子就能把你所喜歡的東西完全送給人,因為在開始時只是把多餘的東西幫助人,進一步再將心愛的東西也幫助人,久而久之,手頭就會變得很寬裕,心量也就擴大了,養成於“財”於“法”了無貪吝性。
曾經向一位同道談到小因果與大因果的差別:一般學佛的人,對小因果都很分明,平日裡一針一線,一草一木分毫不苟,看來好像夠明因果的人了,但是,對於大因果就太糊塗了。
什麼是大因果?對大自我不放鬆,一味地肯定著:我辛辛苦苦所創造的基業,我並不想取人家的,但是我也不願給人家,養成非常慳吝的性格,豈知等到眼睛一閉,什麼也帶不走,這就犯大因果了!
就世間法來說,每個人都有權保管自己的私有財產,這是合法的,但是從佛法的無我緣成上說,這就顯得太蠢癡了。什麼東西是你的?還不是由於眾緣與眾緣輾轉相生而有的嗎?假如隔開所有的人,把你關在黑房子裡三天三夜,暗無天日,伸手不見五指,不飲滴水,那時小命兒便掉一半了。
你所以能繼續生活,無不是由種種“緣”來維持著,看吧!自然界供給你陽光、水、土,許多人在幫你的忙,你才活得下去。從這些看來,還有什麼是你的呢?
所以做人小因果分明不足為奇,世間多數人或許都能做到,可是對大因果上要想做得極其分明,這才可貴!一個人倘若能對大因果看得開、捨得透,那麼佛法就會變成自己的;否則,佛法便不能從我們身心上表現出來,更談不到獲得佛法的受用了。因此,我們必須不昧大因果!
菩薩道的特質:無我為人,無欲擴願,菩薩為解決他人的問題絕不著我相,也不厭人;擴願擴得絕不著欲,也不怨世;見人像見到諸佛般的喜、敬,振願像慈母般救獨子苦難。菩薩心腸就這樣培養得極其中和而渾厚,運用得極其耐忍而真切。
這等人就有一個大決定處-無我(空慧),肯定得了空無一物的疑惑,就沒什麼可怕的了。這等人就有一個真絕對處-有願(悲心),發揮得毫無折扣時,就沒有什麼可後悔的了。修學菩薩道的人,不論是出家或在家,對這些深深地體會履踐,那麼出家人的僧團便能清淨、和敬而且吉祥,在家人的眷屬便能快樂、幸福而融洽。因此,佛法中所講的智慧與慈悲,完全是教導人與人相處時,應該運用的一種最好心術、態度和方針。
真正用心去學習慈悲、智慧的菩薩們,就時常會有大驚大急的感覺;因為菩薩的悲心一深切了,念頭上總是縈回著眾生的種種苦難印象,所以一見到眾生受到大苦難,當下便大驚,深驚而續驚不已,廢寢忘食地直赴直救。
其實要考驗菩薩有沒有慈悲心,就要看他們有沒有從大驚恐中表現出這種(有計劃的)勇赴直救的精神;如果沒有,那只是口頭上談的慈悲而已,精神上卻好似麻木得癱瘓了。同時,菩薩的智慧一深切了,對因果上的事理認識得更徹底時,一看到眾生做了愚癡之事,他便立刻為他們著急擔憂,所以便會用各種正常或善巧方便的方法來糾正他們。
由於菩薩們有這麼大的驚急感,當下便掀起最強烈的奮愧心,覺得人們的作惡受苦都是因為我沒好好教導他們,才使他們受盡了許多的苦惱。因此在修學佛法上,對於悲智著力勘驗過的人來說,就必然會產生這麼大的驚大急之感。
如果沒有這種驚急之感時常湧現,任憑我們讀過多少經論,講過多少佛法,對人對己都沒多大的好處。修學佛法的人,對於世法一直驚急得動心,佛法才能學得透心;佛法學得透心,對(世間善)法才能安得、持得、盡得了心,才能在世出世法中做個像菩薩們那樣的好人。
諸位都看到觀世音菩薩有千手千眼,為什麼菩薩有這麼多手和眼呢?其實菩薩所以有這麼多的手和眼,無非是表示渾身渾心都時時刻刻地在護持人、提拔人、關心人、開導人、照顧人,使人離苦得樂、棄暗投明。
一般人的手只知向內抓緊東西,而不肯向外放鬆;一般人的眼睛只知向外看防人家,而不肯向內察照自己,這和菩薩的手眼比較起來,真是天壤之別。
再從手與眼的特殊意義來說,最有力的手,總是先扼死“自我”,能夠扼死自我的人,才會讓一切人活得好,活得透;最有光的眼,總是先照破“自我”,能夠照破自我的人,才會讓一切人看得遠、看得遍。所以,菩薩的千手千眼,也可以說是表示從久遠以來,已徹底地照破了自我,才能放開手去救度一切人,豁開眼去照破一切人。
因此,最有力的手,總是撇得開我;最有光的眼,總是看不到我。一般只知用手保護自己,用眼提防他人,他怎能具有這樣的千手與千眼呢?修學佛法者,最要緊的就是,要透過修練而運用這樣的手與眼;有了這種最強健的手臂才能救拔得了人,有了這樣最真淨的眼睛才能照導得了人。我們必須也最急需這樣的手和眼,才能替現在的佛教解除法難,替現代的人類解除人難!
菩薩道的根本,不出乎大德大智,下面還有幾小段關於悲智的話:
(一)悲搶先,才足以顯佛法的真切與積極;智照前,始足以彰佛法的清淨與究竟!體此而踐此,佛法始能直透人類的肺腑與心源。
(二)靜中的智,照得不昏,始能不誤己而現法,心念的澄清與洞徹全憑著這;動中的悲用得不倦,才能不負人而策願,德行的擴充與提升全憑著這。修學佛法,若動若靜不離智導悲徹,始能突破癡覆與貪縛,做個開眼見佛光、閉眼運法力的大根性人。
(三)暗地裡以智慧作鏡子,便不會得意忘形,失意落魄,眼底下便有一片光明作前導,邁入無羈無滯的淨境中去。明地裡以慈悲作膽子,便不會順處踐法、逆處棄願,心頭上便有一片(三寶的無盡)氣勢做中堅,直向大苦大難的濁世中來。
(四)我們現在最急需的一種警覺:樂果享受得太多,善因培植得太少。常作而深作如此觀想,始能積極地培植善因,儘快施捨樂果;肯這麼樣做,他人現前的苦難才會減少,自家未來的福德才會增長。
摘自美佛慧訊 第一三二期 仁俊法師 一九七九年七月十五日講於大覺寺2014年7月12日
布施是一種「眾生歡喜,諸佛歡喜」的利他發心。以他人為考量,捨去自己的身命財,乃至法的布施。
過去佛陀與其五百位大比丘弟子,一起住在毘舍離的獼猴林中。當時,有一位名叫師子的大將軍前往拜見佛陀。將軍見到佛陀,便五體投地頂禮佛足,然後恭敬的坐在一旁。佛陀問師子大將軍:「師子!你平日仍然持續布施嗎?」
師子大將軍回答:「是的,世尊!我還是常在四城門外及城內各處布施,讓眾生無有匱乏。需要飲食的人就布施飲食,另外還有衣服、香花、車馬、坐具,只要對方有需求,就提供給他們。」
佛陀讚歎師子將軍:「你能如此勤於惠施,心中不懷慳吝,非常難能可貴。若能保持隨時惠施的善行,便能獲得五大功德:第一,名聞四海,受到大眾的稱譽:『某村落有一位施主,常恭敬供養沙門、婆羅門所需,讓他們無有匱乏。』這就是施主所獲得的第一種布施功德。」
「其次,檀越施主若至沙門、剎帝利、婆羅門、長者眾中,都不會感到畏怯,能夠處眾無畏,猶如萬獸之王獅子處於鹿群當中,無有畏懼和困難。這就是施主所獲得第二種布施的功德。」
「再者,檀越施主因布施而受眾人敬仰,每一位遇見他的人都心生歡喜,如子見父,恭敬瞻仰而不厭倦。這就是施主所獲得第三種布施之功德。」
「第四,檀越施主命終之後,將投生天上或人間二善道。如果投生到天上,則為諸天人所敬重;如果出生在人間,必是令人尊敬的顯貴者。這就是施主所獲得第四種布施之功德。」
「最後,這位施主的智慧必超越眾人,如果發心出家修行,現世即能斷盡一切煩惱,不再輪迴生死。這就是施主所獲得第五種布施之功德。只要是發歡喜心恆常布施,必定獲此五種布施功德。」
接著,佛陀以偈語開示大眾:「心常喜惠施,功德具足成,在眾無疑難,亦復無所畏。智者當惠施,初無變悔心,在三十三天,玉女而圍遶。」並提示:「檀越施主投生到人間或天上後,若能出家學道、精進修行,便能現身漏盡煩惱,證得涅槃。」
佛陀繼而開示一偈:「施為後世糧,要至究竟處,善神常將護,亦復致歡喜。」並進一步為師子大將軍開示:「如果行布施善行之時,常懷歡悅,意志堅定,便能具足諸善功德,得清淨三昧,並清楚明白這個真理。什麼是清楚明白這個真理呢?就是清楚明白苦的來源、苦的終了,以及如何離苦得樂。所以應當時時刻刻精進努力,修種種布施善行,若能如此實踐,定能隨心滿願,證得阿羅漢果及緣覺聖果。師子大將軍!你當如是踐履。」
師子大將軍聽聞佛陀所開示的布施五大功德,心生歡喜,發願依教奉行。
摘自:《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善聚品第三十二》
在捨的當下,不僅能去除慳貪的習氣,亦能幫助他人擺脫困境,自己也能因無我的清淨心而得到歡喜自在。修布施波羅蜜的行者,還要進一步了達「三輪體空」的道理──沒有布施的人、布施的物和受施的人。雖行布施,而不執著布施之相,心始終安住在不動、清楚明白的覺性當中;種種布施中,心不生執著,便能成就「摩訶般若波羅蜜」最清淨的菩薩願行。
2014年7月8日
『大涅槃經』與『大毘婆沙論』都說到:「有信無智,增長愚癡,有智無信,增長邪見」。佛法修持步驟:瞭解、體驗和證悟
佛法修持第一個步驟是理論性的理解,來自研讀經文。這當然是必要的,但並不是很穩定。它像一塊布上的補釘,終究會脫落。理論性的理解不夠堅強,無法讓我們承受生命中的起起落落。一旦面臨困境,任何理論性的理解都無法讓我們克服它們。
禪定的體驗像煙霧,終究要消逝。如果我們在一個隱秘的地方專注禪修,我們必然會得到某些體驗。但是這一類的體驗非常靠不住。有人說:“奔向體驗的禪修者,就如同小孩奔向一道美麗的彩虹一樣,會誤入歧途。”專注而密集的修行可能會帶來一霎那的通靈,也會讓我們看到某些成就的徵兆,但是這一切只會增加期望和傲慢 ――只是一些魔鬼般的騙局,障礙的來源。
好的狀況比壞的狀況更難處理,因為好的狀況更令人分心。如果我們得到一切所欲――財富、舒適的房子、衣服――應該把它視為幻覺一般,像是在夢中得到的財產,而不要對它產生一種慣性的執著。如果有人對我們生氣,或者威脅我們,我們反而比較容易修忍辱的禪定;如果我們生病了,也比較容易面對。這些都是造成痛苦的因,而痛苦本身自然會提醒我們想到佛法。
所以說,從某個角度來看,這些困難的遭遇反而比較容易融到自己道途中。但是當一切都很順暢,也感覺快樂時,我們的心會毫無困難地接受那個狀況。就如同我們全身塗滿了油,執著很容易在無形中滲入我們心中;它會變成我們意念的一部分。當我們開始執著於有利的狀況,我們幾乎會開始迷上自己的成就、我們的名、我們的財富。這是非常難去除的。
但是擁有證悟的人就像一座壯麗的山,無法被任何風動搖,就像永遠不變的藍天。好的狀況和壞的狀況,即使來幾千個,都不會形成執著或排斥,不會造成任何期待或懷疑。經文這樣形容,如果在他一邊站著一個人,拿著檀香扇子幫他煽風,另一邊站著一個人拿斧頭準備砍他,他不會較高興有人幫他煽扇子,也不會更恐懼有人要砍他。這樣的人,所以的迷惑都已消失貽盡。不管任何情況,不論有利或有害,都會讓他在道途上有所進步。
摘自頂果欽哲仁波切 法談
2014年7月7日
具足般若智慧,以般若慧為眼,以安忍為用
2014年7月4日
沒有一個眾生願意擇苦捨樂,但也沒有一個眾生不在受苦中。
度母修法可直接證入快樂與解脫的法門。度母修法能減少多生多劫的外在障礙與內在垢染,度母的加持是非常迅速的,能使我們認清本有的俱生智,能認知度母是空性、智慧與慈悲合一的完美化現。度母修法是讓我們能看清自心的真面目,就如同用鏡子照臉,一切清楚顯示。度母曾發菩薩願,選擇以女身示現度眾,使眾生出離三界輪回,歷經數劫而不停止。因此度母又稱聖救度母、一切善逝之母。 |
我們如持虔信之心向度母祈求,則其加持會一樣地迅速直接。藉著持續祈求與修持,可使我們的分別心漸漸淡化消除,進而與相應之路接近。
一旦惡念減少,惡業與障礙便跟著減低;執著與貪欲減少後,煩惱與捨離之苦也會減輕,以致消失。當你脫離被二元對立分別的念頭所欺蔽的現象時,就能達到圓覺之境,而原本堅實之現象與身體也會跟著轉化,進而認知一切均是空性、智慧與慈悲的顯現。當我們回到清淨本性時,慈悲之力就能無礙開展。
當我們修持此法時,是利用最珍貴的人身。也許我們對自己的身體有一些偏執,會生病、變老。生時,它是執著的焦點;死亡時,它退化為一個軀殼。它時常在打坐時讓我們不舒服,不能靜下來;即使如此,此身還是能幫助我們達到最高解脫的無上車乘。身體之身、口、意、事業為解脫之根基,它能增加明覺而達成就。
在六道中,只有人身最難得和最有用,沒有任何損失比失去人身還要大。當我們為生病與死亡所驚恐害怕時,應向度母虔誠祈禱,請賜康復與保佑。修行度母的力量,也會增加我們為眾生拔苦與保護他們的能力。
聖救度母能喚起慈悲和智慧,這是心的真正自性。藉由修習,我們的凡俗感知逐漸受到轉化,我們因此變得輕鬆。若能以本尊清澈透明的自性為依證,那些障蔽我們真正自性的習性,將變得更為清澈透明。透過這個新的感知,我們變得較為聰慧、善良、慈悲,且更有能力。
度母之修持,除了為自己,也希望眾生能從三界輪回苦海中得解脫,達到聖救母之清淨境界――完美大樂、圓覺無礙之慈悲境界。
阿底峽尊者和度母
阿底峽尊者是西藏和藏傳佛教弘傳地區眾所周知的修行者,他的出現不但使得西藏在朗達瑪滅佛之後的佛法再次如日中天的興盛起來,他的菩提道炬論後來也影響了格魯派宗喀巴大師,且受他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
阿底峽影響西藏的範圍十分廣泛,其中讓「度母」成為西藏人重要的信仰之一 ,也是他的影響層面之一。
阿底峽是中印度菩提伽耶金剛座東方的一個國家叫伽邦羅的王子,他是月藏王子者。
傳說他出生時,天雨寶花,五色霞光密覆宮上,諸天音樂的種種瑞相,很多人都看到聽到。阿底峽還在襁褓之中時,有一天他睡在床上,忽然聽到宮殿之頂,發大響聲,他的母親抬頭一看,發現有很多蠍子,揮舞著它們的尾巴,好像要跳下來螫它一樣。但是阿底峽完全不害怕,這些蠍子就散去了。民初的法尊法師在翻譯阿底峽尊者的傳記時有說明:他認為這是因為「非人」想要製造災害而變成蠍子,但是因為阿底峽並未受它們的驚嚇,所以他們自覺無趣而離去。
又有一天,又發出了如從前的聲響,阿底峽的母親一看,發現了一束青蓮花,而阿底峽尊者則看到度母現身。從此以後,阿底峽尊者有什麼問題,就會準備供品於度母像前祈禱,雖然度母不一定會現身說法,但是他的問題就自然迎刃而解了。
慢慢長大後,阿底峽處於優渥的環境不知民間疾苦,後來遇到一位婆羅門修行者,在對談後阿底峽生起出離心,開始學佛,並且遍學一切顯密教法,有一天他從吉邦伽羅這個地方回家,在路中他心中這樣想:「現在一切密法之加持、教授、堪能、知解,已經沒有人可以超越於我了!」
一天晚上阿底峽在睡夢中,見到很多空行母,給他看很多他未曾聽過見過的密典,摧伏阿底峽的我慢。
又有一天度母現身問他說:「你是密乘之善巧者嗎?」
阿底峽回答說:「是的。」
度母又問:「那你知道某某法門的修行方法嗎?」
阿底峽說:「這些我以前從來沒有見過。」
度母曰:「那這樣你的我慢太大了。」
度母又說:「你所學的人間一切密典,就佛法而言,就像毛的尖端一樣的少,還有很多的密法在空行母等手中呢!」
說完之後度母就不見了。從這次以後阿底峽的我慢,永遠被摧伏!
阿底峽尊者遍學一切,其中五明的修學也是十分了得。出家後,他和依止的親教師同住。有一次,親教師與一外道辯論,辯論還沒有結束結果也未定,但是親教師忽然生病了,就叫阿底峽尊者替代老師和外道辯論,結果外道輸了。
大家都覺得很驚訝,為何這麼一個年輕的出家人會有這樣的成績呢?於是就問和阿底峽相識的人說:「這個精通五明的人是誰呢?為何我以前沒聽過他呀?」
有人就回答說:「他並非是精通五明的人呀,他只不過是學了五明中的「聲明」而已呀。」
外道聽了之後,對阿底峽尊者非常的畏敬。後來阿底峽尊者依止了親教師廣泛的學習各宗各派的大小五明。後來他前往大菩提寺,修慈悲及菩提心。
在佛陀成佛的菩提伽耶金剛座這個地方,從前每年內外聚會,舉行大辯論,輸的人就追隨其勝利者,並且按當時的常規輸的一方他的寺院及徒眾,都成為勝方所有。
有一次,印度南方一個外道師,他持有十三傘,十三傘的意思是說,他參加大辯論賽贏了十三次,這外道向尊者說:「你現在是代表佛教,而我是外教之主,我們兩個人辯論,輸的人就隨其勝者,改入其教,你覺得如何呢?」尊者答應他的要求,並且國王等貴族擔任證人。尊者沒花什麼力氣,即打敗了這個外道師,外道師心悅誠服的將他的十三把傘供養給阿底峽尊者,並且向阿底峽尊者頂禮,剔度出家,他所有的徒眾,皆改信仰佛教成為佛弟子。
第二年又有一個持七傘之外道師,降伏如前。第三年有一持五傘的外道,他對於聲明、因明學習的非常好,向尊者挑戰辯論,阿底峽答應了。剛開始辯論時,雙方所談到的事物大家還能夠領解,漸漸的只有三十餘人能領解,到了極其深細之處時,只有阿底峽尊者和那個外道師知道對方在談什麼而己。最後這個外道師,覺得恐怕難取勝了,就使出絕招,用聲明中一頌義來對付阿底峽,尊者一時之間答不出來。在辯論時是可以經過雙方同意,有一方稍微離開一下,因此阿底峽尊者就請對方稍坐一下,於是他就進入寺中。
阿底峽從小時如果遇到無法解決的事情,他就會向度母祈請,這次他進入寺廟中就向度母殷誠祈禱,因為度母加持力的關係,他終於解出出頌文的意思,於是他就回到辯論場上說出解釋,外道因而輸了。
度母祈請文 阿底峽撰
嗡 頂禮解脫八難護佑母,頂禮吉祥圓滿燦耀母,
頂禮三惡道門斷除母,頂禮善趣道路導引母。
2014年6月30日
不要去說別人的事情、不要看別人的過失,自己每天多觀察自己的心,保護自己的心。
佛陀在《攝正法經》中說:“所謂的佛法,就是調伏自相續。” 如果能調伏自相續,那就得到了佛法的真諦。
佛經中有個公案說:往昔有父子二人,共同擁有一個如意寶。一天,父子二人到一個地方去,路途中父親累了,想睡一會兒,臨睡前對兒子說“你將如意寶收藏好,在我睡著以後,千萬不要將如意寶給任何人。”父親很快就睡著了。這時果然來了幾個小偷問這小孩要如意寶,孩子說“父親說了,如意寶不能給任何人。”小偷們於是拿了一些糖果給他,並說:“這個如意寶對你沒有什麼用,糖果卻可以馬上吃,不如我們交換吧。”小孩終於把如意寶交了出去。父親醒來,聽說兒子因為幾個糖果已經把如意寶捨棄了,心裏非常傷心與失望。
學佛也是如此,如果把最重要的“修心”捨棄了,雖然得到了一些微利,也沒有多大利益。對於功課。應該“認真”對待,還應抱著一個長期學佛的決心。要想真正領悟佛法裏那些精深的含義,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
我們從無始以來,能獲得人身,能抓住這不可思議的學佛機會,能有學佛的條件,真的是不容易的,不要輕易放棄。學佛、修心應該像山中的小溪水,長年不斷的流。而不應該像開關水龍頭一樣,用的時候打開,不用的時候關上。這樣斷斷續續,對我們來說,沒有什麼益處。要時時刻刻去觀察自己的心。
學佛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修心”,心的本性控制得好,本質就好,外面的傷口也就沒什麼了。
“修心”有多重要呢?學佛就像一棵樹,而“修心”則是樹根,樹根是好的,樹幹、樹葉壞了,沒關係,緣分到的時候,還有重新長出來的機會。但如果樹根爛了,那這棵樹就算暫時擁有挺拔、粗大的樹幹,有茂盛的樹葉也只是表面的,沒有什麼用處了,因為它的“根本”壞了。只有學佛才能保護自己的心,不要受外面的干擾。每個人應該時刻觀察、保護自己的心,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遇到自己害怕的、痛苦的事情、病痛、煩惱,這些時候都要憶念佛所教給我們的修行辦法。
2014年6月26日
眾生因一念不覺起惑,因而造業、受報。欲免受業報苦果,必須究其根源,從起心動念處修
過去,佛陀住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曾經教導比丘:「當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觸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六塵時,一旦心生染著、眷念,代表心已經被外境繫縛,產生了貪愛;有了貪愛,就會有執取;有了執取,便會有未來的業報;有了業報,就要到六道受生;一旦受生,有老、病、死,以及各種憂、悲、惱、苦便接踵而至。如是生死流轉,一切眾苦都由此而生。
譬如有人種一棵樹,剛開始時,樹苗纖細且柔弱,種樹人細心呵護,用泥土或肥料培育樹根,並適應時節的變化加以灌溉,小樹苗在眾多因緣具足下,必會茁壯長大。比丘們!當六根對六塵時,如果心生染著、眷念,只會滋養貪愛;有了貪愛,就想要執取;有了執取,便會有未來的業報;有了業報,就要到六道受生;既投生六道,便有老、病、死,以及各種憂、悲、惱、苦。大眾當知,一切眾苦都由此而生。
當六根對外境六塵時,若能觸物起照,觀一切萬物變異無常、緣起緣滅,遠離貪欲、情欲,心向寂滅,發捨離之心,對一切萬物不生眷戀與顧念,心不為貪欲所繫縛,就能息滅貪愛;貪愛一息滅,執取也會息滅;執取一滅,就不會再有來生;沒有了來生,就不再經歷老、病、死,以及各種憂、悲、惱、苦。如是,則一切眾苦便能消滅。
譬如有人種一棵樹,剛開始幼苗既細小又柔弱,種樹人既不用泥土或肥料培其根部,也不灌溉,小樹苗就很難成長。如果更進一步將其根、枝一段一段地斬截,風吹曝曬後,接著以火焚燒如糞土,再任灰燼隨風飄揚、或投於流水漂散四方。不僅斷此樹之樹根,更進一步還焚燒,令其永遠磨滅。 比丘們!你們認為這棵樹還可能再生嗎?」
「不能,世尊!」比丘們回答。
佛陀進一步開示:「同理可知,當六根接觸外在六塵之時,若能隨順當前因緣起無常觀,並令心安住於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對於一切萬物不生眷戀及顧念,心不受貪欲所縛著,如此貪愛就能息滅;貪愛息滅,則執取也會息滅;執取一滅,就不會再有來生;沒有了來生,就不用再經歷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則一切眾苦便能消滅。」
比丘們聞佛所說,心生歡喜,依法奉行。
摘自:雜阿含經卷第十二日常生活中六根對六塵時,當觸物起照,這念心時時刻刻覺察、覺照,保持清楚明白,見境不生貪愛,作主的心始終存在,日久功深,煩惱漸漸稀薄,乃至於根除。苦的根源除滅,自然不再受苦,便能離苦得樂,得大自在。
2014年6月22日
在《大寶積經》中,佛陀對彌勒菩薩說:應當觀察睡眠過失二十種。若觀察時,能令菩薩發起精進,意樂無倦。
彌勒!雲何名為樂於睡眠二十種過?
一者懈怠懶惰;二者身體沉重;三者顏色憔悴;四者增諸疾病;
五者火界羸弱;六者食不消化;七者體生瘡皰;八者不勤修習;
九者增長愚癡;十者智慧羸劣;十一者皮膚暗濁;十二者非人不敬;
十三者為行愚鈍;十四者煩惱纏縛;十五者隨眠覆心;十六者不樂善法;
十七者白法減損;十八者行下劣行;十九者憎嫌精進;二十者為人輕賤。——應當觀察喜歡睡覺的人的二十種過失。如果能做這樣的觀察,能令修菩薩道的人發起精進之心,而不會疲倦懈怠。
彌勒!貪睡的二十種過失是什麼呢?
一、一天比一天懈怠、懶惰;二、四肢沉重無力;三、容顏憔悴;四、導致各種病症;五、體溫差,身體很虛弱;六、消化不良,胃中積食;七、容易得各種皮膚病;八、沒有時間學習修行;九、昏昏沉沉,愚癡增加;十、靈性泯滅,腦子變笨;十一、膚色不好,氣色很差;十二、鬼神、護法神不會生恭敬護持心;十三、舉動遲鈍,精神委靡不振;十四、被各種煩惱所糾纏;十五、阿賴耶識裏面煩惱的種子、壞習氣會障礙清淨心、障礙生智慧;十六、對於一切善法不生歡喜心,沒有精神,不想去做;十七、善行一天比一天減少;十八、行為低下惡劣;十九、對別人少睡眠、很用功、很精進,產生嫉妒、嫌棄、惱怒;二十、被世人輕視、賤看。
佛陀在舍衛國的祇園精舍,教導比丘應當精勤修行,轉化所有障蔽自心光明的煩惱;
佛陀告訴弟子們:世間諸法盡皆無常,若能淨心,即得智慧,徹見實相,便可遠離苦惱,得大安樂。
當時,有一比丘心智昏鈍不明,不能體會佛陀苦心的教導,每日飽食後即關起房門,放縱習性,咨意睡眠;貪愛色身快意舒適,從不修習無常觀等觀行法門。
佛陀觀察這位比丘總是懈怠懶惰地度過每一天,不知自己的生命只剩下七日的時間,擔心他因放逸而墮落三途,於是前往比丘靜室予以度化。 然而在房內的比丘不知佛陀的到來,依舊酣睡不醒。
佛陀見其心念汩沒,覺性迷昧不顯,便彈指作聲令其覺曉,同時呵斥道:“快起床,怎麼還在睡覺呢?你這樣的行徑就像牛馬身上的寄生蟲,以及螺、蚌、蠹蟲一樣,不知此身乃眾苦根源,隱蔽於不淨之中,只因貪愛身體的舒適而懈怠墮落。
如同有人受重傷,遭遇如此危急厄難,卻安逸睡眠而不尋求解脫之道。
修行之人不能懶惰好眠,常當自警,心心念佛、念法、念僧,學習諸佛菩薩的事蹟,便能遠離憂患苦惱。此外,還要常觀無常苦空,破除邪見、令生正見,便是世間明眼之人。若能如此,千倍福報功德由此而生,永遠不會墮入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
比丘聞佛音聲,如雷貫耳,驚坐而起,見佛親自教誨於前,立刻起身頂禮佛足。
佛陀接著問比丘:“你能憶知過去生的因緣嗎?”比丘惶恐地說:“弟子心智為五蘊煩惱所覆蓋,不能明瞭多生累劫宿命之事。”
佛陀悲憫地說:“你在過去維衛佛時曾出家修行,不僅不誦經持戒,更貪求名聞利養,飽食終日懶散不勤,從不存念佛法義理,所以命終之後便墮落為寄生蟲。五萬年後果報受盡,又投生為螺、蚌之類和樹中蠹蟲各五萬年,這四種蟲心智昏暗,長生暗冥無有智慧,貪身愛命喜好隱蔽之處,以冥為家不樂光明;若待其一覺醒來,已過了很長的時間!如此久遠纏縛於罪業之網,不求出離。今日,你終於罪畢福生,能生而為人,更得以出家修行,但為何還要重蹈覆轍,貪著睡眠以待來日墮落?”
比丘聽了過去生懈怠受苦的因緣,全身毛骨悚然,心生懺悔,自此一心修佛,以精進勇猛之力斷盡煩惱,證得阿羅漢果,不再受生死之苦。
修善如愛己
佛陀慈悲地聆聽,並且讚歎說:「誠如大王所言,世人如果放縱身口意,做諸惡事,真正受害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為什麼呢?若危害他人,雖然結下怨仇,卻不一定馬上會遭受報復、傷及自身的危險;但若起了惡心,就破壞了自心清淨。」
善知識猶如滿月
佛陀對生漏婆羅門說:「善知識因愈來愈相信佛法,所以遵守戒律、聽聞佛法、歡喜布施,智慧增長;也因爲如此,命終將生天上善處。」
常近善知識
佛告訴阿難尊者:「親近正知見的同參道友,自然會與惡知識及惡友遠離。怎麼說呢?我因善知識的緣故,了脫生死,所以善知識的影響所及,是清淨梵行的全部,應當如實了達。」
正念應供
佛陀帶領比丘們入村托缽,村民們皆爭相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等物。此時,佛陀教誡比丘們說:「貪著利養者,必墮惡道,無法與無為法相應。」
忍惡無瞋現大威德力
佛陀表示,舍利弗尊者的心有如金剛喩定般,時時堅住正念、如如不動,人家對他瞋怒,他都沒有報復之心。一個人若能如此修行,善修這念心,有什麼苦痛之憂呢?
惡口辱聖墮地獄
世尊告訴瞿波離比丘:「你真是愚癡之人,不信如來所說的話,還一直惡言說他們的不是。你今天造此惡口之業,不久即會受報。」果不出佛陀所言,瞿波離還坐在位子上時,身體即長出惡瘡。
護持身命如油缽
佛陀慈悲地開示大眾:「修行人護念法身慧命,就是要戒慎恐懼。不要去貪戀外在虛妄不實的美色、音聲等塵境,應當收攝身心,身口意三業謹慎而不放逸。」
2014年6月21日
常有人說:我不想學佛、成佛,只要做一個好人就好了,這是不太好,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則得其下!學佛,先學做一好人,這是正確的;若只想做一個好人,心就滿足,結果每是僅得其下。
世界本來就是難得圓滿的,本來就是充滿了苦痛的;但現代世界人類的苦難,越來越多,這是大家所能深切感覺的,彼此缺乏和樂諒解的精神,老是互相瞋恨,互相鬥爭,越來越凶,弄得生活得毫無生趣,要消滅這世間的苦難,惟有大家來奉行佛法,依佛法去調柔人心、救濟世間,才是最好的方法。
所以學佛不但要做一好人,先要明白佛法中五乘道理,五乘:即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人天乘是佛法的基礎,但不是佛法的重心所在,因為做一好人,是我們的本分事,天福享盡,終必墮落,還有生死輪回之苦。
佛法的真義,是教人學聲聞、緣覺的出世;學菩薩、成佛的自利利他,入世與出世無礙,但學聲聞、緣覺,還不過是適應的方便,最高的究竟是以佛果為目標,佛法中,從信仰到證悟,有「解」「行」的修學過程;解是瞭解,行是實行,佛法的解行有無量無邊,現在僅舉出扼要的兩點,加以解說。先說理解方面的:一、生滅相續;二、自他增上。
生滅相續,說明了我們的生命,是生滅無常,延續不斷的,也就是「諸行無常」義,人生從孩童到老年,無時無刻不在演變中,雖然是不斷的變化,後後不同前前,但永遠相續著,還有他個體的連續性,也就是說今晚睡覺,一夜過去,明早再起來一樣,那業果不滅,想後生比今生更好,更聰明,更幸福,今生就得好好地做人,這前後相續,生滅無常義。
自他增上,「增上」是有力的、依仗的意思,人類生活於社會上,互相輾轉依持,如子女年齡幼小時,依靠父母撫養教導;等到父母年老,也要依子女侍奉供養,一切眾生與我們都曾有過密切的關係,或者過去生中做過我們父母兄妹,只因業感的關係,大家面目全非才不能互相認識。
關於修行的方法雖然很多,主要的不外:「淨心第一」和「利他為上」。學佛是以佛菩薩為我們理想的目標,主要是要增長福德和智慧,但這必須要自己依著佛陀所說的教法去實行。
「心淨眾生淨」;「心淨國土淨」,都是啟示學佛者應從自己淨化起,進而再擴大到國土和其他眾生,利他為上:依於自他增上的原則說,個人離開了大眾是無法生存的,要想自己獲得安樂,必須大家先得安樂。
就家庭說:你是家庭中一員;就社會說:你是社會上一分子,家庭中能幸福,你個人才有幸福之可言;社會上大家能夠和樂,你個人才能獲得真正安寧,大家的心,被物質的征服,引發殘酷,鬥爭,結果,隨物所轉,不能轉物。
許多人都是自認心好人好,但是閉起眼來,試問你自己到目前為止,你曾為誰犠牲奉獻,答案就是你自己!『大般若經』說:「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
貪行人是從慈悲門入,瞋行人從智慧門入,癡行人從信願門入,「菩薩但從大悲生,不從餘善生」!沒有慈悲,一切福德智慧,都算不得菩薩行,信得諸佛確實有無上菩提,無上菩提確實有殊勝德相,無邊德用。
信得無上菩提,而生起對於無上菩提的「願樂」,發心求證無上菩提,這一切智智的相應作意,即菩提(信)願~願菩提心的別名,不住一切相的真(勝義)空見,孕育于悲願中而成長的空慧,不是沈空滯寂,是善巧的大方便,有了這,才能成就慈悲行,才能成就無上菩提果。
我們發心學佛,不論在家出家,都要從菩薩心行去修學,『大涅槃經』與『大毘婆沙論』,都說到:「有信無智,增長愚癡,有智無信,增長邪見」。如憑信仰而不求甚解,不修智慧,對於所信的三寶,所學的法門,莫名其妙,這不能得學佛的真實利益,這樣的修學,與鬼神崇拜,並無多大差別,是愚癡的信仰、迷信。
現代佛教界,也盡多這樣,但有智而無信,危險更大!龍樹說:「信戒無基,憶想取一空,是為邪空」。邪見說空,撥無因果,都由於自作聰明,于三寶清淨功德不能生淨信而來,迷信的過失還小,邪見會令人墮地獄,從凡夫的心境而開始修學,一定要知道先後次第,如誇談圓融,一切一切,只是口頭爽快,事實會證明什麼也不成就的。 摘自貝諾仁波切法談
2014年6月16日
修行思惟佛法的真理,長養寬容的心量,強化內心的慈悲、清淨善念,是遠離惡道、趨向菩提涅槃的正確方向。
佛陀時代,住在室羅伐城的比丘們因對義理的看法不同,產生諍論。新進比丘無禮,以言語怒罵上座比丘,上座回到寮房後,想到後學傲慢的態度,愈想愈不甘心,因此怒氣難消,瞋火一起,竟然命斷墮入毒蛇身。
事後,後學比丘心生追悔,覺得不該魯莽無禮,言語冒犯,於是決定去向上座比丘懺悔,請求寬恕。然而,到了門口,發現房門緊閉,想辦法打開房門後,沒想到不見上座身影,只見一條大毒蛇,隱含瞋怨,盤旋在地。
此時,佛陀已知上座比丘懷瞋墮落蛇身,於是來到門前,對著後學比丘說:「可以頂禮這條蛇,請求懺悔。」比丘們不解原因,佛陀便說:「見此蛇身,應在心中憶念上座比丘,然後恭敬禮拜。」於是比丘們向蛇作禮。此時,佛陀對毒蛇慈悲勸告:「原本你出家修行的功德,理當升天,卻因起了瞋心,墮落蛇身。不要再執迷不悟,要思惟『諸行皆無常,諸法悉無我,寂靜涅槃樂』的道理,一切境界都是虛妄不實,不值得追求、分別,唯有放下瞋心執著,才能脫離惡道。」大蛇聽到佛陀的開示,當下心開意解,心生慚愧,於是開始絕食。命終之後,由於對佛法信受奉行,所以脫離了蛇身,轉生天上,成為天子。
天子自知是因聽聞法要,才得以升天,於是來到佛陀面前,至誠感恩頂禮,並以種種莊嚴香花,散花供養。當這位身著七寶瓔珞、面相端嚴的天子來到逝多林時,頓時光明遍照。佛陀接受供養後,為天子說法;天子聽聞開示後,當下證得初果,更加堅定對三寶的信心,於繞佛三匝後,歡喜返回天宮。
在林中精勤修行的比丘們,看見赫赫光明顯耀,原以為是大梵天王、四天王或大力天子前來親近供養,於是來到佛前。佛陀告訴比丘們:「今日來者正是先前因瞋心墮落蛇身的上座比丘,由於聽到無常、無我、寂靜涅槃的道理,放下瞋怒之心,得以投生天道,轉生天子,今日特來禮敬請法,現在已證得須陀洹果,滿心歡喜踴躍,因此放大光明。」
佛陀接著對比丘們說:「比丘們之間如果有意見不和、諍論,應該向對方請求懺悔,互相包容,如果心量狹小,無法容忍,就容易生罪過墮落惡道。」然而,之後有比丘一被瞋責,當下就請求原諒,但是對方不能馬上氣消,瞋心反而加劇,於是佛陀便教導大眾:「要等到對方平息怒氣之後,再請求懺悔才是。」
摘自《根本說一切有部目得迦.卷六》
瞋心熾盛,不能包容他人,不僅惱害對方,自己也種下墮落之惡因。 2014年6月8日
如何具足慈心?觀生死苦,修慈悲心無有終始,性勇健心,得智慧心。《菩薩善戒經》
◎具足慈心複有三種,謂上中下。上者複有四事:一者觀生死苦,二者修慈悲心無有終始,三者性勇健心,四者得智慧心。
◎複有四事具足慈心,何等為四?一者不放逸,二者具足戒,三者能忍辱,四者至心專念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複有四事具足慈心,一者等視眾生猶如一子,二者於怨親中無有分別,三者得堅信心,四者修行聖行。《菩薩善戒經》
慈悲是大乘佛教的心髓。行上士 大乘「菩薩道」,應該如何生起慈悲心、長養慈悲心?
◎大悲是一切諸佛菩薩功德之根本,是般若波羅蜜之母。菩薩以大悲心故,得般若波羅蜜;得般若波羅蜜故,得作佛。
◎慈與悲雖同為無瞋性,但以四義不同而二分: 一、以功能不同,故悲能拔苦,慈能與樂。 二、以治患不同,故悲止害覺,慈息貪欲,又悲能除微細之瞋, 慈能遣粗重之瞋。 三、以境界不同,故悲心多緣苦眾生而起,慈緣無樂眾生而起。 四、以得報不同,故悲得空處,慈生遍淨。《大乘義章》
◎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本,從悲而出,瞋為滅悲之毒。‧‧‧當觀瞋恚其咎最深,三毒之中無重此者。九十八使中此為最堅,諸心病中第一難治。‧‧‧瞋恚之人譬如毒蛇,人不喜見。
◎複次能修忍辱慈悲易得。得慈悲者,則至佛道。‧‧‧複次忍辱之人,雖不行佈施、禪定,而常得微妙功德,生天上、人中,後得佛道。
◎忍辱有二種:生忍、法忍。菩薩行生忍,得無量福德;行法忍得無量智慧。福德智慧二事具足故,得如所願。
◎菩薩求佛道故,要行二忍:生忍、法忍。行生忍故,一切眾生中發慈悲心,滅無量劫罪,得無量福德;行法忍故,破諸法無明,得無量智慧,二行和合故,何願不得。
◎阿惟越致菩薩從初發意以來,聞是法堅固,其心不動不轉。一切諸煩惱箭不入故名為堅,一切外道魔民不能轉故名不動,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故名不轉。是菩薩以如是三種心行六波羅蜜入菩薩位。‧‧‧入菩薩位者名阿惟越致﹝阿鞞跋致﹞。」《大智度論》
2014年6月7日
以慈悲心行六度波羅蜜《發菩提心經論》
以慈悲心行佈施
◎「云何菩薩一切行施,不求果報故,名一切行施。常施故,名一切行施。福田施故,名一切行施。不觀福田及非福田施故,名一切行施。不觀時與非時,是名一切行施。不觀財物可施不可施,是名一切行施。」《菩薩善戒經》
以慈悲心行持戒
◎菩薩持戒是以慈悲心為出發點,尤其是發心受持五戒十善時,是本著不惱害眾生生命的菩薩心腸。
◎菩薩于日常生活當中,所有的一切動作行為都非常的小心,深怕傷害到一切眾生的生命,可見持戒不僅能自利,而且又能使令眾生遠離被殺害的恐懼。
◎「菩薩受持菩薩戒者,至身專念自省己過, 不訟彼短。見行惡者心不瞋恨, 見破戒者心生憐憫,無有瞋惱。」《菩薩善戒經》
以慈悲心行忍辱
◎菩薩思惟,我今行悲,欲令眾生得樂。瞋為吞滅諸善、毒害一切。我當雲何行此重罪,若有瞋恚自失樂利,雲何能令眾生得樂。
◎複次諸佛菩薩以大悲為本,從悲而出,瞋為滅悲之毒,特不相宜。 若懷悲本,何名菩薩,菩薩從何而出,以是之故應修忍辱。
◎菩薩摩訶薩,若為眾生所打罵時,作是思惟,緣我是身造作惡業,今自受報,雲何於彼而生瞋恚。我亦不求是苦煩惱,今若不忍後複增多,不忍辱者是則名為苦煩惱因。
◎我所受身及諸煩惱,非眾生過自是我咎,若有惡事實不樂受,今若不忍便是自作,若自作者複當自受生死性苦,身若受苦雲何不忍。
◎聲聞緣覺為自利益尚修忍辱,何況我今為欲利益一切眾生而當不忍,我若不忍不得具足菩薩禁戒,修八正道得無上道。《菩薩善戒經》
以慈悲心行精進
◎精進是菩薩行最重要的動力,不管追求佛道或度化眾生都要有精進不懈的精神。
◎菩薩欲脫生老病死,亦欲度脫眾生,常應精進一心不放逸。
◎菩薩知一切諸法皆空無所有,而不證涅槃,憐憫眾生集諸善法,是精進波羅蜜力。
◎菩薩一人獨無等侶,以精進福德力故,能破魔軍及結使賊得成佛道。
◎既得佛道,于一切諸法一相無相其實皆空,而為眾生說諸法種種名字,種種方便,度脫眾生生老病死苦。《大智度論》
以慈悲心行禪定
◎菩薩發心行菩薩道,廣行一切善法,成就利益眾生的種種事業。如菩薩沒有具足禪定力,就容易被外在的名聞利養及世俗欲樂所染汙。
◎若內心散亂及貪染深重,就不能引生無漏智慧。既不得真實智慧,就很難觀眾生種種差別因緣,而以應機說法,使令眾生得到利益。
◎「常當行慈悲,定心修諸善,不當懷惡意,侵害於一切。」《大智度論》
以慈悲心行般若
◎佛法常說「悲智雙運」,這證明佛法中悲智是不可分開的。一般宗教之愛,因缺乏智慧,故愛有局限。
◎佛法以智慧為體,慈悲為用,唯有真智中才有大悲。菩薩以菩提心、大悲心、般若智等三心去行六度萬行,如未具足三心就很難成就佛道,廣度眾生。
◎菩薩行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時,要以般若為前導,才不會執著有一個實有的眾生可度,及實有的諸法可得。
◎菩薩廣觀一切法如幻如化,了不可得,即從空性中生起大慈大悲,這種大慈大悲遍及一切眾生,無有障礙。
2014年6月3日
佛法這麼好,知道的人這麼少,誤解的人這麼多。我們出生在這個南瞻部洲(現在所生活的世界),得到了暇滿人身,這是個圓滿的時機。
現在我們得到這樣的因緣,能遇到這麼圓滿的佛法,也見到了很多具德的上師,這是具足了廣大且善的因緣。但是,我們因為無始以來對輪迴執著的關係,在這個世間法有著非常大力的執著心。因此,對世俗的物質生活、財物需求非常執著,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難都有辦法忍受、承擔,而且不斷地造各種業。
如果我們有心要學習佛法,就要找一位善知識(上師)。佛法有「顯」與「密」。而在密乘中尤其是大圓滿的教法,在這個末法時期特別具有功德力。其有前行、正行,有觀想本尊、持誦咒語,有這樣子修持儀軌的教法。
其實我們都知道,也有心要修這些法,但因為仍存有世俗妄念的因素,而沒有如法地修,似乎不顧因果而不斷地造惡業。最後,當面臨死亡的痛苦時,就想到:該怎麼辦?!即使想起此生沒有學到佛法,也沒有按照上師的口訣去做善事而墮入三惡道,親近佛法,修行的時機已過,該怎麼辦?
摘自貝諾仁波切法談
2014年5月29日
2014年 5/29 (藏曆4/1) ~ 6/27(藏曆4/30) (薩嘎達瓦)吉祥殊勝月功德增長
薩嘎達瓦節,在每年藏曆4月舉行,因藏語稱4月爲“薩嘎達瓦”得名。是爲紀念佛陀釋迦牟尼誕生、成佛和涅槃三大行迹而舉行的節日。
相傳釋迦牟尼於藏曆鐵猴年薩嘎達瓦月7日在藍毗尼林園降生,木馬年薩嘎達瓦月15日在菩提伽耶附近的一棵大菩提樹下,面對東方,鋪草打坐,傍晚降伏邪魔,黎明證覺,鐵龍年薩嘎達瓦月15日在拘屍那城圓寂。
釋迦牟尼成佛後,在婆羅奈城的鹿野苑,最後說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有漏皆苦”的佛語明示。藏傳佛教把這個月視爲造化大的月份,廣大僧俗大衆要進行各種佛事活動。
按傳統,特別是在薩嘎達瓦月前半個月,各大寺院僧侶要舉行盛大的法會,獻供、祈禱、誦經、跳法王舞,展佛、浴佛等儀式活動。各種儀式活動氣氛熱烈、肅穆壯觀。
廣大信徒也有戒殺生、戒肉食、虔心轉經朝佛的習俗。西藏拉薩的寺院,分別獻上千供,對主尊一律塗金,供佛燈。到15日早晨,朝聖人群首先在大、小昭寺向釋迦雙尊和三位大慈大悲菩薩分別獻上哈達,添燈供佛。禮供完畢,沿習慣的轉經路開始轉經,途徑藥王山、羅布林卡、德吉林卡、布達拉宮,中午到達龍王潭。轉經僧俗大衆一邊轉經,一邊在轉經路旁的山頭瑪尼堆上焚香祭神,並按慣例沿路行善接濟乞丐。
薩嘎達瓦節的各項活動,都有其內在的意義,如展獻大佛,是佛教弟子們爲紀念釋迦牟尼佛的誕生、成佛、涅槃而舉行的活動,意在浴佛,增輝佛日,饒蓋有情。旨在讓衆生瞻仰佛像,沐浴佛恩,離惡奉善,淨化心靈。
又因佛陀誕生、成佛、涅槃都在4月,故稱4月爲齋月或淨月。
其中又以藏曆4月15日最殊勝,因為佛陀入胎、成道、涅槃均在藏曆4月15日。在這天中,不管是做任何善惡業,果報都會以億萬倍成長,所以是淨障集資的大好良機。
因此,我們應該盡力在此月或此日做持咒、佈施、供養、點燈、禮佛、懺悔、繞塔、放生等等善行,藉由三寶的加持力和自己的修持,廣大利益自他,迴向一切有情。
2014年5月28日
以不清淨心聽法,不能解悟諸佛所說之法。能懷著不與人諍論的善順心,又能除卻疑心,就遠離了諸惱害及嫉妒心。
一日,佛陀從俱薩羅國回到舍衛國衹樹給孤獨園。此時,一位名叫返戾的婆羅門,聽說佛陀回到衹樹給孤獨園,便想著:「我應該到沙門瞿曇那裡去,如果他有所說法,我就故意反駁、違逆他的說法,令他難堪。」
於是,返戾一邊盤算著,一邊朝衹樹給孤獨園走去。此時,佛陀的身邊圍繞著數千億眾,他們恭敬地聆聽佛陀說法。佛陀遠遠望見返戾走了過來,即刻默然,停止說法。返戾來到佛前,疑惑地請問佛陀:「佛陀,為何您不說法了?我來這裡就是想聽您說法呢!」
佛陀對返戾說:「如果有人心懷惡意,想故意找別人的過失和短處,以此來譏笑他,這是滿懷瞋恚及憤怒的不清淨心。以這種不清淨心來聽法,終究不能解悟諸佛所說之法。能懷著不與人諍論的善順心,又能除卻疑心,就遠離了諸惱害及嫉妒心。若能如是一心諦聽,我當為你宣說如來清淨妙法。」
返戻聽了佛陀所說,想著:「佛陀已經知道我心中的想法了。」於是,立即頂禮佛足,向佛懺悔:「佛陀,我心起惡念,犯了大過失,願佛陀接受我的懺悔。」佛陀憐愍返戾無知,慈悲接受他的懺悔。返戾非常地歡喜,以恭敬心頂禮佛陀而去。
摘自《別譯雜阿含經‧卷四》
心存恭敬,就是光明,就是解脫──解脫了我慢的煩惱
佛法從恭敬中求,想和清淨的佛法相應,要先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我慢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以敬信之心聽法,並將佛法落實於日用中,同佛之身、同佛之口、同佛之意,一點一滴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令三業清淨,便能清涼自在,獲得佛法的真實利益。
2014年5月24日
心中具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毫無疑惑
2014年5月21日
覺性的智慧嚮導--六字真言觀音心咒
有一個醫生世家,做媽媽的很信仰觀音菩薩,平常有空暇時,都會持誦六字大明咒及觀音聖號,平常也跟隨上師同修一起共修,在她往生前六個月,身心都很健康,但她若有所覺知,所以決定一個人住在清淨的禪房,靜坐並專心念誦六字大明觀音心咒,六個月後,她顯現生病的症狀,不多久,就告訴已有醫學博士學位的獨生兒子說:她藉由短暫的生病,將所餘的不善業已了清,將隨觀音菩薩至極樂淨土修行,待花開見佛悟無生法忍後,將再乘願回入娑婆廣渡有情眾生。
說完後,就專心念誦六字大明觀音心咒了…
2014年5月18日
眾生_ 色、受、想、行、識_ 五陰(蘊)纏縛
過去,佛陀住在王舍城附近的摩拘羅山時,有一日,佛的侍者羅陀比丘請示佛陀:「世尊,所謂『眾生』者,何以名為『眾生』呢?」
佛陀告訴羅陀比丘:「於『色』愛染執著、纏綿不捨,名為眾生;於『受、想、行、識』愛染執著、纏綿不捨,名為眾生。所以,眾生就是對於『色、受、想、行、識』五陰境界,有所分別執著、愛纏糾結,無法擺脫五陰的束縛。」
佛陀繼續開示:「當知『色、受、想、行、識』五陰境界,終將壞散、消滅。若能了達五陰假有終將壞散、消滅,就能斷除對五陰的愛欲之心;當愛欲心除盡之時,就是苦的盡頭。
譬如聚落之中,有許多小男孩和小女孩在一起遊玩,他們以土沙堆成城堡、房舍。當他們完成後,對這些土城堡、土房舍產生了貪愛、執著的心。由於心生貪愛、執著,當愛著之心、欲愛之心、愛念之心、渴愛之心仍未盡時,就會守護這些土城堡、土房舍,不忍捨離;甚至還會認假為真,聲稱:『這是我的城堡、這是我的房舍。』
如果孩子們不再對土城堡、土房舍有愛著、欲愛、愛念、渴愛之心,知道這些都只是土沙做成、都是假有的,認清真相以後,便以手撥動、以腳踏踩,使之消失、壞散。因為孩子們已了知土城堡、土房舍是虛妄不實的,所以不會再起愛執之心。
羅陀!如果知道『色、受、想、行、識』五陰境界終當散壞、消滅,對其愛著之心必會終止;無有愛著之心,便不會受苦;不再受苦,便能遠離諸苦。」羅陀比丘聽完佛陀的開示後,心開意解,歡喜奉行。
摘自:《雜阿含經.卷第六》
《楞嚴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眾生貪、瞋、癡等煩惱,皆源於自心的妄想,不了解五陰是幻有,而產生種種貪愛、執著,由此貪著而造作種種惡業,於六道中頭出頭沒,無有出期。若能如理思惟「五蘊皆空」,時時智慧心回光返照,不攀緣、不顛倒,就能破除無始以來的執著,得到真正的解脫。
2014年5月12日
菩提心是真心
人生的所有痛苦,實際上都是從未調伏自心產生的。我們內心的分別念,就像小猴子一樣蹦蹦跳跳,要想抓住它,必須用一根正念的繩子,否則,它一刹那不會老實安分。
假如不願意對治分別念,它的力量有時候相當可怕。就如家中有個性格剛劣的人,整天大吵大鬧,家人的生活會一直陷入不安之中。同理,如果煩惱存在心中,我們永遠也不會有安樂。
許多人希望永遠青春年輕,其實這些意義並不大,若能調伏自己的心,其價值將遠遠超過世上的一切。
華智仁波切也說:“調伏心、調伏心、用菩提心來調伏心,縱然身體和語言沒有持任何善法,實際上這也對自己和眾生有利。”
對我們而言,不願接受痛苦、強烈的執著安樂,這種分別念一直在不斷的湧現。而作為行者,應當斷除這種心態,將一切苦樂轉為道用。比如,自己正在痛苦時最好安住於空性當中;倘若沒有這種境界,那就修持自他交換的菩提心,觀想代所以眾生受苦。如此修一次法,就可以積蓄千百萬劫的資糧,痛苦當下會轉為功德。
摘自如意寶晉美彭措法王
訂閱:
文章 (Atom)